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采用静态法,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研究了不同盐度(16、18、20、22和24)和pH(6.7、7.7、8.7、9.7和10.7)对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在16–24盐度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随盐度增加均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组(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51 L/g·h、6.65 mgPOM/g·h,显著高于盐度为16、18、22、24实验组(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20左右。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滤水率和摄食率均随pH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8.7(对照组)文蛤的滤水率和摄食率均为最大值,分别为1.04 L/g·h、11.91 mg POM/g·h,显著高于6.7、9.7、10.7实验组(P0.05),而与pH=7.7实验组差异并不显著(P0.05),推测文蛤最适生长pH范围为7.7–8.7。研究结果可为文蛤池塘健康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文蛤(Meretrix meretrix)为受试生物,采用静态法研究了不同pH和盐度下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氧氮比(O∶N)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pH为8.7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及排磷率显著高于6.7、7.7、9.7及10.7试验组(P0.05),pH为7.7和8.7试验组O∶N值显著高于6.7、9.7及10.7试验组(P0.05);pH在6.7~10.7范围内,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随pH的升高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pH为8.7时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以及O∶N均为最大值,依次为5.46 mg·(g·h)-1、0.17 mg·(g·h)-1、0.19 mg·(g·h)~(-1)、27.17。盐度为20试验组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显著高于16、18、22及24试验组(P0.05);盐度在16~24范围内,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随盐度的增加呈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盐度为20时文蛤耗氧率、排氨率、排磷率及O∶N均为最大值,分别为5.66 mg·(g·h)~(-1)、0.20 mg·(g·h)~(-1)、0.30 mg·(g·h)~(-1)和27.40。本实验研究范围内,文蛤生长的最适pH在8.7左右,最适盐度在20左右,为文蛤的人工养殖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4.
pH、氨氮胁迫对中国对虾HSP90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pH、氨氮胁迫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血细胞、肝胰腺、鳃和肌肉组织HSP90基因时空表达的影响.分别将中国对虾暴露于pH7.0、9.0的水体中148h和不同氨氮浓度的水体中96h,结果表明,pH(7.0,9.0)胁迫条件下中国对虾鳃、肌肉和血细胞HSP90基因表达均上调,肝胰腺HSP90基因表达对两种pH胁迫差异明显:pH7.0胁迫条件下,HSP90基因表达3h达峰值后明显降低;pH 9.0胁迫时,HSP90基因表达水平逐渐升高,整个胁迫过程中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中国对虾肝胰腺组织是高pH胁迫的响应器官.6mg/L氨氮浓度组鳃和肌肉组织HSP90基因表达水平24h达最高值,分别为对照组的5.46和1.55倍;各胁迫组肝胰腺和血细胞HSP90基因表达水平分别于6h和48h达到最高值,为对照组的1.33~2.08倍和2.20~5.45倍.肝胰腺组织对氨氮胁迫表现敏感,短时间内(6h)通过上调HSP90基因表达水平保护细胞;鳃组织HSP90基因表达波动范围最大,说明鳃组织需要更高表达量的HSP90保护细胞.当氨氮浓度持续48~96h维持在2~6mg/L,各组织HSP90基因表达水平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红鳍东方鲀(Takifugu rubripes)耐低盐的分子机制,以自然海水组为对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技术,分析红鳍东方鲀幼鱼在盐度16、12、8和4胁迫下,鳃和肾中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钠钾氯协同转运蛋白1(Na-K-Cl cotransporter 1,NKCC1)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3个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3个基因在鳃和肾中均有表达,IgM和Hsp70基因在鳃和肾中的表达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NKCC1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肾(P0.05)。同一盐度下,随着时间的增加,鳃中IgM基因的表达量大致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肾中则呈现先降低后升高再趋于平稳的趋势;同一时间内,鳃中低盐度组与对照组的IgM基因表达量差异比肾中差异更为明显。在鳃中,相同时间内NKCC1基因在各低盐度组的表达量低于对照组,尤其在6h和72h两个时间点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肾中各时间点的表达量基本都高于0h表达量。在相同时间内,3h、6h、24h、72h的各低盐度组,在鳃中,Hsp70基因的表达量均与同一时间对照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在肾中,从6h开始,各低盐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性显著(P0.05)。