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正近十多年来,我国茶叶产业和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名优绿茶产量和产值获得高速增长,随着名优茶的迅速发展,茶园氮肥用量越来越大,氮肥不合理施肥已成为茶区的普遍现象,有机肥用量却越来越少,有的茶园甚至根本不施有机肥,而目前茶园中施用的氮素化肥多为尿素,铵化的NH_4~+被茶树吸收,根系会释放大量的H~+,从而造成土壤pH值的下降,而铵被硝化后也会酸化土壤,因此,高氮施肥易引发土壤酸化。研究结果表明,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严重浪费和生产成本增加,还污染环境,并导致茶园土壤酸化严重。目前我国典型茶区土壤pH小于4.0的严重酸化茶园高达44%,酸化不仅导致土壤养分严重失调,而且其生物性状恶化,甚至增加了土壤铅等重金属元素的生物有效性,从而严重影响茶叶质量安全和茶叶品质的进一步提高。防止施肥而引起土壤酸化是当前茶叶生产质量安全,保护茶区  相似文献   

2.
关于茶树的营养生理及施肥,国内、外的研究都比较多。而对于土壤的养分状态(尤其是微量元素)与茶叶品质的关系及茶园土壤的养分平衡却报道很少。我们自1985年12月至1987年7月对湖南省具有代表性的茶园土壤养分状态与茶叶品质的关系进行了调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盆栽和田间试验及相应的化学分析,以下是研究的主要结果。  相似文献   

3.
茶园间作不同植物对茶叶产量和品质及茶园土壤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优化茶园间作模式、丰富茶园间作模式的科学理论,本试验探讨了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三种间作模式下对茶园土壤营养成分及茶叶品质成分与茶叶产量的影响,并分析了茶叶品质成分和土壤营养成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三种间作模式条件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均显著降低,进而降低酚氨比.茶园间作金花菜,茶百芽重提高;而间作白三叶、金盏菊,茶百芽重与发芽密度均提高.茶园间作白三叶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间作金花菜则显著提高土壤速效钾、碱解氮和全氮含量,而全磷含量显著降低;间作金盏菊显著提高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而全磷与全钾含量显著降低.茶叶品质与土壤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pH值和土壤全磷、全钾及有机质含量变化与茶叶品质关系十分紧密.茶园间作白三叶、金盏菊和金花菜均不同程度上改良土壤性状,增强土壤肥力,进而改善茶叶品质.  相似文献   

