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喻 《当代医学》2016,(22):21-22
目的:探讨脂血对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主要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无溶血、黄疸、脂血的血液样本80例,平均分为4份,分别为A、B、C、D 4组。A组为对照组,B组为轻度脂血组,C为中度脂血组,D组为重度脂血组,各20例。采用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将测定结果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中度脂血组Hb[(155.60±9.62)g/L]、MCH[(33.12±1.55)pg/L]、MCHC[(346.28±3.69)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脂血组Hb[(166.82±16.12)g/L]、MCV[(97.95±2.88)fL]、MCH[(35.85±1.18)pg/L]、MCHC[(365.72±10.52)g/L]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重度脂血对Sysmex XS-1000i血液分析仪测定Hb、MCV、MCH、MCHC参数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脂血对Sysmex XT-1800i检测血液分析指标的影响。方法取无溶血、脂血和黄疸的全血标本40例,每例标本分装成4管,每例第1管组成对照组(n=40),其余3管分别添加脂肪乳剂制成低水平脂血标本组(n=40)、中水平脂血(n=40)和高水平脂血(n=40)。用Sysmex XT-1800i测定各组血液分析指标。结果低水平脂血组血标本WBC、RBC、Hb、MCV、MCH、MCHC、PLT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水平脂血组Hb、MCH、MCHC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水平脂血组Hb、MCV、MCH、MCHC测定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度或重度脂血可影响Sysmex XT-1800i检测血液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在2013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60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一时间在本院进行体检检查为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m L,而后分离血清对混合血浆进行9项血常规的测定,比较两组血常规测定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除RBC、HCT、MCV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常规指标(WBC、PLT、Hb、MCH、MCHC、MPV)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脂患者中的乳糜血会对血常规的测定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实际检验中应尽可能地避免乳糜血的影响,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肠外营养脂肪乳剂静脉滴注对血常规指标测定的影响。方法对肠外营养76例患者输入脂肪乳前后抽取静脉血,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各项指标。结果输入脂肪乳前后,HGB、PLT、PCT、MPV、PDW、GPR、MCHC值比较差异非常明显(P〈0.01);LPR、MCH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对WBC、RBC、MCV、MPR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临床上在输脂肪乳后12h内或餐后尤其是高脂、高蛋白饮食后不应急于采集血常规标本,待体内脂肪乳代谢完全后再采血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分析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血常规检验中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26例,并同时对其进行末梢血与静脉血方式采血,其中将采集末梢血标本作为A组(126份),采集静脉血标本作为B组(126份)。对2组血常规检验结果进行观察,比较其差异性。结果:A组血常规(RBC)、白细胞(WBC)及血红蛋白(Hb)均检测指标数值均高于B组(P0.05),红细胞比容(HCT)数值低于B组(P0.05);2组平均红细胞体积(MCH)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A组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均高于B组(P0.05),血小板计数(PLT)低于B组(P0.05);不同时段静脉血样本血常规检测指标比较,其中3h行血常规检测与即刻时各血常规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P0.05),6h检测与即刻时比较,Hb、RBC与WBC均无较大差别(P0.05),PLT降低(P0.05),MXD升高(P0.05)。结论: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验,其检测准确率优于末梢血,且稳定性较高,可多次重复进行检测。  相似文献   

6.
张彩虹  郜斌 《包头医学》2016,40(3):144-145
目的:静脉采血和末梢采血做血常规结果的对比分析。方法:80例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用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比较两组结果。结果:静脉血组RBC、HGB、 PLT、MCHC、MCV指标高于末梢血,而WBC、HCT、MCH指标明显低于末梢血。结论:末梢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结果存在差异,优先选择采集静脉血做血常规。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验在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5月到2015年5月收取的100例贫血患者,其中地中海贫血患者50例(A组),缺铁性贫血患者50例(B组),另外选取同期50例健康人员作为C组,三组人员均采取肘静脉取血2ML,进行血常规检测,对比三组人员的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容量(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RBC)和浓度(MCHC)以及红细胞体积分布的宽度指标(RDW)。结果:A组和B组患者HB、RBC、MCV、MCH、MCHC、RDW各项指标水平与C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患者HB、RBC、RDW指标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义(P0.05),且两组患者之间的MCV、MCH、MCHC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可以将血常规红细胞参数检验HB、RBC、RDW指标作为鉴别地中海贫血和缺铁性贫血患者的辅助参考因素,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胡莹  孙强 《实用医技杂志》2023,(11):778-781+837
目的 分析探讨红细胞参数在轻型地中海贫血(TT)和轻度缺铁性贫血(IDA)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6月至2023年5月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0例贫血患者病例资料,将其中40例轻型TT患者纳入A组,40例轻型IDA患者纳入B组,另外选取40名健康者纳入C组。比较3组患者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CV)],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相关红细胞参数对于轻型TT患者与轻型IDA患者的鉴别诊断效能。结果 A组RBC(3.6±0.5)×1012/L、MCV(66±6)fl、MCH(24.2±2.1)pg、MCHC(319±14)g/L与B组RBC(2.9±0.4)×1012/L、MCV(77±6)fl、MCH(23.6±2.1)pg、MCHC(296±13)g/L均低于C组RBC(4.6±0.5)×1012/L、MCV(92±5)fl、MCH(30.5±1.9)...  相似文献   

9.
