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羌塘盆地岩石有限应变及地壳缩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继钧  李亚林 《地质学报》2007,81(5):599-605
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羌塘盆地构造以EW向褶皱和逆(冲)断层及NW向、NE向平移断层为主,偶见NW向、NE向褶皱和近SN向正断层。盆地自印支期以来长期处于SN向强烈挤压,其岩石应变特征显示SN向缩短,EW向伸展,并具继承性、递进性应变,及由盆地周边造山带向盆地腹部岩石应变强度递减的趋势。盆地自印支运动以来SN向地壳缩短具递减性,地壳缩短率分别为上三叠统为38%、侏罗系为24%-26.3%,第三系为17.47%-19.2%。  相似文献   

2.
广西凤凰山银矿区构造特征及构造应力场、应变场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广西凤凰山银矿位于广西西大明山复式背斜北部次级小明山背斜北翼内近东西走向的断裂破碎带中。矿区构造以断裂为主,褶皱不发育。断层以WNW-EW向、NW向两组为主,其次为NE向,偶见SN向。矿区内节理发育,按走向可分为6组。矿区曾经历了加里东运动和海西-印支运动两次SN向挤压、印支-燕山运动NW-SE向挤压、喜马拉雅运动NE-SW向挤压和近EW向挤压作用。   相似文献   

3.
沅麻盆地是叠加在雪峰造山带中段的一个中生代大规模陆相盆地,盆地中新生代断裂、褶皱发育特征尚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本文通过构造剖面测制、野外路线调查并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对沅麻盆地中新生代构造格架、褶皱和断裂的发育特征、变形序列、时代及区域构造背景等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取得以下主要认识和进展。(1)NNE-NE向正断裂、逆断裂和平缓褶皱(主要为向斜)组成沅麻盆地的主体构造格架,同时发育其他多组不同方向、性质的褶皱和断裂。盆地西部和中部大部以正断裂为主,形成复杂的堑-垒构造格局,褶皱变形强度低;盆地东缘因区域怀化—沅陵断裂带控制而变形强烈,以多为东倾、少量西倾的逆断裂为主,常伴有倒转紧闭褶皱。(2)中三叠世以来沅麻盆地经历多期构造变形事件:1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受区域NW—NWW向挤压而形成NE—NNE向褶皱和逆断裂;2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期间受区域SN向挤压,形成EW向褶皱和膝折;3中侏罗世晚期早燕山运动中受区域NWW—近EW向挤压,形成盆地东缘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卷入的SN向和NNE向褶皱和逆断裂;4早白垩世区域NW-SE向伸展作用下形成不同规模的NE—NNE向正断裂;5晚白垩世在区域SN向伸展体制下形成EW向正断裂;6古近纪中晚期受区域NE向挤压,形成卷入白垩系及先期地层的NW向褶皱、NW向逆断裂、NEE—NE向左行走滑(或兼逆冲)断裂、NNE向右行走滑断裂、NEE向与NNE向共轭剪节理等;7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在区域NW向挤压下,形成最新卷入地层为白垩系的NE向褶皱、NE-NNE向逆断裂、SN向逆断裂。上述多期变形中以早白垩世NW-SE伸展形成的正断裂和古近纪末—新近纪初NW-SE向挤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最为重要,其次为中侏罗世晚期NWW—近EW向挤压下形成的褶皱和逆断裂。(3)前人提出的沅麻盆地东部及东侧外围地区发育的王炳坡、黄金坳、潭湾、麻阳等"飞来峰"构造并不存在,所谓"飞来峰"实为向下"生根"的断夹块,组成"飞来峰"的板溪群座立于古生界和中生界之中与逆冲断裂或正断裂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4.
《山西地质》2010,(4):30-32
通过对山西省地区中生代断层性质及褶皱排列方式的总结分析,目的是探讨其运动学及动力学特征。结论:侏罗纪受NW—SE向挤压兼具左行扭动形成(N)NE向褶皱及压扭性断层,局部并形成次级近EW向或NE(E)向褶断带、NW向及近SN向张性正断层。白垩纪受左行走滑扭动应力作用形成NW向唐河断陷及向北东凸出的弧形褶皱,南部受秦岭构造带右行扭动应力影响,形成NWW向构造带及近EW向次级褶断带。  相似文献   

