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2016年5月在工厂化育苗池水温18.5℃、盐度26.8、pH 7.9和溶解氧6.7mg/L下,采集进水的悬浮颗粒、浮游植物、饵料藻类角毛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和大竹蛏的D形幼虫、稚贝和幼贝(壳长5~8mm)样品,检测所有样品的δ~(13) C和δ~(15) N值,探究各种饵料在不同发育阶段大竹蛏中的贡献率。结果发现,大竹蛏的D形幼虫、稚贝和幼贝的δ~(13) C值分别为(-23.272±0.042)‰、(-22.317±0.058)‰和(-21.856±0.108)‰,δ~(15) N值分别为(9.467±0.001)‰、(9.873±0.073)‰和(10.385±0.036)‰。运用IsoSource线性混合模型计算出悬浮颗粒、浮游植物、角毛藻、等鞭金藻、新月菱形藻对大竹蛏D型幼虫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21.4%、21.8%、21.1%、13.3%和22.3%;对稚贝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5.8%、19.1%、22.3%、27.7%、15.1%;对幼贝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0%、16.4%、19.5%、37.1%和13.0%;试验结果表明大竹蛏D形幼虫喜食角毛藻和新月菱形藻,稚贝喜食等鞭金藻和角毛藻,幼贝喜食等鞭金藻。  相似文献   

2.
以辽宁盘锦蛤蜊岗四角蛤蜊与光滑河蓝蛤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静水系统对其滤水率和摄食率进行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盐度(16、18、20、22、24、26、28、30、32、34)梯度下,两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趋势。盐度32时,四角蛤蜊滤水率最大,为(0.265±0.032)L/(个·h),盐度(x)与滤水率(y)关系为y=-0.0041x2+0.0681x-0.0181(r2=0.9893);盐度30时,摄食率最大,为(3.12±0.89)mg/(个·h),盐度(x)与摄食率(y)关系为y=-0.0481x2+0.7965x-0.1862(r2=0.9975)。盐度30时,光滑河蓝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最大,分别为(0.112±0.029)L/(个·h)和(1.91±0.49)mg/(个·h),盐度与滤水率关系为y=-0.0016x2+0.0262x-0.0010(r2=0.9940),盐度与摄食率关系为y=-0.0326x2+0.5038x-0.0247(r2=0.9816)。试验结果表明,盐度对两种贝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蛤仔稚贝最适生长环境条件的响应面法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察温度(T)、盐度(S)、pH及三者交互作用对菲律宾蛤仔稚贝期壳长生长的影响,使用Design-Expert 7.0软件采用BBD(Box-Behnken Design)实验设计方案,进行响应面分析,寻找最适生长条件组合,并构造蛤仔稚贝壳长生长模型。实验进行30 d对蛤仔稚贝壳长(L)进行测量。实验条件梯度设计为温度(30℃、25℃、20℃)、盐度(15、20、25)、pH[(7.00±0.09)、(8.00±0.09)、(9.00±0.09)]。结果显示:(1)温度在实验区间内与蛤仔稚贝壳长生长呈一定的正相关,在30℃附近达到壳长极值,盐度在实验区间内也与壳长生长呈一定正相关,但在接近25时达到壳长极值,pH在8~9时出现壳长极值,略偏碱性水体有利于蛤仔稚贝生长。(2)温度、盐度及pH三者间对蛤仔稚贝生长无显著交互作用(P>0.05)。通过Design-Expert 7.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蛤仔稚贝壳长Y对编码自变量A、B和C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4.08+0.10A+0.18B+0.11C-0.055A2-0.13B2-0.12C2(R2=0.977 4),软件模拟最适蛤仔稚贝生长的条件组合为[T=29.65℃,S=23.35,pH=(8.46±0.09)]。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究不同盐度胁迫下大竹蛏(Solen grandis Dunker)稚贝的生理状态和存活情况,了解其在不同盐度环境下养殖的可能性,研究了在7个盐度梯度下不同时间大竹蛏稚贝存活率以及抗氧化酶活力。结果表明:1)盐度为10的试验组24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94.74±5.27)%,96 h全部死亡;盐度为16试验组96 h存活率为(86.67±3.34)%;盐度为22、28以及34试验组,96 h全部存活;盐度为40试验组96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76.67±8.81)%;盐度为46试验组12 h出现死亡,存活率为(80.95±10.91)%,24 h全部死亡。可见大竹蛏的适宜盐度范围为22~34。2)大竹蛏不同组织中SOD和CAT活性以肝胰腺最高,外套膜次之,鳃最低。盐度为28的试验组CAT、SOD活性趋于平缓,变化起伏小;盐度为16试验组CAT活性在6 h出现峰值,SOD活性波动振幅大,96 h时仍维持在较高水平;盐度为40试验组,CAT、SOD活性在3 h时出现升高,至96 h时低于初始水平。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盐度、温度、充气对大竹蛏排遗速率和含沙率的影响。温度试验设10、15、20、25、30℃共5个梯度,大竹蛏壳长为(9.0±0.3)cm;盐度试验设0、10、15、20、25、30共6个梯度,大竹蛏壳长为(9.2±0.2)cm。结果表明:在盐度为25的天然海水中,10、15、20、25℃温度组的大竹蛏均能正常排遗,12h内排遗速率以20℃时最高,平均为(0.27±0.01)mg/(g·h),30℃组8 h全部死亡;在20℃条件下,15、20、25、30盐度组大竹蛏均能正常排遗,12 h内排遗速率以盐度为25时最大,平均为(0.28±0.03)mg/(g·h),自来水组大竹蛏2h时全部死亡,10盐度组10 h时全部死亡;不充气条件下的排遗速率大于充气条件下的排遗速率;大竹蛏排遗速率在最初2h内最快,之后随时间的推移基本呈指数递减;各种温度、盐度、充气和不充气条件下,大竹蛏净化8h后均口感无沙。  相似文献   

