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3 毫秒
1.
目的探讨采用数字化塑形技术进行个体化颅骨缺损修补术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患者颅骨缺损田数据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模具将钛网压塑成形,用于修补颅骨缺损。结果术中医师塑形工作量及手术操作时间明显减少,术后无一例出现因塑形欠佳造成的并发症,复查头颅田修复后的颅骨形状与原颅骨形状完全一致。结论颅骨缺损修补手术应用数字化塑形技术实现了按解剖复位颅骨缺损,使患者颅骨缺损修补后头颅形状恢复解剖原貌。  相似文献   

2.
钛网电脑数字化成型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钛网数字化成型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骨缺损62例,采用钛网数字化成型进行颅骨修补40例,传统钛网手工塑形颅骨修补22例,对比两种修补术的手术时间、术中塑形时间、费用(以使用钛钉数量记)、术后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与传统钛网手工塑形相比,钛网数字化成型颅骨修补术平均手术时间明显缩短(P0.01),平均术中塑形时间减少(P0.05),塑形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钛网数字化成型修复颅骨缺损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手工塑形,在临床应用中值得推广和普及。  相似文献   

3.
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在神经外科颅骨缺损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集2007-09~2009-09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73例,其中数字化三维塑形修补32 例,传统手工塑形修补41例.比较分析两者在手术用时、钛钉用量、术后并发症、塑形工作量以及对术后外观的满意度等方面差异.结果 数字化三维塑形颅骨修补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塑形用时及钛钉用量,与传统手工塑形比较明显缩短和减少,患者对数字化三维塑形的满意度达到 100%,优于传统手工塑形组65%.结论 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明显优于传统手工塑形颅骨修补,能最大程度恢复缺损外形,缩短麻醉及手术用时,操作简便,术后并发症少,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应用价值更广.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成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数字化成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66例采用钛网修补术治疗的颅骨缺损患者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其中采用人工塑形钛网修补术15例;数字化成形钛网修补术51例,早期组(开颅术后3个月内)30例,晚期组(开颅手术6个月以后)21例. 结果人工塑形钛网修补组手术时间,钛钉/骨窗面积比,术后恢复时间,术后皮下积血、积液及感染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数字化成形钛网修补组,而满意度低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字化成形钛网早期组术后1月神经功能改善率明显高于晚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数字化成形钛网技术修复颅骨缺损的效果明显优于人工塑形技术,能有效提高塑形满意度,减少术后并发症.颅骨缺损患者早期行颅骨修补既能解除相关的精神负担,又可终止或逆转相关的继发性脑损害,改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运用数字化钛网修补额颞大面积颅骨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运用数字化钛网修补额颞大面积颅骨缺损的临床价值和手术技巧。方法因脑外伤后行额颞去大骨瓣减压患者15例,根据其颅骨缺损的具体形态,采用数字化三维成像技术,制作个体化钛网修补材料,施行颅骨缺损修补。结果运用数字化钛网修补额颞大面积颅骨缺损优于传统钛网的手工塑形人工颅骨修补,术后无感染,患者对塑形的满意度达到100%。结论运用数字化钛网修补额颞大面积颅骨缺损,塑形效果好,手术操作过程简洁,术后并发症少,显著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推广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数字化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数字化塑形钛网治疗颅骨缺损38例。术前均行头颅薄层(2 mm)CT扫描,应用计算机三维成像(1 mm)技术塑形钛网后,行颞肌下颅骨成形术。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的成形效果,并与传统钛网术中手工塑形颅骨成形术后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应用数字化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40个,塑形钛网和颅骨缺损正确对合,外形满意度达100%;手术时间较手术中手工钛网塑形缩短手术时间约40 min,优于传统人工塑形。结论数字化塑形钛网技术修复颅骨缺损方便、快捷、塑性满意,数字化塑形钛网符合颅骨缺损部位的生理曲度,使其牢靠固定,术中操作简捷,最大限度缩短了麻醉及手术时间,降低了手术时间过长易致感染的风险及术后并发症,提高了塑形满意度,真正达到恢复生物学外形、解除病人生理和心理痛苦的效果,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提高了生活质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背景: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修补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时能最大限度地达到生理解剖形态上的成型。 目的:通过与传统手工塑形钛网比较,观察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在大面积颅骨缺损修补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109例颅骨缺损患者按照不同的成形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手工塑形组大面积额颞顶部颅骨缺损患者60例:采用手工塑形钛网修补;数字化三维成形组49例:采用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通过计算机三维重建、将钛网制成个性化颅骨修复体进行修补。 