以上结果表明,红鳍东方鲀幼鱼IgM、NKCC1、Hsp70 3个基因的表达量在不同盐度不同时间下存在差异,由此推测这3个基因对红鳍东方鲀幼鱼的渗透压调节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急性氨氮胁迫对黄颡鱼组织中抗氧化酶活性及HSP70和HSP90基因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实验随机挑选了360尾黄颡鱼[初体质量(17.25±0.05)g],分别暴露于含有0(对照)、5.70(低浓度组)、28.50(中浓度组)和57.00(高浓度组)mg/L总氨氮浓度的水体中,进行96 h的急性胁迫实验。实验开始后,分别于0、12、24、48和96 h取样。结果显示,氨氮胁迫发生后,低、中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而高浓度组则持续降低;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丙二醛(MDA)含量在胁迫开始后显著升高;3 h时,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SOD活性达到最低,而MDA含量最高;24 h后,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升高;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中HSP70基因的mRNA表达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鳃中HSP70基因表达量持续升高,但脑中HSP70基因在0 h后显著降低;氨氮胁迫3 h时,低、中、高浓度组实验鱼肝脏和脑中HSP70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而在鳃中正好相反;相比HSP70基因,高氨氮浓度组实验鱼肝脏和鳃中HSP90基因的mRNA表达量在24 h时达到最高。研究表明,不同浓度的氨氮胁迫会对黄颡鱼抗氧化酶活性造成不同程度的抑制,原因与丙二醛的积累量有关;相比HSP90基因,黄颡鱼HSP70基因的表达量在氨氮胁迫发生后迅速上调,这种生理调控机制提示HSP70在应对急性氨氮胁迫时发挥着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急性高盐胁迫对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生理代谢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盐度自31骤升至37后2、12、24、48和72 h黄边糙乌蛤耗氧率、排氨率和不同组织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结果显示,处理后2h耗氧率先降低,然后逐渐升高,在24和7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排氨率在2h极显著降低(P<0.01),且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外套膜、肝胰腺中Na+/K+-ATP酶活力在12 h显著降低(P<0.05),肌肉和鳃中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套膜、肝胰腺和鳃中SOD活力在24 h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后逐渐降低;肌肉中SOD活力在48 h达到最高值后降低.外套膜和鳃中ACP活力先升高后降低,肝胰腺中ACP活力显著降低(P<0.05)后逐渐升高,肌肉中ACP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肝胰腺和鳃中ALP活力先降低后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外套膜和肌肉中ALP活力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急性高盐胁迫对黄边糙鸟蛤的代谢水平和免疫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且表现出时间效应性,高盐胁迫对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8.
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与生物体抗逆抗胁迫能力密切相关,其在生物体内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杂交黄颡鱼(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瓦氏黄颡鱼P.vachelli♂)为对象,得到735 bp的hsp70 cDNA核心序列,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sp70基因mRNA在不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hsp70基因在肝脏、鳃、脑、肌肉4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正常条件下,在肝脏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在脑、鳃和肌肉的表达量(P<0.05);在20℃(常温组)、25℃、28℃和31℃4个温度条件下,杂交黄颡鱼hsp70基因在肝脏、鳃、脑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量总体上随温度升高呈上升趋势,其中,28℃和31℃下,hsp70基因在鳃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表明鳃为杂交黄颡鱼温度应激的敏感组织,可能是作为呼吸代谢重要器官的鳃在温度急剧变化情况下的一种机体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急性高盐胁迫对黄边糙鸟蛤(Trachycardium flavum)生理代谢和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分析了盐度自31骤升至37后2、12、24、48和72 h黄边糙鸟蛤耗氧率、排氨率和不同组织Na~+/K~+-ATP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结果显示,处理后2 h耗氧率先降低,然后逐渐升高,在24和72 h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排氨率在2 h极显著降低(P0.01),且在各时间点均低于对照组。外套膜、肝胰腺中Na~+/K~+-ATP酶活力在12 h显著降低(P0.05),肌肉和鳃中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套膜、肝胰腺和鳃中SOD活力在24 h达到最高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后逐渐降低;肌肉中SOD活力在48 h达到最高值后降低。外套膜和鳃中ACP活力先升高后降低,肝胰腺中ACP活力显著降低(P0.05)后逐渐升高,肌肉中ACP活力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肝胰腺和鳃中ALP活力先降低后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外套膜和肌肉中ALP活力无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急性高盐胁迫对黄边糙鸟蛤的代谢水平和免疫酶活性均有显著影响且表现出时间效应性,高盐胁迫对免疫酶活性的影响具有组织特异性。  相似文献   

10.
