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对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2003-03-2010-03接受外科治疗的合并或疑合并PDA的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结果术后院内死亡共4例,其中2例死于合并PDA的法洛四联症(TOF),2例死于合并PDA的肺动脉闭锁型TOF。结论疑诊合并PDA的心内畸形要行正中切口,以备其他心内畸形的同期矫治,术中要仔细探查,以防漏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心内直视手术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自1985年1月至2005年5月心内直视手术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15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合并行室间隔缺损修补术7例,房间隔缺损修补术3例,法洛四联症矫正术2例,二尖瓣置换术2例,主动脉瓣置换术1例。结果:1例死于术中复跳困难,14例治愈出院。术后复查彩色超声心动图,导管无再通。结论: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脏畸形或后天性心脏疾病的动脉导管未闭,只要选择正确的处理方法,同期行手术治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成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手术治疗方式及术中注意事项。方法:总结分析我院7年间对42例成人PDA的外科手术治疗及围术期处理的完整资料。25例管型及漏斗型导管单纯用丝线双重结扎,11例窗型或瘤型采用缝扎或切断缝合术的方法,6例用垫卷置于导管上方压迫结扎;其中合并其他心脏病的11例于体外循环下心内直视缝扎或结扎导管。组中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2例,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6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喉返神经损伤、栓塞、灌注肺等并发症,随访无假性动脉瘤及再通发生。结论: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及术中认真仔细的探查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PDA是较为安全的选择,特别适合有合并心血管畸形及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患者  相似文献   

4.
正中切口体外循环下处理动脉导管未闭10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正中切口体外循环(CPB)下处理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993年10月至2005年2月正中切几下处理100例PDA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其转归。结果术后除右心功能不全2例及术后早期出现声音嘶哑3例外,无其他重大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各种心内畸形经常合并PDA,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意义重大;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和提高CPB技术,对降低手术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经肺动脉切口缝闭PDACPB下处理PDA的主要方法,术中应用Foley导尿管阻断动脉导管血流,有利于术野显露、缩短CPB时间,可降低肺部、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1999年8月~2007年3月,我们收治15例动脉导管末闭(PD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心内畸形15例围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8月~2007年3月,我们收治15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在围术期进行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围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或合并心内复合畸形手术难度较大,以往常行单纯结扎或分两次手术,我院自1988年5月至1994年10月采用郭氏[1]方法为7例动脉导管未闭或合并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及肺动脉高压患者,在深低温微流量体外循环直视下施行PDA+VSD直视修补术.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脉导管未闭(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90mmHg)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动脉导管未闭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的手术治疗方法;4例采用单纯结扎,20例采用体外循环直视下肺动脉切开PDA缝合术,2例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结果单纯结扎4例中有2例导管再通。体外循环直视下肺动脉切开PDA缝合术20例中有1例肺动脉壁切口缝合出血,再次体外循环,出现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死亡。2例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痊愈。结论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如果伴有其他心内畸形,可采用体外循环下切开肺动脉干PDA缝合术。如果单纯PDA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应直接采用左心转流下降主动脉切开PDA缝合术。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了9例体外循环心内直机手术中遇有术前未能确诊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经验,强调了术中深低温、低转流量、不停止体外循环转流、术中需维持良好的左心转流,先经肺动脉切口直视了缝闭动脉导管,随后处理合并的心内病变,以及术中对动脉导管未闭的确认。9例病人除一例死于术后严重免疫性溶血外,全部康复出院,出院时无残流及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9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中遇有术前未能确诊动脉导管未闭的处理经验,强调了术中深低温、低转流量、不停止体外循环转流、术中需维持良好的左心转流、先经肺动脉切口直视下缝闭动脉导管,随后处理合并的心内病变,以及术中对动脉导管未闭的确认。9例病人除一例死于术后严重免疫性溶血外,全部康复出院,出院时无流及脑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病例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近年来所收治的59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其中单纯室间隔缺损(VSD)46例,VSD合并房间隔缺损(ASD)6例,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7例。59例均行手术治疗。结果57例治愈,死亡2例。其中1例死于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死于严重肺部感染导致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率3.38%。结论室缺患儿一旦合并有肺动脉高压应尽早手术治疗,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治疗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临床疗效。方法:从1996年8月至2001年5月应用Rashkind双面伞法、Sideris纽扣式补片法、弹簧圈法以及Amplatzer蘑菇伞堵闲法关闭6例PDA患儿。结果:6例均一次性堵闭成功,术后即刻造影有小量残余分流2例,其中1例术后24h心脏彩超显示小量残余分流消失;其它4例术后即刻造影均无残余分流。结论:经导管应用弹簧圈法及Amplatzer蘑菇伞法堵闭PDA,临床疗效可靠、安全,可作为治疗小儿PDA的首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2008年4月~2011年4月共手术治疗CoA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2例,其中合并VSD 2例,ASD 3例,VSD+PDA 7例,合并主动脉弓发育不良2例。全组均行一期矫治,1例采用胸骨正中切口加左后外侧切口进行矫治,11例行胸骨正中单一切口。其中8例患者动脉缩窄段切除端端或端侧吻合,3例患者补片扩大成形,1例行人工血管植入。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均顺利出院。随访3~40月,术后恢复良好。超声复查无吻合口狭窄,无吻合处动脉瘤形成和主动脉瓣反流等并发症。结论主动脉缩窄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手术策略主要根据心内畸形和缩窄病变特点决定,应视病变长短、并发症而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并通过各种手段尽量避免复发及动脉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7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的检查,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动脉导管未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取大血管短轴及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确定有无PDA,多切面观察有无合并畸形,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78例中,PDA合并其它畸形15例,占19.2%,PDA合并Eisnmengerˊs综合征1例,占1.3%,同时发现,导管直径与左房室腔大小成正相关关系。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诊断PDA的首选方法,且可及时发现合并畸形,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案提供确切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为临床少见的心血管复合畸形,我院自1984年10月~1994年12月收治室间隔缺损(VSD)986例,其中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者21例(占2.13%),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6.
