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葛根素对发热兔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整体测定家兔直肠温的方法,研究了葛根素对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结果表明:葛根素水溶剂静脉注射对正常体温家兔没有解热作用,但对发热家兔有明显的解热作用,而且这种解热作用与剂量相关。葛根素的解热作用不如解热药对乙酰胺基苯酚的作用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芩蒿退热口服液对内毒素所致发热家兔模型的影响以及对小鼠耳廓二甲苯致炎作用、对大鼠蛋清性足肿胀的影响,并与双黄连口服液进行对比研究。方法 32健康家兔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双黄连对照组、芩蒿退热口服液大剂量组以及小剂量组,观察芩蒿退热口服液对发热家兔模型的解热作用;40只Wistar幼年大鼠和40只昆明种健康小鼠均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双黄连对照组、芩蒿退热口服液大剂量组以及小剂量组,观察芩蒿退热口服液对炎症大鼠、小鼠模型的抗炎作用。结果芩蒿退热口服液具有退热、抗炎、消除炎症水肿的作用,疗效明显优于双黄连口服液(均P0.05)。结论清热透表法为主法的芩蒿退热口服液可以治疗外感高热证,从而说明气分高热证仍可用"透热法",即入气犹可透热转卫。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微粉碎对黄芩解热抗炎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肠杆菌液诱发家兔发热法,观察不同粒径的黄芩微粉发挥的解热作用;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片肿胀法,观察不同粒径的黄芩微粉发挥的抗炎作用。结果:黄芩超微粉(1、5、10μm)对大肠杆菌液诱发发热家兔的降温作用和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抑制作用均明显强于黄芩常规粉(150μm)(P<0.05或P<0.01)。结论:黄芩超微粉所产生的解热抗炎作用强于黄芩常规粉,其原理与经超微粉碎后,致黄芩细胞壁破裂,内含的有效成分溶出加快增多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返魂草提取物(FH)解热的作用。方法:通过内毒素致家兔体温升高和啤酒酵母致大鼠发热实验研究FH的解热作用;结果:返魂草提取物各剂量组对内毒素致家兔体温升高、对啤酒酵母致大鼠发热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作用强度与剂量呈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返魂草提取物具有显著地解热作用,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连花清瘟胶囊对内毒素致热家兔体温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花清瘟胶囊的解热作用.方法:采用大肠杆菌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测定给药后不同时间的体温变化,并将体温反应指数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连花清瘟胶囊组在不同时段均表现出一定的解热作用,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连花清瘟胶囊对内毒素引起的家兔发热有较强的解热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从中枢发热介质的角度探讨野黄芩甙的解热机制。方法:本实验用内毒素(ET)复制家兔发热模型,观察野黄芩甙的解热作用及对家兔下丘脑和脑脊液中环磷腺苷(cAMP)含量的影响。结果:静脉注射ET后80 min,野黄芩甙+ET组家兔的体温明显低于ET组(P<0.01),表明野黄芩甙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且野黄芩甙能抑制ET所致的下丘脑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的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的含量变化与体温变化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P<0.01)。结论:野黄芩甙可能是通过抑制下丘脑和脑脊液中cAMP含量升高而发挥其解热作用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金诃安儿宁冲剂镇咳、祛痰及清热的作用。方法 :观察金诃安儿宁冲剂对豚鼠枸橼酸所致咳嗽的影响及使用气管段酚红法观察其对小鼠祛痰作用的影响 ;观察对啤酒酵母所致的大鼠发热及伤寒 -副伤寒菌苗所致的家兔发热的影响。结果 :金诃安儿宁冲剂能延长枸橼酸所致豚鼠的咳嗽潜伏期 ,可减少咳嗽次数 ,对小鼠有显著的祛痰作用 ;对啤酒酵母致大鼠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 ,能使发热家兔体温缓慢持续性降低。结论 :该药具有镇咳、祛痰及解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寒咳宁颗粒剂抗病毒、解热作用。方法:用小鼠滴鼻感染流感病毒引起死亡率观察该药的体内抗病毒作用;用酵母菌致家兔发热实验观察该药的解热作用。结果:寒咳宁颗粒不同剂量对小鼠感染流感病毒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对家兔的实验性发热有明显的解热作用。结论:寒咳宁颗粒具有较好的体内抗病毒和解热作用,值得进一步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9.
茜草醇提物的解热镇痛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茜草醇提物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 用热板法、电刺激法、扭体法测定茜草醇提取物 (相当于生药 1.5g kg灌胃 )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及茜草醇提物对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结果 多种实验方法均显示茜草醇提取物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阈值 ,并降低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体温。结论 茜草醇提取物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茜草总蒽醌的解热镇痛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茜草总蒽醌的解热镇痛作用。方法 用热板法、电刺激法、扭体法测定茜草总蒽醌 (6 0mg·kg-1灌胃 )对小鼠痛阈值的影响及茜草总蒽醌对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解热作用。结果 多种实验方法均显示茜草总蒽醌明显提高小鼠各时间组的痛阈值 ,并降低伤寒菌苗所致发热家兔的体温。结论 茜草总蒽醌有较强的解热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5):189-192
绿原酸是中药金银花当中的主要成分,对于炎症反应的抑制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和效果。绿原酸对于巨噬细胞模型上具备抗炎活性的作用,本文先就绿原酸在巨噬细胞源性泡沫凋亡当中的诱导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进展,为之后的后期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热毒宁注射液化学质控成分与解热作用的关系.方法 建立脂多糖(LPS)致大鼠发热动物模型,研究热毒宁注射液解热作用和对中枢发热介质前列腺素E2(PGE2)影响.复制LPS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释放PGE2模型,并采用环氧化合酶(COX)-2活性实验,考察热毒宁注射液及其化学质控成分对PGE2释放和COX-...  相似文献   

