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针对嫦娥一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空间分辨率不足的问题,运用最大后验概率估计法(MAP)实现了月表影像的超分辨率重建。介绍了嫦娥一号卫星CCD立体相机的成像模型,分析了图像获取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建立了相应的超分辨率重建模型。基于该模型,首先采用误差-参数分析法估计嫦娥一号卫星CCD立体相机动态成像光学系统的点扩散函数(PSF);然后将估计的PSF应用到MAP算法所建立的目标函数中,采用共轭梯度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最值求解;再通过VC软件平台编程实现了对单帧正视月表影像的超分辨率重建;最后从信息熵、清晰度和频谱等方面对重建图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重建图像像质优良。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CCD立体相机与干涉成像光谱仪在发射前能够快速检测图像质量,设计并研制了一种应用于CCD立体相机与干涉成像光谱仪共用的地面景物模拟器光学系统.介绍了地检景物模拟器的光学系统方案,根据实际使用要求,确定了地面景物模拟器光学系统的设计参数.该系统焦距为150 mm,视场角为10°,空间分辨率为36lp/mm,光谱适应范围为0.48 ~0.96 μm.设计结果表明,地面景物模拟器光学系统对被检CCD立体相机与干涉成像光谱仪的图像质量几乎没有影响.其奈奎斯特空间频率上的MTF与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的MTF值几乎一样.为验证光学成像探测系统CCD立体相机与干涉成像光谱仪的光机及电子学系统的状态是否正常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李重阳  张志飞  吕宠  朱永红  边志峰  张春瑞  王蓉  刘辉  都晓寒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1,50(1):20200143-1-20200143-6
2019年11月3日发射的高分七号立体测绘卫星搭载了前、后视两台高分辨率遥感相机,分别从前、后两个方向对地面同一景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测,从而形成立体测绘影像。在立体测绘相机的实验室研制阶段,需要确保双线阵相机的线阵水平、共焦一致性、内方位元素与畸变的高精度测试。为了满足高分七号双线阵相机上述技术指标的要求,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焦平面快速装调方法以及高精度内方位元素与畸变测试方法,所用方法提高了装调与测试效率,保证了测试精度,相机共焦性优于±0.04 mm,线阵水平优于±1′,畸变测试精度优于2.3 μm,可为其他大比例尺测绘遥感相机的研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线阵CCD测量系统镜头畸变校正的新方法.用线阵CCD相机及经纬仪组合体,对空间周期黑白条纹图像照相,通过图像处理和matlab曲线拟合建立图像像素坐标与无镜头畸变的理想像素坐标的关系式,即畸变校正函数.利用畸变校正函数可校正线阵CCD镜头畸变.将该方法应用于线阵CCD散布正交交汇测量系统后(两相机间距为1 561 mm),测量误差由畸变校正前5 mm提高到畸变校正后的0.9 mm.实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进行镜头畸变校正后,线阵CCD散布测量系统的精度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受现今轨道和姿态测量以及姿态控制精度的限制,与传统三线阵立体测绘相比,采用线面阵CCD阵列(LMCCD)测绘体制可提高全球无地面控制点立体测绘精度。详细介绍了LMCCD立体测绘体制下的传感器配置、时间延迟积分(TDI)工作方式及狭小空间线路板连接和LMCCD同步控制方法。经测试该相机能有效削减测轨、测姿误差,满足无地面控制点1:50 000比例尺地图应用要求,性能还可进一步改进提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月球卫星的景象匹配定位问题,为“嫦娥二号 ”卫星设计了相应的匹配模式,并构造约束 模型进行了匹配矩阵的修正,实现了“嫦娥二号”线阵CCD观测图和美国LRO卫星局部基准图 的子图像块大 规模匹配。实验中,首先通过构建匹配矩阵和测试库验证了单对图像归一化互信息匹配的可 行性和局限性, 然后通过约束模型修正,显著性水平取0.1时,使匹配成功率从60.7%提高到89.0%,并且测试库中89.0%的 正 确匹配对被匹配矩阵所保留。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对“嫦娥二号”观测图的高效、高成 功率匹配可行,能够为进一步的月球卫星位置视觉解算提供可靠的匹配数据。  相似文献   

7.
《卫星与网络》2010,(10):74-75
10月15日,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宣布,截至17:10,嫦娥二号卫星上搭载的除CCD立体相机以外的六种有效效载荷已全部开机,在轨测试完成后将陆续开展科学探测。  相似文献   

8.
综合信息     
我国公布嫦娥一号拍摄的首幅月球极区图像国防科工委1月31日正式发布首幅由嫦娥一号卫星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这是我国首次获得此类图像。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裴照宇表示,按照工程总体方案,嫦娥一号卫星上的CCD相机要求的成像范围在月面南北纬70度以内。而在对CCD相机的能力评估后,从1月4日起,科学家开始  相似文献   

9.
《光机电信息》2007,24(11):66
2007年10月24日,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第3个里程碑的探月工程,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卫星。由中科院西安光机所承担研制的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随“嫦娥一号”卫星顺利发射升空,并在卫星进入月球轨道后展开获取月球表面三维立体图像及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及物质类型的含量和分布等2项重大科学探测任务。  相似文献   

