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范围的扩大以及铁路运输业的改革促使市郊铁路逐渐向城市公共交通系统融合. 将市郊铁路引入城市公交体系的目的,是使其成为中心城与卫星城之间长距离运输的主要通勤方式,确保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的实施,避免城市“摊大饼”式扩张. 本文以北京市郊铁路沿线居民出行SP和RP调查数据为依托,通过出行行为分析,建立三种模型:基于RP数据的模型,基于SP数据的模型及RP/SP联合数据模型;对比三者计算和检验结果,可知RP/SP联合数据模型利用了RP数据的可靠性,修正了SP数据的偏差,更加可靠有效;结果也证明降低票价的政策可显著提高市郊铁路分担率.  相似文献   

2.
近几年一些大中型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迅速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越来越严重,小汽车出行过多地占用了城市道路资源,促使部分小汽车出行者转向公交出行,能够提高道路资源利用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选取小汽车出行群体为研究对象,经过预调查得出了影响小汽车出行和公交出行的不同因素,利用正交设计方法,设计了调查场景并进行了SP/RP调查。根据调查数据建立了MNL模型及修正SP&RP模型,通过对模型的敏感性分析得出,在一定范围内降低公交票价和缩短公交出行时间能够提高公交吸引力,吸引部分小汽车出行者转向公交出行。  相似文献   

3.
对于缅甸的仰光市而言,鉴于其新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对于缓解城市现在以及将来的交通压力方面的作用,本文将依据SP调查数据对其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发展中国家诸如收入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变化相对较快,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调查方法还是模型构造上都要反映出这种交通行为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此次SP调查首先在设计上就反映出了将来的收入以及其他服务水平属性变化的影响;同时,也相应地进行了RP调查.接下来,要对一个RP/SP相结合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进行标定;在这个模型中,出行时间和费用的参数被分别定义为将来收入的函数.此次SP(以及RP)调查选在仰光市的一个住宅区进行,时间是2003年3月.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较,被调查的人对新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显示出了极大的偏爱.利用调查上来的数据,本文对所提出的模型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另外,模型对将来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收入的增加,将来仰光市小汽车的使用将有一个很大的增加,而新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利用将因此减少.  相似文献   

4.
基于居民出行时间价值的SP调查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城市和地区的居民出行时间价值研究方法各异,SP调查逐渐成为研究出行时间价值的重要手段。首先系统梳理SP调查的方法、设计、实施和特点。基于北京市第四次居民出行调查的SP分项调查,详细阐述SP调查的技术方案、实施方法、调查规模和抽样方式,重点分析SP调查方案的设计。基于均匀设计方法,采用SP调查和RP调查相结合的方案,通过确定影响因素、设定情景模式和主要参数,基于不同出行方式分别设计了SP调查表格和情景模式卡。通过对北京市SP调查相关实证分析,提出SP调查实施改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对于缅甸的仰光市而言,鉴于其新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对于缓解城市现在以及将来的交通压力方面的作用,本文将依据SP调查数据对其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进行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发展中国家诸如收入等社会经济环境因素变化相对较快,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在调查方法还是模型构造上都要反映出这种交通行为决定因素的影响。因此,此次SP调查首先在设计就反映出了将来的收入以及其他服务水平属性变化的影响;同时,也相应地进行了RP调查。接下来,要对一个RP/SP相结合的交通方式选择模型进行标定;在这个模型中,出行时间和费用的参数被分别定义为将来收入的函数。此次SP(以及RP)调查选在仰光市的一个住宅区进行,时间是2003年3月。调查结果显示,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较,被调查的人对新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显示出了极大的偏爱。利用调查上来的数据,本文对所提出的模型结构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另外,模型对将来的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收入的增加,将来仰光市小汽车的使用将有一个很大的增加,而新的快速轨道交通系统的利用将因此减少。  相似文献   

