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丹  许峰 《中医药文化》2023,(6):588-596
张家山汉简《引书》是目前发现最早的中医导引专著,对研究秦汉时期导引发展状况提供了重要参考,具有很高的文献和临床价值。参照张家山汉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修订版)》释文,在既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导引疗法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出发,对《引书》19处字词释义及句读进行分析探讨,提出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2.
(接上期)3 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 1983~1984年间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连续发掘了大量汉代竹简。其中有三类著作都是和医学有关即:《脉书》5种医籍,《引书》6种医籍和有关法医内容的汉简。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张家山汉简《引书》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对书中记载的两千多年前的健身球——木鞠、荡秋千治病,以及眼保健操等有趣味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4.
张家山汉简《引书》是我国至今发现最早的导引专著。对书中记载的两千多年前的健身球——木鞠、荡秋千治病,以及眼保健操等有趣味的内容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5.
(接上期) 3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 1983~1984年间湖北省江陵县张家山连续发掘了大量汉代竹简.其中有三类著作都是和医学有关即:<脉书>5种医籍,<引书>6种医籍和有关法医内容的汉简.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武威汉代医简》简68所载内容及其与牍86甲、乙的关系,学界鲜有讨论。故结合云梦睡虎地秦简《封诊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等传世文献的相关论述对上述诸简进行了研究,认为简68与牍86甲、乙皆与麻风病的诊治有关。并就简68的内容与牍86甲、乙所载之"恶病大风方",结合《周礼》《本草图经》《备急千金要方》等传世文献对唐以前治疗麻风病的用药特点进行探讨,发现自两汉以迄隋唐运用以石药为主的方剂攻治麻风病是医界通例,为进一步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和运用古代麻风病的诊治提供了资料借鉴。  相似文献   

7.
张家山汉简《引书》全文多次出现"阴"字,其在文中不同处的含义不尽相同,可指身体阴面部位、五脏、前后二阴、阴邪外气等。以"阴"字为脉络,对《引书》中与"阴"相关的词语进行梳理,旨在厘清"阴"在原文不同位置和语境中的具体含义,探析其背后的中医医理。  相似文献   

8.
简帛医书《脉动法》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长沙马王堆帛书缺损严重,《脉动法》(甲本)长期难以读通,故其内容至今白雪和寡。随着张家山汉简医著《脉书》的山土和《脉动法》(乙本)的发现,基本上补出了帛书的缺文。由此为研究《内经》以前的医学概况提供了珍贵的文物资料。不久以前,笔者通过《脉动法》与《内经》乃至后世医书的比较,发现了贯穿其间的共同线索,不仅可为补出简帛医书的有关缺文找出依据,也为研究我国古代早期医疗活动与疾病的联系,并最终破译《脉书》有所裨益。1不同文献对同一“察脉”方法的记载l.l《法》“相脉之道”与缺文。按照马继兴先生对《脉书》…  相似文献   

9.
“相脉之道”考析“相脉之道”是我国先秦时代既有的经脉疾患的诊断方法,马王堆帛书《脉法》及张家山汉简《脉书》都有“相脉之道”的记述。两本虽各有残损,经互相校补,内容基本完整,原文如下:“相脉之道,左手走而案之,右手直踝而簟(通扌覃《说文》“扌覃,探也”...  相似文献   

10.
全国各地出土的秦汉以前医药文化资源(续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接上期)华东地区出土的古医药文献1 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1 977年在安徽省阜阳县双古堆一号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汉简。该墓主人为夏候灶,卒于公元前1 65年(汉文帝十五年)。汉简书写的年代为西汉初期。经过阜阳汉简整理组整理、定名后,表明有1 0余种古籍。其中的2种与医学内容有关,即《万物》及《行气》。现分别说明如下。( 1 )《万物》——此书原脱书名,在1 983年第2期《文物》杂志的《阜阳汉简简介》一文中称之为《杂方》。其后又有人称之为《万物之本》。迄1 988年第4期《文物》杂志由阜阳汉简整理组发表了此书的释文时将其迳称为《万物》(见…  相似文献   

