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杨春万  古志辉  邓斌  冯新武 《广东医学》2001,22(11):1062-106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心绞痛的发生与溶栓治疗和血管病变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251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发生早期心绞痛的68例患者,分析溶栓治疗组与未溶栓组早期心绞痛发生率的异同和冠状动脉造影在有和无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异同和对近期预后的影响。结果 溶栓治疗组早期心绞痛发生率为36.1%,未溶栓组则为17.1%;有早期心绞痛发生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较对照组病变更严重且多累及2支以上血管;有早期心绞痛发作组4周内病死率较无心绞痛发生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溶栓治疗发生早期心绞痛与溶栓治疗后血管再通但相关血管严重残余狭窄有关。发生早期心绞痛患者冠状血管病变较无心绞痛发生者更严重和更广泛,有早期心绞痛发生的4周内病死率较无心绞痛发生者低,但极易发生再梗死。  相似文献   

2.
早期溶栓与延期溶栓对急性心肌梗死54例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龙运玲 《广西医学》2009,31(2):244-24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溶栓疗效,根据发病后至开始溶栓时间分为早期溶栓组(6h内)30例及延期溶栓组(6~12h)24例,均用尿激酶150万U溶栓治疗。结果早期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93.3%,明显高于延期溶栓组的66.7%(P〈0.05);早期溶栓组住院并发症发生率(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室壁瘤、乳头肌功能失调)10.0%,反复心绞痛发生率3.3%,而延期溶栓组分别为37.5%和29.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周病死率早期溶栓组为3.3%,延期组为20.8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溶栓血管再通效果最好,可降低住院并发症、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及5周病死率,但发病时间超过6h的患者溶栓治疗仍可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追踪随访,对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的远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的106例随访。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溶栓无再通组、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心绞痛发作共61例(57.5%),均有心肌梗死治疗后1年内发生。对各亚组的无心绞痛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溶栓再通组与常规药物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3年内,静脉溶栓后再通组在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静脉溶栓无再通和常规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超早期溶栓的作用。方法:邹城市红十字会急救中心2005年1月-2009年2月行溶栓治疗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116例,随机分为超早期(≤3h)溶栓组56例,非超早期(3~12h)溶栓组60例,以问接指标判断其溶栓成功率,并对比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年后再发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致命性心律失常、猝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超早期溶栓组溶栓成功率明显高于非超早期溶栓组,分别为82%、43%;而1年后严重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早期溶栓大大提高了AMI的再通率,挽救了心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与介入再灌注治疗对治疗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6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组为急诊介入33例或溶栓治疗32例。比较3个月后左室收缩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容积指数、左室舒张期球形指数及主要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问卷调查心绞痛发生情况。结果: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左室重构指标、主要心律失常发生率以及再发心绞痛情况均明显优于溶栓治疗组。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急诊介入短期预后优于溶栓。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4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两组均给予冠心病二级预防治疗及溶栓治疗(尿激酶15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 m L中30 min内滴完),随后对照组给予极化液治疗,治疗组给予丹参多酚酸盐200 mg稀释于5%葡萄糖或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15 d。观察两组心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情况、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生率为25.81%,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为56.4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应用丹参多酚酸盐联合尿激酶治疗急性S 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可以显著减少心肌梗死后心绞痛,临床疗效好,不良反应少,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7.
李启荣 《广西医学》2002,24(8):1186-1188
目的:观察早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疗效。方法:32例AMI患采用早期尿激酶溶栓治疗与55例AMI患的常规治疗对照,观察溶栓治疗的血管再通情况。结果:尿激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冠脉再通率分别为59.37%和14.55%(P<0.05),发病至开始溶栓时间越短,再通率越高。结论:早期尿激酶静脉治疗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3小时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国产尿激酶(UK)中等剂量对AMI2小时内溶栓治疗80例。其疗效与80例常规治疗相比较。结果:①早期溶栓组冠脉再通率88%,对照组冠脉再通率65%;②溶栓组死亡率2.5%,对照组8.6%;③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溶栓组7.4%,对照组26.3%。结论:AMI溶栓治疗开始越早越好,成功的溶栓治疗能挽救濒死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功能.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静脉溶栓与延迟静脉溶栓的再通情况,该文将29例AMI静脉溶栓治疗病例,根据发病距溶栓时间的不同,分为早期溶栓组和延迟溶栓组,进行再通率的对照观察,结果:早期溶栓组的再通率高于延迟溶栓组,但无统计学意义,另外,为探讨AMI的延迟溶栓治疗与不溶栓的传统治疗在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的差异,该文将这两组病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延迟溶栓组在并发症的发生率(梗死后心绞痛),病死率均大大低于不溶栓组,且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前,溶栓治疗已广泛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挽救濒死心肌,缩小便死面积,减少休克和心力衰竭以及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降低急性期的病死率。溶栓治疗能否防止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尚无定论。本文通过对我院CCU病房收治的1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溶栓治疗对梗死后心绞痛的发生率的影响。1资料与方法1.三一般资料按1979年WHO标准确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4例,男106例,女48例,年龄36~68岁,平均56岁。互.2方法全部患者均常规应用扩冠、抗凝治疗,其中52例符合溶栓条件,为溶栓组,均给予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给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脂联素、高敏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82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正常对照组30例,测定血浆脂联素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冠心病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明显降低,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血浆脂联素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升高,且稳定型心绞痛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急性心肌梗死组3组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组患者血浆脂联素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呈负相关(r=0.46,P<0.01)。