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黑箱法与人工小时法蚊虫监测结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以黑箱法替代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可能性。方法在3个现场比较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监测结果显示,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为1.51只/箱,低于人工小时法(3.13只/点),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85,P=0.0025)。2种监测方法蚊虫密度的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相关性高,且有统计学意义(r=0.8833,P=0.0084)。分析雌蚊的密度和消长规律,人工小时法捕捉雌蚊密度(1.88只/点)高于黑箱法(0.50只/箱),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43,P=0.0023);两方法逐月密度指数无相关性(r=0.4812,P=0.2743)。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种和构成有所不同,黑箱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90.6%),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1%)、白纹伊蚊(2.4%)、骚扰阿蚊(2.9%),未监测到中华按蚊;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42.8%)和骚扰阿蚊(40.3%)为主,除三带喙库蚊(11.7%)和白纹伊蚊(4.7%)外,还监测到中华按蚊(0.5%)。2种监测方法监测蚊虫性别比不同,黑箱法雄蚊多于雌蚊,人工小时法则相反。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雌蚊数接近,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6.18,P〈0.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捕获的雄蚊数差异较大,黑箱法高于人工小时法,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3.01,P〈0.0001)。结论研究均表明蚊虫监测方法能否捕获某一蚊种与该地区此蚊种密度的丰富度有密切关系,黑箱法适合于多种蚊种监测,捕获雌蚊数量少于雄蚊。作为蚊虫监测方法的规律性和标准操作程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人工小时法与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此两种监测方法哪一种更适合华亭农村地区。方法人工小时法与黑箱法。结果监测结果显示,2种监测方法捕获蚊种和构成不同,黑箱法监测以淡色库蚊为主(占捕蚊总数的89.8%),有少量的三带喙库蚊(4.5%)、白纹伊蚊(2.6%)、骚扰阿蚊(2.8%)与中华按蚊(0.3%);人工小时法监测蚊种以淡色库蚊(63.6%)、三带喙库蚊(33.2%)及中华按蚊(3.2%)为主。2种监测方法捕获的蚊种及雌雄比例均有差异,黑箱法雌雄比相差不大,而人工小时法雌蚊明显多于雄蚊。2种监测方法监测的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结论黑箱法易操作、安全,更适于华亭农村地区用于蚊虫密度监测及样本采集。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黑箱法和二氧化碳(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黑箱法在蚊虫密度监测中的作用。方法在2个区7个点比较黑箱法和CO2诱捕法监测蚊虫密度、种类的差异,比较2种方法监测蚊种构成比、性别比和季节消长趋势的相关性。结果黑箱法监测蚊虫平均密度为25.63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7.32只/器)的3.50倍,黑箱法监测雌蚊平均密度为14.65只/箱,是CO2诱捕法平均密度(6.23只/器)的2.35倍,2种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密度指数无相关性;黑箱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94.97%,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4.9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各仅占0.03%;CO。诱捕法捕获蚊种构成,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79.26%,为优势蚊种;白纹伊蚊占18.27%,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分别占2.10%和0.37%,2种监测方法蚊虫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黑箱法设备简单,易操作,经济成本低,适用范围较广,比较适合淡色库蚊的监测,在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的地区,可使用黑箱法进行蚊虫密度监测;CO2诱捕法除适合淡色库蚊监测外,还适用于白纹伊蚊监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黑箱法与灯诱法监测蚊虫密度的差异,探讨黑箱法在蚊虫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在7个实验点,每个点放诱蚊灯2只,在相距诱蚊灯10m处放置黑箱1只,每月监测2次.结果 灯诱法监测捕获蚊虫总数和雌蚊数量是黑箱法的3.50和3.75倍,蚊虫数量的季节消长均呈单峰型,7月达高峰,2种方法监测逐月蚊虫数量高度相关.黑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84.64%,三带喙库蚊占10.02%,中华按蚊占3.34%;灯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80.47%,三带喙库蚊占11.79%,中华按蚊占6.88%;2种监测方法均捕获少量的白纹伊蚊和骚扰阿蚊;黑箱法和灯诱法监测蚊虫雌雄比例基本一致;不同监测环境黑箱法和灯诱法捕获蚊虫数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公园和医院黑箱法占较大优势,在牧场和农户灯诱法的优势较大.