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和对现代化的激进追求下,中国乡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也逐步受到冲击,导致“三农问题”集中爆发,“乡村建设”在20世纪初危机深重的中国本土孕育而生。如何从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渊源来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和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系统”成为当前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回溯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百年变迁演进过程,阐释乡建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国家记忆“融合共生”的映射机制;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要求,提出当代乡村乡建文化景观设计的“145”系统构架,并结合影响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要素,创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生境”“五生融合”的共生机制,完成由传统“设计造物”向“融合共生”文化景观系统的转换与提升,最终为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傅燕翔  罗霞 《包装工程》2023,44(16):330-339
目的 在非遗产业化背景下,探索乡村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创新生态,以应对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二元对立危机,力求在非遗活态化层面探讨事物的传续与创新发展途径。方法 以文化生态学为视野,将非遗手工艺落脚于整体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中,创建传统手工艺在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创新生态与设计参与模式,寻求传统手工艺和现代消费市场之间融合互动的对策与连接点,提出非遗手工艺创新发展的“四化”生态模型,从内容化、品牌化、产品化与数字化4个维度讨论非遗手工艺的提升策略,提供可行的设计参与路径,并以湖南湘潭地区石鼓油纸伞为例验证该模式的可行性。结论 文化生态具有动态衍变与整体协调特征,能够适应非遗手工艺的活态变迁与传承。通过充分发挥工业设计专业特长,能有效地给非遗产业化内容做设计学上的注脚。“四化”生态模型有助于非遗手工艺的核心价值留存与创意性转换,设计参与能够有效促进乡村传统手工艺高质量发展,并以期通过推进该模式让非遗手工艺产业化发展能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最大作用,从而建设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3.
刘维尚  史明熙  郭绮涵  何妍  刘晓璐 《包装工程》2023,44(6):241-249, 257
目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研究农产品包装健康生态设计的发展现状和策略。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法和数据调研法等,分析农产品包装健康生态设计对于乡村振兴的必要性;运用文献分析法与网络调研法,从理论层和实践层两个方面了解农产品包装健康生态设计的发展现状,针对当前农产品包装设计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结合农产品的特点,从健康生态理念的物质层、意识层、体验层三个维度,探索农产品包装健康生态设计的路径模式,提出具体的设计策略,并以山海关大樱桃为例进行包装设计实践。结论 将健康生态理念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中,从消费情景、生命周期、地域文化三个维度赋予农产品包装独特的识别性和文化内涵,满足消费者对个性和美的追求;以包装为媒介,传播地域文化与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对促进乡村经济振兴与地域文化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农产品品牌价值入手,通过地域资源提炼与整合开展设计研究,达到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促进乡村振兴的目的,为地区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 -针对现今农产品品牌价值缺失问题,从农产品品牌的“品”和“牌”入手进行品牌价值重构,依托地域资源进行农产品品牌整合创新,打造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新策略。结果 -针对农产品品牌的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情感价值、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提出了基于地域资源的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策略。结论 -将设计提升农产品品牌价值根植于地域资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品牌,使农产品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持续动力。  相似文献   

5.
周婷 《包装世界》2021,(1):47-48
近两年,中共中央相继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等相关文件,文件中提出要充分挖掘农村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保护传统工艺传承优秀文化以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本次研究从非遗文化活态传承、乡村旅游业发展、乡村经济振兴三个层面构建非遗文创产业开发助力湖湘乡村振兴的模式,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黄洛华  江波 《湖南包装》2023,(3):130-134
对传统村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传承改造设计,以可持续理念为指导进行应用性设计研究,项目以海口市道郡村传统村落的传承改造为案例,对吴元猷旧居传承改造中采取的形式并非完全照样复原,而是有所植入与取舍并举,同时考虑在现代村落环境空间中主角“人”的行为活动对应的取向。挖掘和发挥乡村原有的优势及传统文化,注入旅游文创项目来改善、提高当地村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丰富物质文明的同时提升文化层面的精神内涵,以可持续智慧生态发展模式服务乡村振兴建设。  相似文献   

