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浅析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辨证规范化和标准化是中医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支持。研究的核心问题是将人工智能方法引入到中医辨证体系中来,以期建立符合中医特色的信息化辨证逻辑体系,寻求中医证候方法学研究的突破口。通过对近年来中医辨证信息化研究文献的分析与展望,探讨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中医辨证体系信息化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在现有的中医辨证计量诊断方法基础上,阐述一种新型的“辨证元”计量诊断法。辨证元计量诊断法由证素辨证体系发展而成,它将辨证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组合成最小的运算单元,既能体现中医辨证的整体观,又能对辨证元素进行客观的量化,将此计量诊断法应用于计算机辨证系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成平  段戡 《中医药导报》2002,8(4):146-147
根据中医辨证学的基本原理 ,从分析妇产科疾病的特点以及现有辨证体系在反映局部病变本质方面的局限出发 ,提出了中医妇产科专科特色辨证———局部辨证的基本框架 :局部辨证的原则要求、基本内容、常用辨证方法。简述了建立中医妇产科局部辨证框架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八纲辨证作为中医辨证施治临床实践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各种辨证的总纲。而部分医家认为八纲辨证存在不完整性,因为八纲作为客观物质的外在表现,必须结合气血才能全面概括分析病位、病情、病势的表里、寒热、虚实,因此部分医家提出将气血辨证纳入八纲辨证体系的观点,文章就这部分医家提出的相关论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提议将气血辨证纳入八纲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5.
《光明中医》2021,36(3)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疾病的核心,但目前现行的辨证体系较多,针对不同的疾病,不同的辨证方法各有其独特的优势及缺陷。针对中风病此类起病急、传变迅速的疾病,提出以六经辨证为纲、脏腑辨证为目的诊疗模式,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的优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6.
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证候辨证系统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中医辨证体系中公认的辨证方法有 8种之多 ,它们各自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 ,因而彼此间尚存在着错综复杂、偏持对峙等弊端 ,中医传统的证候 ,历代相袭沿用至今 ,未形成统一的诊断规范和辨证标准 ,辨证依据主观因素多 ,客观指标少 ,辨证结论个体差异大 ,难于对比 ,不易重复 ,给临床、教学、科研带来很大的困难。严重影响中医临床、科研工作的开展。因此 ,建立一个系统、规范的中医学辨证体系势在必行。本人在长期的教学和临床工作中 ,对于如何统一、规范中医辨证体系作了思考与研究 ,特作如下阐述。1 研究目的意义通过研究科学地把…  相似文献   

7.
皮立宏  吴敏 《光明中医》2016,(6):758-760
目的探讨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内涵及外延。方法通过文献研究,对比、分析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辨证、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关系,并从卫气营血概念、卫气营血辨证的传变及卫气营血辨证适用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卫气营血辨证与脏腑辨证相结合,存在理论基础及可行性。结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为中医论治外感疾病辨证方法之一,是中医辨证体系发展史上的一个阶梯,同时亦存在部分不足之处,其与脏腑辨证相结合,两者结合存在理论基础及可行性,可以更好阐释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的内涵及外延。  相似文献   

8.
本文探讨了中医临床辨证模式,认为中医辨证应用了比较、类比、分类、归纳演绎、分析与综合、反证等逻辑思维方法,突出了整体性和模糊性。现代中医临床上存在着系统辨证、单症辨证、指标辨证、主次症辨证、症状贡献度辨证和统一体系辨证等不同模式,提出在对其各自的内容与特点全面了解基础上,建立一套较为客观和简要的现代辨证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辨证是中医的特色和精华,是诊治疾病的基本原则,推拿作为临床治疗伤科疾病的有效疗法之一,需要建立与临床实际相符的辨证体系,以提高诊疗准确率并体现推拿疗法的特色,故有必要对临床常用的推拿辨证方法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完善推拿学科的辨证理论.文章通过回顾近20年的伤科推拿相关文献发现,推拿辨证方法多样,与中医内科、针灸等辨证体...  相似文献   

