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隔物灸神阙、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作用机制。方法将209例确诊为原发性痛经、中医辨证为寒湿凝滞型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5例,采用隔盐灸神阙、隔姜灸关元的方法治疗;对照组104例,采用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并随机对2组各40例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经期血清PGF2α(前列腺素F2α)、PGE2(前列腺素E2)含量进行检测。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血清PGF2α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P<0.05),且治疗组恢复至正常组水平;2组治疗后血清PGE2含量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0.05),并恢复至正常组水平;2组治疗后血清PGF2α/PGE2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治疗组恢复至正常组水平。结论隔物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异常的PGF2α和PGE2水平、降低PGF2α/PGE2有关。  相似文献   

2.
隔药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隔药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确诊为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治疗组采用隔药饼灸,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芬必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有效率为8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前后的疼痛积分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1),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隔药饼灸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疗效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不同隔药灸时长对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治疗后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40例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根据完全随机法分成4组,各组10例。每组采用时长分别为15 min、30 min、45 min、60 min进行隔药灸,于每次月经周期前7 d开始治疗,直至月经来潮后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个月经周期。治疗完成后利用VAS评分评价各组治疗前后痛经改善情况,检测治疗前后每组血清雌二醇(E2)、孕酮(P)、前列腺素(PGF2α)表达水平。结果:各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痛经疼痛程度均有所缓解,检查生殖内分泌结果提示E2、PGF2α表达下降,P表达升高(P0.05)。各组治疗后比较,45 min与60 min时长与其他两组比较E_2、PGF2α下降水平明显,P升高水平明显(P0.05)。45 min与60 min两组组间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 :隔药灸能够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患者的生殖内分泌表达水平,且通过下调E2、PGF2α表达水平,上调P表达水平起到缓解痛经症状的作用,而选择45~60 min隔药灸时长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方法:把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各30例,分别是隔药灸组、隔盐灸组、西药组,并设正常空白对照组。结果:隔药灸组(总有效率96.7%)与隔盐灸组(总有效率90.0%)、隔盐灸组与西药组(76.7%)疗效比较,P〈0.05;隔盐灸组与西药组疗效比较,P〈0.01。隔药灸组与隔盐灸组、隔盐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F2α比较,P〈0.05;隔药灸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F2α比较,P〈0.01。隔盐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E2比较,P〈0.05;隔药灸组与隔盐灸组、隔药灸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E2比较,P〈0.01。隔药灸组、隔盐灸组、西药组治疗前的PGF2α、PGE2指标与正常空白组比较,P〈0.01。结论:灸法治疗痛经的疗效优于口服药物,且隔药灸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经期外周血PGF2α含量,升高PGE2含量,降低PGF2α/PGE2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隔药灸神阙穴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机制。方法:把90例原发性痛经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3组各30例,分别是隔药灸组、隔盐灸组、西药组,并设正常空白对照组。结果:隔药灸组(总有效率96.7%)与隔盐灸组(总有效率90.0%)、隔盐灸组与西药组(76.7%)疗效比较,P<0.05;隔盐灸组与西药组疗效比较,P<0.01。隔药灸组与隔盐灸组、隔盐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F2α比较,P<0.05;隔药灸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F2α比较,P<0.01。隔盐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E2比较,P<0.05;隔药灸组与隔盐灸组、隔药灸组与西药组治疗后PGE2比较,P<0.01。隔药灸组、隔盐灸组、西药组治疗前的PGF2α、PGE2指标与正常空白组比较,P<0.01。结论:灸法治疗痛经的疗效优于口服药物,且隔药灸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经期外周血PGF2α含量,升高PGE2含量,降低PGF2α/PGE2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温灸法配合中药电熨疗法对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primary dysmenorrhea,PD)患者的影响。方法:将64例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4例采用温灸法配合中药电熨疗法;对照组30例口服月月舒冲剂治疗。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观察临床疗效,并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前列腺素F2a(PGF2a)及血浆催产素(Oxytocin,OT)的变化。结果:温灸法配合中药电熨疗法对不同程度的痛经患者均有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94.12%,对照组总有效率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经期血浆前列腺素含量和催产素含量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温灸法配合中药电熨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有效,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调节患者异常的前列腺素及血浆催产素水平而发挥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拟调经汤对原发性痛经患者临床疗效及血清组氨酸(HIS)、前列腺素E2(PGE2)、前列腺素F2α(PGF2α)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8年3月本院妇产科收治的原发性痛经患者9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布洛芬缓释胶囊口服,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自拟调经汤口服。