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液体曲模拟天然晒制发酵酱油工艺条件,在后发酵阶段添加鲁氏酵母生产的酱油,其风味、质量等指标均接近或超过固体曲天然晒制发酵酱油。  相似文献   

2.
酱油文摘     
高氮酱油的快速发酵工艺Yamashita,Minoru(yamae Sho ku hinKogyo K.K).日本公开专利80 13,074(C1,A23L1/238)3页在酱油曲中加入蛋白质曲料21—25(w/w)%,再加NaCl(13—15克/分升)和酱油乳酸菌。此酱油醪发酵至pH为5.0—5.3时再加入酱油酵母,即鲁氏酵母,然后加盐(16—17.4克/分升)或不加盐.按此工艺的低起始NaCl浓度及添加蛋白质曲料,发酵3—4个月的成品酱油就可达到常规发酵6—12个月的酱油水平。  相似文献   

3.
根据我国酱油生产的现状,在酱油中添加一定量的酵母风味强化剂可提高产品的鲜味,强化酱油的风味,掩盖低盐固态发酵酱油高温发酵时产生的苦味及涩味,改善酱油的口感,使其呈味醇美柔和、回味悠长。酵母风味强化剂在生酱油加热前加入较加热后加入为好。  相似文献   

4.
从乳酸发酵旺盛的酱油醪中取出部分醪,添加于含有柠檬酸盐或磷酸盐的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将得到的培养液直接或经过1~2代培养,然后添加于酱油发酵醪中,从而诱导出酱油醪旺盛的乳酸发酵。 一般情况下,酱油酿造系将食盐水与曲混合后作为酱油醪而开始。最初系通过醪中蛋白酶的作用进行分解,与此同时,杂菌(非耐盐性微生物群)大部分灭亡,接着引起乳酸发  相似文献   

5.
1980年2月~10月。拟不增加或少增加生产投资,在酱醅中添加酵母,经较短时间发酵,酿造出的酱油,既能保持一定的全氮利用率和酱油色素,又能提高风味。据此,对酱油发酵的形式开展了研究。采用发酵起始添加酵母的,经低温进入中温或稍高品温的发酵工艺;及前期品温较高,中期降温添加酵母发酵,后期品温适当回升的二种工艺。把前者称谓“发酵型”;后者称谓“分解型”。6.1 配方的试验规模发酵型:豆粕10kg、小麦3kg、麸皮2kg。分解型:豆粕10kg、小麦3kg、麸皮2kg。6.2 原料处理和制曲大部分豆粕、麸皮制米曲,小部分豆粕、麸皮制黑曲。蒸料、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酱油工业在建国后三十多年来,无论在工艺或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许多创新和发展,基本上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要.目前各地多采用固态无盐和固态低盐发酵工艺,这种工艺虽有许多优点,但仍很不完善,与传统工艺比,产品明显存在着风味差的缺点,主要表现在鲜味不足,带有特殊的高温臭。为此,我们在去年七月份开始了多菌种发酵改进酱油风味的研究,目的是在固态低盐发酵工艺的基础上,在不增加或尽量少增加设备的条件下,在1个月的发酵周期内,通过前发酵添加酸性蛋白酶曲,加强短链蛋白质的水解进程,生成较多的游离氨基酸以提高酱油的鲜味:同时添加酵母等微生物增强后发酵工序,以消除目前固态发酵的高温臭,增加酱油的酱香气味.经过将近一年的努力,完成了对耐盐性酵母菌、酸性蛋白酶产生菌的分离、筛选、培养条件及小型到大生产发酵等一系列工作.经过北京、天津许多专家评议,一致认为:消除了速酿酱油的高温臭,酱油的鲜味和香气有了明显的提高.试验的成功使固态低盐发酵工艺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7.
多菌种发酵是提高酱油、食醋质量的重要途径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酿造酱油可采用2-3株曲霉菌复合制曲或分开制曲混合发酵,在发酵期添加鲁氏酵母、球拟酵母及少量乳酸菌,以提高酱油风味。酿造食酷在单一的黑曲霉(麸曲)中添加根霉、米曲霉或As3.350黑曲霉,中后期添加乳酸菌与酵母菌共酵,提高食醋中含氮量及增加不挥发酸的比例,并重视陈酿后熟阶段,改善食醋风味。提出应进一步研究传统大曲、麦曲、酱醪、醋醅,从中分离筛选出更多更好的有益菌种,并采用现代技术革新生产工艺,使酿造调味品生产高效、产品优质。  相似文献   

8.
为了改善酱油及鱼露发酵过程及风哧物质的产生,本文拟从自制高盐稀态酱醪发酵酱醪中分离纯化耐盐酵母,可作为产香酵母添加到酱醪或鱼露发酵过程。结果获得6株耐盐酵母菌,通过含3.0mol/LNaCl的固体培养基筛选出5#和6撑两株耐盐性较好、活力旺盛的菌株;经形态学、生理生化和18SrDNA鉴定,为鲁氏结合酵母。两株菌均耐盐性能强,且6#菌耐盐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9.
曲低高温两级自溶缩短酱油酿造周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萧凤岐 《中国酿造》1996,(5):37-41,34
在确保酱油品质,氮利用率前提下,日本酱油业界近年继续努力于缩短酿造周期的新技术开发。■玉县食品工业试验场的技术人员,将酱油生产流程划分为:Ⅰ谷氨酸生成(曲低温低盐自溶),Ⅱ原料蛋白质、淀粉自溶分解(曲低温低盐自溶后,复经高温短时间自溶)与Ⅲ发酵熟成(补盐后,添加乳酸菌、酵母,并在严格温度管理下,短时间发酵熟成)的3个工序,几经试验探索,最终取得了使酱油的酿造周期,从通常0.5~1年,缩短至2个月的良好成效。此项可供日本中小型酱油企业采用的新技术,现予简介如下,件供借鉴。回曲短时间自溶曲菌酶分解原料大…  相似文献   

