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对平庄-马厂盆地油气资源做出客观评价,对盆地发育的九佛堂组、沙海组两套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有机质类型和有机质成熟度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沙海组烃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为中等一好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以ⅡB型为主,有机质处于未成熟一低成熟阶段,其生烃能力对盆地贡献小;九佛堂组烃源岩的有机质丰度高,属好的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为ⅡB-ⅡA型,处于低成熟一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烃能力。  相似文献   

2.
南美洲巴西亚马逊盆地为一狭长形的简单内克拉通多旋回沉积盆地,走向NEE,基底为前寒武系结晶岩,其上发育古-新生界地层.确定盆地内古生界发育了主力成藏组合:志留系、泥盆系发育主力生油岩,具有极好的生烃能力,泥盆系、石炭系发育较好的砂岩储集层,盖层主要为古生界内发育的黑色页岩、钙质页岩及膏岩.研究认为,盆地内部隆起及中部断裂带为油气运聚提供了有效通道和聚集场所,初步明确了盆地内油气运移的主力方向,对亚马逊盆地油气资源潜力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为亚马逊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广西百色盆地油气勘探潜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圈闭成因分类法,将盆地油气藏类型划分为构造油气藏、地层-岩性油气藏和复合油气藏三大类型及七种亚类型.油气藏类型受盆地不同的含油气结构层系控制,油藏主要围绕盆地主力生油凹陷呈环带分布,盆地不同构造带发育不同的油气藏类型.盆地资源探明率仅16.8%,还有可观的油气勘探潜力.盆地可划分为六个聚油单元,按各个单元的剩余资源潜力的分析,东部坳陷中央断凹-南部斜坡和西部坳陷是盆地今后勘探主要接替区带.  相似文献   

4.
辽河断陷西部凹陷是我国油气资源异常丰富的凹陷之一。本文主要研究了西部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其进行了油源分类,并分析了各类原油的成因。研究结果说明:(一)在辽河断陷盆地中,不仅凹陷可以做为一个独立的生油体系,而且凹陷之中的各个洼陷同样控制着油气的生成与聚集。生油基本单元是洼陷,各类原油围绕着自己的生油洼陷独立展布,油气运移是短距离的。(二)西部凹陷原油及生油岩中,姥/植比的分布和演化规律都比较清晰完整,这对于研究油气生成问题有着重要意义。(三)辽东湾海域内油气的性质可认为是西部凹陷油气分布规律的延续,因此预测辽东湾海域内原油可能属于Ⅰ型和凝析油型原油。  相似文献   

5.
江陵凹陷油气富集规律与油气勘探区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江汉盆地江陵凹陷油气富集在长期继承性隆起构造的顶部。利用地震资料质量和速度研究围绕有利生烃向斜周缘进行原生和次生油气藏勘探取得了较好的勘探效果。经勘探表明:资福寺向斜生油量有限,纵向上受主力烃源层分布限制,一定规模的断层控制了次生油气藏纵横向分布;深层原生油气藏勘探还存在较大油气资源潜力。目前江陵凹陷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为次生油气藏、深层油气藏和岩性油藏。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次对我国西昌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及江油马角坝地区不同时代碳酸盐岩油气源岩研究表明,在油气源岩演化的各个阶段均可形成有机包裹体。有机包裹体是油气源岩中烃类物质的原始样品,它记载着油气源岩演化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事件及有关信息。在油气源岩评价中,有机包裹体的类型、特征、古温度、含量及组分等参数,结合其它研究结果,可有效地对油气源岩的演化程度、生油热历史、有机质热演化分区、油气资源量以及油气源岩性质和成因等进行综合研究和评价。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盆地模拟能为地质家提供一个快速、定量、综合的研究手段,揭示盆地油气分布规律,为勘探决策提供直接或间接的依据.禹城洼陷是临清坳陷东部最具潜力生油洼陷,其油气勘探至今仍未获得有效突破,研究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对油气运移聚集规律认识不足.应用IES盆地模拟技术,恢复了禹城地区的地史和热史,模拟了沙三下和沙四上烃源岩的生排烃史和油气运移聚集史,指出了禹城洼陷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8.
从巴丹吉林盆地麻木乌苏凹陷北部斜坡上3口探井地质资料揭示来看,该区生油岩主要为中生界下白垩怀苏组(K1s)及上株罗统额济纳旗组(J3e)和中株罗统麻木乌苏组(J2m)深灰色泥质岩。从地球化学特征研究着手,分析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等各项参数,推出沉积环境为深湖-半深湖还原地球化学相,有机质类型为腐泥型和腐殖型两类原混和,有机质成熟度已达成熟阶段。参照中国陆相生油岩有机平质类型分类的参数标准,对该区生油层作定性评价,进而展望巴丹吉林盆地含油气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地球上普遍存在的走滑构造现象有大型、中型和小型之分,发育部位及石油地质特点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研究了走滑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认为:大型走滑断裂带是油气富集地带,沿线一般发育有走滑盆地.走滑盆地具有沉积速度快等沉积特点,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优质储层的发育.走滑断裂活动可形成雁列、花状等一系列典型的伴生构造,这些构造往往紧邻生油凹陷,并且经断裂与烃源岩相通,是良好的油气圈闭.走滑断裂不但可以形成利于油气成藏的静态要素,而且走滑活动还利于生油母质向油气转化、可改善储层物性、利于油气的排出和运移.#  相似文献   