黑箱法昼夜捕蚊数量在05:00和19:00各有一个高峰,不同环境昼夜捕蚊数量亦有差异,医院无明显捕获高峰;公园、农户、牧场均有早晚2个高峰,晚高峰的时间略有差异;居民区捕蚊仅出现晚高峰.结论 黑箱法可替代灯诱法开展蚊虫密度监测,且具有设备简单、操作方便、无需供电等优势;建议采用黑箱法监测蚊虫密度时可选择在晚高峰前放置黑箱,在早高峰后收回.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黑箱法和CO2诱捕法在成蚊监测中的效果。方法2008年5~11月,在上海市黄浦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内,采用黑箱法和CO2诱捕法每旬监测一次成蚊密度。结果黑箱法捕获成蚊以淡色库蚊居多,占80.5%;CO2诱捕法捕获成蚊以白纹伊蚊比例最高,占55.9%;CO2诱捕法捕获雌蚊比例高于黑箱法;黑箱法和CO2诱捕法捕获的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密度变化都具有统计学相关性。结论黑箱法适合用于淡色库蚊的监测;而CO2诱捕法适用于白纹伊蚊的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监测河北省不同地区蚊虫种群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为有效地开展蚊虫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人工小时法及诱蚊灯法。结果共捕获蚊虫3属6种,其中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占85.34%。一般人类活动较多的居民区、公园等以淡色库蚊为主,牲畜棚则以三带喙库蚊和中华按蚊居多。采用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蚊虫密度,高峰期均出现在7—9月,8月为全年最高峰,密度分别达10-33只/(灯·h)和16.06只从14,时;诱蚊灯法监测蚊虫的平均密度为5.69只/(灯·h),人工小时法为7.56只/人工小时。结论淡色库蚊、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是河北省重点防制蚊种。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成蚊密度。对2009-2012年宝山区的国家病媒监测点蚊虫密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捕获成蚊5种5041只,淡色库蚊是居民区和农户的优势种,分别占居民区和农户捕获成蚊总数的94.6%和98.8%;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牲畜棚捕获成蚊总数的46.6%和23.5%。居民区的平均密度最低为1.81只/人工小时,农户为6.70只/人工小时,牲畜棚的平均密度最高为30.08只/人工小时。每年季节消长情况相似,密度高峰一般在6-9月,1-4月和11-12月成蚊密度很低,4年平均密度指数呈递增趋势。结论 4年来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淡色库蚊为居民区、农户的绝对优势种,而牲畜棚的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全区5-10月可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2种捕蚊方法的现场捕蚊效果,为开展科学规范的蚊虫调查或监测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沿三峡库区按距离大坝远近不同选择3个点,同时使用2种捕蚊方法对居民区及其周围环境进行蚊虫种类及其构成调查.结果 诱蚊灯法和人工小时法均能捕获库区的主要蚊种,但在蚊种构成上有差异,诱蚊灯法捕获的三带喙库蚊数量大于人工小时法,而人工小时法捕获的骚扰阿蚊数量远大于诱蚊灯法;诱蚊灯法适用范围比人工小时法更广泛,可应用于林地、稻田等没有空间限制的环境.结论 2种蚊虫采集方法分别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在长期系统的调查或监测中,建议使用诱蚊灯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CO2诱捕法与紫外线灯诱法在成蚊监测中的效果。方法 2007年5-10月份,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公共绿地内,采用CO2诱捕法与紫外线灯诱法每旬监测一次成蚊密度。结果 CO2诱捕法所捕获雌蚊总数占捕获总数的97.01%,捕获淡色库蚊雌蚊总数占捕获淡色库蚊总数的97.02%,分别高于灯诱法的90.14%和90.58%(χ总2=18.82,P<0.01;χ淡2=16.27,P<0.01);灯诱法捕获的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98.90%,高于CO2诱捕法的94.02%(χ2=13.49,P<0.01);2种方法所监测的蚊虫季节消长趋势基本一致,CO2诱捕法能连续捕获白纹伊蚊,紫外线灯诱法只在某个时点捕获。结论 CO2诱捕法适用于常规监测和白纹伊蚊专项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不同开口方向放置黑箱的捕蚊效果,探讨蚊虫黑箱法的操作规范.方法 不同开口朝向放置法以及24h昼夜观察法.结果 不同开口朝向黑箱的捕蚊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4.82,P<0.05),开口朝西的黑箱捕蚊最多;24 h昼夜观察捕获结果表明,蚊虫入箱高峰主要出现在清晨(05:00--07:00)和傍晚(18:00--20:00),各个时段均以开口朝西的黑箱捕获蚊虫最多,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59.56,P<0.05);人工小时法和黑箱法成蚊季节消长趋势一致,具有相关性和一致性(r=0.696,P<0.01);黑箱法和人工小时法监测的蚊种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4.54,P>0.05),蚊虫性别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1.13,P<0.05).结论 黑箱开口朝西具有较好的诱捕效果,可适用于常规蚊虫监测以及特定场所蚊虫控制评估.  相似文献   

11.
