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一、概述1.检验依据JJF1070-2005《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2.环境温度温度为(20±2)℃,检验介质与室温之差不应超过1℃。3.检验标准专用检验量瓶,规格为(10~300)m L,最大允许误差为±1.0m L,规格为(300~1000)m L,最大允许误差为±2.0m L。4.检验对象流动性好,透明性好,不挂壁且标注净含量为  相似文献   

2.
一、对加油机计量准确度的要求 计量准确度及测量重复性的要求对加油机最为重要,根据JJG443-2006《燃油加油机检定规程》的要求,加油机最大允许误差为±0.30%,其测量重复性应不超过0.15%(加油机最小被测量最大允许误差为±0.5%,其测量重复性应不超过0.25%)。  相似文献   

3.
计量标准的测量重复性是评定计量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重要因素.通常选择合适的被检定或者被校准对象作为评定计量标准测量重复性的被测设备.本文通过分析被测设备的性能对计量标准测量重复性评定结果的影响,论证了被测设备的选择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一、概述1.测量依据JJG4-1999《钢卷尺》检定规程。2.测量标准标准钢卷尺,测量范围为(0~5)m,最大允许误差为:±(0.03+0.03L)mm。3.被测对象被测对象为参加CNASM0052能力验证计划(实施机构: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长度所)的钢卷尺,具体如下:钢卷尺,型号:(0~50)m;编号:U504293。校准点为8m、10m、13m、15m、18m、20m。4.测量条件检定温度为(20±5)℃,检定时的张紧力为49N,检  相似文献   

5.
魏忠玲  王惠娟  程明 《中国计量》2014,(12):111-112
<正>一、概述1.测量依据JJG196-2006《常用玻璃量器检定规程》。2.测量环境条件温度为(20±5)℃,室温变化不大于1℃/h;水温与室温之差不大于2℃。3.测量标准电子天平为210g/0.1mg,最大允许误差MPE为±1.5mg;分度值为0.1℃的温度计。4.被测对象10m L单标线吸量管,容量最大允许误差为±0.020m L。5.测量过程  相似文献   

6.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中所用的计量术语的定义来自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01-2011《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其中一些术语的定义是新修订的,这里作一些介绍。一、被测量和影响量1.被测量(measurand)在JJF1001-2011中,被测量的定义是:拟测量的量。(1)测量的先决条件是确定要测的是什么量,也就是要对特定的被测量作明确说明,或者说对要测量的量下一个定义。实际上,被测量应相应于所需准确  相似文献   

7.
<正>1概述(1)测量依据JJG 707—2003《扭矩扳子》检定规程。(2)测量标准使用北京长城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生产的DMP-2000B型扭矩测量仪,准确度为0.03级。(3)被测对象中国航空工业东方仪器厂生产的ZNB12A型扭矩扳子示值进行测量,准确度为3级。测量点为:2N.m、6N  相似文献   

8.
正一、前言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广东中烟")自2008年11月导入ISO1001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以来,以保障生产经营为中心,充分考虑不符合计量要求的风险和后果,确定生产经营过程必需的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明确计量目标和计量职能,建立健全计量要求导出、测量设备分类管理、计量确认、测量过程控制及测量不确  相似文献   

9.
郭宪臣 《工业计量》1994,4(1):28-29
技术测量中计量器具的选择山东聊城地区汽运公司修理厂郭宪臣简单地说,测量就是为确定被测对象的量值而进行的实验过程。在测量工作中,计量器具的正确选用,必须既考虑生产需要,又要考虑经济效果,使其经济合理地反映工件的实际尺寸。若选用精度太低的计量器具,会使测...  相似文献   

10.
1 概述 计量标准的稳定性是指计量标准保持其计量特性随时间恒定的能力。计量标准通常由计量标准器和配套设备所组成,因此一般来说计量标准的稳定性应包括计量标准器稳定性和配套设备的稳定性。同时在稳定性的测量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会引入被测对象对稳定性测量的影响,为使这一影响尽可能地小,必须选择一稳定的测量对象来作为稳定性测量的核查标准。所以核查标准的选择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一、什么是计量确认“计量确认”的定义“3.5计量确认m etrological con鄄firm ation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的一组操作。注1.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和验证、各种必要的调整或维修及随后的再校准、与设备预期使用的计量要求相比较以及所要求的封印和标签。注2.只有测量设备已被证实适合于预期使用并形成文件,计量确认才算完成。注3.预期用途要求包括:测量范围、分辨力、最大允许误差等。注4.计量要求通常与产品要求不同,并不在产品要求中规定。注5.图1给出了计量确认过程框图。”计量确认的概念我们并不生疏,它实际上就是指对测…  相似文献   