陈燕 《中外医疗》2016,(31):27-29
目的 研究比较3种不同方法 消除脂血对生化测定结果 干扰的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该院收治的76例患者的脂血标本,将标本均分为四等份,用四种方法进行生化测定,对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K+指标四组之间生化测定值(4.1±0.2)、(4.1±0.1)、(4.2±0.1)、(4.2±0.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理组(离子水稀释组、高速离心组和乙醚萃取组)Ca2+、TP等指标的生化测定结果与未处理组(原血浆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血浆测定值最高,与原血浆相比较,乙醚萃取法处理后的标本测定值降低第最为显著,高速离心法处理后的标本测定值降低次之,离子水稀释法降低幅度最小.结论 脂血可能会使得生化测定结果中Ca2+、TP等指标测定值偏大;三种消除脂血对蛋白质类的生化测试影响由强到弱依次为乙醚萃取法、高速离心法、离子水稀释法.在临床工作中可根据检测目的以及具体设备配置的不同进行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及相关性。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查的患者120例,按抽血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A组60例采集末梢血,B组60例采集静脉血,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检验结果及所测得血常规的差异。结果:本次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结果显示,A、B两组的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3项指标检验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细胞(RBC)、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血小板(PLT)5项指标检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血与末梢血对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差别不很大,但采用末梢血做血常规较难控制检验质量,部分检验指标不及静脉血明显,采用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时选用静脉血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血脂患者乳糜血对血常规生化检验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在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高脂血症患者30例为实验组,另选取同一时间在该院进行体检检查为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分别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5 mL,而后分离血清对混合血浆进行九项血常规的测定,比较两组血常规测定结果。结果两组患者除RBC、HCT、MCV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血常规指标(WBC、PLT、Hb、MCH、MCHC、MPV)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脂患者中的乳糜血会对血常规的测定产生影响,因此,在临床实际检验中应尽可能的避免乳糜血的影响,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常规指标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对缺铁性贫血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已确诊的缺铁性贫血患者9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90名为对照组。所有受检者均进行血常规及微量元素检查。观察2组血常规及微量元素指标。结果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MCV、MCHC、MCH及红细胞计数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钙、镁、酮微量元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锌、铁微量元素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常规指标MCV、MCH、MCH在缺铁性贫血的鉴别中可提供客观有效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N-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心病中的价值.方法70例COPD 患者分为单纯COPD组、COPD合并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组和COPD 合并肺心病缓解期组,测定并比较血浆NT-ProBNP值.结果 A 组、B组及C 组NT-ProBNP水平分别为(31.5±19.8) pg /ml、(843.2±296.7) pg /m l、(215.6±64.5) pg /m l.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浆NT-ProBNP浓度测定对鉴别COPD患者是否合并肺心病及判断其严重程度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并发缺铁性贫血(IDA)患者的血液特征。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河池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65例。按照肝硬化患者是否并发IDA分为观察组(并发IDA的34例)和对照组(无IDA的31例)。对两组患者的叶酸、血清铁蛋白、维生素B12、凝血功能、肝功能、血细胞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两组患者的维生素B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叶酸显著高于对照组[(32±4)nmol/L比(24±3)nmol/L],血清铁蛋白(SF)显著低于对照组[(46±3)μg/L比(142±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凝血酶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凝血酶原时间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胆汁酸、胆红素、碱性磷酸酶、白蛋白、门冬氨酸转氨酶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丙氨酸转氨酶(ALT)、γ-谷氨酰转氨酶(GGT)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66±11)U/L比(54±8)U/L、(79±14)U/L比(59±10)U/L](P>0.05);两组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Hb)、平均血红蛋白(MCH)、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体积(MCV)显著低于对照组[(80±13)g/L比(121±14)g/L、(28±3)pg比(32±4)pg、(301±21)g/L比(334±25)g/L、(81±4)f L比(92±5)f 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叶酸、SF、ALT、GGT、MCH、MCHC、MCV、Hb的测定,有助于对肝硬化并发IDA的诊断。  相似文献   

15.
