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黄淮地区夏大豆不同密度对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不同类型大豆品种产量性状与其密度的相关性研究,在黄淮夏大豆产区,不同类型大豆品种产量性状与其种植密度的高低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单株荚数、单株粒数随着密度增大而减小,单株粒重、百粒重也随着密度增大而降低;小区产量独秆品种随着密度增大而增加,其他类型品种随着密度增大呈现抛物线状。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讨现代山西早熟夏大豆适宜种植密度,本试验以具有代表性的汾豆101为试验材料,设置密度处理试验,分析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豆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探索大豆品种相关性状的最优配置,明确山西早熟夏大豆及该品种最佳播种密度和范围。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株高、底荚高呈增高趋势,茎粗、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呈下降趋势。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出现先增加后减少的指数表现特征,而60.0万株/hm~2到71.25万株/hm~2种植密度范围为汾豆101的最佳种植密度范围,其产量表现为3 274.32~3 277.09 kg/hm~2。相关性分析表明,密度是优化大豆群体结构的重要措施,维持合理的种植密度,同时适当提高单株粒数,有利于提高大豆产量。该研究为山西早熟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密度对大豆品种高产50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密度对大豆品种高产50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的增加,生育期延长,株高、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减少,茎秆变细,单株有效分枝数、单株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逐渐下降,产量呈抛物线变化。大豆品种高产50在清水县最适种植密度为25.00万株/hm^2,产量达2650.0 kg/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在碳酸盐草甸土上种植的9个大豆抗线品种(系)主要性状关联度的计算及关联序的排列,研究了在此种土壤上影响大豆抗线品种(系)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在大豆抗线品种(系)中对产量的作用居所有性状之首,其次是株高>有效荚数>单株粒数;产量与主要性状的关联度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株高>有效荚数>单株粒数>生育日数>主茎节数>百粒重>脂肪含量>蛋白含量;因此在碳酸盐草甸土上进行大豆抗线品种种植时可以选用多荚型(或多粒型)品种,提高品种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5.
黄淮海大豆新品种(系)在江汉平原的引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便于从黄淮海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新品种(系)中筛选出适应在江汉平原种植的高产大豆品种(系),以新引进的13个新育成的黄淮海大豆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结合相关分析法解析大豆产量相关主要农艺性状的主次关系及农艺性状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和有效分枝数与大豆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在灰色关联分析中,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排序为单株粒重(0.805)有效分枝数(0.763)生育期(0.746)单株粒数(0.745)开花期(0.727)百粒重(0.715)主茎节数(0.702)株高(0.698)单株有效荚数(0.691)。相关性分析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研究结果一致说明,对大豆产量影响最大的农艺性状是单株粒重和有效分枝数,对新引进品种的选择和评价上注重单株粒重和有效分枝数更容易获得高产的品种(系)。同时,明确主要农艺性状对大豆产量影响的主次关系,也可为长江流域鄂中地区新品种选育、鉴定及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耐密植大豆品种铁豆119号和普通大豆品种辽豆11号为材料,设置8.0、14.0、20.0、26.0、32.0、38.0万株/hm2共6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两个耐密性不同的大豆品种的产量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耐密植品种铁豆119号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粒茎比均多于普通品种辽豆11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减少,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耐密植品种铁豆119号的籽粒产量高于普通品种辽豆11号,随种植密度的增加,铁豆119号和辽豆11号的籽粒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先增后减。在一定种植密度范围内是如此,超过了一定种植密度,会因倒伏带来减产,特别是普通品种。铁豆119号的适宜种植密度为32.0万株/hm2,辽豆11号为14.0万株/hm2,铁豆119号在种植密度变化时籽粒产量水平较辽豆11号稳定,说明适宜的增加种植密度可以提高大豆的籽粒产量,铁豆119号更适于密植栽培。  相似文献   

7.
