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等教育的“工具论“价值取向以及科学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强势彰显造成了教育的分裂与人的精神的失落,现代高等教育价值转向就是基于对社会以及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困境的反思。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不能只停留于知识与方法的整合,同时更要在精神层面上实现对人的提升。因此,高等教育必须重塑教育的乌托邦精神,在教育实践中加强两种文化的对话和互动,对学生进行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引导,使高等教育真正实现重塑人的精神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儒家"仁教"为每个人开启了一扇"内向超越"的生命之门,是中华民族自本自根、大中至正、光辉圆满的圆教,跨跃千年,历久弥新.本文通过系统探索"仁教"的确立与主旨、内容与方法、完善人格及其现代重建,力图从传统中抢救、澄明出仁教蓝图,推动中华民族重树教育之光辉典范.  相似文献   

3.
在“时时、处处、人人、事事”学习泛在的新时代,现代大学书院的任务需要跃升为促进学生学习。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视角来看,书院呈现出三种样态:辅助学习、分工学习、融合学习。目前三类书院功能层次较低、学习性设计不足、相关要素未能回归学习本义,因而未能充分发挥书院促进学习的价值。为促进学生投入学习,实现书院教育经历最优化,书院要开发和利用学生住宿学校所带来的时间、空间和群居等天然优势,设计书院目的化教育方案、完善书院室友匹配方式、建立有效的书院导师制、拓展互动性的书院教育空间。  相似文献   

4.
中国许多大学在强调科研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本科教育。多个大学在尝试的一种途径就是办住宿式书院。英国的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开创了精英模式的住宿式书院,其核心元素为书院独立、导师制和师生交流。美国大学继承了英国模式的一些内涵和形式,在学术和学生事务部门的配合支持下,以学生宿舍为平台,以学生活动为载体,建立起一种多元化的大众模式的住宿式书院。英美模式的经验和教训会对中国高校办住宿式书院有重要启示。中国高校覆盖人员多、地域广,只要努力探索,定能在不远的将来创造出有自己特色的模式来。  相似文献   

5.
文化教育学 (或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 [1] 是近两个世纪以来一种较为真切地反映了德国文化和教育精神的教育思潮。文化教育学将教育 (Bildung、Erziehung)、文化、人三者连接起来 ,融为一体 ,把教育看作一个人生完成、文化变迁的永恒过程。对这一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挖掘 ,寻找其当代意义 ,是一项富有价值的研究课题。邹进的《现代德国文化教育学》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 )是一部探讨德国文化教育学的力作 ,也是一本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她的这本专著为读者开启了一扇了解德国文化教育学的窗口。归纳起来 ,本书具有以下四点…  相似文献   