10.
甘肃敦煌盆地五墩凹陷勘探程度极低,基底埋深大,中、下侏罗统较厚,是一个生油潜力较好、储层致密的自生自储式油藏类型,为中国一个油气勘探新区。全面分析了五墩凹陷侏罗系致密油储集层的成藏地质条件,并对其勘探潜力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五墩凹陷中侏罗统中间沟组—下侏罗统大山口组湖相泥岩、砂砾岩碎屑储集层构成了对致密油形成非常有利的源储共生关系;中侏罗统中间沟组—下侏罗统大山口组总有机碳平均为3.26%,有机质类型以Ⅱ型为主,处于成熟阶段,具有较好的生油潜力;碎屑岩储集层以原生孔隙为主,为超低孔—低孔、超低渗储集层;五墩凹陷发育构造、岩性、地层及构造-岩性等圈闭类型;油气成藏受烃源岩与构造双重控制;中央洼陷带及其周边储集层发育的具有有利构造条件的圈闭是进一步进行致密油勘探的首选目标。  相似文献   

11.
川西三套成藏系统及勘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川西地区油气勘探,已在前陆盆地"前陆盆地冲断层片、坳陷、东斜坡"三个带上,发现数十个油气田,根据烃源岩类型和圈闭特征,结合该区地质结构、地史发展等资料,将川西地区近10 000 m沉积盖层中的含油气层系,由下至上划分为:海相含油气系统、海陆交互相含油气系统及陆相含油气系统.峨眉地裂运动、印支及燕山旋回,分别铸造了三大系统的物质基础和形变雏形,喜山运动对各系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破坏和重组.对各系统在盆地三构造单元的分布及勘探思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以沉积盆地动力学与盆地成藏(矿)系统为主线,梳理和归纳了笔者在此方面理论研究的部分认识和观 点。在地球科学研究和应用的3大领域(科学研究、物质需求、生存环境)中,沉积盆地均处于极为重要的地 位。其中展布面积大、发育时间长的大中型盆地(如含油气盆地)意义更为重要。沉积盆地是地史上地壳或岩 石圈较长时间相对沉降、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充填过程中的一种负向地壳构造。将沉积盆地动力学定义为:直 接控制和明显影响盆地沉降和沉积充填的地球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有机耦合的统一动力学系统和演化过程; 属地球动力学大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盆地沉降动力的不同,将盆地成因划分为热力、应力、重力和复合 成因4种类型。从厘定和揭示盆地沉降、沉积和堆积中心的分布位置、演变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入手,剔去非沉 降作用产生的沉积效应,有可能揭示沉降作用特征和其与沉积、堆积中心的时空演变关联及原因。活动性强、 深部作用活跃、后期改造强烈是中国沉积盆地的重要特点,这由中国大陆的特性所决定。根据后期改造的主 要地质作用及改造形式的不同,将改造盆地划分为8种类型。剔去后期改造的影响,系统恢复原始盆地面貌, 为深刻认识和揭示盆地演化改造过程和油气成藏、定位及分布的重要基础。根据改造盆地的地质实际和笔 者的研究实践,探讨和提出了改造盆地研究和油气评价的思路及程式;从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限两方面,具体厘 定了中国盆地油气晚期超晚期成藏定位的时限。探讨了深部作用对油气富集的影响、油气逸散及其地质效 应等问题。含油气盆地动力学研究系统可划分为成盆、成藏和评价3大次系统。在盆地演化和改造过程中, 各次系统及子系统之间联系密切、相互作用。倡导沉积盆地研究遵循“整体、动态、综合”的总则。世界已探明 的砂岩型铀矿床逾82%与已生产的油气田或煤田同盆共存。这4种主要能源矿产同盆共存富集存在普遍, 但其富集成矿区分布却有明显的分区性,其中尤以中东亚地区典型。在中东亚能源矿产成矿域诸盆地中,多 种能源矿产赋存和分布的特点为:空间分布复杂有序、各含(储)矿层位及地区联系密切、成藏(矿)定位时期 相同或相近、赋存环境和成藏(矿)作用有机相关;铀成矿过程和主成矿期与区域动力学环境演变有明显地响 应关系,并与所在盆地油气的成藏定位时期基本一致;表明其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和统一的地球动力学背 景。沉积盆地集多种有机和无机、金属与非金属矿产以及水资源等共存于一盆,是诸多沉积矿产同盆成生、赋 存的基本单元和成藏(矿)的巨型复杂系统,称之为沉积盆地成藏(矿)系统。该系统中各种沉积矿产的成藏 (矿)不是孤立存在和单独出现;其形成和分布有机关联、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内在联系形式多样;有其自身的 成矿特点和成藏(矿)环境,应将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成矿系统与其他成矿系统相并列和区别。本文讨论了小型 含油气盆地的类型和其油气赋存条件、成熟盆地再研究的必要性和指导思想,适于中国西部大陆动力学研究 的(稳定陆)块、盆(地)、带(各类构造活动带)系统动力学等。地球和盆地均属非常复杂的巨系统,运用整体和 系统的学术思想,研究地学等复杂性科学是一个有效途径。在复杂系统研究中,各子系统的相互作用最为重 要,同时要重视研究思想和方法论的嬗变,揭示研究对象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13.
龙门山系山前带北段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系属上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山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陆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带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为了在圈闭的控制因素与油气藏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模型,使得能够可靠的评价油气圈闭,从而有效的拟定预探井井位,本文提出了基于自适应谐振理论的油气圈闭聚类评价方法,并在油气圈闭研究区进行了圈闭分类评价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的对油气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分类评价,在解决油气圈闭评价方面具有智能性,高效性,准确性,客观性。  相似文献   

