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庆余 《物理》2002,31(5):327-332
乔治·伽莫夫是 2 0世纪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之一 ,他在众多的科学领域作出过开拓性的贡献 .在核物理学领域 ,他提出了著名的“核势垒隧道效应”和 β衰变的伽莫夫 -泰勒选择定则 .在宇宙学领域 ,由于他竭力倡导“大爆炸”学说而使这一概念广为人知 .同时 ,他凭着自己非凡的直觉在分子生物学领域提出了生命密码是如何工作的看法 ,这一看法后来被沃森、克拉克和尼伦伯格等人所证实 .他那别具一格的科研风格和善于在交叉学科取得重大成就的创新精神 ,对我们的科学研究工作将产生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吴茱萸内酯的NMR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吴茱萸Evodia Rutaecarpa (Juss.) Benth.中分离得到并鉴定了化合物吴茱萸内酯, 我们应用二维核磁技术首次对化合物吴茱萸内酯的核磁信号进行了准确归属, 并纠正了文献中部分氢信号归属的错误。  相似文献   

3.
描述了相位变形组合π脉冲序列核磁共振,进行了理论分析. 对脉冲角和相位角进行优化,在优化过程中使用了Wigner矩阵元Z22(函数)及函数对脉冲角、相位角的一阶导数. 利用自编子程序DBSLSJ和SOLEQJ代替“IMSL”程序库DBCLSJ进行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求极小值点. 计算是在PⅢ PC机上进行,其优化结果和IBM/3600大型计算机计算结果吻合,并优于文献报道的其它组合π脉冲.  相似文献   

4.
过程控制技术应用于航天器地面系统开发过程已成为航天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航天卫星遥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研究了航天卫星遥测数据管理与应用系统设计过程的基本框架,分析了系统结构,以模块化化设计的理念,搭建了遥测数据管理系统的设计过程,给出了各模块系统的定义和功能结构,分析了系统模块的通信协议,最后对系统设计过程的基线确定和基线变更给出了统一的管理过程设计。  相似文献   

5.
利用超导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了Candesartan Cilexetil的1H、1H-1H COSY、DEPT、HMQC、HMBC等谱,对该化合物的所有化学位移数据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6.
就Bruker公司AC-80核磁共振谱仪的一些常见故障做了分析和总结,并给出排除方案. 一方面,谱仪故障的及时排除能给科研节省宝贵的时间;另一方面,了解谱仪容易出故障的地方及做好相应对策,对于研究者自行对商用谱仪所不能达到创新性实验研究所要求部件进行改造、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1,8-二氮杂二环[5,4,0]十一碳-7-烯(DBU)与全氟炔酸酯反应生成成环化合物. 通过对成环产物的1H NMR、1H-1H COSY、13C NMR和1H-13C COSY的分析,归属了各NMR谱线,对相关化合物进行了结构确证,同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推测.  相似文献   

8.
张萍  张纪平 《波谱学杂志》2010,27(2):249-253
利用配位场理论,在强场方案下,建立了包括立方晶场、库仑相互作用、自旋-轨道耦合、低对称场的d3完全能量矩阵,对LaAlO3:Cr3+在低温常压下的能谱进行了拟合,确定了相应的参量,得到了与实验值比较相符的能谱,并利用所得的波函数计算了LaAlO3:Cr3+基态的 g 因子,与实验结果相吻合. 根据所得参量分析了Cr3+与配位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用核磁共振方法研究了β-CD与三种菁染料3,3′-二(3-磺丙基)噻菁三乙胺盐(d-yeA)、3,3′-二(3-磺丙基)-5-氯-噻菁三乙胺盐(dyeB)和3,3′-二(3-磺丙基) -5,5′-二苯基-9-乙基恶碳菁(dyeC)在溶液中的包合现象和包合物的动态结构,实验发现β-CD环糊精疏水腔中的H-3和H-5以及三种菁染料的芳环上质子的化学位移由于形成包合物而发生明显变化, 而且峰的位置随包合程度的不同而不同. 实验中发现包合物的荧光强度随β-CD浓度增加而减弱,相应计算表明β-CD与三种菁染料形成了1∶1的包合物.本文研究了三种包合物中主体部分OH-3和OH-6的化学位移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获得了包合物中氢键强弱的信息, 通过NMR化学位移滴定法计算得到了三种包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常数, 在上述工作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种包合物的结构模型,描述了客体进入主体腔中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0.
梁显鉴 《光学学报》1996,16(6):812-815
叙述了测量微观不平度的90°相移激光干涉仪的原理和构成。对这种新型干涉仪的性能及有关问题作了讨论。测量结果的计算和样品扫描的控制,由个人计算机完成。垂直分辨率达1um,横向分辨率达10μm。实验结果证明了系统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头孢唑啉酸(cefazolin)为抗生素类药物,它的钠盐就是通常所说的先锋霉素. 我们通过共沉淀法合成了头孢唑啉酸与稀土元素Eu3+ 的固体配合物,并对其进行了光谱及波谱研究. 通过IR、1H NMR和13C NMR确定了配合物的配位点,并探讨了配位机理.  相似文献   

