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对Cerec3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AD-CAM)系统制作的种植体上部全瓷冠进行6年随访,评价其远期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使用Cerec3 CAD-CAM系统对植入36例患者的缺牙区的40颗种植体进行上部全瓷冠的CAD-CAM修复,定期随访,末次随访时参照改良美国加州牙科协会评价标准对CAD-CAM全瓷冠进行评价,同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问卷调查,并进行Kapl an-Mei er生存率分析。结果:除7件CAD-CAM全瓷冠失败外,其余33件CAD-CAM全瓷冠随访70个月-80个月。除费用外,患者对其余指标的满意度达100%。Ka-pl an-Mei er生存率分析显示,CAD-CAM全瓷冠的6年留存率为82.5%。结论:Cer ec3 CAD-CAM系统制作的种植体上部全瓷冠可在口腔环境中长期保存并行使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的修复效果,并分析累积生存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将2015年3月—2017年3月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完成椅旁Cerec系统制作的二硅酸锂玻璃陶瓷修复体修复的214例牙体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备牙后,进行光学印模,采用椅旁Cerec系统设计和制作修复体,最后完成试戴与粘接。评价修复体3、6、12、24和36个月的临床效果和美学效果,计算修复体累积生存率,分析性别、年龄、牙髓状况、修复牙位置和粘接剂种类对累积生存率的影响。采用SPSS 20.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36个月的随访,修复体失败的原因主要体现在边缘密合性、修复体崩瓷和修复体脱落;3、6、12、24和36个月时,患者对修复体牙冠色彩渐变反应、牙冠形状、近端接触质量及咀嚼能力均大于9分;修复体累积生存率分别为100.00%、96.17%、94.89%、92.77%和91.06%;不同性别、年龄、牙髓状况间修复体累积生存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椅旁CAD-CAM二硅酸锂玻璃陶瓷全冠修复体3年累积生存率较高且可获得较满意的美学效果,性别、年龄、牙髓状况对累积生存率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运用牙科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作(CAD-CAM)氧化锆全瓷固定冠桥修复体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5月接受氧化锆全瓷冠桥修复的患者113例,共计167件修复体,通过计算机印模采集系统获取工作模型及对(牙合)牙咬合记录的三维数据,将两者虚拟拼合后,采用inLab V3.85软件的Reduced程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二次扫描在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AD-CAM)氧化锆全瓷冠中的临床效果,并对比不同扫描系统在此过程中的可操作性,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二次扫描完成氧化锆全瓷冠40件,其中Proeera全瓷冠10件(使用接触式扫描仪),Everest全瓷冠30件(使用光学扫描仪).利用二次扫描制作不同形态的基底冠.修复后1 d、3、6、12、24个月进行临床检查,内容包括边缘适合性、颜色、固位、折断或破损情况.结果 40件全瓷冠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临床检查中40件全瓷冠的各项检查结果均为满意.结论 二次扫描可以完成复杂形态的CADCAM氧化锆基底冠的制作,保证氧化锆全瓷冠饰瓷厚度均匀适度.应用二次扫描时,光学扫描仪相比接触式扫描仪更适合于完成复杂形态的氧化锆基底冠.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两种椅旁CAD/CAM瓷块制作的全瓷冠在种植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9月于济南市口腔医院综合科行下颌第一磨牙种植修复患者65例,共计修复缺失牙65颗。待种植体植入3 ~ 6个月后,采用Vita MarkⅡ瓷块制作全瓷冠25颗,采用E.max瓷块制作全瓷冠40颗,均通过Cerec omnicam设计和制作。全瓷冠用树脂水门汀粘接完成。修复后每12个月按照改良USPHS标准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修复48个月后,Vita MarkⅡ全瓷冠完整性评价为A的达到88%,边缘密合性评价为A的达到88%,邻接松紧度评价为A的达到84%;E.max全瓷冠完整性评价为A的达到97.5%,边缘密合性评价为A的达到95%,邻接松紧度评价为A的达到95%。结论 采用经Cerec omnicam设计和制作的种植修复全瓷冠,可在一次就诊时间内完成修复体的设计、制作等过程,减少了患者的就诊次数,且临床效果较好;Vita MarkⅡ与E.max瓷块均可用于制作种植义齿的全瓷冠。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氧化锆全瓷冠的临床修复效果,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于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修复科就诊的磨牙牙体缺损患者60例.30例患者共计35颗患牙用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工作模型、对验模型及咬合记录的三维数据;用软件的全冠设计程序设计有咬合关系及邻牙接触关系的全解剖形态氧化锆全瓷单冠;用数控机床和氧化锆块制作、终烧结并上釉完成最终修复体,临床试戴并粘固(全瓷冠组).30例患者共计30颗患牙制作金合金铸造单冠(铸造冠组).参考改良的美国公共卫生署评价标准,戴冠后即刻、3、6、12、24个月临床观察和评价修复体外形、颜色、自身和对(牙合)牙磨耗及修复体破损情况.结果 35件氧化锆全瓷冠均未出现崩瓷及折裂,修复后24个月5例患者5件全瓷冠对(牙合)牙出现Ⅰ级磨耗,1例患者1件全瓷冠对(牙合)牙由修复后即刻的Ⅰ级磨耗变为Ⅱ级磨耗,全瓷冠抛光后对(牙合)牙磨耗未进展.30件金合金铸造冠无磨穿等破损现象,对(牙合)牙无明显磨耗.结论 用氧化锆全瓷冠修复磨牙牙体缺损,美观程度较好、不易破损、磨耗,但氧化锆全瓷冠可在一定程度上磨耗其对(牙合)天然牙,应严格把握临床适应证.