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减低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2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氧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F-FDG PET显像)与头部CT所见的低密度病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减低与临床症状、体征相关,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减低部位较CT所示的病灶少。结论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显像)可以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较头部CT所示病灶的临床相关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18F-FDG PET显像在多发性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惠清  王铁  张建 《北京医学》2002,24(4):239-241
目的探讨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减低及局部脑血流量减低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30例多发性脑梗死患者的脑氧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18F-FDG PET显像)与99m锝-双半胱氨酸乙酯(99mTc-ECD)脑血流灌注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局部脑葡萄糖代谢减低与临床症状、体征呈正相关,与梗死部位及局部脑血流量减低呈正相关.结论 18F-FDG PET显像可以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沈毅弘  赵琼  周建英 《浙江医学》2004,26(8):638-639
随着核医学的发展,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PET)的应用价值日益得到重视,但因其昂贵的设备及费用,使之推广受到限制.以符合线路双探头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装置(SPECT)为扫描设备,18氟-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为示踪剂的肿瘤代谢显像,则因其较低廉的价格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为探讨其在胸部良恶性疾病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我们于2002年4月~2003年6月对24例患者进行了18F-FDG符合线路SPECT扫描,现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4.
~(18)F-FDG PET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患儿应用18氟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测定脑葡萄糖代谢,探讨PET测定脑葡萄糖代谢在新生儿HIE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足月新生儿9例、早产儿7例和HIE患儿8例,共24例,在注射37 MBq/kg18F-FDG后应用PET测定脑葡萄糖代谢。结果早产儿和健康足月新生儿脑18F-FDG PET显像,其葡萄糖代谢活性区主要在丘脑较高[SUV值分别为(0.71±0.11)、(1.74±0.41)],在大脑皮层较低;足月新生儿大脑皮层摄取的葡萄糖活性较早产儿为高,结构较为清晰;HIE患儿脑存在明显葡萄糖代谢异常,主要表现为:大脑皮层18F-FDG摄取量不一致,如损伤一侧明显低于对侧,或某区域低于其他区域;全脑葡萄糖代谢偏低,尤其是皮层下白质、丘脑、基底节等部位最明显。结论早产儿和健康足月新生儿脑18F-FDG PET显像有自身特点,HIE患儿脑存在明显葡萄糖代谢异常,应用18F-FDG PET测定脑葡萄糖代谢为判断新生儿脑组织损伤程度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PE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显像术)是将极微量的正电子核素示踪剂(如O.N.C.F等)注射到人体,然后采用特殊的体外测量装置探测示踪剂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通过计算机断层显像法显示人体主要器官的结构和代谢功能。核素的载体是生命代谢的基本物质如葡萄糖(18-FDG),对人体没有放射性损害。PET实质上是一种代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究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显像(PET/CT)在卵巢癌定性诊断及术前临床分期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73例卵巢肿瘤患者手术(探查)前PET/CT显像及其病理学报告结果.结果 18F-FDG PET/CT显像诊断卵巢癌的准确性为94.52%,Kappa值0.76...  相似文献   

7.
张宝石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2):234-235,237
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显像术(Positron EmissionTomography,PET)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蓬勃发展起来一项功能性显像诊断技术。目前,这一功能性影像技术在心脑血管疾病、各种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早期疗效评价等方面中的应用日趋成熟。正电子放射性药物即PET示踪剂的开发利用是PFT显像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PET显像中应用最广泛的示踪剂是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随着国内夕各类新型示踪剂的不断研制开发应用,PET显像已经逐步打破了18F-FDG单一应用的局面。本文就目前PET示踪剂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CT检查在鉴别肠癌和肠淋巴瘤中的价值。方法收集并分析本院于2016年10月至2018年10月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并经病理学确诊的肠道淋巴瘤患者资料。结果肠癌和肠淋巴瘤在18F-FDG PET/CT检查上在多段肠管受累(P=0.049)、肠壁厚度(P<0.05)、肠腔内径(P=0.017)、FDG摄取程度(P=0.007)等4个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18F-FDG PET/CT检查在鉴别肠癌和肠淋巴瘤中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肿瘤~(18)F-2-脱氧氟化葡萄糖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显像(~(18)F-FDG PET)的临床价值已经被广泛认可,但~(18)F-FDG PET的缺点是费用昂贵且不是特异的显像。近年来,以核医学最常用核素~(99)Tc~m标记葡萄糖类衍生物的研发和临床应用有了明显进展。~(99)Tc~m标记葡萄糖类衍生物以类似于~(18)F-FDG的方式被肿瘤细胞摄取,并参与了细胞核的增殖过程。~(99)Tc~m标记双半胱氨酸氨基脱氧葡萄糖肿瘤显像已经完成了Ⅱ期临床试验,显示出与~(18)F-FDG显像相似的诊断效能。其他一些新型~(99)Tc~m标记葡萄糖类衍生物的临床前生物分布研究显示出优越的显像性能,有望完成显像剂研发的突破,使~(99)Tc~m标记葡萄糖类衍生物显像成为~(18)F-FDG肿瘤代谢显像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10.
