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匮要略》前22篇共398条,其中涉及到针灸治疗方法者,虽只有11条,但都切中要害,于临床颇具启迪,现分述如下。1治疗疾病1.1祛风解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第1条:“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疟病虽由感受疟邪引起,而其病情变化则有偏表偏里、在上在下、属寒属热的不同。迟紧两脉,虽均主寒,但有表里不同,弦紧为病偏表,多兼感风寒,放以发汗或针灸的方法解表扶风散寒而达到治疗的目的。1.2清泻瘀热“妇人杂…  相似文献   

2.
1 详辨病情,针药并重《金匮》第22篇第8条“……审脉阴阳,虚实紧弦,行其针药,治危得安……”,明确指出在辨证准确的情况下,行针行药或针药并用,以求转危为安。再如第4篇第1条“疟脉自弦,……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本条论述疟病的病机和治则,其中弦紧是指疟病而兼风寒外袭,治可发汗(指药物作用),也可使用针灸治疗,从中不难看出对于弦紧之疟见表寒,治疗可药可针,针药并举。2 辨证选穴,依病施针纵观仲景选穴,重在辨证,循经施针和选用特定区域,具体如下。2.1 针腧穴之所在 《金匮》中明确选用腧穴者有三条…  相似文献   

3.
1.以脉象揭示某一病证 《痉湿暍病篇》有:“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疟病篇》:“疟脉自弦……。”《水气病篇》:“脉得诸沉,当责有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等均为以脉示病,辨证的典型。指出紧如弦的脉主痉病;弦脉主疟病;沉脉或沉小脉主水。再如“腹满脉微弦”,“寒疝脉弦紧”等亦是以脉象揭示病证的。 2.以脉象鉴别病证异同 (1)辨病名 《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脉数虚者为肺痿,数实者为肺痈”。肺痿、肺痈的病变部位虽均在肺,但肺痿是肺的津液过度耗损,  相似文献   

4.
二论痉病《金匮》论痉病共有十二条:前九条论痉病之病脉证治,其中论脉如“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暴腹胀大者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日痉,为难治”。此论痉病脉证,由于外伤风邪致痉,“其脉如蛇”,表现“直上下行”,系描述弦脉的形态。因痉病强直,脉多弦劲。在弦脉上细察是紧弦、是伏弦,还是  相似文献   

5.
诊余偶记     
一、紧脉:《伤寒论》“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魏荔彤注:“伤寒中风同一浮脉,而彼为浮缓此为浮紧,阳邪舒散故缓,阴邪劲急故紧。同为在表之浮,而一缓一紧,风寒逈异矣。”按《伤寒论》中紧脉乃与缓脉相对,紧之形态论中未群。《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篇曰:“腹痛脉弦而紧。”曰:“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曰:“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相似文献   

6.
范晔 《北京中医》1992,(4):36-38
张仲景非常重视脉诊,《金匮要略》全书二十五篇,前二十二篇皆冠以“××病脉证并治“字样。在总共398条原文中,明确记载脉象的达140余条。书中脉诊的运用颇具特色,下面仅就所学作一浅析。一、以主脉指导辨证凡病皆有主证,同时也各有其特定脉象。《金匮要略》在此方面之运用颇具匠心。如《水气病》篇云:“其脉沉绝者,有水,可下之。”水为阴邪,阳虚气化不行,血脉受阻而见沉脉,可逐下其水以治之。又如《疟病》篇说:“疟脉自弦”。指出疟疾病主脉为弦。再如《痉湿暍病》  相似文献   

7.
对《金匮要略·痰饮病》"脉偏弦"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沉"进行比较研究,发现"脉偏弦"重在表述饮邪之偏积,而不像水气病之水气那样泛滥全身。如狭义痰饮之积在胃或积在肠或胃肠俱积、悬饮之积在胁下、溢饮之积在四肢、支饮之积在胸膈等概谓之"偏"。故饮邪为害多偏积于身体某一局部,"偏弦"重在"偏"而不在"弦"。结合临床看,痰饮病虽可见"偏弦"之脉,但多见濡、滑、细、小、沉及双弦等脉,不能囿于"偏弦",主脉不主可见于《金匮要略》多种病证。  相似文献   

8.
陈晓明  张金明 《陕西中医》1998,19(4):179-179
<正> 附子与大黄配伍应用,首推医圣张仲景。他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中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相似文献   

9.
在《金匮要略》398条原文中,有关脉象记载140余条,其中论述浮脉者竟达43条之多。浮脉居脉学之首,为医者所熟知。然浮脉在《金匮》中的涵义及主病均有其特点可探,有其规律可寻,体现了病脉证治合参的杂病辨证论治体系和以脉论理的学术思想,故浅析如下。一、浮脉的涵义《金匮》是论述杂病证治的专著。在杂病中浮脉涵义广泛灵活,大抵有五: 1、示病位。浮脉主表。李时珍《濒湖脉学》中记有:“浮脉为阳表病居”。细辨之,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属表虚。《痉湿喝病》篇第14条载:“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弦。风湿脉浮提示风湿在表,证见身重、汗出、恶风,脉证合参,本条论述了风湿表虚的证治。  相似文献   

