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徐丹 《中国医药指南》2013,(28):435-436
目的观察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糖化血红蛋白这标(HbAIC≤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应用。方法采用CGMS对50例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h血糖≤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0%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分析血糖动态变化信息。结果50例患者中,有11例(占22%)发生了无症状性低血糖,血糖值为3.0~3.8mmol/L;6例(占12%)发生有症状性低血糖,血糖值为2.1~3.8mmol/L。在17例无症状和有症状性低血糖患者中,有10例(占20%)患者低血糖发生于凌晨1:00~4:00。25例(占50%)餐后2h血糖〉11.1mmol/L,其中8例发生早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1.2~14.6mmol/L;6例发生午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1.8~15.6mmol/L;11例发生晚餐后高血糖,血糖值12-3~16.0mmol/L。结论对于应用空腹血糖、餐后2h、糖化血红蛋白来判定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全天多点血糖监测,了解任意时间的血糖情况,作为临床治疗方案调整的基础,达到精细化降糖目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CGMS了解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波动。方法: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90例空腹血糖〈7.0 mmol.L-1、餐后2 h血糖〈10.0 mmol.L-1、糖化血红蛋白(HbA1 c)〈7.0%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 d血糖监测。结果:①本组患者中,36例(40.00%)发生低血糖(血糖≤2.8 mmol.L-1),其中29例(80.56%)低血糖发生于凌晨0~4时;44例(48.89%)餐后血糖〉11.1 mmol.L-1。②CGMS血糖值与自我血糖监测(SGMS)血糖值相关性良好。③根据CGMS检查结果,针对性调整治疗方案,并且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对于以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HbA1 c判断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动态血糖监测的方法可及时发现血糖波动,便于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连续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治疗中的36例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CGMS进行血糖连续动态监测,观察患者三餐前后血糖、夜间和凌晨血糖,每日血糖峰值、低血糖的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本组36例患者经CGMS监测72h后共收到有效数据(522±14)个,平均监测时间(71.5±2.1)h。治疗患者血糖均有所下降,FBG为(5.8±1.1)mmol/L,2hBG为(7.4±2.0)mmol/L。低血糖(血糖≤3.6mmol/L)发生率47.2%(17/36),均发生于20:00至次日凌晨6:00,其中76.5%(13/17)发生于凌晨24:00~4:00。发生低血糖的17例患者中,82.3%(14/17)发生低血糖期间无任何症状,17.7%(3/20)同时伴有心悸、乏力、出汗和饥饿感等症状。探头监测到低血糖的个体最短为8min,最长达7.0h。高血糖(血糖≥11.1mmol/L)发生率41.7%(15/36),均发生于餐后1.5~3.0h,其中8例(53.3%,8/15)发生于晚餐后1.5~3h。结论CGMS可反映血糖的全天波动趋势,能有效发现低血糖,对用药的及时调整和疗效评估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施春花  彭乐  王友莲 《江西医药》2006,41(11):875-877
目的通过动态血糖监测了解老年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情况。方法选择54例糖化血红蛋白〈7%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72h连续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漂移变化情况。结果22例发生低血糖,多在凌晨2:00-4:00时,多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仅3例有低血糖反应。20例出现餐后高血糖多在晚餐后2h。结论那些看似血糖控制良好的老年2型糖尿病仍存在低血糖及高血糖,动态血糖监测可全面反映具体血糖波动细节,为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了解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方法 对100例患者应用CGMS.结果 主食进食100克米粥、面糊时血糖90次≥22.2 mmol/L,进食米饭或馒头100克血糖波动范围为(7.4~14.4 mmol/L),9例出现夜间无症状低血糖[1].结论 通过CGMS监测可全面客观反映血糖波动情况,为临床拟定合理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研究2型糖尿病(T2DM)强化治疗过程中低血糖发生的特征。方法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50例使用胰岛素治疗的HbA1c〈7.0%的2型糖尿患者进行连续3d的血糖监测。结果本组患者血糖42.8mmol/L(低血糖)占3.3%,但以21:00-24:00最多,0-3:00点次之。血糖在2.9-7.8mmol/L之间占71.3%,血糖在2.9-10.0mmol/L之间占89%,血糖〉10mmol/L(血糖控制不良)占7.7%,各时段均能见到,以6:00-12:00为多。探头监测到低血糖患者27例,低血糖的发生率为54.0%(27/50)。21:00-3:00(定义为夜间)低血糖的发生率为66.7%(18/27)。