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 毫秒
1.
实施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方向,也是提高办学水平,创建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工学结合下企业与学校互动模式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就业需求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开展校企互动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互动合作机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
企业标准化管理作为贯穿企业生产、经营、销售、流通以及售后等活动的科学化、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之一,对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以及扩大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产品研发作为决定企业有效实施差异化产品经营战略的关键因素,其研发品质和工艺的高效化当然也需要标准化管理的控制和监督,因此,本文重点论述了标准化管理模式下提升企业产品研发能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产品设计是一门强调实践能力的学科,传统的闭门造车的美术教育模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对产品设计人才发展的需求,因此有必要调动一切资源,大力培养产品设计人才的实践能力。文章基于三螺旋理论,以提高产品设计专业学生能力为出发点,提出政府、企业、高校联动的三螺旋联动机制模型,同时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产品设计专业,从宏观角度探讨建立政府、企业、高校联动的产品设计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我国集成电路(IC)产业发展过程和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IC产业的发展趋势,结合我国 IC产业的特点和世界IC产业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如何加快发展我国IC产业的7点建议,包括:建立松散型纵 向结构的IC企业组织模式;加大重点投资、制订优惠政策;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能力;鼓励整机厂商和 IC设计企业之间的协作;加快发展IC产业集群;建设国家级研发中心,提升研发能力;大力加强人才培养, 营造成才环境。  相似文献   

5.
基于政府-企业-高校三位一体的官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可以加深三方联动,充分利用三方资源,互惠共赢,共创新时期人才培养新形式。本文以企业实际设计流程构建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2+1+1"为人才培养周期,提出产品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三大体系:课程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就业服务体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利用校企合作平台,采用项目式教学,以完整的企业设计流程及工作任务培养兼具表述能力、沟通能力、企划能力和执行能力四项专业核心能力的综合性创新人才,完善金字塔型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6.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人点,能够实现学校、企业和学生的“共赢”,校企合作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根本转变的关键。全面推行“工学结合”,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遵循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的教学要求,结合商业大学的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及包装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探索包装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以包装、机械及自动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为出发点,通过制订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体系,加深学校与包装协会及企业的合作,构建了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力、就业竞争力及素质,较好地满足了包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快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与企业接轨,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本文主要从坚持市场调研,找准人才培养方向;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从思维方式上保证学校与企业的协调;以校企合作的全面资源整合为机遇,推进教学体制改革;以就业为导向,校企合作毕业设计实现共赢等方面对产品设计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如今社会各个领域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高校也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根据市场人才需求情况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而校企合作是近些年来兴起的一种学校与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实现学校、企业的部分资源共享,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实践能力等。但是在校企合作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存在,为了更好地建设处校企合作的环境,需要创新其合作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就业压力不断加剧的现状,以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为切人点,提出基于提高“就业能力”培养人才的目标,从校企对接、因人施教、加强实践锻炼、企业参与教学、教师培养等多方面提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和实施方法,满足大学生职业发展需求,为新形势下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社会对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我们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人才培养模式。简单的专业技术能力已经不能再满足企业需求,加强美学教育,提高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综合素养,突破技术瓶颈,实现人才培养的深层次提升。主要通过探讨美学教育在专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改革建议,力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现今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教育中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2.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体现的是"重应用、重技术、重技能、重现场"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目标决定着人才培养模式,要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专业设置上以市场为主导;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以岗位能力培养为宗旨;课程模式采用工学结合;建立学分制,鼓励学生发展个性特长;编写与课程模式相匹配的教材。  相似文献   

13.
彭慧 《硅谷》2010,(18):97-98
随着炼化企业不断发展,业务逐渐扩大,各下属公司业务和各公司间的业务往来要求将更加严格、规范。以炼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为例,通过对其下属研发机构、生产公司和销售公司各业务及相互之间的往来业务进行现状调研,从业务需求、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分析研究,提出一套适用于炼化企业的产销研一体化规划方案。实现产品生产、销售、研发一体化闭环协同工作模式,保证各项业务高效运转、各部门间信息传递畅通,增强企业市场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摩托车企业要跟上全球领先摩托车企业的发展步伐,适应顾客多样化、个体化的需求,必须在保证产品性能、质量的前提下,积极应对如何缩短新品研发周期,提高新品研发效率,降低成本等问题。本文介绍项目管理技术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应用,并与传统串行研发模式相比较,展示了项目管理技术在摩托车新品研发中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楚岩枫  龚彬 《工业工程》2016,19(3):51-58
从企业和研发公司技术能力水平的角度出发,分析双方的技术能力及相应的技术融合风险对制定IT研发外包激励契约的影响。针对信息对称和不对称两种情形,构建基于委托代理的激励模型,通过模型结论分析了技术能力水平对企业收益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信息对称下,研发公司的技术能力水平越高,则研发公司会越努力,企业的技术能力不会影响研发公司的努力水平,此时企业的收益随双方的技术能力水平先增后减;在信息不对称下,企业的技术能力水平越高,研发公司越不愿意努力,而企业的激励程度与双方的技术能力水平成反比,此时企业的期望收益与双方的技术能力水平关系并不明确。   相似文献   

16.
工作室制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以独特的组织形式、工作形式、理论研究形式、考核和奖惩形式等方面,通过项目实践与社会接轨,产学研三位一体,引导学生形成独立思考的设计思维,利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是高校培养适合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复合型艺术设计人才的一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17.
针对产品研发环节,分析了企业的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及其交互对产品研发成功的影响,提出了相关假设并利用河南省283家制造企业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初步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企业网络能力和技术能力的提高都有利于促进产品研发的成功,但两者的交互作用与产品研发成功之间存在三种关系:显著的互补关系、显著的互斥关系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潜在的互补(互斥)关系.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看,我国制造业企业存在的“引进一落后再引进一再落后”的怪圈,其主要原因之一,可能就是一些来自于企业外部的增量知识与企业内部的存量知识难以融合、进而难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最终难以促进企业产生持续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现阶段中小型制造企业国际化模式常见为3种:代理(或经销)、直销、海外代工,其中海外代工模式较为适合我国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而如何做好代工,可以借鉴富士康代工模式,在提升综合制造能力、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强化质量管理体系、构筑人才培养机制等4方面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9.
结合专业定期的人才市场调查,对园林行业职业岗位分析,确定了园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按照企业的生产任务和生产过程并结合园林生产的季节性要求,为适应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深化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学生技能增长与认知规律,构建了"三学段渐进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基本技能训练—生产实训—顶岗实训"三个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分析起来,我国企业缺乏设计研发能力已成为影响自主创新的重要因素。产品设计水平低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也制约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发展工业设计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