5.
东北地区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及早白垩世变形序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拉布达林盆地为内蒙—大兴安岭古生代碰撞造山带之上的中生代断陷盆地,主要发育下白垩统和第四系。拉布达林盆地的构造特征复杂,主要发育NE向、NEE向和NW向构造,其中NE向构造主要为一系列NE向犁式正断层及其与之相伴的同向正断层组合,NEE向构造具有剪切正断层的性质,NE向和NEE向断层都是形成于塔木兰沟组—伊列克得组沉积时期的控陷断层,它们是形成于同一应力场具有不同力学性质的构造。NW向断层形成较晚,切割了NE向和NEE向断层,具有左行走滑的特征。在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经历了较大规模的挤压作用,不仅使部分早期NE向控陷正断层发生正反转作用,而且形成断层转折褶皱和断层传播褶皱。依据反射地震资料及相关地质资料,确定拉布达林盆地在早白垩世经历了3期变形作用,即塔木兰沟组—伊列克得组沉积时期的NW-SE向的伸展作用、大磨拐河组沉积时期的NW-SE向挤压作用和伊敏组沉积时期的近EW向伸展作用。  相似文献   

6.
在对沁水盆地北端发育的中生代褶皱、断层和节理等构造研究的基础上,分析并总结了区内的构造变形及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西部构造线以NE-SW向为主;东部构造线以近SN或NW-SE向为主;两者之间的构造线方向主要表现为近EW向。研究区内的褶皱、断裂、节理以及水系的发育特征均表明:本区在晚古生代—中生代经历过一期近SN向的挤压作用,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161°~174°,倾角在10°以内,这期挤压作用可能是对印支期构造活动的响应;此外,在距今165±5 Ma至136 Ma期间,本区可能还经历过一期NW–SE向的挤压作用,其最大主应力方位为152°,倾角1°。   相似文献   

7.
靖州盆地是位于雪峰构造带南段的一个NE向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小型陆相盆地。作者对盆地周缘上古生界及盆地侏罗系中不同产状与运动性质的小型断裂和节理进行了大量观察研究,据此识别出近SN向挤压、NNE向挤压、NEE向挤压、近EW向挤压、NW向挤压、NW向伸展等应力事件。根据断裂构造赋存层位和部分断裂显示的次序,结合靖州盆地构造特征及区域构造演化背景,初步厘定了研究区中生代以来构造体制演化过程:中三叠世晚期印支运动中区域NW向挤压;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区域近SN向挤压;中侏罗世早、中期区域NW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因区域NE-NNE向溆浦-靖州断裂左行走滑而具SN向挤压;白垩纪因区域NE向挤压而形成NW向伸展;晚白垩世晚期-古新世溆浦-靖州断裂右行走滑派生NEE向挤压;始新世-渐新世区域近EW向挤压;新近纪区域NNE向挤压。  相似文献   