4.
施肥对茶园土壤肥力及茶叶品质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如何通过对茶园土壤进行有效施肥,使茶园土壤保持较高肥力,提高茶叶产量和品质,同时有效控制污染,维护茶园生态环境,一直是茶园管理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十年来科研工作者有关施肥与茶园土壤及茶叶品质化学的研究进展,重点阐述了施肥措施与土壤肥力因子、微生物指标、茶叶品质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今后茶园施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谈闽北茶叶无公害栽培与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闽北茶区在推广无公害茶叶栽培中,利用自然资源的优势,总结茶园从立地环境、新茶园建设、茶园低改以及茶园土壤、施肥、病虫害防治等一整套管理技术,通过试验示范到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良好效果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对茶园土壤基本理化性状进行调查测定,结合茶树对养分的需求特性,合理配置有机无机肥料,比较了配方施肥与常规施肥对茶园土壤养分状况和茶叶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配方施肥后,养分总供应量得到减少,但茶园土壤养分供应更趋平衡,茶鲜叶产量增幅为1%~3%,并提高了茶鲜叶中的氨基酸含量,降低了酚氨比,同时获得了更高的产值,产值增幅为3%~6%.通过配方施肥,可减少因施肥不合理而造成的环境污染,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更有利于茶叶的可持续生产,也符合当前茶叶生产中“减肥、减药”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7.
正根据近年来我市茶叶生产的现状与茶园管理的实际,有计划地在潮州全市茶叶主产区开展茶园土壤状况调查,包括潮安区的凤凰镇,湘桥区的意溪镇、铁铺镇,饶平县的浮滨镇、东山镇、建饶镇、新塘镇,共采集土样24个,通过对土壤养分等7项指标的分析,对潮州市茶园的土壤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指导茶农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西双版纳州茶园土壤肥力状况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韩丽  谢志英 《中国茶叶》2010,32(4):16-17
对西双版纳州的茶同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为茶农合理施肥,改善茶园土壤状况,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茶园施用酵素菌肥料初步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水娟 《中国茶叶》2004,26(1):40-41
酵素菌肥料是利用有益微生物及其酶的作用分解有机物质,生成化学肥料中没有的各种有益成分.茶园试用酵素菌肥可以改善土壤,增加土壤腐殖质,提高土温和施肥效率,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同时又能避免茶园长期片面施用化肥而造成茶园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及土地肥力减退、茶园老化、病虫害增多等弊端.为推广应用酵素菌肥料,余杭镇于1999年1月和3月在茶园中施用了浙江西泠啤酒有限公司试制的酵素菌磷酸粒状肥和酵素菌叶面肥,现将试用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连续3年(2018—2020)的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不同比例替代化肥对茶树生长性状、产量、品质及对茶园土壤质量和茶园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了适宜的有机肥替代比例。研究结果表明,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提高茶叶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咖啡碱含量及儿茶素总量,降低酚氨比,提高名优绿茶品质;有机肥替代比例为25%~50%时能促进茶叶萌发,增加茶芽密度,提高春茶产量。此外,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提高土壤pH,有效阻止茶园土壤酸化,显著提高茶园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幅分别达19.5%~36.1%、11.0%~35.1%、12.4%~23.1%、2.8%~8.5%和5.2%~9.3%,且整体上呈现出随着种植年限增加而上升的趋势。同时有机肥替代比例为25%和50%时可增加茶叶产值,净利润分别比常规施肥增加4 607元/hm2、4 541元/hm2。综合茶叶产量、质量,以及土壤质量、经济效益的分析,可推断25%~50%的有机肥替代化肥比例是茶园较优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了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本研究选择4个不同酸度土壤的茶园(pH分别为3.29、4.74、5.32、6.38)为研究点,于2016年4月种植铁观音茶树,于2018年5月、2019年5月(春茶采摘时间)和2018年10月、2019年10月(秋茶采摘时间)采样测定茶叶鲜叶产量及鲜叶品质成分(茶多酚、茶氨酸、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含量,分析土壤酸度对茶叶产量及品质成分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2019年春茶、秋茶的茶叶产量及茶多酚、茶氨酸、氨基酸、咖啡碱、儿茶素组分含量均随着土壤pH的增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且不同pH土壤种植下,相应指标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当土壤pH为5.32时,茶叶的产量和品质成分含量均达到最大值,以2018年春茶和秋茶为例,茶叶产量为5876、6102 kg/hm2,茶多酚含量为273.42、281.57 mg/g,茶氨酸含量为13.41、10.89 mg/g,氨基酸含量为34.89、35.18 mg/g,咖啡碱含量为28.16、25.23 mg/g,儿茶素组分总量为98.30、100.84 mg/g。可见,随着茶园土壤酸度加剧,茶叶产量和品质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茶树生长环境的生态条件与茶叶品质的关系,探析了土壤、湿度、温度、海拔高度、二氧化碳浓度等不同生态条件对茶叶品质(包括茶叶氨基酸、咖啡碱、茶多酚、可溶性糖等)的影响,提出了二氧化碳浓度和氮、磷、钾肥合理配施及快速经济检测是未来生态环境对茶叶品质影响的重点研究方向,为生态茶园建设和绿色食品茶叶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武夷山御茶园、龟岩和旗山3个种植区的水仙茶树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酶活性、水仙生长光合指标以及叶片品质指标,探讨武夷山茶园土壤对水仙茶树生长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旗山茶园土壤总氮和有效氮高出一级肥力标准37%和45%,总磷和有效磷高出62%和38%,而有机质比一级肥力标准低44%。御茶园的有机质是旗山的2.35倍。除了过氧化氢酶活性,5个土壤酶活性趋势为御茶园>龟岩>旗山,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土壤酶活性与pH、氮磷呈负相关,与钾和有机质呈正相关。水仙生长光合指标总体趋势为旗山>龟岩>御茶园,且与土壤pH、总氮和有效氮均呈正相关,与有机质呈负相关,与过氧化氢酶之外的4种土壤酶活性呈负相关。鲜叶品质指标总体趋势为御茶园>龟岩>旗山。御茶园鲜叶的茶氨酸、游离氨基酸、儿茶素和茶多酚含量分别是旗山的1.93、1.64、1.57和1.54倍。除咖啡碱外,6个品质指标与土壤pH、氮磷、过氧化氢酶活性呈负相关,而与钾、有机质和其他5个土壤酶活性呈正相关。大多品质指标与生长光合指标呈负相关。总之,高氮使局部土壤pH上升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增强,虽有利于茶树生长,但降低了其他酶活性,使养分循环转化利用降低,进而影响了叶片光合作用,降低了初生代谢和次生代谢物质合成,品质下降。因此,应以“减氮控磷补钾,增加有机质”为管理措施,以提高武夷水仙品质。  相似文献   