合浦珠母贝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同源克隆和RT-PCR技术对合浦珠母贝(Pinctada fucata)热休克蛋白hsp70基因进行了克隆和表达分析。获得cDNA全长序列2 365 bp,其中3’非编码区域(UTR)为318 bp,5’UTR为88 bp,开放阅读框(ORF)为1 959 bp,编码652个氨基酸,分子量约为71.39 kD,理论等电点为5.22,并含有3个HSP70家族的签名序列IDLGTTYS、DLGGGTFD和EEVD。同源性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HSP70的氨基酸序列与太平洋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双壳贝类的相似性高达86%以上,基于氨基酸序列的聚类分析表明,合浦珠母贝与牡蛎属种类亲缘关系最近。高温、高盐刺激后,半定量RT-PCR检测发现hsp70基因的表达明显增加,高温刺激的表达量高于高盐刺激,高温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消化腺、外套膜、肌肉、性腺,高盐刺激组不同组织的表达量由大到小依次为鳃、外套膜、肌肉、消化腺、性腺,表明HSP70参与了机体对刺激的应答过程。该基因的克隆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合浦珠母贝的抗逆机理及其遗传改良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经过杂交和南方养殖后,南方群体(杂交群体)是否与北方群体(自交群体)在适温性上是否产生了差异,从而是否更加适应南方高温环境,本研究开展了皱纹盘鲍南北方群体的高温应激和南方地区养殖实验。高温应激实验中:经过30℃应激后,南方群体恢复期所有取样组织中HSP70在0 h的表达量都显著高于北方群体(P0.05),HSP90在外套膜和肝胰脏中的表达量也高于北方群体(鳃中的表达量略低但差异不显著);经过33℃应激后,南方群体HSP70和HSP90在足、外套膜和鳃0 h表达量都显著高于北方群体(P0.05)。养殖实验中:从12月开始至翌年2月水温不超过17.11℃,为北方群体的快速生长期,生长快于南方群体;从3月开始,水温逐渐超过20℃,北方群体生长慢于南方群体,同时北方群体开始出现死亡现象,7月北方群体大量死亡,存活数量不足30粒。综合HSP70、HSP90的高温应激表达和养殖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皱纹盘鲍经过杂交和南方累代养殖后,适温上限有所提高,已与北方群体产生较大差异,可适应较高的水温;30℃水温刺激下南北方群体的HSP70的相对表达量与对高温的耐受性具有正相关性,可以在鲍的抗高温选育种中进行辅助筛选。  相似文献   

12.
温度、盐度、pH对卵形鲳鲹幼鱼离体鳃组织耗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SKW-3微量呼吸仪对卵形鲳鲹(Trachinotus ovatus)幼鱼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进行了测定,研究了温度、盐度、pH对卯形鲳鲹幼鱼离体鳃组织耗氧量和单位呼吸面积耗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卵形鲳鲹幼鱼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和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均随着温度、盐度、pH的上升而逐渐增高,在水温27℃、盐度28和pH8.5时,离体鳃组织的耗氧量达到最大值;在水温27℃、盐度23和pH8.5时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达最大值;随后耗氧量均逐渐减小。经方差分析,温度、盐度、pH对离体鳃组织耗氧量的影响均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对离体鳃组织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影响极显著(P〈0.01);pH对离体鳃组织单位呼吸面积的耗氧量影响也达显著水平(P〈0.05);其中盐度为18和33这2组的离体鳃组织耗氧量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3.
