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分析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10例,病灶位于桥脑8例,延髓2例。6例桥脑、延髓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四脑室底入路切除; 4例桥脑外侧和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病灶均镜下全切除,病理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4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5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在1周至3个月内恢复,1例患者术后因肺内感染死亡。患者术后随访3-58个月,复查MRI均未发现病灶复发,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在正确选择适应证的前提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方法、技巧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方式、治疗效果及随访资料.结果 全部病灶均于显微镜下全切,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无手术死亡.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术后神经功能障碍得到改善,2例无变化,3例症状加重.术后随访6-24个月,13例患者复查均无复发,其中8例恢复正常生活,2例生活基本自理,3例偏瘫.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桥脑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方法显微手术切除桥脑海绵状血管瘤12例。11例位于桥脑背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正中经菱形窝入路切除;1例位于桥脑腹外侧的海绵状血管瘤,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结果均镜下全切除病灶,术后病理证实为脑海绵状血管瘤。术后临床表现改善者6例,3例无变化;1例术后面瘫加重;1例术后出现外展神经瘫痪;死亡1例。术后3个月,9例MRI复查,均未见病灶,脑干组织影像学修复良好。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手术入路,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桥脑CM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本组1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中,病灶位于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分别采用经幕下小脑上人路、一侧颞枕小脑幕人路、桥小脑角人路和枕后正巾人路显微手术治疗。结果血管瘤镜下全切17例,次全切除1例。眩晕病人术后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患者症状减轻,或无变化。结论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及其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至2015年9月显微手术治疗的19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其中桥脑12例,中脑4例,延髓2例,桥脑延髓交界区1例。经坐位枕下后正中小脑延髓裂入路12例,坐位乙状窦后入路4例,坐位后正中幕下小脑上入路2例,翼点入路1例。结果 病灶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2例。术后症状改善16例,无明显变化3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术后随访14~58个月,次全切除2例均复发并行二次手术;术前KPS评分为(75±6)分,术后KPS评分为(84±8)分,随访1年KPS评分为(90±5)分。结论 应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以及术者经验及习惯选择手术方式,坐位可以作为大部分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常规手术体位;显微手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应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到全切除,使患者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 探讨显微手术切除腩十海绵状血管瘤的时机、方法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切除及病理证实的10例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及MRI检查.海绵状血管瘤位丁中脑1例、桥脑7例、延髓2例.采用颞下入路切除中脑海绵状血管瘤1例;乙状窦后入路切除桥腑海绵状血管瘤3例;枕下中线经第四脑室入路切除延髓海绵状血管瘤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4例.采用GOS分级对于术结果进行评估.结果 显微镜下将肿瘤全切,无手术死亡.1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8个月(平均18.5个月).术后3个月GOS分级:Ⅴ级5例,Ⅳ级5例;术后1年GOS分级:Ⅴ级8例,Ⅳ级2例.无再出血者.结论 显微外科手术是治疗脑干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对1993-2004年我院收治的15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位于脑叶内6例,病灶均全切除;位于脑干3 例,2例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位于海绵窦内3例,2例部分切除,1例仅取活检,行栓塞术;位于颅底3例,2例全切除,1例部分切除。术前头颅CT和MR增强扫描提示肿瘤呈均一性显著强化,边缘清晰。其中12例行MR检查,9例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15例行CT检查,显示为占位性病变。手术无1例死亡,疗效较满意。结论海绵状血管瘤术前诊断主要靠影像学检查,但位于颅底和海绵窦常误诊为脑膜瘤;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能否全切除与病变位置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导航及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4例,无变化21例,加重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7.1±13.5)个月,术后症状加重8例中,2例好转,3例恢复至术前,3例无明显变化。肿瘤全切除病例未见肿瘤复发。伽玛刀治疗3例中,1例再出血。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根据病灶位置采取个体化入路,联合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9.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附8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可行性与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0年3月~2006年10月间采用显微手术切除的8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手术指征与方法.结果 8例均为单发病变.除1例术后3个月MRI显示仍有病变残余和再次少量出血外,其余7例经术中镜下观察和术后随访MRI证实为全切除.无手术死亡.术后早期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例,同术前2例,加重3例.随访10~49个月,1例仍未恢复至术前状态,余病例均未见复发.结论 合理掌握手术指征,采用显微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可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以颅神经损害症状首发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7例以颅神经损害症状首发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出血手术患者,观察、随访1年和疗效评定(NIHSS评分,mRS评分);并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患者术前与术后1、6、12个月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首次有症状性出血并位于脑干表面的海绵状血管瘤,尤其是有颅神经损害症状者,可根据病灶部位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采取手术切除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对预防再出血,提高临床治愈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神经导航技术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切除手术中的作用和效果。方法对18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术前采用神经影像导航定位,对病灶进行三维重建,制订手术治疗计划,术中根据手术计划选择手术入路与手术范围。结果17例全切除,1例脑干病灶部分残存。定位准确,平均误差(2.0±1.2)mm。