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李婷婷  毛福荣  崔晶  李楠  王中全 《中国热带医学》2009,9(9):1671-1672,1769
目的观察旋毛虫不同地理株的冷冻耐力。方法将75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25只),每组分别感染-18℃保存不同时间的旋毛虫河南株、云南株及乡土旋毛虫,每只小鼠经口接种300条肌幼虫。感染后42d剖杀,将全身骨骼肌消化后收集肌幼虫,测定其生殖力指数(Reproductivecapacityindex,RCI)。结果旋毛虫河南株-18℃保存0、6、12h后的RCl分别为91.4、0.03及0(X2=26.453,P〈0.05),云南株-18℃保存0、6、12、24h后的RCl分别为235.6、0.04、0.01及0(x≮21.115,P〈0.05);乡土旋毛虫-18℃保存0、6、12、24、48h后的RCl分别为34.6、26.8、21.9、10.8及7.4(F=8.505,P〈0.05)。结论旋毛虫河南株与云南株对低温的抵抗力较低,-18℃分别保存12、24h感染性已完全丧失;乡土旋毛虫对低温抵抗力较强,一18℃保存48h仍有较强的感染性。  相似文献   

2.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实验性旋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应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比较了4种方法制备的旋毛虫幼虫抗原诊断实验性旋毛虫病的效果。结果表明,旋毛虫纯净幼虫冰冻切片抗原优于完整幼虫抗原、超声粉碎幼虫抗原及膈肌幼虫冰冻切片抗原。用此抗原检测感染旋毛虫的大鼠血清时,抗体阳性率为100%(13/13),而10份正常大鼠血清均为阴性反应。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周即可检测到抗旋毛虫抗体,阳性率为11.11%(1/9),感染后5周抗体阳性率已升到100%(8/8),升高的抗体滴度可一直持续至感染后第15周。此抗原在-20℃至少可保存2.5年而不丧失其活性和特异性。应用滤纸血也可取得满意的检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IgE在小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IgE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效应(antibody-dependent cell cytotoxicity,ADCC),并通过IL-4、IL-5的表达测定,探讨IgE在旋毛虫感染小鼠急性期免疫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7、14、21、28、35、60d小鼠外周血中总IgE水平,同时用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IgE水平,采用体外培养法做IgE介导嗜酸性粒细胞对旋毛虫肌幼虫的体外杀伤实验,按分组设计在96孔细胞培养板的板孔中加入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提取的嗜酸性粒细胞(Eos)、感染鼠血清及感染鼠的旋毛虫肌幼虫与含有10%灭活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共培养2d。显微镜下,分别在12、24、48h观察小鼠Eos对旋毛虫肌幼虫的影响,另外,用RT-PCR方法观察感染旋毛虫小鼠脾脏中IL-4、IL-5的mRNA含量,观察这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IgE水平增高,在14、21d达到高峰(P0.01),第3周后逐渐下降,特异性IgE在14和21d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阳性率达88.9%。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单纯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无杀伤作用,在免疫血清参与下,Eos对幼虫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灭活IgE后,Eos的杀伤作用明显减弱,与单纯Eos的情况无差别。感染组小鼠脾脏中IL-4和IL-5mRN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血清中IgE抗体参与了旋毛虫急性期的免疫,主要作用为快速排出肠道内的旋毛虫脱囊幼虫,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的过程需要IgE的参与,且IgE是Eos发挥ADCC效应所依赖的重要免疫球蛋白,感染旋毛虫小鼠的IL-4和IL-5表达量明显升高,故说明IgE是小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斑,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Dot-ELISA)检测旋毛虫感染早期免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在免疫诊断上的价值。方法正常家免经口灌入旋毛虫肌肉期幼虫,于感染后d7和d14静脉系血分离血清,以Dot-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IgM。结果感染后d7和d14旋毛虫特异性抗体IgM的阳性率分别为85.7%和100%,最高滴度可达1:6400,且与日本血吸虫和弓形虫无交叉反应。结论Dot-ELIS法检测旋毛虫特异性抗体IgM对旋毛虫感染早期诊断具有特异性较强、敏感性高、重现性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旋毛虫感染鼠在过敏性哮喘发病时血清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IL-4和IL-5的水平变化.探讨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的作用。