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梁莉 《临床医学》2013,33(9):96-9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洪湖市中医院2007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24例经超声检查结果证实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结果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是剖宫产术的远期并发症,它表现为腹壁瘢痕处软组织层内出现低回声肿块,大部分与月经周期有关,经前及经期肿块增大,经后肿块缩小。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检查手段,具有方便、无痛苦、可重复性强的优点,是目前诊断内膜异位症的最佳检查方法,能为临床诊断提供非常有价值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腹壁切口处及会阴部侧切口处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壁切口处及会阴部侧切口处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切口处及会阴部侧切口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质的中低回声肿块,全部肿块内都见斑片状液性暗区间弱回声光点及条带状低回声区,CDFI显示肿块内有点状、短棒状和线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表现为低速高阻的特点,Vs5.6~18cm/s,R10.66~0.82。结论高频超声结合CDFI和PW能对腹壁切口处及会阴部侧切口处皮下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剖宫产或妇科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高频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2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中,19例位于脂肪层内,7例位于肌层内,瘤体均位于腹壁切口下方和(或)邻近软组织,直径1.2~5.1cm,无包膜,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内部为低回声,部分内见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内部可见点状或条索状彩色血流信号,其动脉均为低速高阻型血流速度曲线。结论高频超声可直接显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灶的内部结构、大小、形态、回声及血供情况,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高频超声可作为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诊断。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5月-2007年9月在我室超声检查发现并经术后病理及临床证实的25例患者资料。结果25例患者有31个肿块,分别位于腹壁切口处肌层11例,皮下脂肪层15例,肌层与壁层腹膜之间5例,超声图像27例为低回声,4例为无回声。结论掌握典型的超声图像,结合患者的剖宫术史对切口下方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性 ,2 9岁。剖宫产术后 3年余 ,腹壁切口处包块周期性月经期胀痛 1年 ,加重 1个月。查体 :下腹横形切口疤痕左侧皮下可触及一 2cm× 4cm大小肿块 ,质韧 ,与周围组织粘连固定 ,压痛明显。B超所见 :下腹壁切口左侧脂肪层见一2 .4cm× 1.5cm× 1.9cm低回声肿块 ,形态不规则 ,后壁回声增强。CDFI:肿块内未见血流信号显示 (图 1)。超声诊断 :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中见蚕豆及鸽蛋大灰黄色包块 2个 ,有不完整包膜。病理诊断 :瘢痕内膜异位症。讨论 :子宫内膜异位症常见部位为卵巢、子宫直肠窝、子宫骶骨韧带等。生长在腹壁切口上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方法对8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例肿物均位于皮下脂肪层,最大直径为1.6~3.7cm;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常呈毛刺状侵及腹直肌前筋膜;内部呈不均匀的低回声,可见一个或数个小的液性暗区;彩色多普勒显示肿物内部均可见点状和/或条状血流信号,为低速高阻的动脉血流。结论与临床资料相结合,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腹壁内膜异位症的一种有价值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方法对7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腹壁瘢痕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质的低回声肿块,彩色多普勒血流显示肿块周边部血流信号丰富,多普勒频谱表现为低速高阻的特点,PSV 6.5~19 cm/s,RI 0.71~0.8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对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价值。方法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13例,术前行高频超声检查,对其声像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人高频超声声像图呈不均质低回声包块,边界尚清,形态不规则,无包膜,有的呈"蟹足"状向周围软组织及肌层浸润,内回声以低回声为主,可见小的不规则无回声区及稍强回声光斑。结论根据高频超声表现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回顾分析临床收治的13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3例均发生于剖宫产术后,其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疼痛性肿块,经期肿块增大,经后缓解.治疗以直接手术切除为首选.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医源性子宫内膜异位症, 其发生与子宫内膜直接种植有关.降低剖宫产率是减少该病发生的根本因素.剖宫产术时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腹壁切口上,则是预防和减少这种医源性植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及诊疗方式。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2月~2014年12月所收治的15例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为对象,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具体病因同时作临床综合治疗。结果:本研究15例患者均在产后半年至4年出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有9例患者病灶位于皮下,4例患者病灶位于肌层,共计2例患者腹膜受到侵犯,经治疗后均得以痊愈。结论:针对孕产妇行剖宫产处理时,需给予足够仔细的操作,确保切口边缘平整,且手术过程中要对切口给予适当的保护,并作切口冲洗、消毒,以此避免患者出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和临床价值。方法:对2003年1月~2010年8月我院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腹壁内膜异位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二维声像图表现为腹壁切口处探及边界欠清晰、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质的低回声肿块,无包膜回声,边缘类似“伪足状”浸润。肿块有经前期增大,回声减弱;经期增大相对明显,回声呈不均匀增强或可见不规则小液性暗区;经期后缩小,回声略增强的特点。彩色多普勒表现为19例肿块内无明显血流信号,4例内部可见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但周边均显示点状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可见动脉频谱,呈低速高阻型,但不易采集到连续、完整的理想频谱。结论:密切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够对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作出明确诊断,从而对临床病灶的彻底清除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而且具有诊断迅速、可靠、无创伤、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等优势,因此彩色多普勒超声已成为临床首选的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患者 ,女性 ,30岁。因周期性下腹痛 18月 ,加重3月入院。 5年前有剖腹产手术史。超声检查 :脐下偏左腹壁内可见大小约 4 .2 0 cm× 1.32 cm低回声区 ,境界清晰 ,内回声欠均匀 ,内可见少量点状血流 ,距体表约 1.6 cm。超声提示 :下腹部腹壁内低回声肿块 ,首先考虑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近 3月来因经期腹痛加剧行超声复查 :脐下偏左腹壁内可见大小约 2 .8cm×0 .9cm× 1.0 cm低回声肿块 ,境界尚清 ,内回声欠均匀 ,内可见较多彩色血流 ,测及小动脉流速约为2 6 .5 cm/ s(彩图 17见封三 )。超声提示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经手术病理证实。讨  …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27岁,剖宫产术后6年余,发现腹壁包块伴经期疼痛5个月余入院。查体:脐下3cm处可见一纵形瘢痕,长约12cm,瘢痕中段可触及一3cm×2cm×2cm的皮下包块质硬,无压痛。初步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超声检查:腹壁切口处于皮下脂肪层内见一大小为2.9cm×1.7cm的不均质偏低回声占位,形态不规则,边界欠清,部分深达肌层;CDFI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图1)。诊断:腹壁切口下不均质偏低回声包块(考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中见皮下脂肪层内有一3cm×2cm×2cm的包块,质硬,边界不清,与周围皮下组织及筋膜粘连紧密。术后大体标本大小约3cm×2cm×2cm,…  相似文献   