7.
李婉姗  季铁  卢世主  赵云彦 《包装工程》2021,42(20):210-217
目的 以设计整合的优势作用带领竞赛参与者深入农村地区,全面介入乡村特色产业,探寻竞赛介入下的乡村振兴,实践农村业态内生性发展路径.方法 从乡村传统、文化、社会、产业4个方向明确设计竞赛在乡村振兴中的路径特征,依据农村地区特征,通过精准农业、文旅融合、非遗文创、生态科技4个主题,将设计创造美好生活,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理念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挖掘农村地区未来发展方向,促进乡村非遗传承、农村文化旅游融合、农村产业升级转化和农村生态和谐发展.结论 设计竞赛是建立特色鲜明、重点突出、布局合理、链条完整、效益显著的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的有效手段,通过首届中国(怀化)乡村设计创新大赛实践,验证设计竞赛介入乡村振兴战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2013年,我国首次提出“美丽乡村”建设,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乡村建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乡村文明亟待复兴。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掀起了中华大地又一次乡建热潮。公共艺术作为常见的公共空间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融入乡村振兴队伍中,力图唤醒和激活乡村文化,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促进乡村综合实力提升,为村民带来幸福感。然而,受地域特点、历史文脉、民族文化、民俗传统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的限制,同质化、表面化和随之带来的许多潜在问题,已经成为公共艺术介入“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无法回避的矛盾,难以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态势。从国内外乡村公共艺术创作案例入手,针对乡建公共艺术的特征,乡建公共艺术的介入原因、介入方式和内容、价值意义等进行深度分析,系统地总结公共艺术介入乡建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以期通过公共艺术介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更为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唤醒村民的文明意识和乡村的文化自觉,让“美丽乡村”真正落地。  相似文献   

9.
张凡  王书升 《工业工程》2019,22(1):11-19
基于生态学视角,提出孵化器生态位概念,从经济—技术—社会资源3个维度构建孵化器生态位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生态位模型,对广东省18个地市2014~2016年孵化器发展水平、发展协调度以及发展适宜度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 孵化器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经济发达地区孵化器生态位更高;2) 广州和珠海两地孵化器社会资源生态位滞后于经济、技术生态位,社会资源是两地孵化器发展的关键“生态因子”;东莞、佛山两地孵化器技术生态位稍显不足,未来应加强孵化器技术资源的供给;粤东西北地区孵化器发展水平落后,各方资源仍有待挖掘和发展;3) 广州市孵化器发展适宜度最高,粤东西北地区孵化器发展进化动量值较大,未来发展空间广阔。  相似文献   