2006-2008年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掌握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防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调查成蚊,定期观察积水容器蚊幼虫孳生情况.结果 2006-2008年室内共捕获成蚊7495只,密度指数为69.40只/人工小时,雌雄比为1:1.54;其中淡色库蚊占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0.13%;成蚊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室内捕获栖息成蚊7886只,雌雄比为1:1.83;其中淡色库蚊占99.35%,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33%、0.14%和0.18%.城区放置诱蚊灯312个,捕获成蚊11 881只,雌雄比为1.09:1,平均密度指数为3.17只,(灯·h),公园、居民区、医院密度指数分别为6.27、2.10、1.16只/(灯·h),以公园密度指数最高;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90.60%,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中华按蚊、其他蚊种分别占8.73%、0.36%、0.17%和0.14%;密度高峰期分别为6-7月和10-11月.农舍放置诱蚊灯71个,捕获成蚊3078只,雌雄比为4.76:1,平均密度指数为3.61只/(灯·h);三带喙库蚊为优势种,占73.91%,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20.47%、3.54%、1.23%,其他蚊种占0.84%;密度高峰期为7-8月.采集幼虫(蛹)23 912条,平均1992.67条/个容器,白纹伊蚊、淡色库蚊分别占75.17%和24.42%,其他蚊种占0.41%;5-9月为密度高峰期.结论 宁波市蚊虫季节消长变化明显,要加强蚊虫孳生地的治理、灭蚊防蚊和疫苗接种工作,防治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在浦东机场的分布与活动规律。方法帐诱法、灯诱法、人诱法、捞勺法和人工小时法。结果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是浦东国际机场的优势蚊种,4-11月均有危害;灯诱法调查,季节消长呈坡型,蚊虫于4月出现,5-6月达到高峰,10-11月逐渐减少至消失;蚊虫活动(帐诱法)主要在晚上,黄昏时有群舞习性,活动高峰为日落后1~4h,白天基本不活动;刺叮(人诱法)高峰时间为21:00,叮人频率最高为42次/15min;入室蚊虫以19:00-22:00为多,入室率最高为9只/15min;幼虫主要孳生于池塘、水坑、洼地、下水道和容器等污染或干净的静止水体中。结论致倦库蚊和淡色库蚊是浦东国际机场危害人类的常见蚊种,其活动规律的研究对媒介控制和虫媒病的预警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3.
北京口岸地区蚊虫监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掌握北京口岸蚊虫的种类和季节消长,为蚊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成虫密度监测采用灯诱法和人帐诱法,幼虫密度监测采用勺捞法。结果共捕获成蚊14270只,经鉴定为4属6种,分别为中华按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白纹伊蚊、刺扰伊蚊和骚扰阿蚊;共捕获蚊幼虫114条,为淡色库蚊和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为北京口岸的优势蚊种,活动高峰为9月。结论北京口岸蚊虫控制宜采用综合治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我国不同地区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对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水平,为合理有效地使用化学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滤纸接触筒法测定成蚊对10 000 mg/L溴氰菊酯和10 000 mg/L氯菊酯的1h击倒率和24 h死亡率.结果 北京市、河北和海南省淡色库蚊及致倦库蚊在溴氰菊酯和氯菊酯区分剂量下的24 h死亡率均<80%,均为抗性种群.7株淡色库蚊对10 000 mg/L氯菊酯的24 h死亡率均<50%;13株蚊虫对10 000 mg/L溴氰菊酯的抗性高低不一,24 h死亡率1%~66%不等.结论 北京市、河北及海南省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均产生了高抗性,蚊虫抗药性的产生与杀虫剂的使用密切相关,在创建文明卫生城市工作中要科学合理用药,开展抗药性监测,采取适当措施延缓蚊虫抗药性的产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光诱捕技术在蚊虫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人工小时法和灯诱法的诱蚊效果,为科学规范开展蚊虫监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宁波市为试点,每月采用灯诱法调查成蚊,观察蚊类组成及季节变化情况,与2006-2008年人工小时法监测结果相比较。