12.
电缆核磁共振测井仪探测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磁场形状和分布对核磁共振测井仪探测特性有决定性的作用. 该文利用电磁场有限元方法,模拟分析了国际主流核磁共振测井仪MRIL-P、CMR、 MREx、以及MR Scanner等4种仪器的磁场分布,考察了探头结构参数对磁场分布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仪器探测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探头磁场形状进行了优化匹配,确定了探头的结构设计,并对比分析了4种探头之间的优缺点. 结果表明,梯度磁场方案优于均匀磁场方案; 居中型探头结构相对简单,信号量大,但其测量信号受钻井液影响; 贴井壁型探头结构相对复杂,信号量较小,但其设计灵活,测量信号不受钻井液影响.  相似文献   

13.
该文简要分析了时间分辨技术的发展历史以及实现方法,总结归纳出时间分辨技术的核心本质--特定时间延迟下的波谱序列信息采集. 具体分析了时间分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TR-EPR)的实现方法,对国内TR-EPR仪器的发展情况做了简单总结,并结合CIDEP研究简要介绍了TR-EPR仪器的应用情况,并对如何进一步提高时间分辨电子顺磁共振技术的时间分辨率做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新药硫酸头孢匹罗的NMR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沙沂  李文  祖宁  魏建玲 《波谱学杂志》2006,23(2):253-259
应用1D NMR、2D NMR (COSY、HMQC、HMBC、NOESY)及脉冲梯度场2D NMR技术[gHSQC(1H-15N)、gHMBC(1H-15N)]深入研究了第四代新型超广谱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硫酸头孢匹罗的结构,并首次对其1H NMR、13C NMR谱和15N NMR谱的信号进行了全归属,通过NOESY实验对其立体结构提供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15.
针对核磁共振波谱仪中控制台的功能需求,考虑到仪器小型化的趋势,提出了基于FPGA和ARM的小型化控制台设计方案. 该方案具有体积小、处理速度快、控制精准、开发周期短和成本低等特点. 该文着重介绍了FPGA在系统中的功能实现,包括命令字接收、参数配置、脉冲发射和数据采样模块. ARM嵌入式模块实现控制台与上位机的以太网通信,以及和FPGA的高速并行总线通信,使控制台内部运行不受网络状况的干扰. 最后针对该设计方案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最近合成的5种α-萘乙酰芳胺新化合物. 通过测定5种新化合物的13C NMR和DEPT谱等,对其结构进行了确定,并对其全部谱峰做出归属;同时,讨论了化学位移与分子结构间的一些关系.  相似文献   

17.
应用二维核磁共振对2-甲基重氮萘醌在四氢呋喃和二氧六环中光解反应的产物:2-甲基-4-螺(2′-四氢吡喃)萘-1-酮 (3)、2-甲基-4-(2′-四氢呋喃基)-1- 萘酚 (4)、2-甲基-4-螺[7′-(1′,4′-二氧杂环庚烷)萘-1-酮 (5)、2-甲基-4 -[2′-(1′,4′-二氧杂环己基)]-1-萘酚 (6)和二(2-甲基-萘 -22-冠-6) (7)的1H和13C NMR谱进行了全归属.  相似文献   

18.
陆相储层岩石核磁共振物理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以中国大量存在的陆相沉积岩为对象,系统研究了岩石核磁共振特征与岩石物理性质的关系,详细阐述了将核磁共振测量参数正确地转化为石油工业可直接应用的油层物理参数的方法,对比阐明了核磁共振测量结果与常规岩心分析的异同.针对我国陆相沉积岩核磁共振的特有性质,与国外的一些研究结果进行了对比. 本文研究结果对在中国开展核磁共振石油工业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提出计算脂肪酮和脂肪酰卤羰基17O-NMR化学位移的公式:δcal0n+C×Δα,通过线性回归法确定了22种取代基参数.经回归检验表明该公式计算结果置信度为99.5%,与实验值的偏差Δδ在10.0以内的羰基17O-NMR化学位移计算值在90%左右.  相似文献   

20.
由D-木糖出发,经过杂D-A 反应、Henry反应、合成了中间体(1αS,2αR, 3αS,4S,7E,9αR,10αR)-1,2∶9,10-O-二异丙叉基-3-硝甲基-5,6-二脱氧-7-烯-4-氧化-1,4∶7,10-二呋喃-4,8-吡喃糖(化合物1),再经催化氢化,立体选择性地得到了含高碳糖结构片断的β-氨基醇(1αS,2αR, 3αS,4S,7αS,8βR,9αR,10αR)-1,2∶9,10-O-二异丙叉基-3-氨甲基-5,6-二脱氧-4-氧化-1,4∶7,10-二呋喃-4,8-吡喃糖(化合物2), 通过DEPT和1H-1H COSY,HMQC,HMBC等2D NMR 技术对化合物1的1H和13C NMR数据进行了全归属和较详细的解析并探讨了其ESI-MS/MS质谱裂解规律. 同时得到化合物1的还原产物化合物2的1H,13C NMR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