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史军 《科学世界》2009,(11):51-52
诺贝尔奖似乎都是颁给那些提出神秘科学理论的大科学家,其实从创立之初,诺贝尔奖的颁奖原则就是奖励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居里夫人的放射线让我们有了X光检查,爱因斯坦把我们引入了光电时代,艾滋病病毒的发现让我们可以有的放矢。今年的诺贝尔奖也不例外,从决定人体衰老和癌症发生的机制,到光纤通信和数码相机,再到维持机体正常运行的蛋白质的合成。原来,可以获得诺贝尔奖的大道理就在我们平平常常的日子里。  相似文献   

2.
陈兵 《今日科技》2003,(11):11-13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尘埃落定,但它的影响将更广泛、更深远地波及开来。诺贝尔奖和获奖成果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为了人类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同样要永远记住他们。  相似文献   

3.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又揭晓了,最先出炉的是3项自然科学奖。今年每个奖项都有3位科学家分享,可谓是满堂红。诺贝尔奖对于获奖者是莫大的荣誉,对于研究者是极大的激励。读获奖者的故事,找寻走进诺贝尔奖殿堂的路。  相似文献   

4.
诺贝尔奖何以成为全球瞩目的科学大奖?诺贝尔奖只是科学家的事,而与普通公众毫不相干?瑞典这片孕育并浸透着诺贝尔奖精神的土地又有什么特别之处?本刊记者于2009年12月亲赴斯德哥尔摩,参与了诺贝尔奖系列庆典活动,去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5.
2009年诺贝尔奖评选结果已经揭晓,为使我校广大师生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2009年11月2日至4日,由科技处主办的第三届“诺贝尔奖论坛”在科学会堂二层报告厅举办了5场报告会。  相似文献   

6.
傅秀宏 《科技智囊》2008,(5):I0027-I0037
中国的诺贝尔奖情结,曾几何时过多地集中在国家精神上,甚至有时偏离了科学精神。在2008年的全国政协会议上,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提案建议,从加强中国一流大学的基础研究做起、寻求突破,重视产生诺贝尔奖的软硬环境建设,在不远的将来中国本土会产生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7.
欧建成 《科技馆》2006,(4):32-32
为了配合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加深论坛的社会影响,让普通百姓进一步了解诺贝尔奖的百年辉煌历史,并获得一次近距离领略诺贝尔奖得主风采的机会,由北京市政府和中国科学院主办,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外事办公室和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等单位共同承办,中国科技馆协办的“2006诺贝尔奖获得北京论坛——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主题展”,2006年9月7日下午在中国科技馆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8.
10月5日至12日,2009年诺贝尔奖各奖项相继揭晓。与去年相同,今年诺贝尔奖每项奖金仍为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40万美元)。按照传统,2009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将在今年12月10日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这一天举行。除和平奖颁奖仪式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以外,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经济学奖都将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举行。  相似文献   

9.
诺贝尔奖是世界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世纪早期,上海<万国公报>、<科学>和<东方杂志>等报刊先后向国人介绍了诺贝尔奖的设立情况;分别报道了1903年、1905年、1914年、1920年度诺贝尔奖得主名单;有的还对历年诺贝尔奖得主进行分类统计,并呼吁中国人奋起直追,争取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0.
本书是1996—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演讲集。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在瑞典银行成立三个世纪之际,于1968年设置。该奖基本遵循诺贝尔奖的规则,但作了一些必要的修改,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负责选择获奖者的全部工作。每年的12月在斯德哥尔摩颁发诺贝尔奖的前一天.由获奖者介绍他们的工作,在颁发诺贝尔奖的庆典上,评审委员会成员做简短的授予仪式演讲,以易懂的方式总结获奖者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创新科技》2014,(23):50-51
“搞笑”版诺贝尔奖由美国人马克·亚伯拉罕创办,此人创办了一份名为《不太可能的研究之实录》的科学幽默杂志,从1991年开始,每年颁奖一次。入选“搞笑”版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必须不同寻常,能激发人们对科学、医学和技术的兴趣。与其他学术奖不同,另类诺贝尔奖得主不会拿到任何奖金,得不到各方赞誉,更不可能使科学出现革命性进步,但是所有获奖的研究都曾在著名学术杂志上发表过。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诺贝尔奖”□潘诚毅被誉为中国的“诺贝尔奖”已经在中国大地上启动了。1995年1月12日,第一届颁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钱学森、黄及清、王淦昌、王大珩等四位世界级的科学家获得“杰出成就奖”,各获得100万元港币的奖金。众所周知,钱学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每年诺贝尔奖花落他家后,总会有国人怀此长久的疑问和感伤。2010年诺贝尔奖项揭晓后,类似的忧愁开始袭扰俄罗斯社会,因为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俄裔物理学家问鼎了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4.
缔造科学:从诺贝尔奖现象看科学研究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901 年至2005 年诺贝尔奖获奖成果的统计揭示了诺贝尔奖六大现象:科学中心转移现象、中青年现象、长周期现象、发现之发现现象、名师高徒现象和优势积累现象。从这些现象中可以看到科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看到科学研究自身的某些特点,看到科学政策和科学家在缔造科学(事业)过程中的依存性。  相似文献   

15.
西门子、爱立信、贝尔等国际知名大公司,在研究、开发和工程设计上的投入比例大多在10%~20%,许多国际大公司都有多个技术中心构成的自主创新体系,技术人员不但数量多而且比例高,并不断吸收拥有新知识的技术创新人才。贝尔实验室有20000多名员工,其中博士1000多人还有7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6.
12月11日晚,一个名为“诺贝尔科学之夜”的特别节目在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2007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由此展现在世人面前。每逢类似场景,很多人都会发出那千百次的问:大陆科学家为什么一直得不到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7.
在描述微观粒子现象时,量子力学所获得的成功如此的眩目,以至于人们认为量子现象为微观世界所独有。然而,量子霍尔效应却是一种在二维电子系统中的宏观量子现象,换句话说,它是可以观测到的量子现象。在经典霍尔效应被发现的100年之后,1980年由K.von Klitzing发现整数量子霍尔效应,为此他获得了1985年的诺贝尔奖。分数霍尔效应是有另外3位科学家在1982年发现,其中包括华裔物理学家崔琦,同样,为此他们分享了1998年的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世界》2003,(11):26-27
回首诺贝尔奖的百年记录,迄今为止,尽管全世界共有近700人赢得了诺贝尔奖桂冠,但与全世界日益增长的科学家数量相比,终究是极少数。在科学高速发展、人才辈出的今天,又有几位幸运儿荣获了今年的诺贝尔大奖?  相似文献   

19.
《天津科技》2004,31(6):49-50
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遗嘱,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薄薄的一页纸。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诺贝尔奖。年复一年,诺贝尔奖都会引起巨大反响,有时甚至引发争论。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奖项,1969年首  相似文献   

20.
正2014年诺贝尔奖已全部揭开谜底,但是你知道诺贝尔奖11 4年的漫长历史中还暗藏着哪些秘密吗?例如哪些国家是摘金霸主,要活到几岁才有机会跨过诺奖的门槛,女性得到一个诺贝尔奖到底有多难,出生在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真的只有黄皮肤吗……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发明了近代炸药,获得巨大财富的同时,他又对炸药的破坏性感到震惊。于是他立下遗嘱,用3100万瑞典克朗的遗产成立基金会,并每年把基金的利息用于"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做出卓越贡献的人"。据此,1901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时,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开始奖励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