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究腹式呼吸、有氧训练联合抗阻运动在老年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肺功能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72例老年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两组患者均行有氧训练及腹式呼吸,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抗阻训练。测定干预前后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_1)、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呼气中期流速(PEF)等肺功能指标及6 min步行距离(6MWD),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患者干预后FVC、FEV_1、FEV_1/FVC、MMEF及PEF等指标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干预后各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呼吸困难指数降低(P<0.05),6MWD升高(P<0.05),观察组升高或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各维度及总分均明显下降(P<0.05),干预后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有氧运动、腹式训练联合抗阻运动可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对其肺功能的影响及其护理方法。方法 73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组方法分为观察组37例和对照组36例,对照组患者在临床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则进行呼吸训练及其相应的护理,于训练10个月后测量2组患者的肺功能,对各项指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呼气峰值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1秒钟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1秒钟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最大肺活量(VC)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呼吸训练及相应的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其肺功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缩唇-腹式呼吸法联合立式呼吸体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重度患者肺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6年8月淮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2例COPD中重度患者,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4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缩唇-腹式呼吸法联合立式呼吸体操。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及运动耐力(6MWT)]。结果干预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6MWT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缩唇-腹式呼吸法联合立式呼吸体操可提高COPD中重度患者运动耐力,促进其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术前呼吸锻炼专项护理对肺癌手术患者术后肺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76例择期手术的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给予术前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术前呼吸锻炼专项护理,比较两组临床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水平、护理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呼气流量峰值(PEF)]水平,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住院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FEV1、FVC、FEV1/FVC及PEF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前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呼吸锻炼专项护理可提高肺癌手术患者肺功能指标水平,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护理。  相似文献   

5.
王锋  刘璐  饶志勇 《西部医学》2018,30(4):613-616
【摘要】 目的 探讨呼吸功能锻炼联合营养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并坚持随访的92例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研究组采用呼吸功能锻炼联合营养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得分及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第 1 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百分比(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呼气峰值流速(PEF)等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在SGRQ症状部分、活动部分、影响部分得分及总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FVC、FEV1、FEV1/FVC、PEF等指标与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FEV1%pred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功能锻炼联合营养护理能有效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的肺功能及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刘春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3,(27):3554-3555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6月期间我院诊治8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常规治疗和护理)和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呼吸训练),每组各40例。对2组治疗后动脉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以及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PaO2、SaO2均明显升高,PaCO2明显降低,FEV1、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均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呼吸训练能够提高患者肺功能,改善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系统化呼吸功能训练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康复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老年COPD患者56例,待病情稳定进入康复期后开展系统化呼吸功能锻炼,包括缩唇呼吸、腹式呼吸、全身呼吸操和人工呼吸阻力训练,同时给予运动指导。观察干预前后患者肺功能指标、呼吸频率、心率的变化,比较干预前后6 min步行试验(6MWT)的距离。结果:干预后,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FEV1/FVC)、呼气峰值流速(PEF)和最大呼气中段平均流速(MMEF)等指标均较干预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干预后,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较干预前明显降低,6MWT距离较干预前明显延长(P<0.05或P<0.01)。结论:对老年COPD康复期患者开展系统化呼吸功能训练有助于改善肺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延缓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8.
张丽 《基层医学论坛》2023,(32):109-111
目的 探究四化护理模式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呼吸训练依从性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东乡区人民医院2019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92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四化护理模式,均持续护理3个月。比较2组患者呼吸训练依从性、肺功能、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呼吸训练依从性(95.65%)高于对照组(8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前肺功能、生活质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最大呼气峰流速(peak expiratory flow,PEF)、用力肺活量(forcedvital Capacity,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 second,FEV1)均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健康调查简表(shortfo...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前呼吸功能训练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功能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124例拟接受肺叶切除术+系统淋巴结清扫术的早期NSCLC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干预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62例。对照组按常规手术流程进行手术,研究组于术前7 d开展呼吸功能训练后进入手术流程。比较研究组呼吸功能训练前后、组间入院和术后7 d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大呼气流量(PEF)]变化和肺部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训练7 d后,研究组FEV1、FVC和PEF均较训练前提高(P<0.05);术后7 d,对照组FEV1、FVC、PEF和研究组FVC均较入院时下降(P<0.05),且研究组FEV1、FVC、PEF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肺部相关并发症为4.84%,低于对照组的16.13%(P<0.05)。结论:术前开展呼吸功能训练能改善早期NSCLC患者的肺功能,且减少术后肺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延续性护理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开封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62例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31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接受延续性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肺功能及护理满意度。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及1 s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等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3个月后,观察组上述肺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100%比87.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延续性护理应用于COPD伴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效果显著,护理满意度高,建议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8):150-153
目的探讨个体化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1月~2017年3月在我院呼吸内科住院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6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试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体化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的变化情况,观察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和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本研究结果显示经过有针对性的个体化护理后试验组患者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相较于对照组患者的改善更加明显(P0.01),试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相较于对照组患者提高更加明显(P0.01),对护理的满意度更高(P0.05)。结论个体化护理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病情恢复,提高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相应护理措施。方法:选取COPD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展开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展开呼吸训练,经9个月治疗后对比两组肺功能。结果:经治疗,两组患者FEV1、VC及FEV1/FVC均显著升高,且观察组FEV1、VC及FEV1/FVC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呼吸训练可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有效护理可促使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变化.方法 严格挑选84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两组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最大通气量(MVV)的变化.结果 COPD患者3年后FEV1、PEF、MMEF、MVV的测量值与初始测量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下降率最大的为MVV.而VC、FVC测量值及对照组3年后的各项指标测量值与初始测量值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与对照组相比,COPD患者3年后FEV1、PEF、MMEF的测量值有显著性下降.结论 反映COPD患者病情进展最敏感的肺功能指标是MVV,但测量中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FEV1、PEF与用力有关,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MMEF的测试结果与受试者的用力无关,反映肺功能的变化则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慢肺活量(VC)与用力肺活量(FVC)的差异,探讨两种肺活量指标在评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气流受限程度中的作用。方法纳入200例稳定期COPD患者和114例健康受试者,行肺功能测定VC、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结果 COPD组VC与FVC的差值(VC-FVC)显著大于对照组[(145.40±157.50)mL比(21.10±61.30)mL,P<0.001],COPD组FVC与VC的比值(FVC/VC)显著低于对照组[(93.61±7.10)%比(99.27±2.24)%,P<0.001]。COPD组VC-FVC与FEV1%pred呈负相关(r=-0.412,P<0.001),FVC/VC与FEV1%pred呈正相关(r=0.517,P<0.001)。FEV1%pred≥50%的COPD患者VC-FVC明显小于FEV1%pred<50%的患者[(78.23±108.26)mL比(189.26±169.21)mL,P=0.003]。结论 VC-FVC和FVC/VC是简便易得的静息肺功能指标,可用作稳定期COPD患者气道阻塞严重程度的辅助诊断。  相似文献   

