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9 毫秒
1.
"社会空间视角"是城市社会空间研究的新视角,其涵盖了整合、网络的概念,认为城市的发展是政治、经济、文化及其利益团体和活动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该视角认为房地产的发展领导着都市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政府干预和政治家在城市发展中的利益是城市发展的首要因素;强调全球经济的重要性和在生产中新的移动、弹性安排及它们在居住空间更新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南方都市报>创办的城市文化专刊<广州地理>为研究对象,从"历史遗存与现代空间的记忆钩连"、"都市民俗的回归与时尚写作的叙事合谋"、"媒介编码下的城市形象与文化图景"三方面逐层解读历史民俗和文化因子在现代传媒中的活动轨迹,透视这种新兴的媒介叙事策略对城市的空间塑造与形象重建方面产生的文化影响,并从新闻学的视角为城市文化研究尝试一种理论拓新.  相似文献   

3.
都市化进程业已成为当下政治、经济、文化、生态等领域研究的核心问题,而都市空间成为都市化进程的载体和表象,都市空间的形象化表征、都市空间生产的结构性与解构性,不仅意味着对都市化进程中文化、经济、科技地位及其价值关系的重新定位,也在凸显文化价值属性的基础上昭示了新的美学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4.
耿波  李东瑶 《社会科学》2013,(4):178-186
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历史"观念是一种时间美学的建构,时间美学因为忽视了"时间"与"生产"之间的深层逻辑关联而导致了政治上的迷误。"生产"神话的终结引导马克思主义进入到都市空间时代。在都市空间中,发生着从时间美学向都市空间美学的嬗变,都市空间美学以同时包含主动—被动内涵的个体为审美主体,与"他者"共在游戏,同时包含着政治否定和个性解放两个方面的审美意蕴,是对康德美学在都市时代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欧美国家大都市的郊区化进程导致了中心城区的衰落和破败,文化策略的实施复兴了这些灰色区域,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造就了诸多都市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神话.文化策略在刺激经济发展、都市扩张的同时,也导致了这些资本主义都市中心城区功能的单一化,其居住、生产等功能弱化,消费、娱乐等功能不断强化,中心城区逐渐沦为大型的购物中心和娱乐场所集聚的地方,导致了公共空间私有化、投资浪费、都市精神沦落等问题.伴随着郊区化现象的出现,中国大都市中心区的空间结构也进行了重组,文化策略再次在旧城改造中崭露头角,中心区功能单一化趋势也毫不例外地出现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导致了市民日常生活空间被侵占、都市文化生态恶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暮色中的工厂:都市化进程中的审美景观生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士林 《人文杂志》2007,7(2):89-97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化进程正在被以“国际化大都市”与“世界级都市群”为中心的都市化进程取代。在都市化进程中,作为传统城市化进程主要实践方式的现代工业受到巨大的冲击,被当代的高新技术产业、信息产业、文化产业等都市经济要素所替代。在都市化进程中,现代工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现实命运:一是边缘化,现代工业作为人类生活支柱的朝阳时代正在成为历史;二是景观化,是指工业生产空间同自己固有的“生产内容”与有限的“实用目的”剥离,在都市化进程中通过文化创意等审美生产程序使自身再生产为新的都市景观。正是在大都市的财富、人口与剩余时间的基础上,占据着庞大都市空间的废弃厂房才能现实地完成新生的历程,化腐朽为神奇,成为商业流通、文化创意与艺术生产的重要空间。如果说,前者可以用“暮色中的工厂在远处闪着光”作隐喻,那么后者则是“暮色中的工厂成了都市最美的风景”。  相似文献   

7.
空间正义是都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追求社会正义为旨归的上海亭子间文化一度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代名词,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历史性互动的产物。亭子间的文化飞地特质兼具包容性和异质性,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青年亚文化———"薄海民文化"。货币、出版和身体的解放力量在文学空间聚合,空间正义成为文学实践无意识层面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亭子间亚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演进历程则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空间权力的转移。  相似文献   

8.
都市空间的诞生和发展改变了以老年人经验为重的传统,转向崇尚青年人的创新力量,以及由乡土的以生产价值为核心转向都市的以消费价值为核心的文化价值取向,这为与这个空间同生共长的"80后"创作繁荣提供了温床。  相似文献   