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Cerec 3系统制作的全瓷嵌体修复后牙Ⅱ类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48例56颗后牙缺损Ⅱ类洞患牙,使用Cerec 3系统制作全瓷嵌体。修复后追踪观察1年,按照改良的USPHS标准进行临床评价。结果:85%瓷嵌体各项指标达到了B标准,其中颜色匹配最令人满意,达到A标准者为96%。结论:Cerec 3系统制作全瓷嵌体修复牙体缺损Ⅱ类洞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上颌前牙牙体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上颌前牙牙体缺损患者49例共134颗患牙,使用氧化锆全瓷冠进行前牙美学修复。全瓷冠粘固后6、12个月进行复诊检查,根据美国公共健康协会口腔临床修复材料评价修正标准对全瓷冠的外形、边缘适合性、表面质地、颜色匹配性、边缘染色等进行评价。结果 3颗全瓷冠粘固后2周因咬硬物崩瓷,其余无破损、松动、脱落,牙体无折断、劈裂和继发龋等并发症。修复后6、12个月复查,修复体外形、表面质地、边缘染色、固位、术后敏感性、牙龈健康、继发龋7项标准在2次评价中均达到了A级;边缘适合性在修复后6个月复查时A级占97.8%(131/134),在修复后12个月复查时A级占96.3%(129/134);颜色匹配性两次复诊时A级均占92.5%(124/134)。结论掌握合理的适应证和规范化的操作,采用氧化锆全瓷冠修复上颌前牙牙体缺损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9.
CAD/CAM氧化锆全瓷冠桥随访4年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分析评价CAD/CAM氧化锆全瓷冠桥的修复效果.方法:为267位患者制做CAD/CAM氧化锆全瓷冠或桥681件,随访了205例患者的562件全瓷冠桥,随访时间2-6年.对修复体的崩瓷、全瓷冠的颜色与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进行评价.结果:CAD/CAM氧化锆全瓷冠的崩瓷率3.31%,与修复体部位有明显相关性(P<0.01),不同技术员完成的CAD/C氧化锆全瓷冠的颜色效果有明显不同(P<0.001),不同颜色预备体的修复体后颜色效果没有明显差异(P>0.05),CAD/CAM全瓷冠颜色达到好以上90.8%,CAD/CAM全瓷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达到好的99.2%,长桥边缘密合度欠佳,修复体松动脱落0.35%,随访期间没有发现CAD/CAM全瓷修复体基底冠或桥支架折断.结论:CAD/CAM全瓷冠颜色接近天然牙,特别是预备体变色时是115床旨选的美学修复体,CAD/CAM全瓷冠边缘密合度好,整体崩瓷率可接受,但长桥边缘密合度需进一步提高,且磨牙的崩瓷率须进一步研究降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基于CT数据制作的个体化全瓷冠在上前牙区种植修复的临床应用.方法 选择15例上前牙单牙缺失患者,通过CT扫描获取颌骨和牙齿数据,参照对侧同名天然牙制作种植修复全瓷冠,并完成最终修复.随访期2~7年.结果 种植体获得100%成功率,软组织外观稳定.所有患者对最终修复满意.结论 基于CT数据制作的上前牙个体化全瓷冠具有良好的软硬组织界面,可以获得可预期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ona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后牙全瓷修复体的3年临床使用效果,分析病例失败的原因。方法使用CAD—CAM系统和可切削瓷块治疗32例后牙大面积牙体缺损患者,共修复14颗前磨牙和18颗磨牙。根据缺损的形态和体积分别制作11个嵌体、10个冠和11个髓腔固位冠,追踪观察3年。结果28个修复体完好,2个修复体折断(磨牙嵌体和冠各1个)并重新制作,2个修复体边缘破损(磨牙和前磨牙嵌体各1个)。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并严格按要求进行牙体预备的前提下,使用CAD.CAM全瓷修复能满足患者对咀嚼功能和美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烤瓷贴面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omputer aided design,CAD)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e,CAM)瓷贴面修复3年后的临床观察和比较,评价CAD—CAM瓷贴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3例患者制作CAD—CAM瓷贴面65个,25例患者制作烤瓷贴面105个。修复3年后采用改良加利弗尼亚牙科协会一瑞格标准对两种贴面的各项临床指标、存留率及患者满意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烤瓷贴面和CAD—CAM瓷贴面3年存留率分别为96.2%和93.8%;患者满意度分别为92.4%和90.8%。两种贴面在颜色匹配、边缘着色、边缘适合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AD—CAM瓷贴面表面质地优于烤瓷贴面。结论CAD—CAM瓷贴面是一种成功的修复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自凝树脂、Luxatemp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树脂暂时冠修复体的边缘密合度差异。方法 按全冠牙体制备标准预备牙体30个,取模并灌注石膏模型后,分别制作自凝树脂、Luxatemp与CAD/ CAM树脂暂时冠各30个,将其就位于石膏模型上。通过体式显微镜,对利用硅橡胶复制技术得到的暂时冠与石膏模型间的边缘间隙宽度代型进行测量,计算各组30个样本边缘间隙的平均值。采用SPSS 19.0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自凝树脂、Luxatemp与CAD/CAM树脂暂时冠边缘间隙平均值分别为(179.06±33.24)、(88.83±9.56)和(43.61±7.27) μm。CAD/CAM树脂暂时冠边缘间隙显著小于自凝树脂和Luxatemp暂时冠(P< 0.05),自凝树脂暂时冠边缘间隙显著大于Luxatemp与CAD/CAM树脂暂时冠(P<0.05)。结论 CAD/CAM树脂暂时冠边缘密合度显著优于自凝树脂和Luxatemp暂时冠, CAD/CAM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辅助制作(CAD/CAM)技术具有知识密集、更新速度快、综合性强、初期投入大等特点。