6.
为比较文蛤红壳色选育系与江苏野生群体在不同条件下滤水率的差异并找出文蛤最佳滤水率条件,采用了试验生态学方法和响应面法对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进行滤水率的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在一定范围内,文蛤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超过一定范围,幼贝滤水率随盐度、温度和藻类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在同等条件下,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与野生群体滤水率无显著差异,但文蛤红壳色选育系生长速率显著高于野生群体;通过响应面法优化,文蛤红壳色选育系幼贝的最佳滤水率条件为:盐度21.82、温度27.40℃、藻类密度9.96×10^4个/mL,此条件下滤水率的预测值为1.62 mL/(个·min)。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魁蚶(Scapharca broughtonii)的摄食规律,采用室内生态学试验方法,研究了水温(20、24、28、32 ℃)、盐度(16、20、24、28、32)和体质量对魁蚶滤水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水温20~32 ℃范围内,魁蚶滤水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24 ℃时滤水率达到最大,显著高于其他温度(P<0.05),温度(x)与滤水率(y)间的关系可拟合为:y=0.054 8+0.045 0x-0.009 9x2,R2=0.734 3;在盐度16~32范围内,魁蚶滤水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28时滤水率达到最大,为(0.341 8±0.026 6)L/(g·h),与盐度24时,滤水率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盐度(P<0.05),盐度(x)与滤水率(y)的关系可拟合为:y=0.021 0+0.171 2x-0.029 7x2,R2=0.955 1;魁蚶的滤水率与软体干质量呈负幂函数关系,滤水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增大,单位干组织质量的滤水率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8.
2007~2011年间在江苏省文蛤良种场对采自吕四渔场海域的大竹蛏(Solen grandis)开展了繁育与生长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吕四渔场海区大竹蛏性腺发育以1年为1个周期,可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期、排放期、休止期5个阶段,繁殖季节为5~7月份。肥满度呈季节性变化,最大值出现在9月份,为102.94%;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为68.30%。在工厂化育苗车间采用pH升高+流水刺激法,5年间催产25批次,总产卵量为43.86×108cell,平均孵化率为(55.14±3.34)%。共获得平均壳长(6.04±1.38)mm的稚贝4.212×108cfu,育苗成活率为(26.20±6.86)%。在水温19.5~24.5℃条件下,D形幼虫经5~10 d生长,发育变态为附着稚贝;经3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5 mm;经60 d培育,稚贝壳长生长到1 cm。大竹蛏生长与温度关系曲线显示,12月至翌年3月份水温在13.7℃以下时大竹蛏生长滞缓,其余时间生长明显,壳长平均月壳长增长4.723 mm。连续2年对大竹蛏的周年生长进行跟踪测定,大竹蛏养殖到第二年年末壳长达69.66 mm。稚贝生长过程中壳长与粒重的回归关系式为y=0.066 9x2.877 2,(R2=0.991 9)。研究结果为大竹蛏繁育技术的工艺化和人工养殖的开展积累数据。  相似文献   

