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调查某铅酸电池企业治理前后铅危害情况,为中小蓄电池企业提供职业病防护措施。方法对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铅尘水平进行检测,收集铅作业工人的血铅资料,并对其职业病防护设施、个人防护用品使用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整改前工作场所铅烟、铅尘水平全部超标,接铅工人血铅值最高达4.75μmol/L;整改后铅烟、铅尘合格率分别为100%和66.7%,工人血铅水平未发现超标。结论通过对防护设施的合理设计以及加强职业卫生管理,中小蓄电池生产企业工作场所铅烟、铅尘水平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2.
张宏光 《职业与健康》2012,28(6):665-667
目的了解惠州地区铅酸电池生产铅职业病危害情况,为监管部门整治铅酸电池生产行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现场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通风防尘(毒)设施检测、工作场所铅烟(尘)浓度检测及对接触铅作业工人职业健康检查等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铅酸电池生产工艺落后,工作场所通风防尘设施设计、安装不合理,效果差;工作场所中铅尘超标率达75%,铅烟超标率达100%,最高超标29倍;接触铅作业工人血铅超正常值29人,占14.4%;疑似职业性慢性轻度铅中毒6人,占3.0%。结论该铅酸电池组装厂铅职业病危害严重;建议企业加强对工作场所局部通风设施的改造,提高其控制效果,治理铅酸电池铅职业病危害的根本途径是采用先进的工艺和自动化生产。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解南平市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状况,进一步控制职业病危害。方法对南平市2010—2012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直报信息系统中职业病危害因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30家企业2010—2012年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合格率化学因素(83.2%)〉粉尘(72.6%)〉物理因素(62.7%)。检测项目合格率硫化氢、氰化氢、铬及其化合物、镍及其化合物均达100%,石墨尘、苯、氨、氟及其化合物及一般化学物品91.6%以上;碳黑尘、矽尘、水泥尘和铅合格率均〈60.0%;高温和噪声合格率类似。结论南平市企业作业场所的主要职业病危害是矽尘、水泥尘和铅,应进一步加强监管,督促企业落实防护措施,改善作业环境,以减少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铅酸蓄电池行业的职业病危害现况,发现其生产工序的关键控制点,探讨该行业职业病危害的防治建议和对策。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检测,对山东省10家铅酸蓄电池企业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铅粉制造工序铅尘超标率为27.3%,板栅制造工序铅烟超标率为40.9%,极板制造工序铅尘超标率为57.1%,组装电池工序铅烟、铅尘超标率分别为50%和58.3%,电池化成及包装工序硫酸超标率为零;其中铅烟最高超标17.8倍,铅尘最高超标46倍;板栅铸造工序和组装电池工序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P0.01),铅粉制造工序、极板制造工序和组装电池工序中铅尘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铅酸蓄电池行业普遍存在铅烟、铅尘超标的现象。应提高生产工艺自动化、机械化程度,增加铅烟、铅尘岗位局部排风,配备适宜的个体防护用品,提高员工防护意识和加强企业职业卫生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某市铅冶炼生产企业的职业危害状况,为控制职业病提供依据。方法对该企业的职业卫生基本情况、生产作业环境及作业工人的健康情况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该企业生产环境中存在铅尘、铅烟、气温、气湿、气压等职业危害因素。其中生产作业场所各工种铅尘最高点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22倍,铅烟最高点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63倍。尿铅测定值高于正常成人参考值上限者41人,占受检人数的20.2%;检出铅中毒观察对象12例。结论该企业生产作业环境卫生状况不容乐观,铅尘、铅烟是铅冶炼生产企业生产作业环境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危害性强,建议企业应加强职业病防护措施,降低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分析某铅酸蓄电池企业生产工艺改造后铅烟、铅尘危害控制效果。
方法 通过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 分析工艺改造对铅烟、铅尘浓度的控制效果。
结果 该企业工艺改造措施包括淘汰手工作业工序和职业病危害严重的工艺设备, 对产生不同危害的区域进行相互隔离、独立布置、以及增设多种类型的局部抽排风净化系统和密封措施。现场检测结果显示, 改造后作业场所工人接触的铅烟、铅尘浓度均符合国家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且较改造前下降,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该项目的工艺改造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铅烟和铅尘的产生量, 降低了劳动者接触浓度, 技术改造效果明显, 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某蓄电池厂职业危害程度和控制效果进行卫生学评价,对该厂的职业病防控提出建议。方法按照职业危害控制效果卫生学评价方法,调查该厂厂址、设备布局和管理措施等基本情况,检测作业岗位职业病危害因素,判定该厂职业危害控制效果是否合格。