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等异常疤痕中血管作者简介:李军辉 (1970-),男,江西人,整形外科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异常疤痕防治。 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以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作对照,观察了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中 VEGF和 PCNA的表达。结果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基底层角朊细胞均大量表达 VEGF,较正常皮肤和正常瘢痕显著增加。 PCNA的表达与 VEGF相似,但真皮内少量的成纤维细胞有较弱的 PCNA表达。结论 瘢痕疙瘩和增殖性瘢痕表皮基底层的角朊细胞大量表达 VEGF和 PCNA可能与异常疤痕的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人参皂甙Rg1、Rb1对SVZa-NSCs增殖的影响及其与STAT3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人参皂甙Rg1、Rb1对体外培养大鼠SVZa-NSCs(室管膜前下区神经干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与STAT3(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的关系。方法:采用体外细胞培养法对大鼠SVZa-NSCs分离、培养,用细胞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人参皂甙Rg1、Rb1对NSCs增殖的影响,并寻找促进NSCs增殖的人参皂甙Rg1、Rb1最佳浓度和最佳时间;用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STAT3的表达和阳性细胞百分比,NSCs增殖与JAK/STAT通路的关系。结果:人参皂甙Rg1、Rb1能够促进SVZa-NSCs的增殖,其最佳浓度为40μM、最佳时间为4d。与对照组比较,人参皂甙Rg1、Rb1明显促进STAT3的表达和阳性细胞百分比增加(P〈0.01)。结论:人参皂甙Rg1、Rb1对内源性NSCs的增殖、分化有较大价值,为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修复提供实验基础理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半胱氨酸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3(Caspase-3)在尖锐湿疣(cA)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与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分别检测36例初发性CA患者(CA组)和10例正常包皮组织(对照组)角质形成细胞PCNA、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CA组标本角质形成细胞PCNA及Caspase-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者在尖锐湿疣组织角质形成细胞中的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PCNA和Caspase-3的表达上调可能参与了CA的发病,但两者的表达并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人参皂甙Rg3对Lewis肺癌细胞体外增殖及荷瘤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8只C57BL/6荷瘤小鼠随机分为Rg3高剂量组、Rg3低剂量组、DDP组和生理盐水组,每组12只,另选择12只正常小鼠每天1次灌注0.4mL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采用CCK-8法检测Lewis细胞增殖率,流式细胞仪测定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并比较各组小鼠自然杀伤细胞(NK)、淋巴因子激活杀伤细胞(LAK)、细胞毒性淋巴细胞(CTL)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的活性。结果 15μg/mL与20μg/mL人参皂甙Rg3的抑制增殖作用显著强于10μg/mL,但15μg/mL与20μg/mL抑制增殖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参皂甙Rg3诱导Lewis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但当达到一定浓度(15μg/mL)后逐渐呈饱和状态。人参皂甙Rg3高、低剂量组NK、LAK、CTL活性和血清TNF水平均显著高于生理盐水组和DDP组,但低于对照组。结论人参皂甙Rg3可明显抑制Lewis增殖,诱导其凋亡,还可增强荷瘤小鼠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活化受体(PPAR-γ)的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探讨PPAR-γ对大肠癌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带有癌旁正常黏膜的大肠癌组织中PPAR-γ与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PPAR-γ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正常黏膜组织(P〈0.001)。PPAR-γ的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Dukes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PPAR-γ的表达程度与PCNA显著相关(P〈0.001)。结论:PPAR-γ的表达与大肠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PPAR-γ可促进大肠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6.
介入化疗对宫颈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化疗对宫颈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影响。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0例宫颈鳞癌患者。介入化疗前后的宫颈癌组织染色,并观察其PCNA的阳性率。结果:介入后PCNA的积分为2.92。较介入前(4.44)减少.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介入化疗可以抑制宫颈癌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PTEN基因和增殖细胞核抗原在原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基因PTEN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产物可为临床上提供分子水平的间接客观指标,二者联合检测有可能成为预测胶质瘤术后复发的重要参考依据。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0例原发胶质瘤中抑癌基因PTEN,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HEN阳性染色颗粒在40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有29例(65.00%)呈阳性表达,并且随着病理级别升高表达强度减弱;PCNA阳性染色颗粒在40例人脑胶质瘤标本中有17例(40.00%)呈阳性表达,并且随着病理级别升高表达强度增强;PTEN与PCNA在原发胶质瘤中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PTEN与PCNA均在胶质瘤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对判断病理分级及生物学行为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玲  刘宏亮  张雪  李世荣 《中国临床康复》2004,8(32):7192-7193,i004
目的:观察增殖细胞核抗原在瘢痕组织中的表达,尝试寻找一种客观的评价增生性瘢痕的标志物。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24例非增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组织及其周缘正常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结果:增殖细胞核抗原在正常皮肤组织中呈弱阳性,阳性细胞率为(12.3&;#177;2.6)%;在非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阳性反应,阳性细胞率为(18.4&;#177;6.8)%;在增生性瘢痕组织中呈强阳性,阳性表达阳性细胞率为(45.3&;#177;12.6)%。经配对t检验分析表明,增生性瘢痕组织的PCNA阳性率明显高于正常皮肤和非增生性瘢痕(P&;lt;0.01),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gt;0.05)。结论:瘢痕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阳性细胞率与瘢痕的类型有关,以增生性瘢痕组织为明显,可用于判断瘢痕组织的增生程度。  相似文献   

9.