结果与结论:手工塑形组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塑形满意度分别为108 min,22%,67%;数字化三维成形组分别为78 min,4%,100%。数字化三维成形组在手术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上明显低于手工塑形组,在塑形满意度则明显增高 (P < 0.05)。结果说明,数字化三维重建钛网修补颅骨缺损节约了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采用普通二维钛网和电脑塑形三维钛网进行颅骨缺损修补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4例颅骨缺损病人采用普通二维钛网进行颅骨修补,29例颅骨缺损病人采用电脑塑形三维钛网进行颅骨修补。结果三维组术后感染、术后翘边和术后皮下积液发生率低于二维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三维组在手术平均用时、螺钉平均使用数量和塑形满意度方面明显优于二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维组住院平均费用明显高于二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钛合金是修补缺损颅骨的理想替代材料。传统的二维钛网颅骨修补费用较低,但手术操作费时费力,术后并发症较多,塑形满意度低。电脑塑形三维钛网虽然费用较高,但其保留了二维钛网的优良特性,而且手术操作方便快捷,术后并发症少,塑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术中手工塑形三维钛网、计算机辅助预塑钛网修补颅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6月至2013年6月行颅骨修补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术中手工塑形钛网35例和计算机辅助预塑钛网2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手工塑形钛网组单侧颅骨缺损修补手术时间为(157.1±35.8)min比计算机辅助预塑钛网组(112.2±29.5)min明显延长(P0.05)。两组之间术后并发症如头皮下感染、修补材料外露、癫痫、皮下积液、皮肤慢性切割溃疡等发生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而手工塑形钛网组术后塑形满意度低,计算机辅助预塑钛网组高,两组之间差异明显(P0.05)。结论预塑钛网修补颅骨缺损麻醉及手术时间短,塑形满意度高,患者生活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0.
回顾分析数字化塑形二维或三维钛网修补颅骨缺损患者临床疗效。结果显示,86例患者中82例术后达Ⅰ期愈合,术后并发症包括钛网外露(1例)、皮下积液(2例)、轻微咬合疼痛(1例)、切口瘢痕增生明显致外观欠佳(1例)。提示数字化塑形钛网修补颅骨缺损可最大程度地恢复缺损外形、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且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采用数字化三维塑形钛网在颅骨缺损修补治疗患者脑血流与记忆功能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2年8月50例应用三维塑形钛网进行颅骨缺损修补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及术后3个月相应修补区大脑皮层脑血流改变与记忆量表改变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颅骨修补术后相应区域皮质区CBF明显高于术前,记忆量表也有明显的改善。结论三维塑形钛网技术修复颅骨缺损可对患者的脑血流和记忆量表的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AD/CAM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在大面积颅骨缺损修补中的应用.方法自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对收治的85例大面积颅骨缺损患者运用CAD/CAM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进行颅骨修补,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术中塑形修补平均时间为(13.00±2.56)min,术后患者颅骨缺损综合征改善率为85%,无重大并发症发生,术后三维重建示头颅形状恢复生理原貌,塑形满意度为100%.结论 CAD/CAM无模多点成形钛网技术修补大面积颅骨缺损的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达到科学与美学的完美结合,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itanium mesh for cranioplasty of large-area skull defect with CAD/ (Computer aided design/manufacture) CAM non-model-multi-spot shaping technique. Methods Eighty-five patients suffered from large-area skull defect were treated by CAD/CAM non-model-multi-spot shaping technique from July 2007 to February 2009.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clinical data on these patients was performed. Results The average time for cranioplasty was (13.00 ± 2.56) min, and the postoperative improvement rate of patients with skull defects syndrome was 85% without major complications. 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skull showed physiological original shape recovery. The post-operative satisfaction rate of patients reached 100%.Conclusion Cranioplasty of large-area skull defect with CAD/CAM non-model-multi-spot shaped titanium mesh enjoys short operative time, few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and remarkably improved symptoms, and achieves perfect combination of science and aesthetics, which worths widely used in clinic.