结果该厂厂址和设备布局基本符合要求;一氧化碳、煤尘和WBGT指数合格率为100%,噪声和照度合格率为95%,硫酸和铅尘合格率为0,铅烟合格率为14.3%;空气中硫酸超标0.35~0.60倍,铅超标8.44~175.67倍。结论厂方须对硫酸和铅作业岗位的职业危害控制措施进行认真整改。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告了中度高原某蓄电池厂铅危害调查结果,作业场所铅烟样品中最大超标倍数为15.1倍,铅尘最大超标倍数为8.2倍。职业体检结果,铅中毒发病率为15.5%,铅吸收26.2%。结果表明,该厂铅职业危害严重,作者强调应加强高原特有环境下铅作业人员劳动保护工作。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某铅锌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针对性的工程控制措施,评价其合理性和有效性。方法用定性定量的方法分析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其(强度)度;用现场调查的方法明确采用的职业病工程控制措施。结果某铅锌矿的开采过程中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矽尘、噪声、铅、一氧化碳、二氧化氮、石灰石粉尘、二硫化碳、碳酸钠、工频电场等,矽尘、铅尘、噪声均存在超标现象,接触矽尘最高的超标近12倍,接触铅尘最高超标0.2倍。结论该铜锌矿主要的工程控制措施有湿式作业、湿法除尘器、密闭作业等,工程措施能有效降低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但是严格按照操作规程采取控制措施也是降低作业场所有害物质浓度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识别、评价某铅冶炼项目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提出相应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检查表、现场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检测、评价。结果该项目铅尘、噪声等部分岗位超标,合格率分别为81.82%和90.91%;粉尘、硫酸等岗位浓度均未超标。结论该项目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是可控的,防护措施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1.
汪润华 《职业与健康》2012,28(2):161-162
目的了解某金铅冶炼厂职业病危害现状,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病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7、2009、2010年该厂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健康监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监测总合格率2007年为81%,2009年为92%,2010年为92%;其中铅尘合格率2007年为75%,2009年为100%,2010年为100%;铅烟合格率2007年为69%,2009年为96%,2010年为100%;健康检查结果显示,2007年接触的工人中检出铅烟(尘)疑似职业病人52人,检出率为16.67%;2009年检出疑似职业病人12人,检出率为5.58%。2010年接触的工人中检出铅烟(尘)疑似职业病人7人,检出率为6.48%。说明该单位2008年对设备改造有一定效果。结论该冶炼厂2009和2010年生产环境中有害因素监测总合格率虽然较2007年(81%)大幅提高,但噪声合格率仍偏低。该厂属于职业病危害严重的企业,应加强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与健康监护工作,切实保障劳动者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2.
孙玉敏  朱峰 《职业与健康》2012,28(15):1831-1832
目的了解滕州市某蓄电池企业空气中铅尘(烟)浓度及工人的尿铅含量。方法车间空气中铅尘(烟)浓度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检测;职工尿铅水平采用"尿中铅的双硫腙法"进行测定。结果工作场所空气中铅尘(烟)浓度超标点较多,铅尘短时间接触浓度最高超限倍数达32倍,铅烟最大超限倍数达50.5倍;203名职工尿中铅含量超标人数75人,超标率36.95%,机修工尿中铅含量超标率高于其他工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蓄电池行业铅危害不容忽视,应加强监督管理,预防和控制急慢性铅中毒事件的发生,有效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某铅酸蓄电池企业防护设施整改前后工作场所铅烟(尘)浓度检测,评价其防护设施整改效果。结果显示,整改前工作场所铅烟和铅尘水平合格率分别为33.3%和20%,整改后为78.6%和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该厂如按建议完善超标岗位防护设施,可有效控制铅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某铅酸蓄电池厂铅危害治理工程的控制效果,为治理铅酸蓄电池企业铅烟(尘)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据通用的设计原则对卫生防护设施进行改造,按照职业卫生评价及检测规范定点和采样检测,分析与评价工程治理的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结果在安装局部排风设施前,24个铅烟样品的合格率仅为16.7%,铅烟最高浓度(TWA)为2.176 mg/m3,超标72.5倍;18个铅尘样品的合格率仅为5.6%,铅尘最高浓度(TWA)为3.424 mg/m3,超标68.5倍。安装局部排风设施后,28个铅烟样品的合格率为85.7%,铅烟最高浓度(TWA)为0.120 mg/m3,超标4.0倍;23个铅尘样品的合格率为78.3%,铅尘最高浓度(TWA)为0.098 mg/m3,超标1.96倍。结论本治理工程项目对控制铅酸蓄电池企业的工作场所的铅烟(尘)浓度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铅对作业工人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长云 《职业与健康》2006,22(20):1688-1689