8.
沁水盆地南缘自中生代以来,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三期构造活动的影响。通过对地表露头的断 层面擦痕、纵弯褶皱及共轭节理系的研究,获得了古构造应力场信息。在研究区东部 NNE 向的太行山断裂带内,逆冲挤压 构造非常明显,与其相伴发育的不对称背斜构造表明其主压应力方向为 110°;中部的 EW 向正断层、地堑系可能是印支期 近 SN 向挤压作用下形成的逆冲构造经历了新生代构造反转作用而产生的,新生代伸展作用非常显著,伸展方向为 26°, 249°,347°;西部边界由近 SN 向断裂组成,存在新生代近 EW 及 NEE-SSW 向伸展运动的擦痕证据,伸展方向为 94°,72°。 区内发育 NNW-SSE,NW-SE,NE-SW,NEE-SWW,近 SN 等几个方向的共轭节理系,表明存在过燕山期 NW-SE 向的水平 挤压构造应力场和喜山期 NE-SW 向水平挤压构造应力场,近 EW 向水平挤压应力场可能是在这两期主要构造应力场转换过 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9.
文章通过对东安锑矿区的共轭节理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矿区地质特征和区域构造演化历史,确定了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和构造控矿特征。矿区构造应力场可以划分为五期。第一期为加里东期近SN向挤压,形成牛头寨NE向基底褶皱和同期NE-NNE向断裂,以及近SN向F_1断裂的雏形。第二期为印支期近EW向水平挤压,共轭节理为NE和NNW向,形成了以近SN向的牛头寨复式背斜和区域性F_1断裂为主体的构造格架,以及小牛头寨NW向断裂和继承早期NNE向断裂发育的断裂构造。第三期为燕山早期近SN向水平挤压,共轭节理为NE和NW向;F_1、NNE向断裂整体处于挤压状态。前述三期构造形成了矿区近SN向构造骨架,以及配套的断裂、节理等成矿前构造。第四期为燕山晚期NW-SE向伸展,共轭节理为NE和NWW向;NE向组继承前期节理;F_1、NNE、NNW、NW向断裂此时成为矿液运移通道和容矿场所。第五期构造变形发生在第四纪,为NW-SE向水平挤压,共轭剪节理为NWW和NNW向;此期断裂为成矿后断裂,它们错断矿脉、矿脉被抬升剥蚀后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织金—纳雍煤田构造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织金—纳雍煤田主要发育NE、NW、EW及近SN向四组褶皱与断裂,其中以NE向最为发育。在早燕山期近EW向最大主应力作用下,黔中隆起及其邻区发生剧烈造山运动,在煤田东部边界形成向西逆冲的区域性大断裂—遵义断裂,并伴生一系列近NS向褶皱及断层。自东向西的强烈挤压使得垭都—紫云断裂带发生压剪性活动,在西部边界靠近断裂带形成一系列NW向褶皱及断层。随后主应力转变为SE—NW向,受到隆起的阻隔及纳雍—瓮安断裂、垭都—紫云断裂的限制,在煤田中部形成NE向褶皱及断层,此时奠定了织纳煤田的基本构造格局。晚燕山期将早期NE向构造左行剪切成"S"形,晚燕山期及喜马拉雅期主要表现为对早期构造的继承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华南右江复合盆地的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82,自引:1,他引:8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曾允孚  李孝全 《地质学报》1995,69(2):113-124
位于华南板块南缘的右江盆地的轮廓和内部结构,与NW向及NE向同沉积断裂关系密切。它的发展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海西构造阶段,由于牢山一红河洋盆开裂,右江地区出现若干平行分布的NW向裂陷带,沉积物以深水相为主,盆地具有大陆被动边缘裂谷系特点。东吴运动后开始的印支阶段,由于滨太平陆被动边缘裂谷系特点。东吴运动后开始的印支阶段,由于滨太平洋构造的作用,盆地轮廓和结构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与此同时开始的牢山洋  相似文献   

12.
北淮阳及其邻接区地壳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多学科、多技术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现代地壳形变特征、主干断裂构造以及区域断裂活动性分析、新构造运动、地震活动、数值模拟等方面入手,对北淮阳及其邻接区地壳稳定性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指出本区地震活动受走滑活动断裂控制,中、强地震集中于区内东南部和西北部NW向与NE向断裂交汇处;第四纪无大规模差异升降运动;数值模拟等综合分析表明,信阳地区的区域构造稳定性高,现代地壳形变量小,应力平缓,地震活动少且弱。  相似文献   