6.
以非集计离散选择模型理论为依据,建立基于Logit的城际旅客交通方式选择行为模型.根据武汉周边4个城市(孝感、随州、襄阳和十堰)经武汉到上海的旅客出行方式意向选择(Stated Preference,SP)调查数据,研究了影响旅客选择"空巴联运"(即航空与巴士接驳)方式的重要因素,并对影响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估计3种交通方式("空巴联运"、动车—高铁、大巴—高铁)的客流分担率.基于调查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结果表明,城市内出行时间(程前程后出行时间)和总出行货币费用对旅客出行方式选择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交通科技》2017,(7):174-175
为分析道路施工对居民出行行为的影响,以西安市为例,向居民发起300份问卷调查,调查方式采用RP数据和SP数据结合的方式,建立非集计模型来统计分析调查基础数据,找到调查变量与居民出行的相关变量,得到施工前后居民出行行为转变的概率。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综合体分类的停车收费政策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评估停车收费政策在不同类型城市综合体中产生的效果差异,基于辐射范围、居民出行距离及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三项特征指标,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将城市综合体分成市域型和区域型两类。与区域型综合体相比,市域型综合体辐射范围更广、所吸引的人群活动出行距离更长、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更具竞争力。构建城市综合体居民行为选择模型,利用RP/SP融合数据标定模型参数,以消除意愿调查产生的偏差。该模型综合考虑停车收费政策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的关联性,能有效分析停车收费价格上涨幅度和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改善对市域型和区域型城市综合体居民方式选择行为影响的贡献程度,为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城市公共交通乘客出行成本的量化研究,对于科学合理地评价公共交通系统的社会效益意义重大,而出行时间价值是进行乘客出行成本估计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以北京市市区居民SP调查数据为依托,通过分析公共交通出行时间价值的影响因素,选取Logit模型为基础模型,引入“出行者收入”作为模型新增变量,并针对工作商务、社会娱乐两种出行目的在不同换乘情况下出行时间价值模型进行参数标定,建立了基于SP调查数据的改进型时间价值求解模型,并计算得到北京市公共交通出行者在不同出行目的和有无换乘情况下的换乘时间价值、候车时间价值以及运行时间价值. 研究发现,工作商务出行目的出行时间价值普遍高于社会娱乐的出行时间价值,出行者在不同出行目的和有无换乘情况下的候车时间价值,大于换乘时间价值以及运行时间价值,并且有换乘情况下的候车时间价值大于无换乘情况下的候车时间价值.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龄儿童数量增加、家庭结构产生变化,导致城市居民出行行为及家庭决策更为复杂。结合RP和SP调查,对未来二孩家庭学龄儿童通学出行行为特征进行分析。基于结构方程原理,构建以家庭为决策单位的学龄儿童通学出行行为模型,研究通学出行决策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学龄儿童的年龄及交通安全认知、通学距离及道路交通安全状况、父母通勤属性是影响接送决策的关键因素;通学距离、公共交通便利性、出行环境安全性以及接送决策是影响儿童通学方式选择的关键因素。最后,结合调查和模型结果,从城市规划管理、交通系统发展等角度提出政策建议,优化通学交通结构、减轻城市交通负荷。  相似文献   

11.
综合评述了活动-出行行为研究方法和存在的问题,引入贝叶斯结构学习和参数估计方法,辅以基于活动的出行行为分析理论、非集计建模方法和SP/RP数据融合方法,提出了基于贝叶斯结构学习和参数估计方法的出行行为与TDM策略互动关系分析方法的框架,探索了改进已有研究方法的途径。研究表明,贝叶斯理论可以将居民的个人属性及隐性非样本信息在出行行为预测中充分表达,并解决MNP等复杂非集计模型的参数标定问题。将贝叶斯理论与已有的出行行为分析方法相结合,可以使出行行为预测更为精确、全面和灵活,从而更加准确地描述活动-出行决策行为与TDM策略的互动响应关系,为制定有效的TDM策略,缓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城市出行多方式化的特征日益突出.本文在充分考虑城市多方式交通网络结构特性的基础上,构建方式及路径联合选择模型,研究多方式条件下的交通分配方法.首先,基于随机效用最大化理论构建出行方式和路径联合选择的Nested Logit(NL)模型;其次,运用路段实测交通流数据标定道路混合交通流条件下的交通阻抗函数;最后,基于构造的多方式交通网络进行多方式交通分配,分析出行量在网络上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多方式条件下的交通分配方法,能够有效地描述城市多方式交通网络条件下的出行方式和路径选择行为,以及交通出行在交通网络上的时空分布规律,对于完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客运多方式协同运行效率,优化客运资源配置,依托人口迁徙大数据,建立量化分析城市对外交通客运方式优势出行距离的方法. 提出用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来表征优势出行距离,分别构建城市对外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和相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利用人口迁徙大数据,绘制基于出行距离的客运方式分担率曲线,对优势出行距离模型进行求解. 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对外交通中公路、铁路、航空客运方式的绝对优势出行距离分别为[8, 119] km、[119, 1 594] km和[1 594, 3 000] km,相对优势距离分别为[8, 463] km、[318, 983] km和[2 477, 3 000] km.  相似文献   

