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防风以疗风最著,故名。在临床眼科的作用历代本草均有记载。《神农本草经》云:“主大风头眩痛,目盲无所见”,《药类法要》曰:“治风通用,散头目中滞气,除上焦风热。”《古今医统》谓“防风,散风邪明目”。笔者在眼科所用方中,酌情加入防风,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防风,又名山芹草、白毛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防风的根。辛甘温无毒,入膀胱、肺、脾经,具有发散风寒、祛风胜湿、止痒、止泻、止血等多种功效。《本经》列为上品,谓“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痛、烦满。”但对其认识,有单为感冒风寒,轻疏发散之用,亦有谓“治风通用”(《药类法象》)、治“男子一切劳劣”,“虚损盗汗等(《日华子本草》)。为正确认识防风的功效,掌握其主治,本文就其临床主要治疗作用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3.
防风的祛风作用及其配伍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防风,又名屏风、风肉、回云、回草,为伞形科植物防风Saposhnikoviadivaricata(Turcz)Schischk .的根,入药始见于我国第一部中药专著《神农本草经》,谓:“防风,味甘,温。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烦满。”书中所记防风的主治病证,其病因均与“风邪”有关。明代的《本草纲目》云:“防风,御也,其功疗风最要,故名。”后世一直认为防风为“治风通用”之药,其功用可归纳为祛风解表、祛风止痛、祛风除痹、....  相似文献   

4.
浅谈侯氏黑散与风引汤314500浙江省桐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朱亚蓉侯氏黑散、风引汤两方,见于《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方用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穹、桂枝。风引...  相似文献   

5.
菊花是临床上常用的中药 ,尤其对治疗眼病方面具有独特的功效。现对菊花的药效、剂型和本人的应用体会介绍如下 ,为临床提供参考。1 功效与主治《神农本草经》云 :“菊花 ,味苦平 ,主诸风 ,头眩肿痛 ,目欲脱 ,泪出 ,皮肤死肌、恶风湿痹。久服利血气 ,轻身耐老延年。”《本草衍义补遗》云 :“菊花能补阴 ,须味甘者 ,若山野苦者勿用 ,大伤胃气。”《本草纲目》云 :“菊花 ,昔人谓其能除风热 ,补肝益阴 ,益不知其尤多能益金水二脏也。补水可以制火 ,益金所以平木。木平则风息 ,火降则热除。用治诸风头目 ,其旨深微。”《药品化义》载 :“甘菊 …  相似文献   

6.
<正> 眩晕证在临床多见,其病因较多。古人有“风眩”、“火眩”、“痰眩”、“虚眩”等等之说。风眩始见于《内经》“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孙思邈、沈芊绿也都认为肝风能引起眩晕;痰眩始见于《金匮要略》“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济生方》曰:“胖人停饮而眩”;火眩刘河间认为由风火引起,王肯堂认为火致目眩,张三锡主张痰火成眩;虚眩《灵枢》谓:“上虚则眩“,张仲景、徐春甫同意此说。张景岳认为虚者居其八九,而兼见痰火者,不过一二,但卢搏导主张下虚上实而眩。《临证指南》曰:“眩晕者非外来之邪,乃肝胆之气,风阳上冒,中虚下虚”。我认为眩晕证,病况繁多。但归纳起来不外乎风、痰所致。故痰聚中焦而上泛,火借风力而飞扬,直达清空之窍而引起眩晕证。善治上者,必求其下。滋其苗者,必灌其根。治病必求于本。因而风、火、痰,则为产生“眩晕”之根本。脾居中洲,为机体气化升降的枢纽。在里属阴,藏而不泻,故脾为阴脏,其性主升,升  相似文献   