6.
儒家"为己之学"追求的价值目标是自我德性的完善,理想人格的成就."为己之学"传统的精神实质是一种注重人的德性关怀的教育理念.这种教育理念对于树立良好学风,克服学术与教育中过于功利化的思维,对于从事高等教育的实际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儒佛的德育目标具有参照性、可能性、实践性的特点.从比较的角度阐释儒家和佛教的德育目标,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的德育和汲取现代精神文明的思想资源,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21年发布了《共同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报告。报告从教育传统看是科学人道主义教育更迭至大人文主义教育的必然产物;从教育理念看是公共利益转换到共同利益的行动倡议。以契约精神参与教育变革以兑现未完成的承诺和应对不确定的未来是该报告的核心思想。这意味着打造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将成为重塑共同未来的第一步。“新”主要体现在以生态正义为转向的新人文主义教育形态,其实质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技术关系的重构。报告倡议:通过合作团结的教学法培养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行跨学科的课程改革;发挥教学的协作性,重塑教师的核心代理人地位;打破僵化的组织模式,将学校建设为协作型组织;建立跨时空的教育,保障受教育权利。同时,借助研究与创新、全球团结与国际合作予以保障。这对中国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建设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均衡发展和社会数字化转型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9.
大学教育的本质意义在于引导大学生完成精神成人,即要使学生的灵魂健全,具有完整的人格。大学生完成精神成人的过程可以提炼出值得认真咀嚼的三个关键词:适应、转变、超越。无论是学习的外部环境变化还是学习的内在逻辑演进,大学生都必须准备好最科学的状态去适应今天的学习生活。如果大学生在生活中应该出现一些转变的话,那么意志和毅力所呈现的状态的转变应该是先行的。人是动物性和社会性的结合体。所谓精神成人,简单说就是社会性在人身上的相当程度上的体现。对于大学生而言,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只是他们的最低目标;承受精神沐浴、完成精神成人、实现境界超越才是他们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0.
中国早期现代大学教育在政局动荡、经济濒于崩溃的晚清时期应运而生,在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的民国初期茁壮成长,在战乱频仍、民生凋敝的民国中后期艰难发展,其顽强的生命力除来源于大学组织自身的活力之外,传统文化的影响力也不可小视.它以显在和隐在的方式,深深地主导并影响着现代大学的办学理念、办学精神及其校训和校园生活等各个方面,给大学的崛起、变革与发展注入了无尽的动力与活力.如何向世界先进的大学教育看齐,从传统文化和历史经验中获益,走中国特色的大学教育发展之道,是亟需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1.
人文关怀:思想政治教育之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思想政治教育是关怀而不是教化。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教化”,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偏重“关怀”。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只有融入人文关怀,实行人性化、个性化、生活化和幸福化的教育,真正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显示出人性的光辉,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工程教育的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乌托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泛学科人文精神的意义应该主要体现在实践层面。基于这一点,针对我国科学技术水平仍较低的现实,认为不真实地存在工程教育对人文精神的排斥和挤压问题。相反,工科大学生当前最需要的人文精神,是要让学生通过技术理性的启蒙,比照并尊重国际工程教育的惯例,从而建立与工程师职业属性相对应的专业精神。并指出工程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不是二律背反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综合性大学高等工程教育课程体系中,现代工业制造工程训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各学科相互结合和相互渗透的教学环境和实施素质教育的教学背景,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具备现代工业制造技术与装备的先进实践教学基地和一支高水平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探索工程训练中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培养的新模式,对于在高等教育中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谈谈大学之所以为大--兼谈争创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阐述大学之所以为大的四个方面,也是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基本方向:推崇学术研究,实行思想自由,培养学术大师,注重通识教育。本文反对单纯从数量、形式上追求大学之大。  相似文献   

15.
论隐性课程与大学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是构成大学总课程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显性课程主要构成人才的骨骼框架,隐性课程主要构成人才的灵魂血肉,它们在不同的方面,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共同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全人”这一教育终极目的。隐性课程是一种“软课程”,是一种非理性教育,它注重人的情感体验和人的和谐全面发展,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它以氛围、风格、环境等方式体现出来。人文底蕴越深厚的大学,其隐性课程的表现样式就越多样化。大学精神主要是靠隐性课程来存储和散发的,它是大学的形象和标志,是大学的精气神。隐性课程的习得必须要亲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隐性课程对提升大学品位有重要意义,能帮助大学达到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论人文为科学导向--兼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大学教育既需要实施科学教育,也需要进行人文教育。而人文教学居基础性地位,起导同作用,也就是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这是因为:(1)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是追求人文精神;(2)科学教育重在认识物质世界;(3)人文教育重在养成人文精神。我们只有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为科学导向,大学才有灵魂和生命,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大学精神的民族性特征是:一、认识与存在合一;二、主体与客体合一。它所塑造的理想人格以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合致为最高境界,这又显现为美学精神。中国古代大学精神与中国古典美学精神是统一的,以异化的西方工具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为基础理念的中国现代大学,消减了中国传统大学精神,要复兴它,必须首先从美育入手,重建中国古典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18.
阿什比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是继承传统与应对现实的产物,英国悠久的人文主义传统、科技滥觞滋生的负面效应、大学人文教育的边缘化窘境等因素较大地影响了这一思想的形成.阿什比提出,要融人文精神于科学教育,通过"核心辐射"的课程模式,培养文理皆通的"完人".阿什比科技人文主义教育思想遵循了大学发展的内部逻辑与外部逻辑,体现了"求真"与"求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精神是大学的精髓与灵魂,大学的责任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人的精神”的人。精神的传承、生产与原创是大学的主要使命。大学作为独立思想的中心、批判的中心,所表现出的最本质的特征便是精神的原创。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精神世界的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讨论人的“精神世界”与教育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论述了人的精神世界发展的重要性,指出人的“类生命”的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进而着重分析了大学生精神世界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大学生进行精神世界教育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