14.
陶宝玲 《临床医学》2012,32(11):89-9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表现、影响和治疗方法。方法选取15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进行手术配合药物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无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处出现有粘连固定的硬质的包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包块内血流信号不明显,仅有少量血流呈点状或线状流动;行手术切除治疗是首选;术后的复诊证明所有患者术后均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截至目前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关键是防患于未然,如果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出现要及时治疗,手术切除病灶防止再次复发。  相似文献   

15.
徐闻 《临床医学》2013,33(5):21-22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5例临床怀疑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剖宫产术后24例,附件巧克力囊肿切除术后1例)进行高频超声检查,并分析其声像图特征。结果 25例患者均经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声像图表现为腹壁切口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内部不均匀的低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示21例包块周边见点状、条索状血流信号而内部无明显血流信号,2例包块周边见半环状血流信号而内部见少许星点状血流信号,2例包块内部及周边均未见明显血流信号;脉冲多普勒(PW)表现为低速高阻动脉频谱:峰速流值5.4~19.2 cm/s,阻力指数0.71~0.85。结论结合临床资料,高频超声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准确率高,具有很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对30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0例患者均继发于剖宫产术后6个月至2年,主要表现为腹壁切口瘢痕及周围组织不同程度的疼痛性结节或肿块且与月经周期有关;所有患者均行局部病灶切除术后以米非司酮治疗3至6个月,随访1年无复发。结论剖宫产术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医源性因素,预防的关键是减少剖宫产率和术中的切口保护,手术切除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药物辅助治疗有利于预防复发。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7.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2007年6月,我们共收治7例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7例,均为剖宫产术后发生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26~32岁,均为初产妇。单发病灶5例,多发病灶2例。病灶大小1~4 cm。潜伏期为8~58个月。7例均有与月经相伴的周期性腹壁切口处肿块疼痛,且肿块进行性增大,B超提示切口处有不均质回声,手术切除标本病理检查显示肿块内结缔组织增生,有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患者因周期性的腹壁疼痛,往往会出现焦虑烦躁的情绪变化。护理人员应给予耐心细…  相似文献   

18.
一、资料与方法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以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瘢痕处周期性疼痛或触及腹壁切口边缘不规则肿块(肿块大小随月经周期变化)来我院超声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壁手术切口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10例,患者年龄29~36岁,中位年龄32.5岁,其中9例剖宫产术后1~2年,1例剖宫产术后13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08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声像图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盆腔肿块者102例,腹壁切口处探及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无包膜、内部回声不均质的中低回声肿块4例,会阴侧切口处探及类似肿块1例,1例位于膀胱内不均质肿块。结论彩超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对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复发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27岁.因下腹部不适发现腹壁包块1.5a就诊.2006年曾做剖宫产术,术后出现腹部不适并逐渐加重,尤以月经期明显,于2008年在当地卫生院行腹壁包块剥脱术,术后病理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2010年自己感觉腹部切口处不适,并触及一小硬结,硬结在月经期感觉稍有增大.查体:下腹部腹壁上触及花生米大小肿块,质中等硬度,边界尚清晰,形态欠规整,无压痛,不移动.余查体未见异常.彩超检查所见:腹部腹壁切口下探及一约29.6 mm×17.5 mm×27.0 mm大小实质低回声肿块,边界清晰,形态规整,内部回声不均匀,肿块内探及丰富血流信号.提示:腹部腹壁切口下实性占位,考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