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8 毫秒
1.
姚莉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8):5385-5386
概述了大豆对环境条件的要求,分析了气象因素对大豆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提出提高夏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2.
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期以来育种工作者对大豆脂肪、蛋白质的组成、积累以及肥料、环境、栽培条件对大豆脂肪、蛋白质的影响做了大量的研究,各农艺性状对脂肪、蛋白质的影响也有不少报道,然而各性状对大豆脂肪、蛋白质的作用大小,哪一性状是优势因子,未有报道。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大豆各农艺性状与脂肪、蛋白质含量关系进行研究,明确各性状对大豆脂肪、蛋白质含量的作用,为选育优质大豆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东北大豆的主产区实施专用品种单独加工、单独收购以及单独生产,建立专用的东北大豆生产基地,使得我国东北地区成为我国专用以及优质的大豆出口基地以及生产基地。在大豆产量计算中,决定其产量主导的因素就是荚数的变化,将大豆单株荚数进行增加已经成为了实施大豆栽培主要的攻关目标。相关研究表明,大豆单株荚数主要受到了大豆主茎节数产生的影响,而主茎节数主要由大豆栽培的品种以及大豆栽培的条件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在我国东北寒地领域中,选择高产品种大豆种植的主要性状就是单株荚数,栽培的条件主要是密度大小以及水肥条件。本文中,笔者就对东北寒地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4.
<正>夏大豆的种植环境是比较复杂的,我国夏大豆的种植区域并不广泛,现在我国经过研究,提出了夏大豆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为夏大豆产量的提高提供了可行性建议。一、品种的选择影响着夏大豆产量的因素有很多,种植区域的气候、耕作条件、自身的遗传性、栽培条件和土壤等,这些因素对夏大豆的种植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要选择优质的夏大豆品种,这样的大豆在种植的时候,才能够达到稳产、丰产的效果,主要表现在早熟、中大粒多、适合机收、抗渍害、抗倒等特点。二、播种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是中国春大豆主产区,开展大豆超高产栽培探索与实践,对于提高该省大豆平均单产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大豆的强劲需求,意义十分重大。对大豆产量构成要素、相关栽培因素及黑龙江省自然条件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黑龙江省大豆品种改良与栽培技术的进步,在较小面积上实现超高产栽培是可行的,而超高产栽培对大面积高产栽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洋  王丕武  姚丹  张卓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8908-8909,8912
[目的]探讨从不同栽培条件下大豆不同发育期根系中提取RNA的最佳效果以及水浸处理对提取效果的影响。[方法]以吉农18为材料,分别采用沙质和土质栽培大豆至不同发育时期,根系取样,并采用RNAiso Reagent试剂盒提取根系总RNA,用2%的变性琼脂糖凝胶电泳及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RNA样品的完整性及纯度。[结果]不同栽培基质条件下大豆根部同一发育期在沙质栽培条件下提取总RNA的效果优于土质栽培,水浸处理后的样品优于处理前。[结论]水浸处理后所提取的大豆根系RNA质量较高,能满足基因克隆和基因表达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文中从大豆品种、种植密度、施肥、播种深度、病虫害危害、耕作措施、秸秆还田、栽培环境、栽培方式以及气候环境10个方面分析了黑龙江省大豆倒伏原因,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期为大豆抗倒伏栽培提供参考,为黑龙江省大豆产业持续发展和国家大豆振兴计划的有序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大豆的生物学特性出发,分析了内蒙各地的生态、地理等环境条件,对大豆栽培区域的划分进行了讨论。提出内蒙大豆的主栽区可分为:嫩江支流流域、西辽河干支流流域,前套平原、后套平原等四个区域;副栽区可划分为:苏克斜鲁及其以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东部、平地泉台地——乌兰察布丘陵及其东段等三个区域。同时,对各栽培区的育种目标亦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大豆是对硼敏感且需要量较大的作物。当土壤中有效硼不足或恶劣环境条件影响大豆对硼的吸收时,补施硼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产量的增加及品质的提升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大豆对钼肥的需求量虽少,但作用甚大,要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提高大豆的栽培效益,必须早防大豆缺钼症。1硼钼的生理作用1.1硼的生理作用硼能加速作物体内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和促进作物体内氮的代谢,硼能加强作物的光合作用,改善作物体内有机物的供应的分配;硼能增强豆科作物根  相似文献   

10.
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对大豆品种长农13的产量、株高、分枝情况、单株结荚数量、结荚型式、单株节数和单株粒重等方面的影响研究探讨。得出大豆品种长农13在栽培密度达到20万株/hm~2左右时产量最高,建议在肥水条件和栽培技术条件较高的情况下适当降低密度。  相似文献   

11.
脂肪含量除受品种本身的遗传性决定外,大豆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处生态环境条件不同,气候条件的差异也是引起大豆品种化学成分变化的重要外因。研究表明,吉林省不但具备了选育高油大豆品种的地域条件,而且具有丰富的优良资源材料。到2008年为止,吉林省育成的大豆品种共315个,脂肪含量在21%以上。的品种102个,占总品种数的32.4%,其中脂肪含量在22%以上的品种计45个占14.3%。  相似文献   