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缝扎术后残余分流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智  黄希勇 《医学临床研究》2008,25(12):2231-2232
【目的】评价经导管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arteriosus,PDA)外科缝扎术后残余分流的可行性、安全性与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本院收治的两例动脉导管未闭外科缝扎术后残余分流的患儿,经导管介入封堵,分别于术后24h,1、3、6、12个月形行X线胸片、心电图和心脏彩超随访。【结果】再通PDA为漏斗型,均成功封堵,术后随诊18个月,未发现任何并发症。【结论】经导菅介入封堵PDA外科缝扎术后的残余分流是安全、有效的,可作为PDA外科缝扎术后残余分流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主动脉病变合并心内畸形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1999年至2009年我院共收治12例主动脉病变合并心内畸形患者,其中3例主动脉弓离断应用端端吻合重建主动脉,4例主动脉缩窄患者应用狭窄段切除和扩大吻合法,5例应用补片加宽法.结果 无手术死亡,10例术后上下肢动脉压差消失,无假性动脉瘤或主动脉再狭窄.结论 一期矫治主动脉病变合并心内畸形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介绍小儿心内直视手术中登工动脉导和未闭在诊断及手术处理技巧等方面的特殊性。方法“总结1996年1月 ̄1998年7月间共收治先天性心内畸形合并PDA患者74例,均同期行畸形矫治手术。结果:无手术死亡,均痊愈出院,随访1 ̄1.5a,心功能达1级,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漏诊率6.8%。结论:对心内直视手术中合并动脉导管宜采取同期手术,并存的动脉导管在体外循环并行下闭合是一种较理想的安全术式,同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经导管同期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治疗策略和疗效.方法 2006年11月至2013年9月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共17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复合畸形为室间隔缺损(VSD)并发房间隔缺损(ASD)7例,ASD并发动脉导管未闭(PDA)3例,ASD并发肺动脉瓣狭窄(PS)2例,VSD并发PDA 5例.介入治疗的顺序依次为肺动脉瓣球囊扩张术(PBPV)、VSD封堵术、PDA封堵术,最后行ASD封堵术.术后48 h,1~6个月随访检查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结果 17例复合畸形均一次性治疗成功,手术成功率100%.并发症发生率5.9% (1/17),1例VSD并ASD术后发生残余分流伴溶血经治疗后停止,余随访无不良并发症发生.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术中采取适当的治疗策略,操作规范,先天性心脏病复合畸形的同期介入治疗安全可行、有效,可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在引导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微创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合并PDA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2例,动脉导管均呈管型或漏斗型,其中14例合并法洛四联症,9例合并隔瓣下型室间隔缺损,7例合并部分型心内膜垫缺损,12例合并肺动脉瓣狭窄。所有患者大动脉水平均呈左向右分流,29例合并中度以上房室瓣反流,13例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手术方式为TEE引导下PDA封堵术+体外循环辅助下心内直视矫治术。术中心脏复跳后、术后6个月的房室瓣口反流面积以及肺动脉收缩压与术前麻醉状态下的同一参数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在TEE精确引导下,41例患者动脉导管封堵成功。术后12个月随访时间内,所有成功封堵患者均无封堵器相关并发症的发生。1例患者因动脉导管内可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改补片法封闭动脉导管。首次心脏复跳后TEE显示:41例成功封堵的患者封堵器固定良好,无移位、脱落、残余分流情况发生;心室水平残余分流4例,其中1例合并法洛四联症、3例合并隔瓣下型室间隔缺损,即刻进行手术处理,再次心脏复跳后,该残余分流消失。其余患者均一次矫治成功。13例患者合并肺动脉高压,其肺动脉收缩压术中心脏复跳后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7,P0.05);术后6个月复查肺动脉收缩压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0,P0.01)。合并中度以上房室瓣口反流的患者,其瓣口反流面积术中心脏复跳后、术后6个月与术前比较,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二尖瓣:t=12.75、13.80,三尖瓣:t=17.65、19.94,P值均0.01)。结论 TEE能够有效引导心脏外科医师进行PDA微创封堵术,具有安全、无放射线损伤、可操作性强等优点,可先于其他心内矫治术实施,以减少术中出血及手术时间,同时,TEE可以实时对手术效果进行动态观测,确保患者手术治疗成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