9.
"都市化进程"在深刻改变与重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同时,也为以文艺美学为主要形态的当代中国美学提供了重要的学术生长空间与全新的当代性问题.都市美学新理论的探索与研究,在基本框架上沿三方面展开:首先,都市化进程的现实背景与都市文化学术语境的确立,是文艺美学发生当代转型和都市美学得以成立的外部动因.其次,都市美学在研究对象与范围、逻辑起点与价值基础以及文艺美学既有框架的改造与当代形态的建构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三是都市美学的理论资源与文化研究问题,经典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消费"关系的论述、新马克思主义的都市空间美学建构,在以消费为主体功能的当代都市中具有"核心资源"的重要意义.在文化研究上,现代艺术家对资本主义城市的批判和抵抗,对于今天都市人探索审美拯救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而也成为都市美学在理论建构中特别心仪的对象.以都市美学提供的基本原理为基础,可以为都市人减少自身在都市化进程中的异化以及当代中国城市的可持续与全面发展提供某种有益的参照.  相似文献   

10.
审美文化生态研究提供了不同于文本化的审美文化研究的另一种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这种研究从地域差异、传承演变、群落认同和文化空间的联系中考察审美文化发展演变过程的现实活态特征与当代中国的特殊性问题,为审美文化研究打开新的视域和研究空间.比如,作为大众重构的想象性体验,乡土文化正在成为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一部分,因此民俗美学不仅要关注作为乡土文化传统的审美体验,而且要研究乡土文化传统如何进入日渐都市化的当代文化空间并且在生成着新的审美文化特征.审美活动的群落化为美学和文艺学研究提示了一种非经典的社会学视野,在此视野下研究审美活动的目的不是要寻找普适性的规律或普遍的美学理想,而是要理解不同文化群体的审美活动差异,在不同群体的冲突与对话交流中导向对当代审美文化生态的全面认识.同样,空间转换成为当代审美活动的重要特征,都市美学如果不是制作都市乌托邦的理论蓝图,而是关注当代空间的审美文化生态研究的话,就必须正视和研究都市文化空间的内在矛盾和非整合性.  相似文献   

11.
具有跨学科性质的都市文化研究,在国外已经成为极富发展潜力的综合性学科.都市空间蕴藏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编码,空间维度的都市文化研究成果十分显著.但国外都市文化研究隐藏着跨学科的隐忧,其空间理论有疏离人本精神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江西社会科学》2019,(6):109-116
《尤利西斯》是詹姆斯·乔伊斯的现代主义巨著。书中对都柏林的都市空间予以细致入微的描绘,在对都市居民的生活百态、内心体验和精神困境的书写中,彰显了都柏林的"现代性"特征:偶然性、碎片化、流动性。街道、酒吧、电车等场所的空间结构与社会功能"生产"了城市中的偶遇和偶然事件;城市布局、行人在街道上的行走和文化空间对立导致了都市空间及人们空间体验的碎片化;游荡者和交通工具展现出都市空间的流动性和变动不居。乔伊斯建构了一个既具有资产阶级"殖民现代性"特征又承载着作者对时代、民族、存在等问题思考及批判精神的都柏林。  相似文献   

