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当我国企业逐渐熟悉并积极应对技术贸易壁垒、绿色贸易壁垒等新型贸易壁垒之时,近年来,美国企业频繁地提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条款"调查案件,"337条款"调查成为美国限制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企业的新贸易保护手段.  相似文献   

2.
朱桂方 《商场现代化》2005,(11):104-105
近年来,中美间的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工商、政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美国一些相关产业的不满,而频频申请启动"337调查",已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文章通过对美国337条款的介绍,着重提出了我国企业针对337条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3.
陈健  徐松 《大经贸》2007,(5):68-70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美贸易战正在出现新的变化。美国在不断强化反倾销手段的同时,越来越多地使用知识贸易保护法中的“337条款”。上个世纪80年代,“337条款”主要针对欧洲和中东,90年代则针对中国台湾、韩国等地,而到了21世纪中国内地成为了“337条款”的主要目标。2007年1月,20余家中国强化木地板企业在美国“337调查”中败诉,重新引起了人们对“337”的警惕。  相似文献   

4.
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应美国企业的要求,就中国圣奥化工有限公司出口的橡胶防老剂侵犯专利一案发起"337条款"调查,并作出了不利于中国企业的裁决。中国企业进行了上诉,并就专利说明书中的"控制量"一词的解释进行抗辩。美国联邦巡回上诉法院最终判定中国企业胜诉。本案是中国企业在美国"337条款"调查中少有的上诉并获胜的案例。对本案的分析,有助于中国企业今后在应对美国"337条款"调查和诉讼中借鉴。  相似文献   

5.
中美贸易的知识产权壁垒——美国337条款简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较之美国系列301条款,美国关税法337条款不为广泛熟知。但随着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逐步上升,国际市场竞争更趋激烈,中国成为美国贸易逆差的最大来源国。近年来,美国以保护本国知识产权为由,频频对中国输美产品发起337条款调查,已严重影响到中国的出口。在此,本文在对美国337条款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近年来中国遭遇337条款调查的情况以及中国企业应诉的难点,最后在政府层面上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6.
美国关税法337条款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及我国的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关税法337条款是针对美国进口贸易中其他国家对美国知识产权侵权和不公平竞争而规定的。近年来,337条款调查矛头直指中国企业,美国厂商利用337条款指控我国企业侵权,从而阻止我国产品进口。本文对337条款及337调查程序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我国企业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7.
美国"337调查"程序是根据"337条款"筑起的一道贸易保护的知识产权壁垒,同其他贸易保护措施相比,"337调查"具有容易发起,时间短,成本低,救济措施广泛而严厉的特点,因而更加容易阻止别国产品进入美国,对中国的出口产品杀伤力更大。随着中国贸易大国地位的崛起,中国已经成为"337调查"的主要对象国,337争端已成为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企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应对337调查已经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8.
尤琳  陈世伟 《商场现代化》2005,27(22):78-79
随着中国对美国贸易的增长,美国关税法"337"条款正成为美国企业对我国出口产品进行知识产权诉讼的主要武器.然而,对于这一新式贸易壁垒,国内的大多数企业对其认识较为陌生.由此,笔者在分析美国337条款对我国企业的冲击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随着中国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的出口比例不断增加,中美贸易中的知识产权冲突日趋激烈。"337调查"已成为继反倾销调查后中国产品出口美国的主要障碍,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成为337调查的调查对象,严重制约了中国优势产业产品向美国的出口,给中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分析美国对中国"337调查"的案件,解读"337条款",提高对"337条款"内容的认识和理解,积极拓展应诉渠道。  相似文献   