13.
刘超  张庆龙  葛荣峰 《江苏地质》2011,35(2):113-122
太行大断裂是山西沁水盆地与太行山隆起的分界,也是华北克拉通内部重要的构造变形带。通过对断层破碎带、断层相关褶皱及共轭节理的野外详细测量,研究了太行大断裂的构造变形特征,探讨其形成的古构造应力场。研究认为,太行大断裂可能经历了3期构造应力作用:(1)印支期在华南、华北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作用下表现出近N—S向挤压构造应力场。(2)燕山期表现为E—W向至NWW—SEE向挤压构造应力场。(3)喜马拉雅期由NWW—SEE向挤压转换为NE—SW向挤压(或NW—SE向伸展)。太行大断裂由北至南可分为:(1)北段,由3条呈右阶斜列的大型逆断层组成,基岩出露,以逆冲推覆为主。(2)中段,地表出露斜歪褶皱和逆冲断层组合。(3)南段,发育强烈的挤压破碎带,该带中广泛发育构造角砾岩和构造透镜体,构造挤压带内的构造透镜体陡立,显示近水平方向的挤压。  相似文献   

14.
右江盆地构造和演化及对卡林型金矿床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右江盆地,又称南盘江盆地,是我国重要的多金属矿床富集地,广泛发育有Au-As-Sb-Hg低温热液矿床,也是我国 卡林型金矿大规模富集区之一。矿床地质特征表明,金矿床的形成明显受到构造的控制,因此,探讨盆地的构造演化对于 深入研究卡林型金矿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结合前人大量研究认为:右江盆地内主要发育有NW和NE向两组构造, NW及NE向的边界断裂对盆地的演化及火成岩的发育起到重要作用;金矿床在平面上均分布于右江盆地范围内,具有明显 的岩性和构造控矿的特征;右江盆地形成及后续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六个阶段,即:早泥盆世中期滨浅海陆棚发育 (D2 1 ),中泥盆世-中二叠世裂陷洋盆发育(D2-P2),中二叠世末-中三叠世洋盆消失及前陆盆地发育(P3 2 -T2),晚三叠世 -早侏罗世盆地消亡及碰撞后伸展(T3-J1),中侏罗世-早白垩世中期NE向挤压构造发育(J2- K2 1 ) 和早白垩世晚期-古 近纪局部伸展作用(K3 1 -E);右江盆地内卡林型金矿的成矿期集中在前陆盆地发育结束而褶皱成山后,成矿过程与伸展环 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黑龙江多宝山成矿区内典型金矿床的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和对区域上金矿床(点)的分布特点和成因特征的总结,分析了研究区金矿成矿规律,并明确了找矿方向.研究表明:研究区内金矿床(点)主要受控于NW向和NE向菱(环)形构造,其中以NE向断裂为主,而且由西向东金矿化具有不断加强的趋势.矿体主要赋存于中奥陶世和燕山早期火山岩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燕山期岩浆岩及其围岩,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均值在133~267℃之间,属于浅成中-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6.
右江沉积盆地的性质及演化讨论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前言右江盆地是指海西—印支期由师宗—弥勒断裂、红河断裂、紫云—南丹—河池断裂和灵山断裂所围限的滇黔桂地区。长期以来,由于该盆地所处的特殊构造背景、独特的岩相-构造格局和丰富的矿产资源,许多地质工作者都予以充分注意,对该盆地的性质提出了众多有益的观点和认识,除传统的槽、台、洼学说外,先后有“弧间盆地或弧后盆地”、“湘桂边缘海”、“弧后裂谷地槽”、“右江裂谷带”和“裂陷槽”等等。笔者参考了这些前人的工作成果,并据自己的研究,参与这一讨论,亦望同行指正。一、右江沉积盆地的性质笔者认为,右江海西—印支期沉积盆地应主要归属于古特提斯构造域,具有被动型裂谷盆地的沉积、构造、成矿与岩浆活动特点。 1.古特提斯于泥盆纪初沿金沙江-红河断裂带开裂。我国著名地质学家王鸿祯教授将扬子地台以西、松潘、甘孜三角地带以及巴颜喀拉地带称为古特提斯,并认为从泥盆—石炭纪  相似文献   