13.
列斐伏尔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正是他提出了严格意义上的"空间生产"的口号.列斐伏尔由日常生活理论研究走向空间研究,是由当代都市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所决定的.列斐伏尔指出,空间实际上是具有政治性的,而不是中性的,空间成为了资本主义的控制工具.列斐伏尔试图从空间研究中找到一条解放之路,并最终走向了自己的空间生产的思想之路.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性的文学体验与资本主义从19世纪中期以来对大都市的空间改造密切相关,这种都市空间的改造首先从巴黎开始,在巴尔扎克、福楼拜、左拉、波德莱尔等人的作品中被折射出来。大都市的空间改造体现了现代性的进程中以"创造性的破坏"和"时空压缩"为特征的物质化过程及其在情感体验上的结果。在文学上反映出来的陌生感、异化感、孤独感等,则可以被理解为"时空压缩"所带来的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体验中的迷惘、紧张乃至惊恐的内心体验。就此,哈维的《巴黎,现代性之都》为我们提供了有说服力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15.
张佳 《江汉论坛》2012,(2):57-61
大卫.哈维的空间批判理论着力分析了全球化时代时空的变化,从政治经济批判入手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新自由主义体制和后现代主义文化进行了批判。哈维以其独特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视角为分析当代资本主义作出了重要的理论贡献,他的空间批判理论对丰富和发展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香港严肃文艺、通俗文学、大众文化等审美文化的生产与传播呈现多维的空间向度,蕴涵着重要的共同体意义。在20世纪上半叶的革命、抗战和解放浪潮中,香港因其特殊的地缘位置和殖民空间,充分发挥与内地之间的转渡作用,其间审美文化主要以“南下/北上”跨地移植生产和空间传播的方式,彰显了以国族为旨归的共同体内涵。在20世纪下半叶的都市空间生产与全球化进程中,香港审美文化一方面立足都市文化的媒介生产与消费场域,以“本地化”方式参与了地方性香港作为都市共同体的审美建构,其作为“表征性空间”应该置于与社会空间的辩证关系中展开批判性考察;另一方面则是以武侠文化、影视娱乐、流行音乐等为主流的大众文化浪潮,在朝向内地、面向海外的跨地传播中,广泛而深远地影响了华语文化圈并具有全球意义,成为华人审美共同体的内在建构力量和文化身份标识,也彰显了香港作为“跨域空间”和“拓扑空间”的共同体嵌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大卫·哈维的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间及其生产"始终是大卫·哈维关注的核心问题,作为当代西方有影响力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哈维秉承了马克思主义空间探索传统,将空间问题作为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重要方面,并尝试将空间作为一个积极的因素纳入到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和阐述框架之中,这个逻辑主线贯穿于哈唯关于"空间与资本积累"、"不平衡地理发展"、"时空压缩与弹性积累"的理论分析中。哈维的分析视角是多维的,其研究领域涉及当代社会的各种空间形态,从"全球化"到"日常生活"、从"资本积累的全球经济空间"到"后现代的文化空间",而马克思主义始终是哈维空间分析的方法论基础。在各种后现代主义、后结构主义的话语强势中,哈维开辟了一条新的空间批评话语,提供了一条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化有益思路和启示。  相似文献   

18.
空间理论的三次论争与"空间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性的存在,它还是一种文化、政治、心理的多义现象.空间的构造、体验以及形成空间概念的方式,极大地塑造了个人生活和社会关系.思想史上空间本质认识的三次论争以及近些年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充分展现了空间作为"未知之地"的理论魅力.绝对空间与相对空间的区分出自对空间属性的认识与把握,先验空间与经验空间的争辩则出于自然实在与主体知识的有效关联,对空间的意义的关注则产生了社会空间与自然空间的区分.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更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注入了全新的视角和思维方法,从而证实空间从来都不是单一的现实.  相似文献   

19.
正主持人语:20世纪80年代,伴随着"文化研究"思潮的扩散和渗透,空间尤其都市空间研究广受西方学界关注,在跨学科领域形成了所谓的"空间转向"。这一研究自一开始就带有浓重的马克思主义基调和批判理论的特色,本雅明、列斐伏尔和福柯为其贡献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全球化、现代性/后现代性进程和消费主义则为其框定了基本的问题语境,其所涉猎的议题,从空间再现到空间生产,从空间与身体规训到空间与社会治理,从商品和景观拜物教的空间部署到阶级、种族和性别  相似文献   

20.
国内都市文化研究潜存的三种模式及其理论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开始走向纵深.在多元的理论建构中潜在地存有三种模式:传统马克思主义模式、西方城市社会学模式和后现代空间模式.长期的接受惯性使当下学界倾向于传统马克思主义模式,但其现实指向性和实用性有待商榷;应该从文艺学和美学角度对西方城市社会学和后现代空间理论加以穿越和整合,而整合的基点是对"人"的关注,惟有如此才能使国内的都市文化研究具有理论支撑并结束长期众声喧哗的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