12.
徐晓  关波 《中国计量》2021,(4):45-46
一、计量要求导出ISO10012:2003标准中提出了计量要求导出的概念,计量要求是为满足被测对象量值的测量而提出的要求,计量要求的导出可以从产品的规定要求或被校准、验证和确认的设备和规定要求中导出。常见的测量参数一般分两类:一类是检验控制类,其被测参数往往是确定的.  相似文献   

13.
一、概述1.测量依据JJG880-2006《浊度计》计量检定规程。2.被测对象分辨力为0.1NTU的浊度计。3.测量标准水质浊度标准溶液400NTU,扩展不确定度为3%,k=2。5mL大肚移液管(A级),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015mL。100mL容量瓶(A级),其最大允许误差为±0.10mL。  相似文献   

14.
王旭芳 《中国计量》2011,(12):34-35
为了确保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持续地满足测量过程的计量要求,对测量设备应进行计量确认。GB/T19022-2003《测量管理体系%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求》(IDTISO10012:2003)中对"计量确认"的定义为:"为确保测量设备符合预期使用要求所需要的一组操作。"同时给出的注释明确指出:计量确认通常包括校准、验证和各  相似文献   

15.
李艳萍 《中国计量》2007,(11):36-36
测量设备在校准后,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是对校准数据进行分析,验证该测量设备的计量特性是否满足被测对象的计量要求,即满足实验室认可准则的要求,因为用于不同的被测对象或用于不同的测量过程时,由于测量过程所规定的计量要求不同,可能会有验证合格或验证不合格的两种结论。所以,测量设备进行了校准,也不一定能满足所需要的计量要求,只有验证合格后,才能用于实验室的检测校准工作。[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王爱华 《中国计量》2011,(10):71-72
本文主要对缪进发表在《中国计量》杂志2010年第8期中《酸度(pH)计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一文(以下简称"缪文")进行商榷。1.在缪文中以0.01级酸度计为被测对象,评定电计示值误差测量结果的扩展不确定度U95=0.01pH,νeff=45。笔者认为这个结果不满足测量仪器示值误差符合  相似文献   

17.
王建华  宦芳 《中国计量》2010,(11):98-102
目前,在我国原油计量交接中一般采用静态计量和动态计量两种方式。静态计量是指通过容器或衡器测量石油或石油产品数量(体积或质量)的过程,其特点是被测物体为静止的,测量过程不连续;动态计量是指被测量的原油连续不断地通过计量仪表或仪器而被测量数量的过程.其特点是被测原油是运动的,测量过程是连续的。  相似文献   

18.
读了《中国计量》2006年第3期《检定质量的保障——期间核查》(以下简称《该文》)一文,很受启发,根据《该文》提供的表1被核查煤气表检定装置情况,参加期间核查的3套计量标准装置,并不具有相同准确度等级,其中一套是0.5级,另外两套是0.2级,而采用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C.2.2.2多台(套)比对法的判据是:|y-y|≤nn-1"U(1)前提是有3台(套)或3台(套)以上具有相同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对同一稳定的被测对象进行测量,它们的测量结果具有相同的扩展不确定度U。如果用3台(套)或3台(套)以上具有不同准确度等级的计量标准进行期间核…  相似文献   

19.
唐伟群 《工业计量》2006,16(Z1):231-233
文章分别诠释了测量设备的"计量确认"与"检定"的定义和解释,分析了"计量确认"与"检定"之区别,并明确说明"计量确认"不等于"检定".对企业应如何确定测量设备的计量要求,做好测量设备的"计量验证",完成"计量确认"记录工作做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33—2001《计量标准考核规范》对所采用的计量标准器具、配套设备以及所开展的检定/校准项目的准确度指标,要求填写“不确定度或准确度等级或最大允许误差”;JJF1069—2000《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规范》要求填写检定/校准“准确度等级或测量扩展不确定度”;实验室国家认可的校准项目则是填写“不确定度/准确度等级”。以上几种表述方式,表面看来仅仅在文字上有所区别,而实际,在对不确定度如何表达的问题上,存在不同的理解和误区。例如,JJF1033—2001对计量标准器具、配套设备不确定度的解释是“已知测量仪器或量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