结论CGMS能及时准确地发现低血糖,了解低血糖的影响因素及低血糖后的反应,以指导临床治疗,制定针对性的临床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分析血糖控制情况对2型糖尿病患者动态血糖波动状况。方法选择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58例,对所有患者均进行72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CGMS),依据血糖谱分析其血糖波动情况。结果本研究组中有28例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以内)在每餐后出现显著的血糖升高现象,特别是在早餐后更为明显,患者的血糖峰值出现在早餐后的1.6 h;且血糖>14.0、11.2、7.9 mmol/L所占的时间百分比分别为7%、15%、26%;患者的72 h CGMS中血糖>7.9 mmol/L曲线下的面积与糖化血红蛋白值呈正相关。另有20例患者出现低血糖,且多发生于凌晨3点左右,多为无症状性低血糖,只有2例患者出现了低血糖反应。结论血糖情况控制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也会出现较明显的高血糖情况,72 h的连续动态血糖监测血糖谱能够比较直观的反映患者的总体血糖控制情况和动态血糖波动细节的信息,对进一步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8.
杨丽  元帮凤  袁丽  王耿  陈瑾 《医药世界》2010,12(3):205-206
目的:比较较稳定的指尖血糖与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血糖结果。方法:选择2008—06/2009—01内分泌科37例住院患者,在指尖血糖监测示血糖相对平稳后佩戴雷兰动态血糖(DGMS)。应用DGMS分析软件了解患者有无低血糖(〈3.9mmol/L)、高血糖(〉11.1mmol/L)、血糖漂移最大幅度。结果:血糖波动系数≤1.5组共9例,其中发生低血糖6例,高血糖2例,血糖漂移最大幅度为(6.82±1.85)mmol/L;〉1.5组共28例,其中发生低血糖15例,高血糖25例,血糖漂移最大幅度为(10.9±3.22)mmol/L。两组比较,低血糖发生比例相近(P〉0.05),发生高血糖及血糖漂移最大幅度在血糖波动系数〉1.5组明显增多(均P〈0.01),两组血糖漂移幅度最大患者均合并低血糖。结论:指尖血糖较好的患者仍须DGMS监测注意低血糖;高血糖和血糖漂移在血糖波动系数〉1.5时显著增多;血糖漂移幅度越大越应注意有无低血糖。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窒息新生儿的血糖变化及其干预方法.方法 采用微量血糖测定仪检测110例窒息新生儿入院时的血糖,对合并低血糖和高血糖的患儿进行动态血糖监测,并通过调整葡萄糖的输注速度和浓度,使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结果 110例窒息新生儿入院时检出低血糖42例(占38.2%),高血糖26例(23.6%).低血糖组24 h时血糖基本恢复正常.高血糖组24 h后血糖有所下降,但未恢复正常,继续监测至48 h时血糖均值在正常范围,其中死亡2例临终前血糖17 mmol/L.结论 对窒息新生儿应加强血糖动态监测,及时纠正窒息引起的糖代谢紊乱有助于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动态血糖监测的效果。方法纳入GDM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采用CGMS监测血糖,对照组采用强生血糖仪监测8次血糖。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记录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检测高血糖和低血糖发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GMS能全面的反应GDM患者的血糖情况,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促使GDM患者血糖达标,避免遗漏无症状高血糖和低血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自我血糖监测(SMBG)对了解糖化血红蛋白(HbA1c)<6.5%的2型糖尿病(T2DM)血糖波动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HbA1c<6.5%的T2DM患者进行SMBG,观察12周,分析其血糖变化。结果与监测前比较,76例患者的HbA1c均无明显变化。HbA1c与血糖日均值呈正相关,与血糖最低值、血糖最高值、最高血糖最低血糖差值、全天平均餐后最高血糖无关。在血糖监测值中(71.32±12.57)%的血糖值在目标血糖范围内,(10.72±4.39)%的血糖值出现过高现象,(6.21±2.85)%的血糖值为低血糖,同时还发现了无症状性低血糖。结论大多数HbA1c<6.5%的T2DM患者血糖实际控制并不理想,存在过高或过低的血糖;SMBG能较详细地了解T2DM患者血糖波动的特征,可为制定更为优化的降糖治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HbA1c<6.5和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情况。方法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对HbA1c<6.5和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检测,并对出现低血糖的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HbA1c<6.5的患者发生低血糖的例数和次数显著多于HbA1c<7.0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两者低血糖中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率、发生时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HbA1c<7.0的控制目标更安全。应重视预防无症状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西格列汀联合胰岛素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系数及低血糖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广州市白云区人民医院内二科接诊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比2组治疗前后血糖、胰岛功能指标、血糖波动情况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  相似文献   

14.