13.
绿原酸提取及分析测定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原酸为金银花的主要抗菌有效成分,它具有抗菌、抗病毒、解热、升高白细胞、保肝利胆、免疫调节、抗肿瘤、降血压、降血脂、清除自由基等作用.将绿原酸的提取及分析测定方法的研究近况综述.  相似文献   

14.
注射用双黄连冻干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究注射用双黄连粉针剂药效物质基础,为双黄连粉针剂更合理的应用和更广泛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 用各种柱色谱方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利用各种理化、光谱技术鉴定所分离得到的化学成分。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绿原酸、咖啡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丁、黄芩苷和葡萄糖。结论 绿原酸、咖啡酸和黄芩苷外,其他4种化合物均系从该制剂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黄芩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图谱与解热药效的相关性,表征黄芩有效成分的药效物质基础.方法 通过干酵母造大鼠发热模型,并给予黄芩提取物.用灰色关联统计方法将HPLC图谱的各组分峰的峰面积和解热药效数据相关联,研究谱效相关性,找出黄芩解热作用的物质基础.结果 对于解热作用来讲,不可单一靠黄芩苷来表征,也应注意到...  相似文献   

16.
中药柴胡解热的物质基础、药效及机制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药理实验探讨中药柴胡对干酵母致发热大鼠的解热效果、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方法:测量各组大鼠基础体温,采用皮下注射干酵母混悬液致大鼠发热,并且测量大鼠致热后体温。测量大鼠给药后体温,观察中药柴胡各组分的解热效果。取血浆、下丘脑及脑腹中隔区脑组织,分别检测分析环磷酸腺苷(cAMP)、精氨酸加压素(AVP)指标,分析中药柴胡各组分的解热机制.结果:中药柴胡各组分解热效果显著,柴胡挥发油组、柴胡皂苷组及柴胡水煎液组大鼠下丘脑中环磷酸腺苷(cAMP)和脑腹中隔区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显著减少;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变化不明显,血浆中精氨酸加压素(AVP)含量显著增加。结论:中药柴胡各组分具有良好的解热效果,作用机制与调节cAMP及AVP的合成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17.
广西产红腺忍冬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广西产红腺忍冬中绿原酸、总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为广西产红腺忍冬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绿原酸的含量,采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测定总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含量。[结果]采自广西忻城各地的红腺忍冬中绿原酸、总绿原酸和总黄酮的平均含量依次为5.31%,9.34%,4.83%。[结论]该方法准确、简便,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红腺忍冬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同时测定蒲地蓝消炎片、蒲地蓝消炎胶囊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中绿原酸和咖啡酸的含量。方法以75%甲醇为溶剂,采用超声法提取上述3种不同蒲地蓝剂型中绿原酸和咖啡酸;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含量,色谱柱为waters SunfireTMC18(5μm,4.6×150 mm),流动相为乙腈-0.4%磷酸水溶液(9∶91),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327 nm,柱温为室温。结果绿原酸的检测浓度在14.7~3750.0 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74),平均回收率为101.6%,RSD=1.3%;咖啡酸在68.4~4376.0 n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积分值呈良好线性关系(r2=0.9984),平均回收率为101.1%,RSD=1.3%。结论本法灵敏、简便、准确,可用于不同剂型蒲地蓝消炎制剂中绿原酸和咖啡酸含量测定和质量控制;不同剂型蒲地蓝消炎制剂中绿原酸和咖啡酸含量不一致,应该尽快建立其质量标准。  相似文献   

19.
解热抗炎I号口服液中绿原酸定性定量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解热抗炎Ⅰ号口服液中绿原酸定性与定量的方法。方法:用薄层层析法对有效成分绿原酸进行定性分析;用液相色谱法在ODS-C18柱上以甲醇与0.02mol/L NaH2PO4(15:85)为流动相,用外标法建立了绿原酸的分析方法。结果:绿到的平均回收率为99.37%,检测线性范围为5 ̄75mg/L,r=0.9990。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灵敏,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