9.
不同盐度对大竹蛏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体长9—10 cm、体重40.94±4.95 g的大竹蛏进行不同盐度条件下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海 水盐度的变化对大竹蛏的存活有显著影响,大竹蛏的存活盐度为13-35.适宜盐度为15—30。  相似文献   

10.
在室内静水系统中,以大竹蛏的摄食率、耗氧率、排泄率和同化率等为指标,研究了温度、盐度和饵料密度对大竹蛏的能量收支影响,建立了不同温度、盐度及饵料浓度下大竹蛏的能量收支方程。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大竹蛏的摄食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其耗氧率也随之而升高;在试验所设定的盐度范围内,在盐度28时,用于生长的能量比例最大,生长能高;在所设定的饵料密度范围内,大竹蛏的摄食能随饵料密度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为探明钝缀锦蛤的摄食生理,以北海近海人工中间培育和养殖的钝缀锦蛤为试验材料,室内条件下采用试验生态法研究温度、盐度和体质量对钝缀锦蛤滤食率与同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温度17~33℃条件下,滤食率随温度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滤食率(y)与水温(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4.338×10-3 x^3+0.311x2-6.915x+49(r2=0.999),同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温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在盐度18~33条件下,滤食率随盐度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趋势,盐度27~30时保持较高的滤食率,滤食率(y)与盐度(x)之间的回归方程为y=-0.027x^2+1.638x-19.52(r^2=0.994),同化率随盐度的升高而增大,盐度为30时同化率最高,盐度对同化率的影响显著(P<0.01);滤食率随体质量增加而降低,体质量对同化率影响不显著(P>0.05)。研究表明,钝缀锦蛤属典型热带和亚热带种群品种,适宜生活在温度和盐度较稳定的潮下带区域,非广温广盐性贝类。  相似文献   

12.
在水温(26.4±0.79)℃、盐度11、14.5、18、21.5、25和28.5下,将壳长27~28mm泥蚶饲养在流水系统中24h,每一盐度梯度设置3个平行和3个空白对照,以研究盐度对泥蚶摄食、代谢、碳收支及能量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泥蚶的滤水率、摄食率、吸收率和O∶N均先升后降,而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降后升,在盐度18~21.5时显著达到极值(P0.05),但盐度对泥蚶的耗氧率、排氨率和O∶N影响不显著(P0.05)。泥蚶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盐度18~21.5为泥蚶的适宜盐度范围,此时的能量代谢方程分别为:100C=26.12F+30.75R+5.78U+37.35P;100C=25.06F+32.03R+5.15U+37.76P。  相似文献   

13.
四爿藻培养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模拟条件下,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pH值和营养盐对四爿藻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爿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5~30℃,最适温度为20℃;适宜光照为500~10 000 lx,最适光照为4 000~7 000 lx;适宜盐度5~85,最适盐度为35;适宜pH值为4~9,最适pH值为7。筛选出四爿藻的培养液配方是,天然海水加入(NH2)2CO-N60 g/m3;KH2PO4-P 2 g/m3;FeC6H5O7-Fe 0.4 g/m3;维生素B11 g/m3和维生素B120.000 5 g/m3。  相似文献   