随着正电子发射断层成像技术(PET)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的发展,不仅能够无创性观察活体内器官的情况,并且能够评价它们的功能。随着示踪剂的不断研发和图像融合技术的不断进步,PET和fMRI脑功能成像技术已经应用于帕金森病、颅内肿瘤、癫痫、外伤、痴呆、药物滥用成瘾及脑科学研究中,成为当代脑功能研究的热点。作者将PET和fMRI的原理及其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11C-胆碱(11C-choline)与18氟去氧葡萄糖(18FDG) PET/CT显像对肺癌的对比研究,探讨11C-胆碱PET/CT显像对肺癌的诊断价值,并对其相关性进行研究.方法:21例肺癌患者行11C-胆碱及18FDG PET/CT显像,分别分析11C-胆碱及18FDG PET/CT图像,计算标准摄取值(SUV)、瘤/非瘤(T/N)组织,对11C-胆碱及18FDG PET/CT显像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1例肺癌患者中,17例11C-胆碱及18FDG PET/CT显像表现为代谢增高(80.9%).11C-胆碱PET/CT显像中病灶SUV、T/N值明显低于18FDG PET/CT显像结果(P<0.05);11C-胆碱PET/CT显像中病灶SUV、T/N值与18FDG PET/CT显像呈正相关关系(r=0.57和0.52,P=0.007和0.016); 11C-胆碱PET/CT显像中SUV、T/N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99、0.45 ,P=0.008 4、0.039),18FDG PET/CT显像中SUV与病灶大小呈正相关关系(r=0.68 ,P=0.000 7),而18FDG PET/CT显像T/N与病灶大小相关,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1C-胆碱反映肿瘤细胞细胞膜的合成情况,在肺癌的诊断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2.
恶性肿瘤是人类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至今尚缺乏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的检测方法,临床可借助于这些方法来诊断肿瘤,做术前临床分期的检测,治疗后的复发等病灶。为达到上述目的,用~(18)FDG-PET做肿瘤代谢显像(metabolic imaging),有可能满足此要求。~(18)FDG可用于测定肿瘤葡萄糖代谢和其降解率,现已证明:快速增殖的恶性肿瘤具有较高的葡萄糖降解率,经治疗后的恶性肿瘤,其葡萄糖降解率的变化可做为治疗好坏的一个标志。 FDG-PET将在下列5个方面为肿瘤的诊断和处理担负着重要的使用。 (1)用于诊断肺内单发孤立结节病灶。 (2)肿瘤术前的临床分期。 (3)评定的治疗后肿瘤的复发和放疗后的纤维化。 (4)用于肿瘤分级。 (5)用于反应放化疗后的疗效指标。 本文将简要介绍FDG-PET在肿瘤临床应用的现状,讨论其优势和限度以及临床潜在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军  林祥通  管一晖  左传涛  华逢春 《上海医学》2002,25(10):610-611,I002
目的 对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进行^18氟-脱氧葡萄糖(^18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评价其在探测乳腺癌复发和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30例经治疗后临床疑有肿瘤复发或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均进行FDG PET全身显像,应用目测法和半定量分析法判断结果(标准摄取值,SUV)。分别对每例患者及其病灶进行分析,比较FDG PET与常规影像学检查对病灶检出率的不同。结果 30例患者中,12例PET检查未见异常,18例可见局部复发和/或转移。1例骨转移患者PET为阳性。FDG PET检测灵敏度为97.4%,仙影像学检查灵敏度为73.7%。在122个肿瘤转移灶中,PET检出116个(95%),常规影像学检查检出84个(69%),FDG PET对病灶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常规影像学检查(P<0.001)。结论 FDG PET全身显像有助于早期诊断乳腺癌治疗后的肿瘤复发和/或转移。  相似文献   

14.