14.
茶园不同施肥方式对茶树养分和鲜叶品质相关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2012年,开展了人工撒施、机械旋耕和机械犁耕3种施肥方式对茶树养分和鲜叶品种相关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设10个处理,对成熟叶叶绿素、氮、磷、钾以及春茶一芽二叶品质相关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机械双侧旋耕2个处理的春茶一芽二叶品质成分含量较其它处理高,人工撒施对新梢品质成分含量较其他处理都低,不施肥的3个处理茶叶酚氨比最高,其中机械中间犁耕处理茶叶酚氨比较低;施肥方式对茶叶成熟叶叶绿素、主要矿质元素含量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茶园土壤性状及茶树营养元素吸收、转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优质安全的茶叶离不开养分条件、环境安全和茶园的土、水、肥的管理。本文在茶园土壤、茶树养分功能和分子营养机制、茶树施肥技术、茶园土壤重金属及茶树累积特点和机制等方面,对近五年来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在茶园土壤研究方面,除了关注植茶后茶园土壤有机质变化特点外,茶园碳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也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同时分子生物学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茶园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和演变的研究,并在茶园土壤质量评价、土壤酸化原因以及应用生物质改良酸化茶园土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在茶树养分功能和调控技术方面,对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等的营养功能及其在茶叶品质成分代谢中的作用和茶树吸收特性等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在茶树养分转运子基因克隆、氮营养分子生理机制、抗环境胁迫的分子基础等方面的研究逐渐深入,在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控释肥施用等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施肥的环境效应特别是温室气体排放影响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伴随着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茶叶产地土壤重金属和稀土等的安全状况、茶树累积特点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一定进展。  相似文献   

16.
施硅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硅素是一种可以改善农作物品质的有益元素。通过盆栽试验研究硅肥的两种施用方法(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及其不同施用量对川西蒙山茶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硅肥对茶叶品质具有显著影响,土壤施硅可使茶叶中氨基酸和可溶性糖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8.66%和16.98%,而茶多酚和咖啡碱的含量分别降低15.28%和20.24%;叶面施硅则可使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比对照分别提高33.47%和28.96%,而茶多酚和可溶性糖含量则分别降低12.39%和13.29%。  相似文献   

17.
茶叶品质是茶叶外形与内质的体现,快速准确地对茶叶品质作出评价,对于茶叶加工和茶叶贸易等至关重要。感官审评、成分分析检测以及新兴技术是目前主要的茶叶品质评价技术方法。综述了近年来3种主要评价技术的研究进展,并重点分析了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感官审评受主观因素影响较大,但结合定量描述分析可以降低主观性的影响;成分分析检测门槛高、操作难、耗时耗力,得出的结果相对准确;新兴技术具有简单、快速、无损等特点,但目前还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准确率。在茶叶产品多样化的今天,唯有多维度综合利用多种方法,才能快速、高效检测茶叶品质,为茶产业健康高效发展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18.
研究苦丁茶的抗氧化性能及其对肉品质的影响,采用丙酮、甲醇和乙醇3种溶剂分别处理水提冬青属苦丁茶粉末,通过测定DPPH、ABTS+ 值,对其抗氧化性能进行分析;再将水提苦丁茶粉末按照0、0.5%、1%的比例添加进鲜肉末中,并在第0、5、10天测定DPPH、ABTS+、TBA值,对不同浓度水提物处理后的鲜肉进行简单的感官评定,综合上述两方面内容的评定分析,对苦丁茶水提物的抗氧化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苦丁茶水提物能明显提高鲜肉的抗氧化性,改善肉的品质。因此初步断定,苦丁茶水提物应用于肉中对保持肉的品质,延长肉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云南省普洱市5种不同模式茶园的茶叶产量调查、主要害虫与天敌之间的关系研究,探讨了混交模式对茶园鲜叶产量、茶园天敌和害虫的影响。结果表明,捕食性蜘蛛和假眼小绿叶蝉是5种茶园中最重要的天敌与害虫。纯茶园中假眼小绿叶蝉的数量显著高于混交茶园;蜘蛛数量在5种茶园中的大小顺序为:龙眼+茶>板栗+茶>糖胶树+茶>杉木+茶>纯茶园;龙眼混交茶园的害虫数量显著小于其他模式茶园,而纯茶园、板栗+茶、糖胶树+茶和杉木+茶等4种类型茶园害虫数量之间无显著差异。龙眼+茶模式因茶园透光适中,产量、天敌数量最高,害虫数量最低,是较好的混交模式。捕食性蜘蛛与假眼小绿叶蝉以及其他害虫之间不同季节存在显著负相关,并能用Logarithm方程很好表示。  相似文献   

20.
蒋洵  黄仲先 《茶叶通讯》2009,36(2):20-22
绿茶是湖南的主要茶类,湖南绿茶品质特色鲜明,同时也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发展武陵绿茶是提高湖南绿茶品质的根本途径。武陵山区具有生产优质绿茶的良好生态环境和茶树品种资源。发展武陵绿茶:一要有科学导向;二要有政策支持;三要注重武陵绿茶发展中的科学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