12.
主要研究了土壤环境中镰孢菌代谢产物对大豆根部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非灭菌土、无菌土中加入代谢产物浓缩液和代谢产物滤液后,均可导致大豆根部变褐症状,其症状与田间自然条件下大豆根腐病症状类似.初步说明了在土壤中病原菌代谢产物达一定浓度的条件下可导致大豆根腐症状,造成大豆生长障碍.  相似文献   

13.
通过生长调节剂、施用化肥、应用杀虫剂、杀菌剂等化学措施调节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根的生长、增强根的各种功能,可以减轻重迎茬种植的不利影响,提高重迎茬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噻磺隆和乙草胺混用药效及对大豆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控制的试验条件下 ,以马唐、反枝苋等为主要供试杂草测定了噻磺隆和乙草胺混用的增效作用 ,并进行了混剂对大豆的药害试验。结果表明 ,噻磺隆和乙草胺混用的增效 1倍 ;用单用噻磺隆所需药量的 2 2 %的计量与乙草胺混用就能达到与噻磺隆单用相当的防效 ,大幅度降低了噻磺隆的用量 ,从而减轻了其药效和对作物药害受土壤质地、pH值、有机质含量和降雨量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噻磺隆和乙草胺的混剂能防除大部分单、双子叶杂草 ,扩大了杀草谱 ;混剂对玉米和大豆的安全性好于噻磺隆和乙草胺单剂  相似文献   

15.
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河北山区夏播大豆产量及品质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其与平原不同的大豆栽培技术。在河北省山区不同种植区内进行施肥和种植密度试验,研究其对夏大豆产量及构成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区内,不同试验地点间的产量及构成成分、蛋白质含量、脂肪含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中北部夏大豆种植区的环境与肥力间互作对植株高度、主茎节数和单株有效荚数均有极显著影响(P0.01),然而南部不同的种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成分影响极显著(磁县、内丘、武安适宜的种植密度为225 000株/hm~2、225 000株/hm~2和285 000株/hm~2时产量最高)。不同施肥水平和种植密度对夏播大豆蛋白质含量和脂肪含量均有较大影响,种植密度与大豆蛋白质含量可能存在正相关。不同种植区配套栽培技术将对河北山区夏播大豆的产量提高和品质优化提供关键指导。  相似文献   

16.
大豆粕中尿素酶活性及测定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不同加热条件下大豆粕的尿素酶活性的不同,阐述大豆营养质量及其对畜禽生长影响,可用尿素酶活性的大小来表示大豆粕中抗营养因子的破坏程度,并探讨了几种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基于黑龙江省大豆生产面临的环境状态,根据预警理论以及指标体系的优选原则,建立了黑龙江省大豆生产包括警情、警源和警兆指标的预警指标体系,利用时差相关分析法对警兆指标进行了先行、同步、滞后性质的分类,对各个指标在反映大豆生产安全的不同时滞作用进行了区分。  相似文献   

18.
[目的]筛选吉林省中南部地区不同类型大豆,为明确吉林省中南部地区适宜种植何种类型大豆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用3种类型的9个大豆品种在吉林省公主岭市开展试验研究,分析不同类型大豆品种的产量和品质。[结果]确定在吉林省中南部区种植大豆,高脂肪类型品种的产量优于高蛋白品种,与普通大豆品种差异不显著。[结论]吉林省中南部大豆产区适宜推广种植高脂肪类型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19.
针对大豆根腐主要病原菌之一的镰孢菌进行的其代谢产物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在PSC和土壤浸提液 大豆汁培养液中随接菌量的增加,其培养滤液的电导率也随之增加,说明随代谢产物浓度的增加电导率值也随着增加,二者呈高度正相关;在其“接种”不同浓度代谢产物的盆栽试验中,随代谢产物电导率(浓度)增加,其导致的大豆根部变褐程度也呈规律性加重,表明可以用培养滤液电导率值表示培养滤液中代谢产物的相对浓度。  相似文献   

20.
不同加工处理大豆制品对鲤鱼鱼种生产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健康的体质量为(5.89±0.36)g鲤鱼Cyprinus carpio鱼种为试验鱼,以生大豆粉和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分别替代鱼粉,大豆蛋白分别替代鱼粉蛋白的50%,配制5个等蛋白(可消化蛋白质量分数为30%)、等能(可消化能15 MJ.kg-1)的半精制饲料,探讨饲料中不同处理的大豆制品对鱼粉蛋白的替代对鲤鱼生长、饲料利用和体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平均增质量率热处理大豆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化学钝化组、热处理大豆组和热乙醇浸提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都显著高于生大豆组(P0.05).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的蛋白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生大豆组的蛋白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化学钝化组和热处理大豆组(P0.05),但与热乙醇浸提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热处理大豆组的饲料系数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其他各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生大豆组显著影响鱼类的水分、脂肪和灰分的含量(P0.05).在该试验条件下,热处理大豆组要好于其他各处理组.大豆抗营养因子对鱼类负面影响程度的顺序是抗胰蛋白酶抑制因子凝集素大豆抗原蛋白,降低抗营养因子的负面影响程度的处理顺序是热处理化学钝化热乙醇浸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