为了充分发挥皖宿2156的生产潜力,试验采用裂区设计,设置5个种植密度和5个追氮肥量,研究不同种植密度与花期追氮量对皖宿2156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种植密度的增加可以显著提高株高,减少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大豆产量先增高再降低,在30万株·hm~(-2)水平下产量最高;花期追氮在可以显著提高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和小区产量。皖宿2156的适宜种植密度值为30万株·hm~(-2),在此种植密度下最佳的追氮量为150 kg·hm~(-2)。  相似文献   

8.
选用3个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在玉米大豆带状套作模式下研究了大豆种植密度对其田间主要农艺性状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趋于升高,有效分枝、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趋于下降,播种密度对荚粒数、百粒重无明显影响。套作大豆产量与种植密度呈二次抛物线变化趋势。在该套作模式下,晋豆19、中黄30、晋豆23的最佳种植密度分别为21.7万株/hm~2、22.3万株/hm~2、17.9万株/hm~2。  相似文献   

9.
以大豆[Glycine max(Linn.) Merr.]品种中豆4601为试验材料,采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豆4601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和种植密度对中豆4601产量均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施肥量处理间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施肥量与种植密度间的互作对中豆4601产量的差异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在33.0万~66.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中豆4601产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主茎节数、有效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均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在荆门市种植中豆4601以300 kg/hm2三元复合肥作底肥,种植密度为33.0万株/h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甘肃省沿黄灌区、河西绿洲灌区和陇东雨养农业区的大豆最佳施氮量和种植密度,选用陇中黄601、陇中黄602、陇中黄603、汾豆78等4个大豆品种,在3个不同生态区设置4个氮肥水平和4个种植密度,测量株高、有效分枝数等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施氮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大豆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较大,随着氮肥的增加,大豆株高、有效分枝数、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百粒重和产量呈递增的趋势,综合比较得出不同生态区大豆最佳施氮量均为N 90 kg/hm~2。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折合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会宁县和甘州区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6.67万株/hm~2,宁县的最佳种植密度为19.67万株/hm~2。对3个生态区的大豆产量分析表明,河西绿洲灌区的张掖市甘州区适合种植早熟品种陇中黄601,而沿黄灌区的会宁县和陇东雨养农业区的宁县适宜种植中晚熟品种陇中黄603。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大豆品种黑河50高产、高效的生产技术体系,以大豆品种黑河50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密度为主处理,栽培方式为副处理.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产量及相关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栽培方式以及二者的互作均对大豆产量影响显著,其中处理A285产量最高,即密度45万株·hm^-2。与15cm平作组合,且与其它处理差异极显著。种植密度和栽培方式对大豆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影响显著,且种植密度的影响要大于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2.
夏大豆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河南省区域试验大豆品种(系)为供试材料,通过对夏大豆区试品种的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重、单株荚数、百粒重、单株粒数、有效分枝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提出选择综合农艺性状好的品种是提高大豆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超高产条件下,不同种植密度对春大豆植株性状、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以及单株叶面积和叶面积指数变化特点。结果表明,随密度的增加,株高和底荚高度增高,茎粗、节数、分枝数、分枝总长度降低,倒伏加重,单株有效结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籽粒重降低,百粒重与种植密度关系不显著。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以45.0万株/hm2处理最佳,产量达5547.81kg/hm2。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植密度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亚有限大豆主要性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生育期受密度的影响不大。在植物学性状方面,密度与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问长度之问为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之间为负相关;随着密度增加,株高、底荚高度和节间长度增加,主茎节数、分枝数、茎秆重和茎粗减小。在经济性状方面,密度与每荚粒数、百粒重、产量之间为正相关,与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之间为负相关;随密度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逐渐减少,而百粒重略有增加,每荚粒数变化不大,群体产量呈增加趋势。