11.
老官山出土医简中361-628简,简的规格相同,其基本构成、体例皆与张家山《脉书》相同,应定为同一部书,名曰"老官山《脉书》";其中"十二脉"文本系采用张家山汉简《脉书》本《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合抄改编而成;两篇"别脉"则辑录了早期不同时期共计十二条脉的名称、循行、病候,其中有9条脉病候下还附有灸方,反映了"经脉"概念形成之前不同发展阶段"脉"的特征;"诊脉法"描述的是"决死生"和"知病之所在"两种不同的诊脉法。  相似文献   

12.
成都出土的天回医简中,除包含一部较为完整的经脉文献《脉书·下经》外,另有一部残损严重的经脉文献,与《医马书》同置于一底箱内。本篇残存竹简中未发现自题篇名,考其文字内容,与马王堆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以及天回医简中的《脉书·下经》等均有所不同,而与《灵枢·经脉》的文句多有相类,故整理者拟名为《经脉》。通过对本篇与已出土经脉文献及《灵枢·经脉》的比较,展示秦汉时期中医经脉学说的源流衍变,并以此为例探讨中医经典理论的构建历程。  相似文献   

13.
张家山汉简《引书》对导引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记载了44种疾病的导引疗法,涵盖了内科、外科、骨伤科、五官科、精神科等多个种类的疾病。对该书病症分类及所用导引法特点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后世导引的影响及对现代导引临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出土简帛医籍中,尚有不少医学词汇的释义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考证。结合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运用训诂学方法,从形音义方面,对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的"约隋"、马王堆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两个病症词汇进行考释。得出"隋"当读为"隓",义为毁坏,"其衷约隋",即大肠的约束能力坏掉了,失去了蠕动能力,不大便而成肠梗阻。"■"当为一种疮痈类外科疾病,其发病部位面积较大,可能呈现成片出现甚至病发全身的特点,三种用来外敷治疗"■"病的药物"铅""兰""■"分别为粉锡或铅丹、泽兰、樗。  相似文献   

15.
韩雨欣  杨必安 《河南中医》2022,42(1):109-114
古典针灸理论体系形成于先秦及两汉时期,秦汉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马王堆汉墓医书、《黄帝内经》都是古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对研究后世针灸理论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古典针灸中蕴含三大理论体系,包括五行体系、卫气体系和阴阳体系.五行体系以五脏病为核心,脉色合参,或从经验效穴,或从经脉取穴为治;卫气体系以卫气循行、输布为核心,"...  相似文献   

16.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温病篇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桂本《温病篇》之前,先从《伤寒论》为何不谈温病说起。温病学说,源远流长,早在秦汉之前就有了关于温病的记载,如马王堆出土医书中载有《导引图·引温病》,即有用医疗功法治疗温病之类时行热病的方法。在约与同时期的张家山汉简《脉书·病候》62号简上写有“头、身痛,汗不出,而渴,为温”的字句。此后在《内经》、《难经》等医书中更集中论述了一些有关温病以及疫疠病的篇章。按理仲景在论述外感热病的同时,对以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将2012年出土的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已公布内容与老官山经穴髹漆木人、马王堆经脉简帛《足臂》、《阴阳》和《灵枢·经脉》的相关内容进行比较,认为《经脉书》与《足臂》、《阴阳》属于《脉书》流传体系中的不同流派,是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一阶段,《灵枢·经脉》以脏腑理论对《脉书》作了改造,属于经脉理论流传的第二阶段,指出《经脉书》可能只是基本的、初级的医学著作,所以流传较广。  相似文献   

18.
以敦煌汉简图版为底本,参考《敦煌汉简》释文,对其中的20枚医药简进行解读,发现西汉末期中医学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在外感伤寒病的辨证施治方面达到了一定水平,并且在汉简中首次出现了"黄帝"和"针"的名词。  相似文献   

19.
《脉书》为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古医书,一般认为其成书应早于《内经》。其文字记载表面上不带有五行之说,但深入分析发现,其阐述内容中暗含着五行生克关系,由此确认该书与五行学说相关。据此,有人提出《内经》不能早于东汉的说法显然难以成立。  相似文献   

20.
张家山汉简《脉书》中"疕如疏"之"疏",各家阐释有较大差异,学界无所适从。从与"疏"义密切相关的"疕"和"痂"入手,借助简帛资料用字特点以及疾病的特征等方面,运用出土与传世文献用例,阐明"疏"字当通"糈",义即"稻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