郑健  王丽岩 《实用医学杂志》2008,24(23):4003-4005
目的:探讨微小染色体维持蛋白2(MCM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生物学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ABC法检测MCM2和PCNA在不同病变宫颈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果:MCM2、PCNA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差异有显著性(P〈0.05)。PCNA表达在中分化癌组高于高分化癌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MCM2和PCNA的标记指数(LX)随宫颈病变进展而增加。其中MCM2 LI和PCNA LI分别在宫颈癌组与宫颈炎组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和P〈0.01)。比较宫颈癌组和CIN组中MCM2 LI和PCNA LI差异也具有显著性(P〈0.05和P〈0.01)。结论:MCM2和PCNA在宫颈癌变过程中起促进作用。与PCNA相比,MCM2是更敏感、可靠地反映宫颈上皮细胞增殖的指标,对判断宫颈病变的性质及程度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卵巢子宫内膜样癌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其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56例卵巢子宫内膜样癌,30例在位子宫内膜的石蜡标本进行PCNA检测。结果:卵巢子宫内膜样癌PCNA阳性率为94.6%,明显高于在位子宫内膜阳性率46.7%(P<0.001),PCNA阳性指数评分和细胞分化程度及临床期别有关,高分化肿瘤的PCNA阳性指数评分低于中,低分化肿瘤(P<0.05),I/II期卵巢子宫内膜样癌PCNA阳性指数评分低于Ⅲ/Ⅳ期(P<0.01),经随访发现,存活组PCNA阳性指数评分低于死亡组评分。结论:PCNA的检测可作为估计卵巢子宫内膜样癌的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同一前列腺癌(Pca)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形成和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DP法检测40例Pca,20例良性前列腺增生症(BPE)组织中VEGF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Pca组织中VEGF和PCN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BPE;VEGF和PCNA在Pea中的表达水平与其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均有关;Pca的VEGF表达水平和PCNA的表达也有关(P〈0.01);在VEGF阳性表达病例中PCNA的表达随VEGF表达强度的升高而升高(P〈0.05)。结论VEGF和PCNA与Pea组织学分级、恶性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是检测Pca的较好分子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星形细胞瘤磁共振波谱(MRS)与肿瘤细胞的Survivin蛋白、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对照观察50例脑星形细胞瘤MRS检查结果与免疫组化方法测定术后标本的Survivin、PCNA蛋白表达,分析肿瘤实质内最大Cho/NAA、Cho/Cr和最小NAA/Cr值与肿瘤级别的关系,并分别与PCNA增殖指数(PI)、Survivin免疫活性指数(IR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高级别星形细胞瘤的Cho/Cr和Cho/NAA高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对照组,NAA/Cr低于低级别星形细胞瘤和对照组。Survivin的IRS和PCNA的PI随着肿瘤恶性度增加而升高。星形细胞瘤Cho/Cr与IRS显著正相关(r=0.745,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IRS显著正相关(r=0.753,P〈0.01)。星形细胞瘤Cho/Cr与PI显著正相关(r=0.818,P〈0.01);星形细胞瘤Cho/NAA与PI显著正相关(r=0.760,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IRS呈负相关(r=—0.374,P〈0.01),星形细胞瘤NAA/Cr与PI呈负相关(r=-0.436,P〈0.01)。结论MRS基本反映着肿瘤细胞PCNA及Survivn表达情况,可在术前预测肿瘤凋亡抑制情况、增殖潜能、侵袭能力和预后,其中Cho/Cr,Cho/NAA较NAA/Cr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MMP-9、PCNA在骨肉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研究骨肉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及两者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骨肉瘤组织和20例正常骨组织进行MMP-9和PCNA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两者在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骨组织,且呈正相关(P〈0.05);MMP-9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无明显相关性;而与骨肉瘤侵袭软组织及预后有显著相关性。PCNA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与其临床分期和预后有相关性。【结论】MMP-9和PCNA在骨肉瘤组织的表达明显上调;MMP-9与骨肉瘤的侵袭、转移有关,可作为预测转移潜能的指标。PCNA可作为骨肉瘤增殖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突变型 P53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胃腺癌组织中表达情况,探讨突变型 P53蛋白和PCNA 在胃癌发生发展中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 EnVision 法检测42例胃腺癌及正常胃黏膜组织中突变型 P53蛋白和 PCNA 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分化程度胃腺癌中突变型 P53蛋白和 PCNA 的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到胃腺癌组织中突变型 P53蛋白和 PCNA 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胃黏膜组织(P <0.05)。胃腺癌组织中突变型 P53蛋白与 PCNA 表达水平与胃腺癌细胞分化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 <0.05),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胃腺癌浸润深度无关(P >0.05)。胃腺癌组织中变型 P53蛋白与 PCNA 表达呈正相关(P <0.01)。结论突变型 P53蛋白和 PCNA 的表达与胃癌分化程度关系密切,可作为预测胃腺癌恶性程度和评估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PCNA、MVD表达与彩超血流检测及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对27例前列腺癌,29例前列腺增生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测,将前列腺内动脉血流显示情况进行分级,计测阻力指数(RI);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相对应标本内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微血管密度(MVD)的表达。结果:在前列腺癌中,PCNA、MVD表达强度与血流分级和病理分化有良好相关性,随血流分级增大和病理分化程度减低呈上升趋势, 转移癌RI、PCNA、MVD高于无转移者。前列腺增生症中PCNA、MVD表达强度、血流分级、RI均明显低于前列腺癌组织,两组各项指标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癌组织中PCNA、MVD表达与血流检测,可从不同角度反映前列腺癌血管生成情况,为临床诊治和预后评估提供信息。  相似文献   

16.