脂肪乳对血常规项目检测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治瑛 《当代医学》2009,15(28):72-73
目的探讨脂肪乳对血常规项目测定的影响。方法健康管理中心抽取30份血液标本,分别在加入脂肪乳前后进行血常规检测。结果HGB、MCH、MCHC、GPR、LPR、MPR在加入脂肪乳前后检测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对WBC、EBC、^1PLT、HOT、MCV、RDW无影响(P〉0.05),脂肪乳洗涤后其测定结果与加入脂肪乳前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脂肪乳对HGB、MCH、MCHC、GPR、LPR、MPR检测结果有影响,而对WBC、RBC、PLT、HOT、MCV、RDW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硫化氢(H2S)与血清白细胞介素-35(IL-35)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在支气管哮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访135例支气管哮喘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出院患者,根据患者入院时病情将其分为哮喘缓解期(A组)35例,轻度急性发作期(B组)25例,中度急性发作期(C组)25例,重度急性发作期(D组)20例以及3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测定上述各组H2S水平及血清IL-35,同时对各组痰细胞进行分类并计数,并检测各组肺功能。结果对照组、A组、B组、C组、D组H2S水平分别为(74.32±12.58)μmol/L、(57.22±12.45)μmol/L、(54.18±6.23)μmol/L、(42.32±5.12)μmol/L及(34.12±2.18)μmol/L;B、C、D组患者血浆H2S水平显著低于A组及对照组(P<0.05),而D组患者显著低于B、C组(P<0.05)。B、C、D组血清IL-35水平分别为(275.6±34.5)pg/mL、(215.2±75.2)pg/mL、(158.2±43.6)pg/mL,低于A组(386.5±115.6)pg/mL及对照组(391.2±120.3)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及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发作期患者H2S水平与IL-35(r=0.412,P=0.002)、第1秒用力呼气的容积(FEV1)(r=0.351,P=0.010)、PEF占预计值百分比(r=0.337,P=0.024)、FEV1与用力呼吸肺活师(FVC)的比值(r=0.411,P=0.015)呈正相关,与诱导痰细胞总数(r=-0.310,P=0.012)、嗜酸粒细胞百分比(r=-0.362,P=0.021)呈负相关。结论随着支气管哮喘患者病情的发展,其血浆中H2S水平及血清IL-35显著下降,且H2S与血清IL-35具有相关性,可作为哮喘控制水平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血与末梢血的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差异性,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检验结果。方法:同时采集进行健康体检的108名工人的静脉血与末梢血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进行血常规检测,并对检测结果中的HGB、WBC、RBC、HCT、MCV、MCH、MCHC和PLT 8项主要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采自同一人的静脉血与末梢血在同一台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上的血常规检测结果中HGB、WBC、RBC、HCT、MCHC和PLT 6项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CV和MCH 2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影响,采集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测优于采集末梢血,因此进行血常规检测时最好采集静脉血,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尿毒症患者不同甲状旁素(PTH)浓度对阿法D3口服冲击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40例血液透析患者分为冲击组(A组)、常规组(B组),依据iPTH浓度每组再分为2亚组(A1和B1组200pg/m l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患者140例,随机分为静脉血组和末梢血组,对比分析采用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血常规检验的结果。结果静脉血和末梢血检测指标中HCT、MCH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静脉血RBC、Hb、PLT及MCHC含量明显高于末梢血(P<0.05),末梢血WBC、MCV含量明显高于静脉血组(P<0.05)。结论静脉血和末梢血对血常规检验的结果具有明显差异性,静脉血是血液分析仪检测血常规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脑利钠肽(BNP)水平与呼吸困难病因之间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153例呼吸困难的患者分为三组:A组肺源性呼吸困难组51例;B组术后循环血量过多引发呼吸困难组46例;C组心肌收缩力障碍引发呼吸困难组56例,检测其血浆BNP水平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部分患者行漂浮导管监测血流动力学.结果 153例呼吸困难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别是:A组为(178.25 ±45.43) pg/L、(0.61±0.07)pg/L;B组为(3545.58 ±1147.48)pg/L、(0.59±0.06)pg/L;C组为(10471.55 ±3599.23)pg/L、(0.32±0.11)pg/L.C组病人的血浆BNP浓度显著高于B及A组;而B组与A组EF值无明显差别,血浆BNP浓度A组较B组显著增高.结论 BNP的释放直接与心室容量负荷过度和心室收缩力障碍相关,心室收缩力障碍似乎更能够引起血浆BNP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