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2 毫秒
1.
七、消法(一)消法,即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邪消化的治法,也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坚者削之"、"结者散之"的治疗原则。消法具有消散和削破的作用,某些方面与和法和下法较接近。但和法重在和解,消法则有克伐破削的性质;下法是对于燥粪、瘀血、停痰、留饮等有形实邪,在  相似文献   

2.
消法,属于“八法”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坚者削之”、“结者散之”,这已明确提出消法的含义。汉代张仲景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虽未提出“消法”二字,但在各篇都应用了消法,为后人奠定了消法的基础,如消瘀化(疒徵)的鳖甲煎丸、桂枝茯苓丸;消寒疾的小青龙汤;消热疾的小陷胸汤;消水肿的五苓散、越婢汤等等,都含有消法之义。清代程钟龄的《医学心悟》,对消法作了系统的论述,并明确指出“消者,去其壅也。脏  相似文献   

3.
李东垣在《内经》、《伤寒杂病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脾胃内伤所致湿病的理法方药,使后世医家在治疗湿病上有更大的发挥。收集《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及《东垣试效方》4书共91首与湿病相关的方剂。概括了李东垣先生在湿病的具体治疗上可分为祛风胜湿法、散寒除湿法、渗利除湿法、上下分消法、理气除湿法、升阳除湿法、补中除湿法、辛开苦降法及清热燥湿法等9法。  相似文献   

4.
论消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于治法,虽前贤有不少论述,但影响最大、简繁适中、较为实用的,当推程国彭的“八法”,即汗、和、下、消、吐、清、温、补。故后世誉之为治疗大法。八法具有较高的概括性,其中任何一法均代表一个侧面,彼此之间不能相互取代,缺一不可。然比较而言,消法含意颇丰,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寻消法精义,旨在正确理解消法内涵,从而提高消法临证运用效果。[方法] 结合相关古籍文献及当代文献资料,从诊断、立法、处方、用药等多方面探析消法的理论渊源,细列消法临证运用要点,归纳整理消法应用谬误,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及临证应用范围,深入理解消法的理论内涵。[结果] 消法理论基础深厚,在历代医家临证实践中不断完善深入,其变化繁多,要义颇深,较之中医八法中他法可谓尤难。须从辨证、立法、处方、用药等多方面理解消法的丰富内涵,从“当消而不消”“不当消而消”两方面总结归纳消法临证谬误,并结合诸多现代研究,为消法作用机制及药物应用提供科学证据。且由于时代背景,社会老龄化日益加重,肿瘤患者与亚健康状态人群日益增多,消法于当今临床应用越发广泛,深入探析理解消法的内涵亦变得愈发重要。[结论] 消法理论内涵丰富,要义深妙,临证应用广泛,若能系统领悟消法精义,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和法源流考     
《内经》为和法的产生打下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创制的小柴胡汤等经典方剂开创了和法的临床应用,后世医家进一步丰富了和法的医疗实践。至清·程钟龄明确提出和法为八法之一,确立了和法在中医治法中的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与之同时代的医家戴天章进一步完善了和法的概念,拓展了和法的发展空间和临床应用范围,在和法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从"八法"中的"消法"入手,论述消法在郁滞期乳痈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以历代先贤和当代前辈们对"消法"的认识和运用为理论基础,归纳总结在治疗郁滞期乳痈过程中临床常用的"外消法"和"内消法",并从导致郁滞期乳痈乳房结块的原因入手,以病案举隅的方式论证内、外消法相结合在郁滞期乳痈治疗中的显著疗效。[结果]乳痈初期乳房结块的形成其"标"为乳汁淤积,其"本"在脏腑气血失和。在治疗中,运用外消法消散有形的乳汁淤积,内消法通行脏腑气血,以达到祛除外邪、调畅脏腑气血、消散乳房肿块、通行乳汁之目的。所举验案显示,患者脏腑失和,气血运行不畅,乳汁淤积,发为乳痈,治疗时以外消法中的推拿法结合内消法调和营卫气血,临床疗效明显。[结论]消法在治疗郁滞期乳痈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外消法"和"内消法"同用,标本兼治,方能取得长远的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摸索三种不同制片方法对乳腺疾病石蜡组织细胞的DNA进行定量分析,探讨三种方法的优劣及其在细胞DNA定量分析过程中的影响。方法本实验采用常规制片脱蜡法、常规制片脱蜡酶消法、石蜡组织制备细胞悬液法,分别对80例乳腺疾病的石蜡组织进行Feulgen染色,应用全自动DNA倍体分析仪对DNA染色玻片进行扫描分析。结果在三种方法中,常规制片脱蜡法染色结果不理想,常规制片脱蜡酶消法取得了最佳的染色效果,而石蜡组织制备细胞悬液法制备的玻片上部分区域存在一定的细胞重叠现象。结论常规制片脱蜡酶消法可用于乳腺疾病石蜡切片的DNA倍体分析。  相似文献   