17.
大黑山金矿产于华北地台北缘努鲁儿虎隆起带太古代深变质杂岩中,与燕山期侵入的大黑山花岗质杂岩体具密切的成因联系。金矿床属于破碎蚀变岩和蚀变岩-石英脉型,其W18O为2.89-14.74‰,W34S为-1.30-4.27‰,成矿温度在235-300℃之间,故为中温岩浆热液矿床。矿区内广泛发育近EW向、NE向和NW向三组断裂构造,主要工业矿体受近EW向破碎带控制,而NE向和NW向破碎带矿化较弱,但二者与近EW向破碎带的复合部位往往形成富矿体。地质调查表明,金矿床主要受控于中浅层次的脆性断裂,而与深层次的韧性剪切带无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18.
合肥盆地断层活动特征及其控制因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利用断层活动速率法定量分析了合肥盆地主要近东西向断层的活动规律,并分析了它们形成与演化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盆地前侏罗系基底主要发育了近东西向、南倾的逆冲断层,属于印支期前陆变形的产物。这些断层的逆冲速率向南有规律的增加,指示其动力来自南部大别造山带的碰撞造山。盆地在侏罗纪期间接受大量沉积时,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断裂活动,指示属于前陆拗陷型盆地,其对应着大别造山带的快速隆升。盆地在早白垩世至古近纪期间演变为断陷盆地,印支期基底的逆断层转变为正断层活动。这些盆地内主要的近东西向正断层的伸展活动在早白垩世呈现北强南弱,而随后转变为南强北弱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9.
We constructed a geological map, a 3D model and cross-sections, carried out a structural analysis, determined the stress fields and tectonic transport vectors, restored a cross section and performed a subsidence analysis to unravel the kinematic evolution of the NE emerged portion of the Asturian Basin (NW Iberian Peninsula), where Jurassic rocks crop out. The major folds run NW-SE, normal faults exhibit three dominant orientations: NW-SE, NE-SW and E-W, and thrusts display E-W strikes. After Upper Triassic-Lower Jurassic thermal subsidence, Middle Jurassic doming occurred, accompanied by normal faulting, high heat flow and basin uplift, followed by Upper Jurassic high-rate basin subsidence. Another extensional event, possibly during Late Jurassic-Early Cretaceous, caused an increment in the normal faults displacement. A contractional event, probably of Cenozoic age, led to selective and irregularly distributed buttressing and fault reactivation as reverse or strike-slip faults, and folding and/or offset of some previous faults by new generation folds and thrusts. The Middle Jurassic event could be a precursor of the Bay of Biscay and North Atlantic opening that occurred from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whereas the Cenozoic event w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Pyrenean and Cantabrian ranges and the partial closure of the Bay of Biscay.  相似文献   

20.
北黄海盆地构造几何学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北黄海盆地是发育于胶辽隆起背景之上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研究表明,北黄海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基底由古生界沉积岩层和前寒武纪变质岩系等组成,盆地不同程度地发育于中新生代下构造层(J3-K1)、中构造层(E2-E3)和上构造层(N).从油气资源和中、新生代地层发育情况出发,将北黄海海域划分为辽东-海洋岛隆起区、北黄海盆地和胶北-刘公岛隆起区3个一级构造单元。其中北黄海盆地包括6个二级构造单元和24个三级构造单元;盆地内褶皱、断裂构造十分发育,褶皱构造可划分为区域挤压型、局部伴生型和披覆型3类,断裂构造主要可见近EW-NE向、NW向和NNE向3组,其中近EW-NE向和NNE向断裂比较发育,控制着盆地隆、坳分布格局和沉积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