①目的探讨“F—FDG显像在结肠癌术后转移复发中的诊断价值。②方法采用”F—FDG双探头符合线路显像,同机图像融合。③结果”F—FDGPET检测敏感度87.0%,特异性77.3%,准确性为83.8%,较常规CT检查明显提高;在结肠癌C+D期组的敏感度为97.3%,特异度为91.7%,准确性为95.9%均高于A+B期的44.4%,60%及52.6%。④结论”F—FDG显像能明显提高结肠癌复发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FDG PET/CT在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阐明其影像学表现特点,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PCNSL、19例胶质瘤和28例脑转移瘤患者的 18F-FDG PET/CT 影像资料及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对3种疾病的半定量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进行比较。结果:PCNSL 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结节状、团块状、束带状异常放射性摄取浓聚,病灶内示踪剂摄取均匀,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但水肿少见。胶质瘤18F-FDG PET/CT显像的放射性摄取程度取决于其病理类型,一般低级别胶质瘤脱氧葡萄糖(FDG)摄取减低,SUVmax为2.2~4.3;高级别胶质瘤FDG摄取增高,SUVmax为9.3~17.2;病灶内示踪剂摄取欠均匀,且瘤周水肿范围较严重。典型脑转移瘤18F-FDG PET/CT显像表现为病灶放射性摄取增高,灶周伴大片状水肿。PCNSL患者的SUVmax高于脑转移瘤患者(P<0.05),PCNSL与胶质瘤患者SUV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NSL 患者18F-FDG PET/CT 显像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可与其他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18)氟去氧葡萄糖PET显像在脑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18氟去氧葡萄糖(18FDG)是目前最常用的正电子示踪剂,18FDG PET显像在脑胶质瘤的诊断、分级、预后评估、穿刺定位、放疗计划的制订及脑放射性坏死和肿瘤复发的鉴别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中综述了18FDG PET显像在脑胶质瘤中应用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18FDG PET显像用于恶性淋巴瘤诊治的临床经验并探讨其应用前景。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9月-2003年5月在本中心检查的44例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和霍奇金病(HD)患者共73次^18FDG PET显像。采用视觉分析和半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结果 (1)受淋巴瘤侵犯的各组淋巴结和多种脏器均能摄取^18FDG,呈现放射性增高阳性显像;(2)6例诊断前做PET显像患者中5例在PET帮助下得以确诊,l例脑显像假阴性可能因激素治疗影响显像结果。另6例治疗前显像的患者,PET使其中4例改变了原分期。16例其他检查显示可疑残存或复发病灶,经^18FDG PET显像5例证实、9例除外复发、2例发现新病灶;(3)3例治疗前后PET显像对比及16例治疗后随访,均对早期治疗反应及疗效做出正确评价。结论 ^18FDG PET可用于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分期、观察治疗反应,评价疗效,鉴别复发或有无残存病灶,以及预测预后等。  相似文献   

18.
^18F—FDG PET的临床初步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PET-B01和国产^18F-FDG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国产PET-B01和国产^18F-FDG对18例患者进行PET显像,所有患者均先行透射扫描后再行相同部位发射扫描,部分心肌扫描于注射前1h口服葡萄糖50g,其余患者均禁食〉6h后进行PET检查。结果:4例发作间期癫痫患儿中,3例可见局部皮质代谢减低区;2例脑血管患者均见和体征相关部位皮质代谢减低;4例糖负荷心肌显像中,心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估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对发热待查(FUO)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12月在武汉协和医院PET 中心行18 F‐FDG PET/CT检查的144例FUO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结果。以手术病理、穿刺细胞学检查或者出院诊断并结合12个月以上的随访结果作为最终诊断依据。分析PET/CT图像,并从病变检出率、诊断效率、恶性肿瘤临床分期等方面评价 PET/CT对FUO患者的应用价值。结果144例患者有130例最终得到明确诊断,其中恶性肿瘤41例,良性病变89例,14例病因未明。PET/CT为97.6%(40/41)的恶性肿瘤患者和88.7%(79/89)的良性病变患者检出了异常病灶,其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6%(40/41)、86.5%(77/89)、90.0%(117/130)、76.9%(40/52)、98.7%(77/78)。PET/CT 为46.3%(19/41)的恶性肿瘤患者首次检出了原发灶,并为92.7%(38/41)的患者检出了比传统影像学方法更多的病灶。结论18 F‐FDG PET/CT 显像对FUO患者病变的检出、良恶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及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