连续治疗2个月后,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痛经程度评分及血清HIS、PGE_2、PGF_(2α)水平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1.63%(P0.05);2组患者痛经程度积分、血清HIS及PGF2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血清PGE2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自拟调经汤治疗可有效提升临床疗效,缓解痛经症状,改善血清HIS、PGE_2及PGF_(2α)水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观察隔姜灸对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经络特性的调整作用与临床疗效,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36例,检测其痛经症状评分和经络特性,并据此形成治疗方案,应用隔姜灸疗法治疗,观察3个月经周期。经观察后发现,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存在经络异常现象,应用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其经络异常(P<0.01);新的治疗方案临床总有效率达到100%。结论: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患者的经络特性为足少阴肾经虚寒性、足太阳膀胱经寒性,足厥阴肝经、足太阴脾经失衡。据此形成的隔姜灸疗法可以有效调整经络异常,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隔药灸神阙穴不同灸量对寒凝型中度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PGF2α/PGE2影响.方法:将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按随机数字分为4组观察A组、B组、C组和西药组各30例,并设正常空白对照组30例.在治疗前及治疗3个疗程后,于月经来潮48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PGF2α、PGE2.结果:观察A组、B组治疗后血清PGF2α/PGE2比值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观察C组及西药组治疗后血清PGF2α/PGE2比值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P<0.05),各组治疗后恢复至正常组水平.结论:隔药灸治疗寒凝型痛经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患者异常的PG眩及PGF2水平、降低PGF2α/PGF2有关,即可降低经期外周血PGF2β量,升高PGE2含量.  相似文献   

10.
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关元穴穴位贴敷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方法 采用穴位贴敷关元穴治疗原发性痛经104例,并与对照组针灸治疗96例比较.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20%,对照组78.13%,穴位贴敷疗法疗效优于针灸治疗(P<0.05).结论 穴位贴敷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疗效确切,且疗效优于针灸治疗.尤其适于气血瘀滞及寒湿凝滞之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艾灸合暖宫贴对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80例,随机分为西药组和艾灸合暖宫贴组,每组40例,共观察4个月经周期。采用中医痛经症状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定患者治疗前、第3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第4个月经周期(停止治疗)的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的第3个月经周期,两组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和PSQI评分均较前明显下降(P<0.05)。第4个月经周期,停止治疗后,西药组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较第3个月经周期上升(P<0.05),但较治疗前评分降低(P<0.05);艾灸合暖宫贴组中医痛经症状评分、VAS评分和PSQI评分与西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艾灸合暖宫贴可以改善寒湿凝滞型痛经女大学生的痛经症状、疼痛程度和睡眠质量,疗效具有持久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定痛温经汤联合温针灸治疗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疗效及对子宫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内啡肽、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8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门诊收治的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温经汤治疗,治疗组给予温经汤联合温针灸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3个月经周;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痛经积分、子宫动脉搏动指数(API)、阻力指数(RI)、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S/D)、血清α-内啡肽(α-EP)、β-内啡肽(β-EP)及疼痛相关介质P物质(SP)、多巴胺(DA)、五羟色胺(5-HT)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痛经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降低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8.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API、RI及S/D值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SP、DA及5-HT含量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0x09α-EP及β-EP含量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升高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定痛温经汤联合温针灸对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证临床疗效显著,其机制可能与改善子宫血流动力学、降低患者外周血疼痛相关介质,升高内源性阿片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关元穴对寒凝证类痛经大鼠三阴交穴区温度(双侧)的影响并探讨其与TXB_2/6-keto-PGF_(1a)有关的机制。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盐水组、寒凝证类痛经模型组(简称模型组)、针刺关元组。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注射法造模,用红外热成像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左右两侧三阴交穴区0、5、10、20、30、40、50、60 min各时间点温度,同时用ELISA法测定血浆TXB_2和6-keto-PGF_(1a)含量。结果盐水组在基础温度、0~60 min各个时间点,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平衡(P0.05);模型组在5~60 min各个时间点,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P0.01);针刺关元组在基础温度、0~30 min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P0.05),40~60 min逐渐趋近平衡(P0.05)。