在一定的密度范围内,亚有限大豆表现出较高的耐密植生产性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商豆6号不同密度与其产量性状的影响的相关性研究,在黄淮海南片夏大豆产区,商豆6号不同密度与其产量性状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不同密度与产量性状结果表明:密度对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随着降低。密度对百粒重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产量先增后降,密度为1.4万株/667m2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耐密植品种适于直播,不仅能减少间苗所需的劳动力,而且能有效挖掘品种的增产潜力,并有利于机械化收获,因此,开展油菜资源的耐密性鉴定,研究种植密度对不同油菜品种产量与含油量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280份油料作物中期库保存的核心甘蓝型油菜种质为材料开展油菜耐密植初步筛选,以获得的14份耐密性差异显著的初筛资源为材料进行耐密植精准鉴定。结果表明,不同种植密度下含油量、千粒质量、株高3个性状差异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所有品种一次有效分枝数、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4个性状呈减少趋势(部分达显著水平);密度与产量及相关性状的相关分析显示,种植密度与全株角果数、每角粒数、单株产量呈负相关关系,除陕油093外的13个品种种植密度与千粒质量皆呈正相关关系,P4099、6H2420的种植密度与含油量呈显著正相关(P 0.05)。种植密度与产量的二次回归分析显示,中双9号、浙油6001为较耐密植的高产品种; 6H2434为最耐密植的低产品种;不同种植密度条件下油菜单株产量与产量组成3因素的逐步回归分析表明,4个不同种植密度下,全株角果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最大;低密度条件下,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大于千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在较高密度的种植条件下(45株/m2),千粒质量对单株产量的贡献达25.1%,明显大于每角粒数对单株产量的贡献(10.4%)。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高油大豆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以高油大豆淮豆8号为材料,研究了播期和密度两因子对其产量及品质性状影响。结果表明:①A3B4(播期6月20日、密度30×104株/hm2)是适宜的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籽粒产量达到3103.75kg/hm2;②播期对大豆产量与品质影响大于密度;③随着播期的推迟,单株荚粒数呈下降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单株荚粒数由多到少,百粒重与播期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8.
选用4个耐荫性不同的宁夏主栽大豆品种(系),对比研究在单作和大豆间作玉米条件下大豆主要农艺性状表现。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间作处理的大豆平均有效分枝数减少,降幅为53.78%;平均株高、底荚高分别增加14.39%和6.10%;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产量分别减少39.9%、30.83%、27.53%;大豆百粒重也有下降,降幅为7.46%。不同种植方式下4个大豆品种(系)农艺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大豆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呈显著正相关,与单株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有效分枝数、百粒重呈正相关,与株高、底荚高、主茎节数呈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在大豆新品种(系)的选育过程中要把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单株粒重作为首选对象考虑,同时降低株高和底荚高;提高有效分枝数和百粒重也是提高单株产量的途径之一。本试验中适合单作和间作的耐荫性大豆新品系是宁黄48,单作产量较对照增产26.99%;间作宁黄48产量最高为1 238.7 kg·hm~(-2),较对照增产4.72%。  相似文献   

19.
旱肥地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生育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了探明密度对旱肥地冬小麦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在旱地高肥条件下,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种植密度对大穗型冬小麦品种(系)生育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各品种(系)的苗高、株高随密度的增加而增高;而单株总分蘖数、次生根数、单株鲜质量、干质量等则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而且各密度间的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其中中秆大穗型品种(系)的农艺性状表现不如高秆中穗型品种(CK);成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多,且各密度间差异显著;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和千粒质量则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各密度间的差异大小却不尽相同;产量随密度的增加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以基本苗315万/hm2的产量最高,其与基本苗420万/hm2时的产量无显著差异。可见密度对调节旱肥地小麦群体结构和产量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陕西省关中地区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陕西夏播大豆的16个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应用通径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方法对与产量相关的农艺性状进行了主次关系的分析。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贡献率大小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百粒重单株荚数株高单荚粒数结荚高度。灰色关联度分析表明:大豆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灰色关联度依次为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单株荚数株高百粒重有效分枝数生育期结荚高度单荚粒数。通过两种不同分析方法,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株高被认定为影响大豆高产最为重要的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