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治未病"是祖国医学防治疾病的重要原则。首先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明确提出了防重于治的预防思想,对后世预防医学的发展做出了宝贵的贡献。所谓"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未病的历史源远流长,最早见于《黄帝内经》,文中记载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指导思想,倡导无病先防,重在预防。通过养生来预防疾病,养成良好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掌握必要的保健知识,定期进行体检,防病于未然。  相似文献   

4.
所谓预防,就是指治未病,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祖国医学中的一个防治体系,历史渊源流长。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内经》中就有关于治未病的记载,并指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下工治重病。”简言之再好的刀伤药,不如不开口,高水平的医师是防病之技。所谓保健,是指保障健康的措施,心脑血管病中老年人患者居多。中老年人冬季的预防保健应注意:(1)冬季具有“寒冷痹阻气血,滞塞经脉,给血液循环造成威胁,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特点;(2)结合…  相似文献   

5.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黄帝内经》提出防病养生原则,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瘥后防复等。提示注意治病-防病-病变发生,在病变未产生前采取措施,疾病痊愈后防止复发,达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术"。  相似文献   

6.
《金匮要略》“治未病”之管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治未病”首倡于《内经》,仲景将这一思想作为其学说的精髓,在《金匮要略》中不但体现在防治疾病的发生发展方面,而且体现在对疾病预防性治疗的用药方面。其精神实质是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传。《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篇从养生防病、重视先兆、早治防重、已病防传等方面详细论述了中医“治未病”的丰富内涵。“治未病”理论在临床用药中的运用,也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仲景治未病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金匮要略》一书中所言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堪称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集中表现。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 ,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虽未明确提出“未病”和“治未病”概念 ,然所涉范围包括养生防病 ,有病早治 ,已病防传 ,病盛防危 ,新愈防复五个方面。内容十分丰富 ,形成了完整而严密的体系 ,目前还有效地指导我们的临床实践。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1 养…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历来重视预防。早在《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强调“防患于未然”。并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为比喻,来阐明治未病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中医药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所形成的具有突出优势和特色的一种防病治病方法,它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病后防复。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治未病"思想。此后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不断发展、进步、完善,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提高,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基于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思想,运用中医学养生理论,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起居、四时情志等,以协调其阴阳、精气神,从而达到协同治疗,较好控制病情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谈谈“治未病”理论在肿瘤治疗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理论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前贤“治未病”法内容有三:一指未病先防;二指既病防变;三指病后防复。简而言之,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复发。中医“治未病”理论不仅是一种预防思想,还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治疗思路。笔者将“治未病”理论运用于肿瘤临床治疗,取得一定的疗效,下面结合临床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在现存最早的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就已被提出,开创了中医对这一领域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述其源流,蓝毓营认为中医治未病说奠基于战国时期《内经》、《难经》,发展于东汉《伤寒杂病论》,成熟于清代《温热论》。如《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  相似文献   

13.
“治未病”即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旴江医家喻昌临证见微知著,整体审察,不但主张“先议病后用药”,同时善于“治未病”。挖堀、分析喻昌“治未病”思想,认为未病之时,应当重视预防养生;既病防变之时,早治疗及时顾护可能受影响的脏腑组织;愈后防复,则以调养为主,防止疾病复发。  相似文献   

14.
仲景治未病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夫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这出自仲景《金匮要略》 ,并为后世医家广为传颂的金律玉言 ,堪称仲景治未病思想的集中表现 ,这一思想至今仍有效地指导临床实践。治未病一词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 ,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他在《伤寒论》中虽未明确提出“未病”和“治未病”概念 ,然仲景十分重视治未病医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并将其体现于《金匮要略》一书中 ,所涉范围包括养生防…  相似文献   

15.
仲景“治未病”思想与亚健康状态的诊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言:“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历代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有所发挥,尤以汉代医圣张仲景阐述得更为翔实、具体。在其《金匮要略》一书中,所涉及的范围就有未病先防、有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盛防危、新愈防复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张丽艳  林大勇 《吉林中医药》2009,29(11):933-934
《金匮要略》中蕴含着丰富的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和已病防传两层含义,在养生保健、治疗方法和遣方用药中都有体现。治未病理论应当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念一样,作为中医最基本的理论。  相似文献   

17.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来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宁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明确指出,治未病是于疾病未生之时进行保健治疗,并强调此谓文明医生之举,开创了中医预防思想之先河。  相似文献   

18.
从学术源流、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及愈后防复等方面总结了邓运明教授“治未病”学术思想。邓运明教授认为“治未病”与“治已病”相辅相成,“治未病”的重点是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应加强养生保健、按摩导引在临床的运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乳腺癌是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目前已成为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医学“治未病”思想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用现代医学的视角来看待古人的这种“治未病”思想,其精神实质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未病先防”,即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积极预防,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即已病之后运用多种手段防止疾病的发展、传变。要想降低乳腺癌的发病率,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必须将“治未病”的思想与乳腺癌的治疗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从“虚”论“治未病”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春燕 《中医研究》2010,23(6):57-59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奠定了中医“治未病”的基础,对人类的养生保健、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