14.
缢蛏选育系F5的生长优势比较及育种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6个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自然群体(浙江象山群体、浙江乐清群体、福建霞浦群体、福建长乐群体、江苏射阳群体和上海崇明群体)为材料,构建基础群体F_0,采用群体选育方法进行多代连续选育(选择强度2.063),比较了选育系F_5与对照群体的生长差异,并估计F_5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和遗传获得。结果表明,F_5的卵径及受精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F_5的变态率、存活率及后期壳长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360日龄F_5壳长的选择反应、现实遗传力与遗传获得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30~0.78,0.14~0.37和4.83%~42.18%,平均为(0.49±0.06),(0.23±0.08)和(26.49±11.73)%。研究结果表明,对缢蛏的连续多代选育是有效的,可以明显提高其存活能力和主要经济性状。  相似文献   

15.
不同光照、温度及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在密闭(盐度25.1,pH 7.9~8.1)条件下进行,溶氧量和氨氮量分别采用Winkler法和纳氏试剂法测定。分析不同规格海蜇耗氧率和排氨率时,得出体质量(m)与伞径(D)的关系式为:m=0.0003D2-0.0007D+0.0427,r2=0.9913。幼蜇伞径从7 mm到35 mm,其耗氧率(OCR)和排氨率(AER)均随着伞径的增大而不断降低,分别经回归分析得到曲线:OCR=0.0063D2-0.3531D+6.1533,r2=0.9751和AER=0.4221D2-26.585D+518.83,r2=0.9587。光照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别光照下的耗氧率、排氨率均显著大于黑暗条件(P<0.01)。分析结果表明,只有20℃和25℃耗氧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其余各温度间的耗氧率差异均显著(P<0.05);15℃与25℃,20℃与25℃之间排氨率差异不显著(P>0.05),而升温至30℃时,幼蜇代谢明显加快,尤其是排氨率上升较快,与其余各温度间的排氨率差异均极显著(P<0.01)。对幼蜇在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窒息点进行了测定,发现溶氧小于0.45 mg/L时,试验所采用的伞径为15 mm的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实验生态学的方法,在温度28.2~29.7℃、pH7.6—8.3的条件下,研究了养殖方斑东风螺(Babylonia areolata)的适宜、最适生存盐度及适宜、最适生长盐度,以期为养殖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生存临界盐度界定为120h50%死亡的盐度(120hLS50),其范围为适宜生存盐度;生长临界盐度界定为增长率为最佳一组30%所对应的盐度,其范围为适宜生长盐度;把经过多重比较结果显示无显著差异的存活率或13生长量最高的几个实验组所对应的盐度范围作为最适生存或生长盐度。研究结果表明,方斑东风螺适宜生存盐度为19.18~41.39,最适生存盐度为26.0—34.4;适宜生长盐度为19.28~39.96,最适生长盐度为26.0—31.6。当盐度变化超出最适范围时,养殖方斑东风螺对低盐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7.
在实验室条件下通过单因子和正交试验,研究了温度、光照、盐度、pH值和氮、磷、铁、硅等营养盐对翼茧形藻(Amphiprora alata)生长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翼茧形藻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0~38℃,最适温度为30℃;适宜光照为500~10 000 lx,最适光照为5 000~10 000 lx;适宜盐度为2~80,最适盐度为60;适宜pH值为4~9,最适pH为7.5。经方差实验,在天然海水中添加10 mg.L-1NaNO3-N、2 mg.L-1NaH2PO4-P、0.2mg.L-1FeC6H5O7-Fe、40 mg.L-1Na2SiO3-Si,培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8.
在盐度28~30、水温23.6~25.8℃下,将54只初始体质量(34.82±3.79)g的健康短蛸放入500mL矿泉水瓶中,瓶体周身均匀钻直径5mm小孔约80个,每瓶1只,悬挂在4.1m×6.6m×1.4m养殖池中,投喂菲律宾蛤仔、缢蛏和肉球近方蟹3种饵料,每种饵料3个平行组,比较分析3种饵料对短蛸生长的影响。28d的饲养表明,3个饵料组的成活率均为100%,但投喂肉球近方蟹的短蛸特定生长率(1.67%/d)和饵料转化效率(33.46%)显著高于投喂缢蛏(1.33%/d,14.01%)和菲律宾蛤仔(1.31%/d,19.57%)的短蛸(P0.05)。试验结果表明,蟹类是短蛸养成阶段较理想的饵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