14.
实际调查RP数据(Revealed preference data)具有可靠性,而意向调查SP数据(Stated Preference data)具有灵活性。为了更好地将两类数据结合起来,减少交通调查的工作量,提高调查的精确性,本文分析研究了RP/SP纽和调查方案的设计,应用非集计模理论及调查所得石河子市组合数据,建立了交通方式划分的MNL模型,并应用spss13.0软件对模型参数进行了标定。通过模型拟合度检验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利用该模型对石河子市交通方式分担率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全面地考虑居民出行选择的各方面影响因素,模型的预测精度和实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5.
针对市郊铁路服务长距离通勤客流的定位和客流到达分布不均的特征,提出在市郊铁路以公交化方式开行多种停站模式列车.将市郊客流按照到达分布的不同,分为均匀到达和非均匀到达两部分,使用混合分布刻画不同列车服务频率下的两类客流到站方式,并考虑停站多样化产生的企业附加成本,建立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少和企业运营成本最低为目标的市郊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结合市郊客流特点,分析列车开行方案与乘客选择间的动态影响关系,给出在市郊列车多停站、公交化运营时的混合客流分配方法;以该方法为迭代基础,设计了遗传求解算法.算例分析表明,与均匀到达模式相比,本模型给出的开行方案可有效降低出行时间和开行成本,具有更好的开行效益.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私家车通勤出行者RP和SP调查,分析了性别、年龄、驾龄、燃油价格等因素对班车通勤次数选择行为的影响,建立了基于Ordinal Logit(OL)模型的私家车转向班车通勤出行的频率选择模型。模型系数表明,驾龄小于3a的私家车出行者,在燃油价格上涨时,更倾向于班车通勤出行;驾龄大于3a的私家车通勤出行者,随着驾龄的增加,受燃油价格的影响越小,转向班车出行的频率越低。  相似文献   

17.
面向交通资源整合的大城市公铁枢纽联合布局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同步优化公铁枢纽布局与集散交通资源配置,分析了不同等级公铁枢纽布局关系,建立了枢纽客流集散评价模型,提出了公铁枢纽联合布局模式。分析结果表明,大城市核心区以市郊铁路枢纽独立布局较为理想,中圈层适宜采用"市郊铁路 普通级公路客运枢纽"、"普通铁路 都市圈级公路枢纽"或"普通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的联合布局模式,外圈层以"市郊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市郊铁路 快速级公路枢纽"、"高速铁路 普通级公路枢纽"或"高速铁路 快速级公路枢纽"的联合模式较优;在站场布置方面,竞争为主或完全竞争型宜布置为异站异场或异站同场式,协作为主或完全协作型以同站同场或异站同场式布置较优。该布局模式在典型大城市具有良好的适用性,能降低交通负荷,满足交通需求。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城市中央商务区(CBD)地区停车需求的影响因素,从出行者停车需求的角度出发,通过CBD地区停车需求的RP和SP调查,获取城市CBD地区停车需求数据,基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构建了停车需求影响分析模型.调查数据的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在工作日和节假日城市CBD地区的停车需求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不同的停车目的对停车需求的敏感性也不同;控制长时间的停车是抑制停车需求总量的有效措施;停车费率对不同的停车费用支付者的影响程度也不同;而越便利的停车场布局,会激发更多的停车需求.  相似文献   

19.
考虑公共交通乘客出行的舒适性因素,将车内拥挤程度作为衡量乘客舒适性的指标.选取上海市轨道交通乘客和常规公交乘客两个样本,通过嵌入式SP与RP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分析得出车内拥挤程度分级阈值;通过标准Logit模型,分析得出不同车内拥挤程度下乘客出行时间价值;建立车内拥挤程度与时间价值的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20.
潜变量是提高交通出行行为预测精度的有效方法,潜变量的提出为出行行为 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解决目前出行行为中缺少潜变量概念认知及潜变量应用的问题,本 文从社会心理学入手,分析已有出行行为建模方法的特点,提出潜变量研究的必要性,对 出行行为中潜变量内涵、应用领域、模型构建进行系统梳理,明确潜变量研究的三个核心 问题是识别、有效性验证及计算.评述与研究涵盖潜变量的出行行为整合模型的机遇、难 点和挑战.并揭示潜变量测度方法与SP/RP 调查的关联性,综述潜变量模型检验判定标 准,最后总结出行行为潜变量研究的发展趋势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