大鼠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域心室重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域心肌细胞凋亡、增殖分化和心肌肥大改变情况,探讨其在梗死后心肌重塑中的地位与可能的生物学意义。方法:结扎大鼠左冠状动脉制备心肌梗死模型.观察大鼠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原位细胞凋亡(TUNEL)、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量。结果:大鼠心肌梗死后,TUNEL、PCNA、TGF-β1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分别为(0.414±0.05)%vs(0.223±0.04)%,(0.419±0.04)%vs(0.188±0.03)%,(7.2±1.4)%vs(2.2±0.8%)。结论: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域凋亡、增殖和心肌肥大较对照组明显增加,三者共同参与了心肌梗死后非梗死区域的心室重构。[著者文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咽癌的18F-FDG摄取与肿瘤组织己糖激酶-II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的关系。方法:对2005年3月~2006年8月收治的40例鼻咽癌患者进行正电子发射体层显像(PET)检查,测定肿瘤最大和标准摄取值(SUVmax和SUVmean);应用标准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亲和(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患者肿瘤组织己糖激酶-II(HK-II)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表达。结果:40例鼻咽癌组织的SUVmax与SUVmean分别为9.45±1.87和6.04±1.09;40例鼻咽癌组织HK-II阳性细胞率为68.33%,PCNA染色阳性细胞率为36.18%;鼻咽癌组织FDG摄取(SUVmax)和HK-II表达的细胞阳性率呈显著相关(r=0.493,P=0.001),鼻咽癌组织FDG摄取(SUVmax)和PCNA表达的细胞阳性率无相关(r=0.135,P=0.407)。结论:鼻咽癌组织FDG摄取与HK-II过度表达相关,与PCNA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18.
心脉神口服液对动脉粥样硬化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观察心脉神口服液对动脉粥样硬化(AS)的预防作用。方法:将18例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P),高胆固醇对照组(HCP)和心脉神口服液预防组(XP)。采用氧化酶法,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血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丙二醛(MDA)的含量;用病理观察、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和LAB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平肌细胞(SMC)凋亡和增殖的表达变化。结果:心脉神口服液降低血脂(P<0.05)、降低丙二醛(MDA,P<0.05)的作用明显;主动脉平滑肌增殖核抗原(PCNA)表达减少(P<0.05),SMC凋亡增加(P<0.05)。结论:心脉神口服液除能降血脂、抗氧化、抑制PCNA表达来减轻AS外,也可以对SMC凋亡的诱导作用从而逆转AS的形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基因表达谱规律,对在CML中高表达的PCNA基因进行分析鉴定.方法 应用基因表达谱芯片技术,对CML患者和正常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基因表达差异进行分析.对于其中表达显著上调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因,根据其核苷酸序列设计并合成该基因序列特异性引物,以CML PBMC的总RNA为模板,RTPCR技术扩增PCNA基因;用蛋白印迹法分析PCNA蛋白的表达.结果 从4 096个基因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共591奈,其中288条基因表达增强,303条基因表达降低.在表达增高的基因中,PCNA表达增高8.725倍.在病人的标本中扩增出PCNA基因,蛋白印迹证明CML病人PCNA蛋白表达增高.结论 基因表达谱芯片检测发现CML中PCNA基因高表达,并在mRNA转录水平及蛋白表达水平证明其异常表达,提示PCNA的表达增高与CML的发病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苦参碱对人增生性瘢痕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苦参碱(Matrine,Mat)对人增生性瘢痕治疗中成纤维细胞(fibroblast,FB)增生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以20例患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增生性瘢痕为研究对象,局部注射Mat后,利用DNA末端标记技术(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 method,TUNEL),检测其FB的凋亡数量及其标记指数;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其FB的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的表达和其标记指数。结果 增生性瘢痕局部注射Mat后与自身未经Mat治疗的增生性瘢痕对照组比,前其FB凋亡数量明显增加,凋亡指数14d分别为0.32和0.07,28d分别为0.54和0.11;治疗组PCNA表达明显弱于对照组,PCNA标记指数14d分别为0.28和0.5,28d分别为0.54和0.75。结论 Mat明显增加人增生性瘢痕FB的凋亡数量,降低其增殖活性,促进增生性瘢痕FB凋亡,使增生性瘢痕尽早地趋于非增生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