15.
杨景丽  钟如柱  叶美英 《黑龙江医学》2021,45(18):1930-1931
目的:探讨肺功能训练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心理状态及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廉江市人民医院收治的慢性支气管炎患者8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内科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肺功能训练,持续12周.比较两组心理状态、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结果:护理前两组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 1/FVC)和呼气峰流速(P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护理后SDS、SAS评分和PaCO2低于对照组,PaO2、FEV 1/FVC、PEF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功能训练能够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及血气分析指标,增强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呼吸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及临床分析。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月诊治的6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通过6个月的呼吸训练,对训练前后的最大肺活量(PEF)、1s用力呼气量(FEV1)、1S用力呼气量/用力肺活量(FEV1/FVC)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与训练前相比,呼吸训练后FEV1、FEV1/FVC及呼吸峰值流速PEF都明显升高,呼吸训练后6min行走距离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呼吸训练能够明显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震荡排痰器对老年人的肺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85岁或以上的老年人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两组均进行简易肺功能测定,检测指标包括峰流速(peak expiratoryflow,PEF)、1s用力呼气容积(fe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the firstsecond)、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1S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1/FVC%)。干预组予以震荡排痰器进行肺康复锻炼,对照组不作任何干预。28d后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的肺功能、发热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及外出就医例数。结果两组肺功能方面,干预前PEF、FEV1、FVC、FEV1/FVC%两组问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PEF、FEV1、FEV1/FVC%干预组、对照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组较对照组用力肺活量有增加,FVC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前后的差值分别为(0.33±0.30)L和(0.20±0.14)L。发热例数、抗生素使用例数和外出就医例数方面,干预组和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龄老年人肺功能减退,采用物理排痰器进行肺康复锻炼可以改善肺功能,改善肺活量。  相似文献   

18.
李小侠  李静  李欣 《黑龙江医学》2021,45(22):2362-2364
目的:探究肺康复护理联合分级运动肺康复训练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0年2月间于天津市北辰医院收治的100例COPD稳定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2016年2月—2018年2月间采取肺康复护理的5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8年3月—2020年2月间采取肺康复护理联合分级运动肺康复训练的5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干预2个月.对比两组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肺功能[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运动耐力[6 min步行距离(6MWD)]、生活质量[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及两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2个月后,两组FEV1、FEV1/FVC水平均较护理前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08、5.483,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6MWD均较护理前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SGRQ评分均较护理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63、3.329,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6,P<0.05).结论:肺康复护理联合分级运动肺康复训练可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增强患者运动耐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呼吸功能锻炼及饮食干预模式对慢阻肺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本院收治的64例慢阻肺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尾号序数的奇偶数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监测生命体征和用药等护理措施,研究组实施呼吸功能锻炼护理与饮食干预护理,比较两组生存质量和肺功能指标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焦虑症状及抑郁症状等生存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研究组最大肺活量(PEF)、1 s用力呼气量(FEV_1)及1 s用力呼气量与用力肺活量比值(FEV_1/FVC)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实施呼吸功能锻炼与饮食干预护理,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改善肺功能,可在临床中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20.
闫靓 《黑龙江医学》2021,45(16):1690-1691
目的:探讨综合肺康复锻炼指导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中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20年3月间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3例COPD稳定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肺康复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30 d后6 min步行距离、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和用力肺活量的比值(FEV 1/FVC)及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VV)].结果:两组干预前6 min步行距离、肺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30 d后6 min步行距离(386.97±12.95)m,长于对照组的(352.62±12.84)m;FEV1(1.64±0.29)L、FEV1/FVC(59.52±5.78)%、MVV(60.53±6.27)L/min,均高于对照组的(1.34±0.28)L、(50.17±5.77)%、(54.61±6.22)L/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OPD稳定期患者经综合肺康复锻炼指导后,可提高运动耐力,促进患者肺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