10.
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出发,对中医辨证这一关键理论基础提出思考。认为现代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应包括整体辨证、局部辨证与微观辨证。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11.
中医“证”与“辨证”之浅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规范中医“证”与“辨证”的概念,势在必行。认为“证”是中医关地病人信息的综合征象,是对人体的疾病发生、发展过程某一性生理病理的概括;中医从“辨”到“证”的诊断过程,是将关于病人的任何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出疾病处于某一时段的病因、病位、性质及邪正之间的关系等情况,并确定为某种病或证,为“论治”确定治疗原则及方法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400例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现场调查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更年期综合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探讨临床证候辨证标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方法 采用DME(design measurement evaluation)设计方法对400例更年期综合征的现场调查资料进行盲法的统计学处理和分析,采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本病的证候分布及各证所包含的四诊信息及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 更年期综合征的证型可归为肝阳上亢证、肾阳亏虚证、肝肾阴虚证、肝郁伤神证。结论 病证辨证标准研究的思路是在回顾性研究的基础上确定病中证的假设辨证标准进行现场调查,采用聚类分析、因子分析、临界理论确定病中证类分布及临界证、典型证、兼夹证、鉴别诊断指标,制订新的辨证标准。  相似文献   

13.
对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相关情况的研究发现,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表现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本研究说明,将UC镜下表现直接作为中医望诊的一部分,是将望诊中微观的观察纳入中医的整体观,作为中医辨证的依据,是对中医望诊的延伸、扩展,或将弥补中医宏观辨证的不足。  相似文献   

14.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智能模型建立探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胡金亮  李建生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2):1707-1709
为探求基于数据挖掘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建立的模型研究方法,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研究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智能模型建立,提出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智能模型建立以病证结合为前提,以合理的数据和智能方法及结论的实用性为研究关键的思路。最后提出了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智能模型建立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论述了"辨病脉证并治"是仲景对疾病"逐级分类"的治病模式;指出"病"的等级高于"证","辨病脉证并治"的高明之处在于重视疾病分类中的等级概念,是仲景智慧的体现;论述了"辨证施治""辨证论治"提法的由来和本意;强调现代的"辨证论治"已远离仲景"辨病脉证并治"的诊疗模式;分析了中医脉学的现代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与过度强调"辨证论治"有关,并介绍了作者在脉学研究方面的工作;最后论述重提"辨病脉证并治"是中医学健康发展的拐点。  相似文献   

16.
卵巢囊肿中医辨证分型与B超观测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B型超声诊断仪诊断出患卵巢囊肿、多囊卵巢的病人73例。中医辨证分为痰湿蕴结证、气滞血瘀证和无明显证型,B超图像主要分为浆液性和黏液性,超声特征与证型之间存在着显著相关性,B超可为临床辨证提供形态学证据。  相似文献   

17.
炎症因子与十二指肠溃疡寒热辨证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炎症因子与十二指肠溃疡的寒热辨证关系。方法;对48例址二指肠溃疡2进行中医寒热辨证,胃镜下作胃窦部活检,测定胃粘膜组织白介素8(IL-8)及白介素6(IL-6),并测定肿瘤坏死因子(TNF)、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然后进行对比分析,并与10例正常胃粘膜活检标本作比较。结果:热证组胃粘膜IL-8、TNF、MPO及MDA较寒证组增多;IL-6与寒热辨证无明显关系。结论:炎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一代标准)、“脑血管病中医辨证量表”、“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二代标准)、“缺血性中风证候要素诊断量表”的重要意义和不足之处,并对证候诊断标准的研制进行方法学探讨,体现了证候诊断、疗效评价的标准化对中医药诊疗体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肝硬化患者中医“证”的实质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肝硬化中医“证”的实质。方法:将80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按辨证分为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及热郁血瘀3型,分别检测血清透明质酸(HA)、腺苷脱氨酶(ADA)、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酶(NAG)、羟腈航552例Ⅲ型前胶原水平,并观察52例辨证治疗的血清指标的变化。结果:HA、ADA、GST及PCⅢ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其水平知“证”密切相关,其规律为热郁血瘀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中医证型与血液流变学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75例TIA住院治疗患者及35例门诊体检健康人。实验室检查血液流变学。[结果]TIA三种中医证型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压积与对照组相比较均显著增高。[结论]血液流变学改变水平可以作为TIA中医辨证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