术后2例出现一过性轻偏瘫。结论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使手术入路的设计更为合理,有效保护病人神经功能,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闩部周围区域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分析和评价闩部周围区域海绵状血管瘤手术治疗的有效性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位于闩部周围区域的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MRI资料和手术治疗.病灶位于延髓3例,第1颈髓2例.结果 病灶均全切除,术后无死亡,4例神经功能改善,1例加重者在术后2个月完全恢复正常.平均随访12个月,病变无复发.结论 在准判读MRI所显示病变的前提下,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闩部周围高危区域海绵状血管瘤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高场强术中磁共振(iMRI)和功能神经导航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根据弥散张量成像重建白质纤维束,确定最佳安全手术入路及手术策略,术中常规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技术的纤维束镜下导航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手术,术后定期临床及影像学随访。结果本组16患者中,2例患者因术中磁共振扫描发现海绵状血管瘤残留需继续手术切除残留病变。术中末次扫描证实所有患者的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3例患者术后有短期新发神经动能障碍,其中2例长期随访时恢复至正常功能水平。长期神经功能致残为1例。无iMRI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对于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iMRI可以实时评估海绵状血管瘤的切除程度。镜下功能神经导航术中显像脑干白质纤维束结合术中电生理监测和电刺激定位脑干颅神经核团,对最大限度切除病变、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Brain LAB公司的Vector Vision神经导航系统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10例。结果术后10例近期复查CT或MRI证实病灶全切除率均为100%,患者临床症状均改善,无其它重要神经功能受损表现,无手术并发症及死亡。结论神经导航辅助显微手术切除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具有定位准确、动态示踪、微侵袭、安全可靠等特点,有助于缩短手术时间、提高病灶的切除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显微手术治疗的指征和技巧,以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和术中注意事项。方法回顾性分析作者近十年期间经显微手术治疗的46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中脑海绵状血管瘤8例,间脑-中脑交界处1例,中脑-桥脑交界处2例,桥脑海绵状血管瘤29例,延髓海绵状血管瘤4例,桥脑-延髓交界处2例。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引导手术,5例术中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肿瘤全切45例,1例次全切。术中见19例伴有明显的静脉畸形,予以保护。神经功能障碍改善22例,无明显变化21例,术后症状改善和稳定率为93.5%(43/46)。术后症状加重3例,出现复视、面瘫和肢体活动障碍加重各1例。2例经随访神经功能已恢复至术前状态,仍有1例患者未恢复至术前状态。随访3~58个月,肿瘤全切的43例,42未见肿瘤增大,均未见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再出血,1例复发行伽玛刀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正确选择手术指征和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以及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可安全和有效地切除肿瘤。  相似文献   

16.
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表现,全部病例行显微手术治疗,合并癫癎者借助术中脑皮层电图监测同时切除致癎灶。结果 所有病例均应用显微外科手术完整切除病灶。术后病理检查均证实为海绵状血管瘤,11例合并癫癎者同时切除致癎灶,2例行前颞叶切除,随访1-12个月均无癫癎发作。结论 MRI是诊断该病的理想方法,手术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7.
经单侧半椎板切除髓内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出血性损伤风险、临床特征以及经单侧半椎板切除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技巧。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病历资料。均经单侧半椎板切除肿瘤。采用统计学分析,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年出血率等方面与同期颅内(145例)、脑干(61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比较。术前Frankel分级D级8例,C级2例,A级1例。结果本组女性7例,男性4例.女性与男性之比高于颅内(80:65)和脑干(33:28)海绵状血管瘤;年出血率为2.8%/病人,稍低于颅内(3.3%)和脑干(3.1%)海绵状血管瘤。病变均获全切:术后随访期内8例神经系统症状改善(Frankel分级D级升到E级6例,C级升到D级2例).3例临床症状无变化。结论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应全切以防复发和再出血;选择微侵袭的半椎板入路,以及术中采用体感诱发电位监护.是取得满意结果、预防附加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分析32例(34个病灶)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病人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手术治疗及预后。病人术前均行头颅M刚和(或)CT检查,单发病灶30例,多发病灶2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癫痫及神经功能障碍。均行最微外科手术。结果全切除33个病灶,部分切除1个病灶,术前诊断均与病理相符。15例伴癫痫者术中均予皮质脑电监测,根据术中发现行扩大切除5例,皮质热灼3例;术后达EngelI级14例,EngelⅡ级1例,术后无新发癫痫病例。24例随访3—26个月,均未发现复发病例。结论影像技术的进步使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术前诊断率大大提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可通过显微手术切除获得良好疗效。伴有癫痫者需行术中皮质脑电监测并根据术中发现决定手术策略。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与显微外科治疗效果. 方法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微创神经外科中心自2006年5月至2011年9月共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术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患者15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治疗效果. 结果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在MRI上有特征性的表现,可见“桑椹状”或“网格状”结构,肿瘤周边可见低信号环,以T2WI像更为明显,提示有含铁血黄素沉积的陈旧性出血.本组肿瘤全切14例,1例次全切.术后1周,12例较术前症状有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变化,1例延髓病变者出现饮水呛咳加重.术后3月,随访13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无明显改善.术后12月,随访12例,11例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1例无明显改善. 结论 MRI及其增强显影可准确地显示海绵状血管瘤的大小位置,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是有效的治疗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和治疗的进展。方法对我院连续收治的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病灶位于额叶6例,额顶区皮层至室管膜下巨大病灶1例,顶叶功能区4例,岛叶基底节1例,颞后1例,一侧大脑脚3例,桥脑及桥脑臂9例,桥脑一延髓4例,延髓2例。病灶大小1~7cm,半球病灶采用最近的骨瓣开颅;脑干病灶采用4种手术入路:经幕下小脑上入路、经一侧颞枕小脑幕入路、桥小脑角入路、枕后正中入路。结果全切30例,次全切除1例。偏瘫5例术后4例肌力增加,1例无变化;癫痫4例3例术后1个月内无发作,1例有1次轻微发作;眩晕患者症状明显减轻,除1例术后新出现复视外,其余颅神经损害或减轻,或保持原状。病理结果:海绵状血管瘤。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可行的,早期手术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