10.
文中重点谈到制醪盐水的确定、酱醪pH的管理,酱醪搅拌与酱醪生白四个问题。盐水配制为10°Be′。加入量为成曲的2.5—2.7倍为好;随酱醪pH逐渐下降到一定程度、建议添加耐盐性乳酸菌和鲁氏酵母;重视酱醪发酵过程中的搅拌,以促进酱醪发酵及酱油色泽,香气成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在发酵原料中添加焙炒过的小麦,借鉴日本工艺采用半稀态发酵法生产酱油,并在成品酱油中添加广西特产"香菇"进行高级香菇酱油的生产,确定生产工艺流程及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12.
酱醪中主要的微生物是耐盐性乳酸菌—嗜盐足球菌(Pcdioccoccus halophilus)和耐盐性酵母——鲁氏酵母(Saccharomyces rouxii)。它们大多数是从成曲,管道及发酵室进入。在食盐浓度为12%的酱醪中,嗜盐足球菌先进行乳酸发酵,把酱醪的pH降低至4.0~5.0时,适于鲁氏酵母繁殖,使之进行酒精发酵,这便是嗜盐足球菌与鲁氏酵母之  相似文献   

13.
酱油是我国传统的调味品之一,目前国内大多数工厂是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法生产酱油。发酵的品温控制在40℃—50℃左右,20—30天淋油。这样的酱油生产工艺,由于高温耐盐性乳酸菌和酵母菌等有益菌不可能正常发酵,也就不可能制成浓郁的优质酱油。日本的酱油工艺是从中国输入的。到现在尽管实现了高度的机械化,但在发酵上虽采用传统酿造工艺技术维持6个月稀发酵生  相似文献   

14.
通过在传统酱油曲料中添加鱿鱼骨粉,研究了鱿鱼骨粉对酱油曲料发酵过程中酵母和孢子数量、酶系及固形物含量变化的影响,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computer,GC-MS)对酱油成曲进行挥发性香气成分分析。结果表明,添加适量鱿鱼骨粉对微生物生长及酶系分泌有一定促进效应,实验组中酵母数量、孢子数量、蛋白酶及淀粉酶活力及固形物含量等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鱿鱼骨粉添加量为1.3%的实验组在36 h时曲料外观、色泽、香气较好;GC-MS结果显示,添加量为1.3%实验组,成曲中挥发性成分达到36.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73%,但鱿鱼骨粉添加量与挥发性成分含量间并无正相关效应。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民生活提高及健康需要,日本开发了一系列酱油生产新技术,本文介绍有:低浓度盐水兼酵母发酵速酿低盐酱油、电渗析脱盐制低盐酱油、含钙低盐酱油、膨化原料制高产优质酱油、调整脱脂大豆含油量酿造高产无氮性混浊酱油、添加生麸中酶速酿优质酱油等新技术。  相似文献   

16.
先固后稀添加酵母、乳酸菌是提高酱油风味的捷径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阐述了先固后稀醇造工艺中添加酵母,乳酸菌,采用淋浇后熟发酵原池浸出法可以提高酱油风味;同时采用双菌种制曲提高酱油谷氨酸含量。严格低盐固态发酵工艺规程,保证前期发酵的酱醪质量。该工艺适用于现有低盐固态发酵设备的企业,为国内多数酿造厂生产优质酱油提供了一条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减曲低盐发酵新工艺,以天津市酿造厂低盐发酵工艺为基础,吸取了北京海淀区酿造厂低盐发酵添加蛋白酶,济南前进酿造厂低盐发酵添加纤维素酶和青岛市蔬菜公司第一酿造厂低盐发酵辅料制曲优点,初步试制成功了减曲低盐发酵添加蛋白酶、纤维素酶生产酱油的新工艺,使酱油由原来每百斤杂粮产180斤(氨基酸含量0.65%)提高到405斤  相似文献   

18.
关于酱油的生产工艺与香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启安 《食品科学》1981,2(9):14-22
酱油是我国生活中每日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传至日本,也成为该国主要调味品。日本传统地以大豆或脱脂大豆及小麦为原料(约各占50%左右),利用米曲霉或酱油曲霉制曲,进行稀发酵一年以上,现已缩短至半年,其间利用乳酸菌及酵母进行乳酸及酒精发酵。由原料所产生的糖分、酒精、有机酸、酯类,羰基化合物以及褐变产物形成醇厚香气成分。我国酱油传统上以使用大豆、面粉或小麦为原料,利用天然存在的米曲霉或纯粹培养的米曲霉制  相似文献   

19.
用玉米粗蛋白水溶液为基本原料,加入白酱油压滤粕中制得的残酶浸液,进行预分解,再通过盐析、乳酸发酵,然后加入以玉米粉为基质培制的固体曲及酵母,以进行蛋白质的分解及乙醇发酵,便可制得一种色香味均优于普通酱油的白色酱油。 过去,日本的白色酱油,其氮素的来源是精小麦和大豆的混合物,经湿热处理后,接入曲菌,培制成曲,于曲中加入食盐水作为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添加糖化增香曲混合制曲(KG)生产高盐稀态酱油,对比纯种米曲霉制曲(KP),研究糖化增香曲对高盐稀态酱油发酵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添加糖化增香曲混合制曲可显著提高高盐稀态酱油的还原糖和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发酵90 d时分别较纯种制曲提高47%和7%:也可显著提高发酵初期曲料中各类物质的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