10.
《红外》2010,31(7):F0004-F0004
据中科院西安光机所网站(www.opt.ac.cn)报道,由该所承担研制,曾为我国首次探月工程做出突出贡献的嫦娥一号卫星CCD立体相机和干涉成像光谱仪,于2010年5月25日在西安通过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组织的成果鉴定。  相似文献   

11.
在演播室节目制作环节中.摄像机自始至终都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好的摄像机可以把所拾取到的真实景物逼真的重现在导演和观众的面前,无论是景物的细节还是光亮色彩,都能还原得无可挑剔.其实,摄像机这些本领的高低主要是由它的图像信号处理技术的好坏决定的.近年来,随着数字技术、高清技术的快速发展,很多高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应用于摄像机的关键环节上,使其性能越来越好.本文主要分析摄像机在图像信号处理过程中关键环节所起到的作用,并列举索尼演播室标清摄像机BVP-E30和演播室高清摄像机HDC1500的一些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2.
分析天文图像采集设备对通信的要求,给出了USB总线接口在开发CCD相机系统应用中的软硬件设计实例.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一种基于FPGA的线阵CCD数据采集系统的实现方法。该系统在Altera的CycloneEP1C6Q240C8上实现,使用SoPCBuilder开发组件定制CPU软核处理器和系统所需的IP模块,CPU软核处理器作为微控制器实现逻辑控制和数据采集功能,用硬件描述语言编程实现CCD驱动电路的设计。  相似文献   

14.
详细介绍了基于CCD成像的轮箍表面荧光磁粉探伤计算机图像显示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结构组成,对系统内的紫外频谱、荧光磁粉激发频谱及CCD摄像机工作波段进行了分析,具体介绍了针对轮箍表面缺陷图像处理的设计思想和几种适用算法。  相似文献   

15.
随着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LSI)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全数字彩色摄录机采用了电子防抖、清晰扫描、多种控制、校正与补偿技术和全新存储技术等,使得广播级数字摄录机在功能和成像质量上有了质的提高。本文诠释了广播级数字彩色摄录机的新技术和新功能。  相似文献   

16.
激光对卫星探测器的干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星探测器与地面距离较远,很难用激光对其直接损伤.但卫星探测器的光学接收系统对激光照射而言具有巨大的光学天线增益,实现激光对卫星探测器的干扰是有可能的.分析了利用激光干扰卫星探测器的可行性及影响因素,并对CCD探测器进行了激光干扰实验,得出其干扰阈值为3.55×10-5mW/cm2.通过实验及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激光干扰卫星探测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7.
陈娟  杨洗陈  雷剑波 《应用激光》2006,26(4):220-222
为了更好的研究激光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采用非接触式测温方法对激光再制造熔池温度场进行了检测。利用CCD对激光熔池进行拍摄,通过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对拍摄图片进行处理,经过温度标定后便可以得到激光熔池温度场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结合数字图像处理的温度场检测技术可以表征激光熔池温度场的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8.
分视场成像光谱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计了一种地面分辨率为5m(飞行平台20km),视场角为60°×60°的成像光谱仪系统.该系统采用了微透镜扫描器和微F-P腔可调协滤波器作为整个系统的核心器件.首先60°×60°视场分为四部分,然后微透镜扫描器将这四部分视场分次成像到CCD上,通过这种方法,不但获得了大视场,同时还保证了高分辨率.另一方面,微F-P腔可调协滤波器替代了传统的切换滤光片的方式,只要通过控制微F-P腔的腔长就能实现对特定波长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传统的测量方法测量焦距需要拆卸光学系统,然后由测量人员在光具座上逐项进行现测、记录、数据分析和计算结果等一系列工作,存在着效率低、精度不稳定、对测量人员要求高等缺点.高灵敏度低噪声CCD器件的应用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使光学系统焦距数字化测量成为可能.提出了一种基于CCD光电法和数字图像处理方法自动测量光学系统焦距的新方法.该方法可实现客观数字化测量.因此可以消除传统的光学系统光学参数测量方法的效率低、精度不稳定、对测量人员要求高等缺点.使得测量准确度高、自动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20.
激光熔覆熔池表面温度场分布的检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雷剑波  杨洗陈  陈娟  王云山 《中国激光》2008,35(10):1605-1608
采用电荷耦合器件(CCD)高温检测技术,检测了送粉同步式和预置式两种不同工艺下Ni基合金激光熔覆熔池,得到了其在不同功率下的熔池形貌、尺寸和温度场分布.结果表明,当激光功率低于1100 W时,合金粉末熔化不均匀,熔池形貌不规则;当激光功率达到1300 W时,熔池形貌近似椭圆形分布,比较规则平滑,x,y方向尺寸分别为2.8 mm,2.7 mm,平均温度为1800 K,其形貌和尺寸趋于稳定;当激光功率继续增加时,熔池形貌基本不变,但平均温度增加,由于高温热传导熔化,熔池尺寸会有少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