随着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发展,CAD/CAM技术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就应用于口腔修复的CAD/CAM系统的工作原理、应用以及优缺点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种植体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导板精度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利用三维重建软件设计并制作基于CT数据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CAD/CAM)导板,评价导板的精度。方法选择4个下颌骨标本,制作石膏模型,设计并制作基于CT数据的CAD/CAM导板。在导板辅助下于下颌骨标本的后牙段植入14枚种植体,再次行CT扫描,采用点对点配准技术实现扫描前后CT三维重建模型的配准,测量实际种植体位置与虚拟放置的种植体位置间的偏离值,评价导板的精度。结果14枚种植体植入后头部偏差量为(0.47±0.12)mm,颊舌向和近远中向以及垂直向偏离值分别为(0.22±0.08)mm、(0.25±0.06)mm、(0.30±0.11)mm。尾部偏差量为(0.19±0.07)mm,角度偏差量为1.79°±0.68°。结论在CAD/CAM导板辅助下于下颌骨模型植入种植体具有较高的精度,对于辅助临床种植体植入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牙体缺损修复体的椅旁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辅助制作(computer aided design/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CAD/CAM)在临床的工作流程和技工加工环节均与传统间接修复不同,主要表现在数字化印模的获取和应用计算机软件设计修复体并由数控机床切削制作。牙体预备的质量和预备体呈现的参数可直接影响口内扫描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效度,修复体自动化的设计和制作也存在一些限制因素,这些影响均可降低修复体对患牙牙体缺损的适合性,尤其是修复体边缘更是敏感的关键部位。本文围绕影响椅旁CAD/CAM修复体边缘适合性的相关因素,梳理并探讨各操作环节中的应对策略和质量控制细节,以促进椅旁CAD/CAM修复临床疗效的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7.
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作数字椅旁全瓷修复系统(CERECCAD/CAM)作为一种快捷美观的修复方式,在临床应用日趋广泛。本文就数字椅旁全瓷修复系统的发展现状、配套材料以及临床应用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开发可摘局部义齿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图像专家系统。方法运用表面绘制法依据CT扫描头颅骨标本在3DStudioMax中重建模拟牙列缺损的牙颌三维模型,以此模型为平台,建立图形库和知识库,制作人机对话操作界面和专家系统安装文件,开发出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图像专家系统。结果成功研制一套牙列缺损可摘局部义齿修复计算机辅助设计三维图像专家系统。结论该专家系统具有逼真的三维图像效果,为可摘局部义齿的进一步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different fabrication processes, such as the computer‐aided design/computer‐aided manufacturing (CAD/CAM) system or the manual build‐up technique, affect the fracture resistance of composite resin‐based crowns. Lava Ultimate (LU), Estenia C&B (EC&B), and lithium disilicate glass‐ceramic IPS e.max press (EMP) were used. Four types of molar crowns were fabricated: CAD/CAM‐generated composite resin‐based crowns (LU crowns); manually built‐up monolayer composite resin‐based crowns (EC&B‐monolayer crowns); manually built‐up layered composite resin‐based crowns (EC&B‐layered crowns); and EMP crowns. Each type of crown was cemented to dies and the fracture resistance was tested. EC&B‐layered crowns showed significantly lower fracture resistance compared with LU and EMP crowns, although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lexural strength or fracture toughness between LU and EC&B materials. Micro‐computed tomography and fractographic analysis showed that decreased strength probably resulted from internal voids in the EC&B‐layered crowns introduced by the layering proces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fracture resistance among LU, EC&B‐monolayer, and EMP crowns. Both types of composite resin‐based crowns showed fracture loads of >2000 N, which is higher than the molar bite force. Therefore, CAD/CAM‐generated crowns, without internal defects, may be applied to molar regions with sufficient fracture resist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