10.
盛玉雯  陈庆军 《包装工程》2020,41(14):311-319
目的以南京山景社区的文创设计在乡村振兴中介入产业振兴的策略进行综述,分析文创设计和乡村文化,探索其间产业融合、共同促进乡村振兴的关系,提出设计传播策略及实践途径。方法在国家艺术基金"国长三角乡村振兴战略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项目基础上,以南京山景社区为例,结合长三角地区丰厚的农耕文明传统和自身的资源优势,通过"三产融合",使第二产业成为第一产业的中草药园和第三产业服务的桥梁,利用多元化分析实践演绎的方法,以及"四定位"和"五维度"的规划图表,展开对山景社区的实例论证。结论从南京山景社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着重研究乡村文创设计与传播的策略,通过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的方式,多维并举,让文创产业在实现区域经济、文化传播、美好生活、经济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带来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1.
从文化资源的角度探索设计学科,推进乡村建设的方法策略与设计模型,并依此指导设计实践。通过经典案例分析总结设计介入乡村建设的原则,整理相关研究,归纳乡村设计的一般路径,引入社会创新理念,进一步推导基于文化特色的乡村设计模型,并展开基于该原则和模型的乡村设计实践。立足于乡村文化资源的乡村设计原则包含主体性、特征性、系统性、可持续性4个方面,提出“洞察、分析、凝练、规划、应用”的实践途径,并根据该原则和路径指导具体的设计实践。从文化角度介入乡村建设的设计模型更有助于乡村的全面发展,能够为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提供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12.
刘粟  张耀引  姜媛媛 《包装工程》2023,44(24):537-542
目的 为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良渚“玉”文化,对常州市溧阳天目湖镇梅岭村的梅岭玉博物馆的展示空间进行沉浸式设计规划与策略研究。方法 通过VR虚拟现实技术、交互设计、数字化媒体等科技手段来探索乡村博物馆空间设计新模式,分别从沉浸式体验模式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梅岭玉博物馆中的应用,跨媒介与数字化空间体验等方面探索沉浸式体验设计策略,参与乡村振兴实践活动过程来提出可行性规划与构想,努力探究未来美丽乡村建设的设计方法与路径。结论 在梅岭村博物馆设计过程中,不仅要使用新媒体技术,更要设计思维与策略创新,用当地的历史文化作为叙事性经典文化故事主题,充分融入乡村特色文化元素,建立多维沉浸体验,提升梅岭村的文旅地位和影响,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3.
王玉娟  周著 《包装工程》2022,43(10):421-426
目的 通过形式上的线上和线下、级别类型和接受群体上的分层分类传播,扩大凤翔泥塑的民众认识度,在产业融合发展中,构建凤翔泥塑适应社会变迁、不断更新发展的生态模式。方法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求及文创产业良好发展趋势的背景下,研究从消费侧的民众认知与需求,供给侧的协同创新两方面,梳理凤翔泥塑等非遗项目民众认知度低、创新发展不足的现代适应性问题,分析传播渠道、创新重构、高等教育、产业平台、文化内力等资源和方式在其现代适应性发展中的促进作用。结论 凤翔泥塑等非遗资源需要在新的发展模式下,不断形成具有文化影响力、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并参与到大众日常消费生活中,从而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的同时,提升其现代适应性的创新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14.
杨建宏 《包装工程》2024,(8):409-415
目的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洛阳县区乡村的现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梳理,采用艺术赋能的方式对美丽乡村建设的策略和实践进行探索。方法 组织师生成立“创益援”公益社,采用课程导入的方式和乡镇、企业进行项目对接,结合乡村文化资源与产业,针对乡村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从规划赋能、设计赋能、文化赋能方面提出改进策略。结果 依托村落改造规划设计课程及“中原乡村振兴研究院”,完成了多个乡村规划、视觉形象设计、乡村农产品的包装和品牌设计项目,以助力乡村发展。公益社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得到了锻炼,参加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并获得全国铜奖。结论 艺术赋能是乡村建设中创造性保护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之一。积极参与乡村规划、视觉形象设计以打造村落的品牌形象,通过产品、包装和品牌设计赋能乡村的品质产业,从而挖掘乡村蕴含的发展潜力,推动美丽乡村建设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方向,数字乡村正在对乡村的产业升级、文化振兴、社区治理等发挥驱动引领作用。在艺术振兴乡村已经得到广泛认同的基础之上,数字化的入场融合为艺术乡建和乡村设计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数据支撑和全新的思考路径。以浙江宁海县数字化改革“浙里艺术村”的探索实践为例,通过数字化在艺术乡村建设中多跨场景的应用,指出数字技术要素、艺术元素与乡村资源的有效融合,对乡村文化艺术、人才、产业、服务、帮扶等数字化发展,助力共同富裕的积极作用,以期将数字乡村建设与艺术振兴乡村、乡村设计进行融合创新。  相似文献   

16.
薛紫 《包装工程》2023,44(4):390-392, 405
目的 探索乡村公共设施在美丽乡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的创新之路。方法 “美丽乡村”创建活动符合农业农村实际,但千篇一律、毫无特色的乡村公共设施让大部分公共空间失去了活力,闲置的情况很多,这对美丽乡村”创建十分不利。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落脚点,深度整合挖掘地域特色、地理优势、文化内涵,总结当前乡村公共设施建设中的诸多问题,对设计理念中的缺失与设计形式及结构的不合理进行阐述,提出尊重生态、因地制宜、多样性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设计思路,从理论视角进行论述,以实际设计案例加以佐证,旨在对当前乡村公共空间的公共设施设计问题进行纠正,总结具体、有效的改进方法。结论 美丽乡村视角下的乡村公共设施设计对乡村的形象定位、设施配套和旅游开发有着重要意义,在丰富现有乡村公共设施的基础上,实现了功能与审美的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