方法取雌性、8周龄BALB/C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单纯过敏性哮喘组,C组为感染旋毛虫后哮喘组,D组为单纯感染旋毛虫组。C、D组小鼠经灌胃法感染旋毛虫囊包幼虫200—300条;4周后,以卵清白蛋白(OVA)分别对B、C组小鼠进行致敏激发,建立过敏性哮喘模型;8周后,取小鼠血清、肺泡灌洗液,用ELISA法检测IL-4和IL.5水平。结果血清中A、B、C、D组小鼠IL-4水平分别为(136.4948±31.1670)、(209.8004±21.5652)、(162.7892±17.6829)、(182.7092±12.0841)pg/L;IL-5水平分别为(7.3101±1.8600)、(15.9997±2.28208)、(9.2411±1.7280)、(11.4135±2.10776)ng/L;与B组比较,C组小鼠IL-4、IL-5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泡灌洗液中A、B、c、D组小鼠IL.4水平分别为(169.1636±9.9997)、(232.9076+17.9501)、(172.3508+-19.1895)、(193.0676+-16.5708)pg/L;IL-5水平分别为(12.8618±1.7799)、(23.8460±5.507)、(15.7560±4.5419)、(20.3440±3.9713)ng/L;与B组比较,C组小鼠IL-4、IL-5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毛虫感染对过敏性哮喘小鼠IL-4、IL-5的表达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检测受染小鼠血清中循环抗原以诊断旋毛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了94只受染小鼠血清中的旋毛虫幼虫循环抗原。受染3d后,即有7%的小鼠显示阳性反应,受染30d后,无论受染幼虫数目多寡(50、150及300条幼虫/只),全部受染鼠(100%)均显示阳性反应。给予丙硫苯咪唑治疗后的第1周,循环抗原的阳性率仍为100%,但在治疗后第2、3及4周,则分别降为60%、20%及10%,表明循环抗原的检测对诊断旋毛虫感染及考核药物疗效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大鼠IgE水平的动态变化 ,探讨IgE在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免疫机理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 ,分别检测感染旋毛虫后 7、 14、 2 1、 2 8、 35、 6 0d大鼠外周血中总IgE水平 ,同时用间接ELISA法测定特异性IgE ,并做了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结果】实验组较对照组总IgE水平增高 ,在 14、 2 1d达到高峰 (P <0 0 5 ) ,第 3w后呈逐渐下降 ;特异性IgE在 14和 2 1d组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1) ,阳性率达 88 9%。实验组特异性肥大细胞脱颗粒实验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阳性率达 6 6 7%。【结论】血清中IgE抗体参与了旋毛虫急性期的免疫 ,主要作用为快速排出肠道内的旋毛虫脱囊幼虫 ,并可致敏肥大细胞 ,使其在旋毛虫幼虫抗原的作用下发生脱颗粒 ,故说明IgE是大鼠旋毛虫感染急性期重要的抗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感染旋毛虫小鼠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Eos)在体外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及脾细胞中IL-4和IL-5的表达。【方法】制作旋毛虫感染小鼠模型,采用体外培养法,按分组设计在96孔细胞培养板的板孔中加入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提取的Eos、旋毛虫肌幼虫、血清(对照血清或经不同条件处理的血清)及含有10%灭活小牛血清的PRMI1640培养液,连续培养2d。显微镜下,在12、24、48h等时相观察小鼠Eos对旋毛虫肌幼虫的影响;用RT-PCR方法检测感染旋毛虫小鼠脾脏中IL-4、IL-5的mRNA含量,观察这两种细胞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在体外培养的条件下,单纯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无杀伤作用,在免疫血清参与下,Eos对幼虫的杀伤作用明显增强,在灭活IgE前后,Eos的杀伤作用明显改变,在灭活补体和IgE后Eos的杀伤作用明显减弱,与单纯Eos的情况无差别。感染组小鼠脾脏中IL-4和IL-5mRNA的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Eos对旋毛虫肌幼虫杀伤的过程需要免疫血清的参与,且IgE是Eos发挥ADCC效应所依赖的重要免疫球蛋白,IgG可能在Eos发挥ADCC效应的过程中并没有明显作用。感染旋毛虫小鼠脾脏细胞IL-4和IL-5表达量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9.
IL-2对小鼠旋毛虫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感染旋毛虫的小鼠不同时期IL-2的水平及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方法小鼠感染旋毛虫后,采用ELISA检测小鼠不同时期外周血中IL-2含量。取不同部位肌肉观察旋毛虫在鼠体内的发育。结果小鼠感染旋毛虫后1~5周IL-2的含量较正常组明显增加。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1d即可检出旋毛虫,以膈肌中检出数为高,其次为咬肌,舌肌最少。结论IL-2对感染旋毛虫小鼠早期具有一定的免疫抑制作用,感染后35~42d幼虫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10.