与盐水组比较,模型组TXB_2/6-keto-PGF_(1a)比值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针刺关元组TXB_2/6-keto-PGF_(1a)比值明显降低(P0.05)。结论寒凝证类痛经大鼠左右三阴交穴区温度失衡;针刺关元穴能调节其失衡状态,且调节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在针刺结束后10~40 min作用显著,其内在机制与针刺调节体内血管舒缩物质TXB_2/6-ketoPGF_(1a)比值的失衡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中药包外熥配合艾灸委中穴治疗寒湿闭阻型腰痛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效应与作用机制。方法:选取96例确诊为寒湿闭阻型腰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8例,治疗组采用中药包循经外熥配合艾灸委中穴治疗,对照组给予口服洛索洛芬钠片及腰椎推拿治疗,两组均以10 d为1个疗程,分别于第1个疗程、第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腰痛相关症状、体征等改善情况,通过观察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日本腰椎骨科协会下腰痛(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的变化情况对其效应进行分析与评估,于1个月后采用患者自填健康调查表(MOS 36-l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生存质量,并分析各组临床疗效,3个月后随访分析各组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VAS评分和ODI评分均有所减少,较对照组,治疗组减少更为明显(P0.05);两组患者JOA评分中主观症状、临床体征和日常活动受限度比较,其评分均有增加,较对照组,治疗组JOA评分增加更为明显(P0.05),两组膀胱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SF-36评分均增高,较对照组,治疗组增高更为明显(P0.05);治疗组效率为93.75%,治愈率68.75%,3个月后复发率4.17%,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经通督药熥法配合艾灸委中穴治疗寒湿闭阻型腰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灸量混元灸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疼痛的影响及与常规止痛药疗效对比,以寻找治疗本病最佳的方法和灸量.方法:按照入组标准随机分组,共纳入合格有效病例90例,分为对照组(口服芬必得)、观察1组(混元灸30 min)、观察2组(混元灸60 min),比较各组VAS评分、RSS评分及疗效.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各项评分改善程度及疗效均有优势,且混元灸60 min治疗本病在RSS评分改善及疗效上均优于混元灸30 min,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元灸治疗本病有良好疗效,且适当延长混元灸时间有助于提高本病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苦参素在慢性乙型肝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ELISA和RIA方法对治疗 Ⅰ组和治疗Ⅱ组(苦参素组)治疗前及治疗6月后的慢性肝炎轻度、肝炎中度、肝炎重度及肝硬化246例患者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G-α)、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aⅢ)含量进行测定,并设立35例健康献血人员作为正常组.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GF-β1、TNF-α、HA、PcⅢ均不同程度的升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或P<0.01);治疗后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治疗Ⅱ组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5或P<0.01),并与治疗Ⅰ组在慢性肝炎中度、肝炎重度、肝硬化间差异显著(P<0.05或P<0.01).结论苦参具有逆转肝纤维的作用,有部分机制通过抑制TGF-β1、TNF-α的分泌,并且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孕前期血浆脂联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能否预测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发生。方法 前瞻性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孕16~21周妇女留取空腹静脉血浆,随访至孕24~32周进行75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测定34例GDM孕妇及35例血糖正常孕妇孕16~21周血浆脂联素、TNF-α及胰岛素。结果 孕16~21周时,GDM组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TNF-α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1);GDM组脂联素与体重指数(BMI)、胰岛素均呈负相关,TNF-α与BMI、胰岛素均呈正相关(P<0.01或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脂联素水平与GDM的发生负相关,TNF-α水平与GDM的发生正相关;校正年龄、孕次、产次、BMI及胰岛素后,仍然存在上述相关关系(P<0.01或P<0.05)。结论 GDM患者孕期血脂联素水平的降低及血TNF-α水平的升高均先于血糖异常的发生,所以可作为随后GDM发病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热敏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KOA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给予热敏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对照组患者仅给予热敏灸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并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炎症指标,并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VAS评分均显著改善(P0.05),且观察组患者膝关节Lysholm功能评分、VA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1(interleukin-1,IL-1)、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前列腺素-2(prostaglandin-2,PGE-2)水平均显著下降,且观察组IL-1、TNF-α及PGE-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χ~2=8.783;P=0.003)。结论:热敏灸联合中药外敷治疗KOA疗效显著,能够缓解患者疼痛、降低炎症,提高膝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9.
对初诊为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33例、亚临床甲亢21例、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25例、亚临床甲减23例、甲状腺功能正常15例,正常对照30例,进行血浆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炎症因子检测。甲状腺功能异常各组MD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SOD/MDA比值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或P〈0.05);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足MDA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