叶军  戴武  章容  曹永红  刘燕  汪运生  张苏皖 《安徽医药》2016,37(9):1096-1098
目的 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尿白蛋白/尿肌酐(UACR)的关系。方法 选择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0年8月至2016年3月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HbA1c<7.0%)107例,根据UACR结果分为正常组21例(NUA组)和升高组86例(MUA组)。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对受试者进行连续72 h的血糖监测,计算出平均血糖(MBG)和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同时检测血肌酐(Scr)、谷丙转氨酶(ALT),测量血压和计算体质指数(BMI)。结果 MUA组MAGE显著高于N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AGE与年龄、病程、Scr、UACR呈中度相关(P<0.05),与收缩压、舒张压、BMI、ALT呈低度相关(P<0.05)。结论 血糖控制达标的2型糖尿病患者尿白蛋白排泄增加与血糖波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特点,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提供理论依据,更好的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方法应用动态血糖检测系统(CGMS)对35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连续3天的血糖监测,以血糖<3.9 mmol/L且持续5 min以上,定为临床低血糖,根据患者治疗和进餐时间,设6:00~7:00早餐前,10:30~11:30午餐前,16:30~17:30晚餐前,20:00~22:00睡前,22:00~6:00夜间。观察低血糖发生的时间及有无低血糖症状。结果夜间发生低血糖的比率最高(62.4%)。结论无症状低血糖,夜间发生的比率也最高(占夜间低血糖的79.6%),而应用CGMS对治疗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监测,能准确反应低血糖特点,对临床治疗及护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脉搏波速度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脉搏波速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27例2型糖尿病的住院患者按照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分为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HbA1C〉6.5%)与对照组(HbA1C≤6.5%),测量患者的脉搏波速度及血压,检测甘油三酯、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血脂水平。结果糖化血红蛋白升高组脉搏波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脉搏波速度相关因素分析中,糖化血红蛋白及收缩压与脉搏波速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与脉搏波速度具有相关性,血糖控制欠佳的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程度加重;控制血糖及血压对于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瑞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对血糖指标的影响.方法 11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给予二甲双胍联合瑞格列奈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恢复正常时间、治疗期间低血糖次数、治疗前后血糖生化值[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  相似文献   

18.
汤涌  周芬  张红梅  张静 《中国药师》2012,(10):1465-1467
目的:评价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54例单一口服药治疗(二甲双胍16例,磺脲类38例)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未达标(HbA1c〉6.5%),联合西格列汀100 mg,po qd治疗24周,比较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不良反应及体质量增加情况。结果:治疗后HbA1c较治疗前降低了0.91%,FPG降低了1.3mmol·L-1,PPG降低了3.8 mmol·L-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4周发生低血糖1人次,其他不良反应3例。体质指数与治疗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格列汀联合治疗可明显改善血糖控制,低血糖发生少,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糖波动对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12月在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163例,根据是否合并脑梗死,分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DCI组,71例)及2型糖尿病无脑梗组(对照组,92例),所有患者均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分析血糖波动相关指标(平均血糖水平、日内最大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波动系数和平均空腹血糖)与脑梗死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DCI组日内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波动系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间的平均空腹血糖、平均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DCI组较对照组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及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P<0.05)。结论 血糖波动较持续性高血糖更易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