旋毛虫幼虫感染小鼠后2周内即发育成熟并产出幼虫。解剖结果以感染后5~8周检出的虫数为多;第8周以后幼虫周围形成完整的囊包。旋毛虫幼虫在鼠体内的分布,显示以膈肌感染虫数为多,依次为咬肌,前腿肌等。旋毛虫小鼠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表明,感染后d_(14)已能测出抗体,d_(35)后抗体开始升高,d49~70抗体达高峰,d77后抗体开始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旋毛虫的低温耐受性和感染性。方法 20只雌性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根据温度不同分3组,共4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150条肌幼虫。实验组①组(低温1h组):肉样置于-18℃、1h;②组(低温4h组):肉样置于-18℃、4h;③组(低温24h组):肉样置于-18℃、24h;经低温处理的3组鼠肉取出后,室温下(16℃)彻底融化,磁力搅拌法(消化2h)收集幼虫。然后分别人工灌胃小鼠,每鼠经口感染150条肌幼虫。所有小鼠感染后28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肌幼虫、计数。结果对照组、低温1h组、低温4h组和低温24h组的肌幼虫均数分别为:5 490.40、2 397.60、319.60、0;低温1h组和低温4h组2组的肌幼虫均数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低温4h组的肌幼虫均数低于低温1h组(P<0.05)。结论低温(18℃)对旋毛虫具有杀伤作用,旋毛虫囊内幼虫的活力和感染性与冷冻时间和肉样厚度均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烹饪方式(烧烤)对旋毛虫肌幼虫感染性的影响。方法 25只雌性昆明小鼠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分4组,共5组,每组5只。对照组每鼠经口感染250条肌幼虫。实验组①组(烧烤2min组):小鼠肉样置于炭火上烧烤2min;②组(烧烤4min组):小鼠肉样置于炭火上烧烤4min;③组(烧烤6min组):小鼠肉样置于炭火上烧烤6min;④组(烧烤8min组):小鼠肉样置于炭火上烧烤8min;经烧烤处理的4组鼠肉取出后,磁力搅拌法(消化2h)收集肌幼虫。然后分别人工灌胃小鼠,每鼠经口感染250条肌幼虫。所有小鼠感染后28d剖杀,取膈肌压片镜检,并用磁力搅拌法收集肌幼虫、计数。结果对照组、①组、②组、③组、④组的肌幼虫均数分别为:8 588.40、3 467.00、1 903.40、713.20、0;①组、②组、③组3个组的肌幼虫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③组的肌幼虫均数显著低于②组(P<0.01);②组的肌幼虫均数显著低于①组(P<0.01)。结论烧烤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灭效果与烧烤时间、肉样大小、肉样厚薄、炭火温度等诸多因素均有直接关系;食用烧烤的肉类,存在感染旋毛虫病的可能性,且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方法】用体外培养法观察了大鼠单核细胞、免;赃清及补体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结果】单纯单核细胞或免疫血清对旋毛虫肌幼虫均无明显杀伤作用;在抗体及补体参与下,单核细胞对旋毛虫肌幼虫的杀伤作用显增强。【结论】单核细胞在IgG类抗体及补体的协同下,具有杀伤旋毛虫肌幼虫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旋毛虫在小鼠体内的发育及炎性细胞反应的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旋毛虫感染小鼠后,幼虫在鼠体内的发育、分布及密度上的差异,以及外周血细胞动态变化。方法在小鼠感染旋毛虫后第21d、28d、35d、42d解剖,观察鼠体各组织内幼虫的发育,分布以及密度。采集血液进行细胞计数。结果旋毛虫幼虫在鼠体的分布和密度有一定差异,但以膈肌和咬肌中的密度为高。小鼠外周血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于第14d后逐渐上升趋势,21d、28d达高峰,后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组,而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一定数量旋毛虫幼虫感染适宜于旋毛虫保种,感染旋毛虫小鼠外周血细胞的变化与宿主免疫现象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小鼠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后幼虫在鼠体内的发育及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小鼠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幼虫后 ,幼虫在体内的发育、分布以及密度上的差异。方法 :小鼠随机分组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幼虫 ,2 8天、35天后解剖观察鼠体不同组织内幼虫的发育 ,分布以及密度。结果 :旋毛虫在 3组小鼠体内发育情况大体相同 ,幼虫在鼠体膈肌和咬肌中的密度最高。不同动物组感染不同数量旋毛虫后 ,鼠体幼虫密度和分布有明显差异。结论 :研究结果表明 ,较小数量旋毛虫幼虫感染适宜于旋毛虫保种 ,较大数量旋毛虫幼虫感染适合于旋毛虫幼虫的收集及进行旋毛虫病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用酶联免疫印迹分析旋毛虫肌幼虫表面抗原,结果表明其表面抗原有4个多肽、分子量为102、55/50、48、44KD。与同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上述多肽均具有抗原活性。与异源感染兔血清反应显示48、44KD多肽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动态观察发现,家兔感染后7天。其血清抗体即可识别上述4个抗原多肽。并持续至154天。与表面抗原兔免疫血清反应显示。小鼠血清中循环抗原(72KD)出现于感染后3—21天。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寻找简便有效的旋毛虫病病原学诊断方法,本文比较研究了吉姆萨、天狼猩红和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对肌肉中旋毛虫幼虫染色后的观察效果.方法 BALB/c小鼠口饲感染旋毛虫肌期幼虫300条,分别于感染后90 d和120 d处死小鼠,取其膈肌,福尔马林固定后,一分为四,分别行吉姆萨染色、天狼猩红染色和HE染色,同时设不染色的对照,光镜下观察肌肉中虫体的显示效果.结果 吉姆萨染色对旋毛虫肌期幼虫的显示效果较好,天狼猩红染色对幼虫周围纤维囊壁的显示效果较好.结论 吉姆萨和天狼猩红染色均有助于对小鼠膈肌中的旋毛虫幼虫进行观察,且二者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