7.
习拴成 《河北中医》2003,25(5):359-359
《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 ,《类经》有“风主动摇 ,本之化也 ,故属于肝”之说 ,后世医家皆宗其法 ,治眩多责肝伐木 ,收效甚多。然笔者对此另有见术 ,略陈一词。1 治眩当责肾责于肾当辨阴阳。《灵枢·海论》谓“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是责之阴 ,肾为先天之本 ,主藏精生髓。今肾精亏虚 ,则髓无所生而脑转。《伤寒论》谓“太阳病发汗 ,汗出不解 ,其人乃发热 ,心下悸 ,头眩……真武汤主之。”是责之阳 ,肾主水 ,赖阳气以蒸腾 ,今误汗伤阳而致少阴阳虚 ,水不化津而泛滥 ,上干清阳而致眩。肾之阴亏 ,水不…  相似文献   

8.
5.8 高原胸痹 :名见朱文锋《内科疾病中医诊疗体系》。系根据其病变特征为胸痹 ,病发于高原地区而定。5 .9 心厥 :《内经》虽无直称心厥的病名 ,但《素问·厥论》谓 :“手心主少阴厥逆 ,心痛引喉 ,身热 ,死不可治。”可知实为心厥之义。5 .10 支饮 :名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咳逆倚息 ,短气不得卧 ,其形如肿 ,谓之支饮。”5 .11 风眩 :名见《针灸甲乙经·卷之十》:“风眩善呕 ,烦满 ,前庭主之。……风眩目眩 ,颅上痛 ,后顶主之。”《诸病源候论·风头眩候》引《养生方·导引法》曰 :“以两手抱右膝 ,著膺 ,除风眩。”5 .…  相似文献   

9.
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果穗入药,以其冬生夏枯,故得此名。其味苦辛而性寒无毒,《本草图解》谓能“独入厥阴”。本人根据前人经验,常用本品入伍治疗眼病,效果较好。特简述如下: 一、疏风清热,疗风痒目疾本品味辛,功能发散,张山雷谓能以“宣通泄化见长”。常用夏枯草配伍苦参、菊花、荆芥、防风、铜绿煎水外洗,疗风痒目疾。如杨某,女,28岁,患滤泡性结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名中医杨干潜常用《金匮》二方治高血压取效,一方为侯氏黑散内服,一为矾石汤外用。侯氏黑散由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桂枝组成。矾石汤治脚气冲心,“矾石二两,以浆水一斗五升,煎三五沸,浸脚良”。矾石汤中之矾石即明矾、白矾,浆水用洗米水。唯取洗米水有时亦有不便,尤是在以面食为主的地区。本人将此方稍作改良,用糯米粉取代浆水。明矾研末,明矾粉30g,糯米粉15g为一包量,分装。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侯氏黑散临床偶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氏黑散方出自仲景《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 ,论曰 :“侯氏黑散 ,治大风四肢烦重 ,心中恶寒不足者。”方药组成 :菊花四十分 ,白术十分 ,细辛三分 ,茯苓三分 ,牡蛎三分 ,桔梗八分 ,防风十分 ,人参三分 ,矾石三分 ,黄芩五分 ,当归三分 ,干姜三分 ,川芎三分 ,桂枝三分。上十四味 ,杵为散 ,酒服方寸匕。日一服 ,初服二十日 ,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 ,常宜冷食 ,六十日止 ,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 ,热食即下矣 ,冷食自能助药用。仲景取侯氏黑散作为治疗中风病的主方。本方针对痰热中风外夹寒邪之证而设。由于病人平素气血亏损 ,虚阳上…  相似文献   

12.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历代医家对此方的褒贬各有陈词。通过整理不同医家对侯氏黑散的见解与应用,忠于《神农本草经》《本草经疏》等本草著作对方药的解释,将《黄帝内经》对耳鸣的阐释与临床对耳鸣的诊治相结合,阐述侯氏黑散方药及方证,并分析耳鸣与侯氏黑散方证的关系,认为侯氏黑散方药排布用意独到,为治"风"之佳剂,临床辨证,随证加减,用于治疗耳鸣,可收良效。  相似文献   