10.
王桐萍 《浙江中医杂志》1996,31(10):465-465
对《金匮》痉病辨治的认识及运用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王桐萍《金匮要略》所述的痉病,其病位在筋脉,以项背强直、口噤不开,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证;其脉强劲有力,按之弦直上下行,少有柔和之象,“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卜下行”。本病虽由外感风寒邪气而发病,但...  相似文献   

11.
大黄附子汤在急腹症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黄附子汤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篇。原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方是温下法的最早方剂。方由大黄、附子、细辛三药组成,方中大黄苦寒、附子辛热,两药相伍,以祛内积之阴寒,细辛温经发散,以宣郁  相似文献   

12.
《金匮要略》中桂枝的应用展示了仲景用药的法度和灵巧,然变化虽多而有规律可循,故使学者有法可效。本文初步探析《金匮要略》中桂枝用法的一些规律,简述如下。一、桂枝解肌发表“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疟病脉证并治第四,三条)内热炽感,挟有表寒的温疟,用白虎汤清热生津,桂枝解肌发表。  相似文献   

13.
郑虎占 《北京中医》2008,(4):270-271
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八》中提出:“夫脉当取之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经文中的“阳微阴弦”是有关胸痹病的关键字段,对此如何理解,古来见解不一。本人不揣浅陋,略述管见,不当之处。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不仅有理、法、方、药及辨证论治,而且针灸治疗方面亦极其丰富。现就《伤寒论》刺期门一法作肤浅的探讨。肝乘脾肺,刺期门 1、肝乘脾,名曰纵,刺期门《伤寒论》111条曰:“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腹满、谵语,太阴、阳明内征,脾胃疾也,诸胀腹大,皆属于热。浮而紧者,太阳、阳明表脉,为肝之弦脉,肝风盛则多言”。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腹满由肝火所致,谵语乃肝旺所发。本证为肝木实热于脾,侮其所胜,直犯脾土,此属纵的一类。故刺期门以泻肝经盛气则愈。 2肝乘肺,名曰横,刺期门  相似文献   

15.
孙大志  秦志丰 《中医杂志》2003,44(2):155-156
“知常达变”在望、闻、问、切中显得尤为重要。正如《素问·玉机真脏论》云:“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现以紧脉为例加以探讨。紧脉,脉数而弦急,其象来时劲急,按之长,左右弹指。举之若牵绳转索之状。主寒证,痛证。李时珍日:“浮脉为阳表病居,迟风数热紧寒拘”。又如《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云:“胁下  相似文献   

16.
弦脉     
弦脉为具有独立意义之单因素脉象。弦脉的指感是脉管绷直、挺然指下、按之不移、端直以长。弦脉的客观形象描述是很重要的,如“状如弓弦”“琴瑟弦”“筝弦”“丝弦”等。弦脉是纲领脉之一,在弦脉的基础上,再加上相关因素,可以构成各种弦脉类派生衍化脉象。弦脉的兼脉有浮弦、沉弦、弦伏、弦数、弦迟、弦小紧、弦细、弦紧、弦紧微细等。弦脉可以与其他脉象或因素(如实、牢、革等脉)组合成某些脉搏有力的复合性质的脉象。  相似文献   

17.
证之主脉《伤寒论》以经分证,每一经证,有一些代表症状,也有一代表脉——即主脉。“伤寒三日,阳明脉大”(191),“少阴之为病,脉微细”,(281),等。同时,每一经之属证,还因感邪之性质,个体正气之强弱,以及邪之在脏在腑等不同,主脉也不同。如“中风”与“伤寒”同为太阳病,但所中多于风邪者,是为太阳中风证,其脉除浮外,还兼有缓象;而多于寒邪者,是为太阳伤寒证,其脉又为浮紧。每一经病,若因失治或误治,证候发生变化时,主症、主脉与  相似文献   

18.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有关水肿的病机,是以脉证分析的形式表述的,历代医家多随文解释,似未能尽其意,今提出个人管见,以供参考。一、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肾的关系原文:“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期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小便即难。”  相似文献   

19.
《金匾要略·疟病脉证并治》将中云;“疟多寒者,名日北疟。”由于收为阴类,牡为阳底,所以导致理解“收疟”的病机多与明寒、阳虚有关。承之者如第五版《金匾要略讲义》、《简明中医辞典》等等。可仲景所言并非如此,于斯试将掘识浅析于次。首先当从仲景论方药组成去探析“收疟”病机非为寒:蜀漆散方中仅有三味药物组成,其中蜀漆为主药,性味如《本草求真》云:“常山,辛苦而寒……根即蜀漆。”功用如《本经》云“主伤寒寒热,热发湿疟”。仲景在方注中亦明文指出。“温疟加蜀漆半分。”可见蜀漆治疗的是温热之邪所致疟病;再看方中龙…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胁下偏痛"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篇第1 5条 :“胁下偏痛 ,发热 ,其脉紧弦 ,此寒也 ,以温药下之 ,宜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讲义》释义为 :“这里的‘胁下’,包括两胁及腹部 ,‘胁下偏痛’谓左胁下或右胁下痛 ,而非两胁下俱痛。”笔者经过 1 0多年临床实践 ,反复思考 ,借鉴同道们的研究成果 ,认为“胁下偏痛”,应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胁下偏痛”说明病位不在两胁 ,更不在胁上 ,而在胁下或胁下的偏前或偏后位置。若为“偏前痛”,当称为“腹痛”。所以“胁下偏痛”只能理解为“胁下及胁下偏后痛”。假如“胁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