10.
OFDM系统中基于自适应调制和ARQ的PHY-MAC跨层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37条款"属于美国当地的"行政救济",最早见于《1930年关税法》第337节而得名。"337条款"与"301条款"一起构成了美国对外贸易报复手段的"两支大棒"。对于美国企业来说,"337条款"调查程序通常比反倾销对申诉方更为有利。与司法救济相比,"337条款"证据要求更低,时间更紧,力度更大。"337条款"与国际通行规则的矛盾,深刻地反映了美国在国际贸易中一味突出本国利益,独断专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从本质上来说,"337条款"是美国从"自由贸易政策"向"保护贸易政策"转换的具体体现,其单边贸易制裁措施的属性不仅扰乱了多边贸易体制的稳定性,而且严重伤害了其他国家的利益,引起了国家间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1.
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美国频繁使用其《关税法》的337条款对我国企业进行立案司法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仅有不到20%的企业未发现侵权和申诉被撤回,337调查逐渐成为在反倾销和保障措施之后美国遏制中国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品对美国出口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美国劲量电池公司声称中国多家电池企业出口的无汞碱锰电池侵犯其"709专利",要求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进行"337条款"调查。中国企业以其专利不具有确定性进行了抗辩。在上诉阶段,美国联邦上诉巡回法院维持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认为美国劲量公司的"709无汞碱锰电池专利"因缺乏确定性而无效。该案是美国对中国企业发起的多项337调查案中中国企业胜诉的少数案例之一。本文在概述案情的基础上,归纳了美国联邦上诉巡回法院判案的思路,并就中国企业今后如何应对美国337条款诉讼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13.
美国"337"条款之防范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37 条款”是美国实施贸易保护的一大法宝。本文首先分析了该条款的法律内涵和法律适用状况,然后从我国企业的具体情况出发提出了企业应对“337 调查”的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4.
美国“337条款”对我国贸易的影响及法律措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编者按:"337条款"是美国外贸法律体系中调整外国产品的关键条款之一,随着中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具有高级知识产权内容商品数量的增多,美国利用"337条款"对中国企业提出的投诉数量也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5.
“337调查”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根据《关税法》第“337条款”授权,对进口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公平行为”和“不正当手段”进行调查,违反 337条款的产品将被禁止进入美国市场。迄今为止,337调查案件大部分涉及知识产权侵权问题。对于美国企业来说,提起337调查的门槛比较低,而对应诉企业来说,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国政府在国际贸易方面对本国行业的保护,非常的复杂而且完备,就像一张无形而严密的大网,美国这张贸易保护大网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美国关税法“337条款”。我国出口商品屡遭美国“337”条款调查,我国企业应引起足够重视,出口前应收集相关信息,做好市场调研;企业应重视技术创新,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一旦涉案,要积极、及时、从优应对“337”条款的调查;重视发挥行业协会和政府的干预,培养相关的法律人才。  相似文献   

17.
美国“337条款”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出口产品在美国遭受的贸易限制日渐增多,美国企业频繁地提起涉及中国产品的“337条款”调查,截止到2005年5月,在USUSITC(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已经启动的111个调查案件中有42个涉及中国内地和香港。一、美国“337条款”及其特点(一)美国“337条款”主要内容所谓美国“337条款”,最初规定于《1930年关税法》的第337条,是美国贸易救济法的一种,它旨在防止外国厂商以不公平竞争或不公平贸易行为,向美国出口或在美国销售外国产品。之后的《美国1974年贸易法》、《1979年贸易协定法》、《1984年关税与贸易法》、《1988年综合贸易与…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美间的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工商、政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美国一些相关产业的不满,而频频申请启动“337调查”,已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文章通过对美国337条款的介绍,着重提出了我国企业针对337条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美国对华337调查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廖秀健 《商业时代》2006,(4):70-71,80
随着中美贸易持续增长,我国企业出口到美国的产品更多地面临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基于“337条款”发起的调查,我国已成为美国337调查最主要的受害国,该调查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对美的出口贸易,文章通过对美国337条款调查的解析,梳理出我国企业深受其害的现状、原因,并提出了针对美国337调查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中美间的巨额贸易逆差对美国工商、政治均产生了一定影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美国一些相关产业的不满,而频频申请启动“337调查”,已严重影响到中国企业的出口。文章通过对美国337条款的介绍,着重提出了我国企业针对337条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