目的了解某市电源厂铅对作业工人健康的一般损害。方法对该电源厂212名接铅工人及162名行政管理和后勤人员进行健康查体,并对空气中铅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共测14个点空气中铅浓度,均严重超标,其中铅烟最高浓度为1.19mg/m3,超标38.3倍,铅尘最高为5.36mg/m3,超标106.2倍。接铅工人头痛、头晕、失眠、多梦、乏力、腹痛等自觉症状出现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腱反射异常、鼻咽部异常等临床症状出现率亦高于对照组;铅中毒发病率为35·85%。结论接铅工人工作场所铅浓度严重超标;铅不仅对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造成损伤,对呼吸系统也可造成一定损伤,所以改善工作环境、加强通风排尘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应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对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新建建设项目(简称"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并验证效果。方法在对某年产量为72.7万k VAh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进行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过程中,通过分析铅烟和铅尘职业病危害,确定危害关键控制点(CCP)和关键限值,以及建立CCP监督控制程序、纠正措施和建立HACCP体系验证程序等步骤,建立和应用HACCP体系,验证HACCP体系应用效果。结果该建设项目工作场所空气中铅烟和(或)铅尘短时间接触浓度(CSTEL)超标率为33.3%(17/51);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偏高(≥1.9μmol/L)者检出率为2.3%(10/438)。通过建立HACCP体系指导铅危害整治后,该建设项目工作场所铅烟或铅尘CSTEL均不超标,作业人员血铅水平偏高者检出率下降到0.9%(4/438)。结论 HACCP体系可用于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评价中,为铅烟和铅尘危害的预防、控制和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多年来频发职业性铅中毒的原因,探讨有效措施降低铅中毒的发病率。方法对某铅酸蓄电池生产企业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对通风设施进行评价与改造。结果该企业原作业场所铅监测点的超标率为62.9%,最高点超标207倍;工种的超标率为64.6%,最高超标139倍;通风不良的排风口占72.0%,主要是通风管道堵塞或破损,造成控制风速不达标。对原有通风设施进行重新疏通,更换排铅烟管道,更新铅尘除尘器的过滤袋。改造后作业场所铅监测点的超标率下降为13.2%,最高浓度超标5倍。企业铅中毒新发病例数由每年17例下降为每年3例。结论该企业由于通风系统维护不当造成作业场所空气中铅浓度严重超标,导致铅中毒发病率较高,对通风系统改造后,作业场所铅浓度明显改善,铅中毒患者减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某村家庭作坊锡箔加工铅危害现状进行调查,为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现场卫生学调查、个案调查、不同场所空气中的铅烟(尘)、不同人群的血铅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家庭作坊加工锡箔存在一定的职业危害.①加工场所铅烟(尘)浓度普遍超标,生活场所也可见超标.加工场所内采集20点空气样.铅烟5个点,全部超标,最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3.64倍;铅尘15个点,其中6个点超标,最高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8.17倍;②290名各类人群血铅异常比例达到30.69%,从业人员中高达35.17%.结论 某村的铅危害不仅仅对从业人员造成了健康损害,同时污染当地生活环境,对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非从业人员造成了健康损害.  相似文献   

19.
某冶炼厂铅危害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某冶炼厂铅危害进行调查分析,探讨可行的防治对策。方法采用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现场监测和职业健康检查,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铅烟、铅尘浓度最高分别为3.72及0.15mg/m3,超过国家标准时间加权平均浓度(PC-TWA)123及2倍。在282名接铅工人血样中,血铅水平超过GBZ37-2002《职业性慢性铅中毒诊断标准》[1]正常值有132例(46.8%)。结论作业场所铅污染较严重,应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分析家庭锡箔加工作业对儿童铅危害的现状,为开展家庭锡箔加工铅危害的防治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问卷形式,调查某村38户家庭锡箔加工户,对20个加工场所、10个生活居室环境空气进行铅尘、铅烟浓度测定;对45名儿童、236名锡箔加工人员进行血铅检测,并选择另一村无家庭铅污染作业的44名儿童作调查对照。结果:20个锡箔加工检测点,铅PC-TWA超标11个,点超标率为55.00%,其中5个熔融岗位铅烟浓度和5个敲箔岗位铅尘浓度均超标,最高浓度超标9.7倍;10个生活居室监测点均监测到铅,其中1个厨房监测点铅PC-TWA超过作业场所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铅暴露组儿童、对照组儿童及加工人员血铅检测异常率分别为97.78%(44/45)、13.64%(6/44)和35.17%(83/236),3组间血铅浓度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5,P<0.01)。结论:家庭作坊锡箔加工对作业人员特别是儿童铅危害严重,应引起政府有关部门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保护作业人员特别是儿童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