结论:冠心病患者代表抗炎因素的血浆脂联素显著降低,代表炎症活跃的高敏C-反应蛋白显著升高,两者结合应用可以为早期抗炎治疗及对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心绞痛(UAQ)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UAP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及常规治疗加通心络组(治疗组),疗程为1个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75%,对照组为68.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无1例发生心肌梗死,对照组有2例发生心肌梗死(6.25%).治疗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能更有效地控制心绞痛发作,减少心肌梗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CHD)患者血浆脂联素(APN)与 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老年 CHD 患者50例,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18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6例)、对照组(50例),测定 APN 和 NT-proBNP 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 CHD 组患者 APN 水平明显降低,且 SAP 、UAP 组、AMI 组3组 APN 依次降低,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 CHD 组患者 NT-proBNP 水平明显升高,且 SAP 、UAP组、AMI 组3组 NT-proBNP 依次升高,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 CHD 组患者 APN 水平与 NT-proBNP 呈负相关(r=-0.236,P<0.05)。结论 APN 和 NT-proBNP 水平检测对老年 CHD 的预防、疗效判断和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判断纤维蛋白原 ( Fbg)、P-选择素在急性心肌梗塞 ( AMl)和不稳定性心绞痛 ( UA)中的意义。方法 :用 Beckman全自动生化仪测 Fbg、流式细胞术测定 P-选择素 ,共检测 AMI 2 3例 ,UA 2 1例 ,健康人 (对照组 ) 2 8例。结果 :AMI组的 Fbg、P-选择素均非常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5~ 0 .0 1 ) ;UA组的 Fbg、P-选择素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P<0 .0 5 ) ;UA组的 Fbg与 AMI组无显著性差异 ( P>0 .0 5 ) ;UA组的 P-选择素显著低于 AMI组 ( P<0 .0 5 )。结论 :Fbg、P-选择素是检测血栓前状态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SA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94例不同类型的冠心病患者的血清尿酸水平,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0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组)86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的差异及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AMI组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显著高于SAP组(P〈0.05)。结论i高尿酸血症与AMI的发病有一定的关系,可能是AMI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侯丽娜 《当代医学》2021,27(13):59-61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心电图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明显低于对照组78.3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血黏度、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81.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患者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低血钾与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部位及预后的关系。方法:106例患者根据心肌梗死早期血钾水平分为低血钾组、正常血钾组,对比两组的梗死部位及并发症的发生。结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低血钾35例(33.0%),其中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6例(45.7%),下壁10例(28.6%),故正常血钾组相比更容易合并低血钾(P<0.01)。低血钾组泵衰竭、心律失常、梗死后心绞痛、死亡等心脏事件明显高于正常血钾组(P均<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低血钾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18.
G J Taylor  R E Katholi  K Womack  H W Moses  W T Woods 《JAMA》1992,268(11):1448-1450
OBJECTIVE--To determine the incidence of angina pectoris during induced myocardial ischemia in patients who have ha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comparison with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DESIGN--During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both study groups had coronary artery occlusion by the balloon dilatation catheter for 5 minutes. SETTING--A tertiary, cardiology referral center. PATIENTS--Twenty-five patients with angina pectoris who were undergoing angioplasty were compared with 30 patients having angioplasty 2 days 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OUTCOMES--Development of angina pectoris during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as the primary end point; the ischemic response and muscle viability were assessed using both surface and intracoronary electrocardiograms and pulmonary artery wedge pressure. RESULTS--During balloon occlusion 16 (64%) of 25 patients in the angina pectoris group developed angina. In contrast, nine (30%) of 30 patients in the thrombolysis group had angina pectoris during balloon occlusion of the infarct artery (P less than .01). The electrocardiographic response to ischemia and changes in pulmonary wedge pressure were similar in the two study groups. CONCLUSION--After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myocardial infarction, silent ischemia may be the rule rather than the exception.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并分析阿替普酶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湖北省郧西县人民医院心内科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7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运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A组(75例)和B组(75例),A组患者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而B组患者则接受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A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8.00%(66/75),B组治疗总有效率97.33%(73/75),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梗死后心绞痛(1.33%)和心律失常发生率(1.33%)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两组患者心肌再梗死、心力衰竭、出院前死亡和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疗效确切,优于尿激酶,具有安全高效、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低、不良反应少等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