9.
"分消法"为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法则之一,旨在分消病邪,调整气机,使人体达到"邪去正安"。"分消法"源于《黄帝内经》,始用于《伤寒论》,充实于《金匮要略》。其按照祛邪途径的不同可分为"表里分消""前后分消""上下分消"3种。"表里分消"为同用汗法和消法,将病邪以发汗和小便方式排出体外的治法;"前后分消"为用消法和下法,将病邪从大小便排出体外的治法;"上下分消"乃清法与下法、消法同用,将病邪从上焦清透和下焦通利二便以祛邪的一类治法。3种"分消法"在临床应用中要根据其病邪、病势的不同而异,且3种"分消法"亦有各自独特的用药规律,无论哪种"分消法"的应用,均可体现脏腑经络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活血化瘀法,属中医学中“八法”中的消法。此法适用于一切瘀血阻滞之证。其临床应用包括补肾活血法,益气活血发,化痰活血法,理气活血法,解毒活血法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辛开苦降法干预肠易激综合征(IB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PubMed等在线数据库,搜集辛开苦降法相关方剂治疗IBS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2006年1月1日至2020年5月7日。两位研究员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提取数据,运用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偏倚风险评价表对每个纳入试验进行偏倚风险和质量评估,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5篇中文随机对照试验,合计1834例患者。结果显示,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单用辛开苦降法相关方剂或联合常规西药能提高IBS患者临床疗效(总有效率RR=1.27,95%CI为1.21~1.32,P0.00001,治愈率RR=1.70,95%CI为1.45~2.00,P0.00001),降低复发率(RR=0.35,95%CI为0.25~0.50,P0.00001)。结论:辛开苦降法治疗IBS疗效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复发率。但由于纳入研究文献存在一定发表偏倚且方法学有限,上述结论仍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多中心、双盲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宣清润燥法治疗急性气管-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西医诊断和中医诊断为风寒兼燥型外感咳嗽患者3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150例。实验组根据病变的不同分期选用以宣清润燥为法的中药颗粒剂口服,对照组采用急支糖浆、头孢羟氨苄胶囊治疗,3个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咳嗽消失时间、中医症状积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使用宣清润燥法治疗本病,可使病情快速缓解,再发次数减少,每次症状减轻,不治自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疏肝和胃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BRG)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2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37例予以肝胃1号汤加减;西药组37例给予雷尼替丁、吗丁啉。结果:中药组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1.89%,西药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2.9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镜及病理疗效中药组为80.08%,西药组为64.8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和胃法治疗BRG疗效好,复发率低,无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蛇床子散加减方局部熏洗外阴结合口服中药治疗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观察40例中医辨证为肝肾阴虚的围绝经期外阴色素减退性疾病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将患者随机分组:治疗组采用补益肝肾中药内服配合蛇床子散加减局部熏洗外阴的方法治疗,于经前期每日早晚分次口服外用,每4周为1个疗程,经期停用。连续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予西药曲安奈德软膏局部用药3个月。分别在6个月、12个月时随访,观察其近期疗效、远期疗效及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治愈12例(30%),显效22例(55%),好转4例(10%),无效2例(5%),近期总有效率95%。随访12个月,有效34例,复发6例,远期总有效率85%。对照组治愈10例(25%),显效17例(42.5%),好转6例(15%),无效7例(17.5%),近期总有效率82.5%。随访12个月,有效25例,复发15例,远期总有效率62.5%。两组近期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远期有效率对比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远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均显著改善,且治疗组症状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蛇床子散加减方熏洗外阴配合中药内服补肝益肾,是一种疗效确切,安全无创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抑郁症的治疗越来越受重视,中医也在探索并总结其病因病机及证型。以宣肺开郁为指导思想,初步探讨其对治疗由气机失调引起的抑郁症的指导意义,总结肺、肝与郁证理论联系及临床运用关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提高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疗效 ,寻求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中医药疗法。方法 选择诊断明确的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住院患者 ,依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分为气虚血瘀与阴虚毒热两型 ,分别采用益气活血 ,化瘀通络与滋阴清热 ,化瘀通络两法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 2 0 0例 ,经 2个月治疗后 ,总结疗效。结果 本组病例痊愈者 88例 ,占 44 0 % ;好转者 98例 ,占 49 0 % ;无效者 14例 ,占 7 0 % ;总有效率为 93 0 % ,取得较好的疗效。结论 中医药治疗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历来对湿邪致病极为重视,湿邪致病广泛,涉及各组织器官,以及临床许多疾病,湿证的病因、部位、证候性质、相兼病邪各不相同,故治疗也不尽相同,常用的有芳香化湿法,清热利湿法,活血利水法,健脾化湿法,疏肝理气化湿法,等等。  相似文献   

18.
国医大师吕仁和擅长应用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吕教授认为中焦脾胃受损及气滞、郁热、湿热和食积等是糖尿病重要的中医病机,临证注重调理中焦,惯用药对,用药思路独到.以淡豆豉、生甘草宣上畅中,解郁清热;枳壳、枳实胸腹同调,行气导滞;砂仁、鸡内金醒脾助运、化积消食;木香、黄连辛开苦降,清热燥湿.从宣郁、调气、消积、燥湿4个...  相似文献   

19.
论养阴生津法治疗中老年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认为,血栓性疾病的病理实质是瘀血阻滞脉络。从养阴生津以调畅血行立论,围绕阴液亏虚与瘀血形成的关系,提出对中老年人高发的血栓性疾病的治疗,应注重养阴生津法的运用。强调养阴护脉、行血散瘀是虚实并治的积极疗法。在临床运用中,必须以寒凉濡润、滋养灵动、补而不滞为原则,并应酌情配伍活血益气以协同增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分析和总结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用药规律,为进一步挖掘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检索收集Pub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和维普数据库收录的近5年中医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文献并建立方剂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对方剂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分布,频次统计、组方规律、药物间关联度、核心组合、新方分析,挖掘其中的用药规律。[结果]筛选出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方剂239个,确定了处方中药物出现的频次,常用对药组合,演化得到新处方16个。[结论]近5年现代期刊文献中收录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药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苦、辛为主,归经以脾、胃为主,药物功效以疏肝和胃、利胆泄热、散结消痞、清热燥湿和补脾理气为主,体现了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