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比较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和钛网在去骨瓣减压术后颅骨修补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93例颅骨缺损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应用PEEK材料行颅骨修补术58例(PEEK组),应用钛网材料行颅骨修补术235例(钛网组).比较两组病人塑形效果、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及治疗费...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影响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至2018年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全军神经外科中心行颅骨修补术治疗的1064例颅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根据是否有癫痫发作将患者分为癫痫组(155例)和无癫痫组(909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影响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危险因素。结果106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颅骨修补手术,随访时间为(13.0±9.6)个月(3~120个月),术后155例(14.6%)患者出现了癫痫发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颅骨缺损时间、原因、部位、侧别、面积、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及颅骨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均是影响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临床因素(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OR=8.523,95%CI:1.081~23.394,P<0.001)、颅骨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OR=7.763,95%CI:2.582~22.769,P<0.001)及颅骨修补时间>6个月(OR=2.874,95%CI:2.671~12.972,P=0.027)是影响患者术后癫痫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去骨瓣减压时未修补硬脑膜、修补术中开放硬脑膜及颅骨修补时间>6个月可增加颅骨缺损患者颅骨修补术后癫痫发作的概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颅底沟通肿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前颅底沟通肿瘤病人的临床表现、病理分型、采用前颅底入路显微手术。结果肿瘤全切除19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2例,术后所有病人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结论采用前颅底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可提高前颅底沟通肿瘤的切除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颅底骨性重建和膜性重建治疗前颅底骨折伴脑脊液鼻漏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3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前颅底骨折伴脑脊液鼻漏患者40例,均行前颅底修复与重建手术治疗,对其临床诊断、手术治疗及临床预后进行分析。 结果初次手术后36例患者脑脊液鼻漏停止,4例患者术后仍然有脑脊液鼻漏,后再次接受开颅手术修复重建治疗,术后脑脊液鼻漏全部停止。3例患者发生脑膜炎,静脉使用抗生素后2例治愈,1例死亡。术后随访3~36个月,预后良好者33例(82.5%),预后不良者6例(15.0%),死亡1例(2.5%)。 结论开颅颅底骨性重建和膜性重建修复是前颅底骨折伴随的脑脊液鼻漏的有效治疗方法,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和对比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与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Three 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在颅骨骨折中的影像表现,探讨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12月~2012年10月我院收治的300例急性颅脑外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检查资料,均于伤后6h内行多层螺旋CT及颅骨三维图像重建检查,检出颅骨骨折病例82例,将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差异。结果多层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顶骨折(P=0.026)、颅底骨折(P=0.004)的检出率高于常规多层螺旋CT,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结论螺旋CT颅骨三维图像重建在颅骨骨折的诊断中优于MSCT,具有可靠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DNA修复基因XRCC1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颅底脑膜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24例颅底脑膜瘤患者和218例健康对照,运用多重单碱基延伸SNP分型(Multiplex SNa Pshot)技术检测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在脑膜瘤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情况。结果 XRCC1 rs1799782位点中CT基因型携带者患颅底脑膜瘤的风险降低(OR=0.606,95%CI:0.374~0.982,P=0.041)。在颅底脑膜瘤组中,≥50岁组相比50岁组的个体,其发病风险降低(OR=0.4160,95%CI=0.201~0.862)。XRCC1基因rs1799782多态性与颅底脑膜瘤的生长部位、瘤周水肿、骨质破坏及硬膜侵袭之间不存在关联性(P0.05)。结论 XRCC1基因rs1799782位点CT基因型携带者可降低颅底脑膜瘤发病风险,rs1799782多态位点可能与颅底脑膜瘤发病风险相关,相对低龄患者更容易发病,但仍需大样本量的颅底脑膜瘤流行病学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