13.
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芳 《中医杂志》2001,42(1):59-6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状,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对于眩晕的病因及治疗,历代医籍的论述,主要有主风、主火、主痰、主虚之说。如《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则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现今对眩晕的辨证论治亦从以上理论。但从临床实践中可知,由血瘀所致眩晕者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14.
《本经》谓细辛“主咳逆上气,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利九窍。”然仲景却通过巧妙配伍,有效地扩大了它的运用范围。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有15方22处用了细辛(不包括三黄汤和侯氏黑散),本文试对应用该药的主要方剂作一浅析,以图更好地发掘细辛的临证价值,不逮之处明哲正之。 配温肺降逆药化饮平咳喘 1、入小青龙汤解表化饮以止咳:《伤寒论》40条“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和《金匮·痰饮咳嗽篇》“咳逆倚息不得卧”,仲师均用小青龙汤主之。方取细辛助麻、桂解散表寒,协干姜、半夏温化痰饮,一味药竟收表里兼顾之伟功。诚如周禹载所说:  相似文献   

15.
中药半夏,始载《内经》。《本经》谓其“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咽喉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半夏对中枢神经有良好的镇静作用,观古察今,半夏用诸临床,其功不外化痰、消痞、止呕、安眠四端。半夏之用量,对临床疗效举足轻重。自《内经》半夏秫米汤以降,主以半夏为方者众,剂量差异殊甚。《伤寒论》载半夏、生姜、甘草三泻心汤,每剂半夏均用半升,笔者经度量,约合今之50克;《金匮》为呕痞眩悸而制的小半夏汤,每剂用半夏一升,约合今之100克;更有甚者,《金匮》大半夏汤,主治胃反,每剂竟用半夏二升,约合今之200克。嗣后(?)  相似文献   

16.
张秋霞 《北京中医》2002,21(4):242-243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 ,是治疗中风后遗症的有效方剂。由于原文叙证简略 ,并且涉及此方者仅一条 ,客观上限制了经方侯氏黑散的临床运用。笔者通过对侯氏黑散方义的分析、风药治风立论的剖析以及现代药理作用的阐述来探讨侯氏黑散治疗中风后遗症的部分机理。希望引起同道加强对经方侯氏黑散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具有祛风化痰、补虚除热、祛瘀通络之功。然而历代医家对其认识不一,通过对此方进行方义阐释,分析侯氏黑散与缺血性中风的关系,结合临床验案,笔者认为此方属于仲景博采众方所录,病机为心脾气血亏虚,风痰阻络,为内外风同治之方,临床用于缺血性中风的预防与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接上期)  [原文]一法曰:暖土以御寒风,如《金匮》近效白术附子汤,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是暖土以御寒风之法。此非治肝,实补中也。[浅绎]暖土以御寒风,旭高引用《近效》白术附子汤,并指出“此非治肝,实补中也”。《医门法律》载:“肾气空虚之人,外风入肾,恰似乌洞之中,阴风惨惨,昼夜不息,风挟胃中浊阴之气,厥逆上攻,其头间重眩之苦,至极难耐,兼以胃气亦虚,不知食味。故方中全不用风药,但用附子暖其水脏,白术、甘草暖其土脏,水土二脏一暖,则浊阴之气尽趋于下,而头苦重眩及不知食味之症除矣。”且以冬月井水为喻,谓“土中气暖,其浊阴…  相似文献   

19.
《近效》术附汤附于《金匮中风历节》后,“治风虚头重眩,苦极不知食味”。方中白术甘温益脾,以启坤阳;附子色黑入肾,直补真火,虽药只二味,而功涉先后二天矣。而必奠以甘草者,一以济术附之燥,  相似文献   

20.
<正>侯氏黑散属金匮名方,但历来褒贬各异,名家张山雷在其《中风斟诠》中言此方"杂乱无章","必不可得效";然清代名医喻嘉言云其有填窍之功,对中风之证疗效可观。笔者通过临床研习加减运用治疗各种顽疾疗效显著,认其确实内寓精妙,现浅述如下:1头痛案黄某,女,47岁,初诊诉:头痛、头闷30余年,阴雨天加重,经各种中西医治疗均未见效,须服头痛粉(阿咖酚散)控制,但只能解一时之急,严重时每天需两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