结果 2006-2008年居民区室内人工小时法监测,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占捕蚊总数的99.17%,白纹伊蚊、中华按蚊、三带喙库蚊分别占0.49%、0.20%和0.13%。居民区灯诱法监测,淡色库蚊占捕蚊总数的81.55%,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白纹伊蚊分别占13.43%、2.31%和1.97%。结论 2种方法监测结果均能显示该地区优势蚊种构成情况,因而推广使用具有操作简单,人为影响因素小的灯诱法,认为其更适合长期系统监测。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陕西省白纹伊蚊分布边界地区的蚊类种群及生态习性;评价诱蚊诱卵器和光催化捕杀蚊蝇器在蚊虫现场调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6年7-9月在3个调查点选择6种不同生境,布放诱蚊诱卵器以诱获白纹伊蚊成虫及卵;布放光催化捕杀蚊蝇器捕获各种成蚊。结果宝鸡、韩城市发现白纹伊蚊分布。诱蚊诱卵器调查平均诱蚊诱卵指数(MOI)为17.92;白纹伊蚊繁殖高峰期在8月,以山地林地MOI最高,为33.20。光催化捕杀蚊蝇器在黄陵、宝鸡、韩城市共捕获成蚊925只,分属5属8种,淡色库蚊为优势种,构成比为76.11%。淡色库蚊、骚扰阿蚊、三带喙库蚊在各种环境均有分布,三带喙库蚊在养殖耕种区分布较多。结论白纹伊蚊分布边界与历史资料一致。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为上述地区主要蚊种。诱蚊诱卵器和光催化捕杀蚊蝇器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东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传播媒介蚊虫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东明县蚊虫的种类及其生态习性,调查当地连续突发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病例可能的传播媒介蚊虫种类,为进一步防制乙脑提供依据;比较4种常用的蚊虫监测方法。方法用人帐法、网捕法、灯诱法、人工小时法在城区、稻田、畜禽舍、住户4种不同生境捕获蚊虫,分类计数,放入液氮罐中带回实验室以备病毒分离。记录当地温度、湿度、风速等环境气候因素。结果用4种方法在稻田、城区、畜禽舍、住户4种生境中共捕获成蚊5属7种5116只,三带喙库蚊、淡色库蚊为优势蚊种,分别占捕获蚊虫总数的79.1%和17.8%,其他蚊种占3.1%。从不同生境捕获的蚊虫数量来看,以畜禽舍数量最多,占捕蚊总数的57.7%,稻田和城区次之,分别占18.9%和13.4%,住户最少,仅占9.9%。从蚊虫种类上看,在城区捕获的淡色库蚊居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53.3%,其他生境合计占46.7%。而农村的稻田和畜禽舍外环境以三带喙库蚊数量较多,占捕获该蚊总数的91.2%。以人工小时法捕获蚊虫数量最多,为2943只,占蚊虫总数的57.5%;人帐法次之,占29.0%,灯诱法占8.2%,网捕法捕到的蚊虫数最少,占5.3%。三带喙库蚊和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一般是在日落后1-1.5h,持续约30min,淡色库蚊的叮刺高峰略迟20min。结论三带喙库蚊可能是当地乙脑的主要传播媒介。在进行蚊虫种类和数量监测时,应当以人工小时法和人帐法为主要捕获方法,网捕法和灯诱法为辅助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东城区2014—2016年成蚊种类构成、密度动态及季节消长趋势,为蚊虫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CO2诱蚊灯法进行蚊密度监测。结果2014—2016年共捕获蚊虫2427只,蚊密度为0.80只/(灯·h),淡色库蚊为东城区优势种,占捕获总数的70.58%,其次是白纹伊蚊;蚊总密度高峰集中在6月中旬至9月上旬,不同蚊种蚊密度季节消长曲线不同,其中淡色库蚊呈双峰型,白纹伊蚊呈单峰型;不同生境中以公园绿地密度最高,为0.95只/(灯·h),其次为居民区,为0.94只/(灯·h)。结论基本掌握了东城区蚊密度、种类构成及季节消长情况,蚊虫防治应采取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浙江省淡色库蚊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和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蚊虫防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诱蚊灯法检测淡色库蚊密度,采用幼虫浸渍法检测淡色库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结果淡色库蚊全年密度呈现单峰曲线变化,高峰在6月,此时各种生境中以农户的淡色库蚊平均密度最高;各地淡色库蚊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在1.31~20.43倍之间,对有机磷杀虫剂的抗性在1.88~10.14倍之间,对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在0.82~4.96倍之间。大部分现场淡色库蚊种群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产生了抗药性。结论 6月是浙江省淡色库蚊成蚊密度的高峰,也是防制的关键月份;针对蚊虫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普遍产生抗药性的问题,应该提倡蚊虫的综合防制,延缓蚊虫抗药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