15.
以BHH盆地ZHA地区为例,探讨了在缺乏钻井资料的条件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及烃类检测.结果表明,在做好地震资料"保真"处理的前提下,才能使提取的叠前、叠后地震属性更真实、可信;并综合利用叠后属性中的振幅、弧长、道积分等属性可以很清楚地刻画储层展布特征;利用频率、吸收系数及叠前AVO现象、泊松比变化等属性可以更好地预测油气异常,为钻探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CO2的成因问题是当今地球科学的前沿和热点问题.中国含油气盆地CO2的成因类型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大类,以无机成因为主.CO2无机成因包括:未脱气地幔岩浆脱气作用;地壳岩石熔融脱气作用;海相碳酸盐岩热分解作用;碳酸盐胶结物热分解作用.地化研究表明,全球含油气盆地已发现的CO2气田(藏)中,CO2主要是由未脱气地幔的脱气作用贡献的.  相似文献   

17.
海相地层水文地球化学与油气保存条件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中国南方海相地层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油气藏破坏严重的问题,提出评价油气保存条件的水文地球化学方法.基于大气水下渗对油气藏保存具有破坏作用并淡化了地层水的原理,通过分析松潘-阿坝地区和十万大山盆地现今地下水动力特征, 利用温泉和方解石脉稳定同位素资料,分别计算了现今和古大气水下渗深度.在分析中国典型海相盆地和南方海相地层水化学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比地表水体的地球化学特征,总结了一套评价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的水文地球化学综合指标体系.结果表明,中国南方海相地层油气保存条件总体较差,现今和古大气水下渗强烈.不同时代地层水被下渗大气水下渗淡化明显.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分析,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影响油气成藏的控制因素:一是油源是油气成藏的物质基础;二是断裂活动和期次控制了构造圈闭的形成,沟通了生油层和储层;三是沉积相奠定了成藏的有利区带;四是储层控制了油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19.
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多年的勘探成果及取得的地质认识为基础,剖析了该区新生界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得到了本区新生代油气分布的几点规律:下干柴沟组上段(E23)和上干柴沟组(N1)作为本区的主力烃源岩是形成油气田的先决条件;深大断裂控制了油气藏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的分布;构造发育史、圈闭和生烃条件的匹配是油气成藏的关键;通过构造运动、圈闭和生烃史匹配关系研究发现新近纪的构造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圈闭;新构造运动以来形成的浅层滑脱断层对原生油气藏具有较大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20.
同沉积构造对油气成藏的作用--以济阳坳陷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构造、沉积、成藏相互关系分析的角度,系统论述了济阳坳陷同沉积构造对沉积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揭示了同沉积构造有利于油气生成、运移、聚集、保存的基本条件.分析认为,在大中型油气藏相继被发现之后,当前济阳坳陷应该充分运用层序地层学理论、含油气系统理论及成藏动力学理论,研究同沉积构造的发育演化过程对沉积过程、圈闭形成过程以及成藏过程的控制作用和空匹配关系,以提高勘探效果.同沉积构造的研究日趋由定性向定时和定量方面发展,不但更加重视动力机制研究,也开始逐步完善定量化过程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