在水温(26.4±0.79)℃、盐度11、14.5、18、21.5、25和28.5下,将壳长27~28mm泥蚶饲养在流水系统中24h,每一盐度梯度设置3个平行和3个空白对照,以研究盐度对泥蚶摄食、代谢、碳收支及能量代谢的影响。试验结果显示,随着盐度的升高,泥蚶的滤水率、摄食率、吸收率和O∶N均先升后降,而耗氧率与排氨率先降后升,在盐度18~21.5时显著达到极值(P0.05),但盐度对泥蚶的耗氧率、排氨率和O∶N影响不显著(P0.05)。泥蚶代谢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脂肪和碳水化合物提供,盐度18~21.5为泥蚶的适宜盐度范围,此时的能量代谢方程分别为:100C=26.12F+30.75R+5.78U+37.35P;100C=25.06F+32.03R+5.15U+37.76P。  相似文献   

14.
采用三因素三水平中心组合试验设计方案,研究光照度、盐度、pH及三者交互作用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的影响,并进行响应面分析,探寻大竹蛏幼贝最适生长条件组合,构造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模型。试验期为30d,试验光照梯度为2000lx、1000lx、0,盐度梯度为30、25、20,pH梯度为9.00、8.00、7.00。结果显示,光照度、盐度及pH三者对大竹蛏幼贝滤水率有显著交互作用(P0.05)。通过Design-Expert 8.0软件对数据进行二次多元回归,拟合得到大竹蛏幼贝滤水率y对编码自变量A(光照度)、B(盐度)和C(pH)的二次多元回归方程:y=1.62+0.084A+0.04B-0.14C-0.38A2-0.65B2-0.68C2(r2=0.9821),软件模拟最适大竹蛏幼贝生长的条件组合为光照度1109.17lx,盐度25.12,pH7.89。  相似文献   

15.
Every organism responds to heat stress by synthesizing a group of evolutionarily conserved proteins called the heat-shock proteins (HSPs) that, by acting as molecular chaperones, protect the cell against the aggregation of denatured proteins and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adaptation to temperature.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ritical thermal maxima (CTMax) and the expression of HSP70 in different tissues (gill, brain, muscle and liver) of an endemic catfish Horabagrus brachysoma acclimated at either 20 or 30°C for 30?days. To understand the HSP70 response, fish acclimated to the two temperatures were exposed to preset temperatures (26, 30, 34, 36 and 38°C for 20°C acclimated fish and 32, 34, 36, 38 and 40°C for 30°C acclimated fish) for 2?h, followed by 1?h recovery at their respective acclimation temperatures. The HSP70 levels in the gill, brain, muscle and liver tissues were determined by Western blotting of one-dimensional sodium dodecyl sulphate-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A significant (P?相似文献   

16.
甲基转移酶是维持基因组甲基化状态的重要基因,本研究利用SMART-RACE技术克隆了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甲基转移酶基因(PtDNMT1)。PtDNMT1基因cDNA序列全长5919 bp,包括4832 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161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48.15 kDa,理论等电点为4.68。结构预测发现,PtDNMT1有2个特殊的结构域,分别是锌指结构域(zf-CXXC)和甲基转移酶家族特有的Dcm结构域。进化树分析显示,PtDNMT1基因与昆虫类的DNMT基因聚为一支。组织表达分析发现,PtDNMT1基因在肝胰腺、鳃、卵巢、肌肉、胃、心脏、血液中均有表达,其中在肝胰腺中表达最高,卵巢和鳃次之。进一步研究了低盐胁迫后PtDNMT1基因在鳃、肝胰腺和肌肉组织中的表达变化规律为胁迫6 h时鳃组织中PtDNMT1基因的表达即达到峰值(5.3倍),并一直持续到12 h (4倍),随后逐步下降,在72 h时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3倍);PtDNMT1基因在肝胰腺中的表达规律类似于鳃,然而其达到峰值的时间稍晚于鳃(24 h),且上调倍数高于鳃(8倍);低盐胁迫后PtDNMT1基因在肌肉中的表达最初呈现下调趋势,之后(24 h)上调表达至峰值(2.2倍),且一直上调表达至72 h。本研究首次克隆了PtDNMT1基因,根据其在各组织中的表达分布特征以及盐度胁迫后的表达变化情况,推测DNA甲基化在三疣梭子蟹低盐适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