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方证从化学理论探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人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百分比“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黄连汤被列于首批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然而历代医家对黄连汤中桂枝的作用认识却不尽相同,可归为解表、驱胃中寒邪、交通上下阴阳等几种观点,但均有局限之处。为阐明黄连汤中桂枝的作用,该文基于条文症状、药证、方证,将黄连汤与其药物组成相似的半夏泻心汤、小柴胡汤进行对比,发现黄连汤中的桂枝应对症治疗黄连汤条文中的“腹痛”症状。然黄连汤之“腹痛”与桂枝的药证不符,而与芍药的药证相合,故提出“黄连汤中桂枝应为芍药”的可能。进一步的方证分析发现,将黄连汤中的桂枝换为芍药后,黄连汤的药证相应、方证相应,进一步证明“黄连汤中桂枝应为芍药”的观点。桂枝和芍药从简帛医书时代便经常配伍使用,两者单独使用时存在误用的可能,故进一步总结《伤寒论》中桂枝和芍药的功效并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构建方证理论体系框架之前,请大家谨记的是:“方证”划分证候法是与脏腑及其它证候划分法不同的一种“证候”划分法。“方证”划分证候法与其它证候划分法存在“交叉”关系。“方证”划分证候法自身对证候划分亦存在“交叉”关系,或者说方证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研究方证的目  相似文献   

4.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探讨“方”与“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症有方的条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245条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方证知识库,先选择100条作为测试样本,然后分别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的症状表现输入模型,进行“症状”到“药物”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预测正确率79%,对桂枝汤证及麻黄汤证各药物的预测误差均在0.1以内;对小柴胡汤、白虎汤证中主药的预测误差在0.1以内,对其它药物的预测误差在0.3以内。结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模拟方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思路可进一步应用于方证辨证论治体系中,为方证规范化及中医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5.
病证关系是当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和关键。根据侧重不同,病证结合又可以分为以证为纲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和以病为纲的同证异治、异证同治2种模式。现代医学辨病结合中医学辨证及核心病机的研究思路是当前主流模式。然而,研究发现,在当前病证结合及核心病机的研究中,存在病证异质及证治分离趋势。鉴于此,提出核心方证的研究思路与模式。根据方证对应理论,核心方证是对既往核心病机研究的深化,是在现代医学明确诊断疾病的前提下,抓住主要矛盾,凝练、总结得出疾病的最常见方证诊断。核心方证研究包括方证诊断标准研究,疾病的方证分布规律研究,方证基础上的药证演变规律研究,方证合方规律研究以及方证动态演变规律研究。方证诊断标准研究,即通过对古代文献、临床经验、医案等筛选,综合运用专家咨询、因子分析、聚类分析等,通过破译经典医籍中的方证记载、临床运用经验及相关药证,进而凝练提出的包含疾病、症状、体征、病理生理等关键信息在内的方证诊断信息。疾病的方证分布规律研究,是指在方证诊断标准建立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及临床横断面调查研究总结凝炼而成的疾病所包含具体方证类型。方证基础上的药证演变规律,即在明确的方证诊断基础上,通过文献与临...  相似文献   

6.
王付 《中医杂志》2014,(8):636-639
方证是研究方剂与病证之间的对应关系及多边关系所构建的辨治体系,突出研究方剂药物及用量调配比例以辨治常见病、多发病、疑难杂病。"方证"之方是治证之手段,证是用方之依据,学习经方方证的固定性是灵活选用经方方证可变性的基本点和切入点,方证可变性是应用方证理论指导临床实践以变应变的治病宗旨和最终目的。只有重视研究方证固定性并结合临证应用可变性,才能真正掌握经方方证;只有从药症角度深入研究方证理论,才能用活经方方证用量以指导临床辨治内伤杂病、外感疾病、内外夹杂疾病。  相似文献   

7.
提出并阐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诊疗体系的内核是方证从化问题。方证从化是方药进入体内后具体愈疾过程的药证互反馈效应。其包括“从方化证”与“从证化方”两个互为反馈的过程。所谓“从方化证”即指“方”对“证”的授予、攻击作用;所谓“从证化方”即“证”对“方”的亲和选择作用过程。在方证这种“耦合过程”中,方证以互为主客体的“主体选择”和“引导”,构成不可分割的互溶、互化的交互关系。把一个辨证论治过程的对应方证,分解为从化前的“方证对应”,从化中的“方证耦合”和从化后的“方证符合”三个阶段,进行多元、多级化“方”、“证”互补式的阶段研究,从而提出了“方药有效实体——成分组合模”的概念。  相似文献   

8.
目的:运用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探讨“方”与“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关系。方法:整理《伤寒论》中有症有方的条文,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245 条数据进行训练,建立方证知识库,先选择100 条作为测试样本,然后分别以桂枝汤证、麻黄汤证、小柴胡汤证、白虎汤证的症状表现输入模型,进行“症状”到“药物”的预测分析。结果:模型预测正确率79%,对桂枝汤证及麻黄汤证各药物的预测误差均在0.1 以内;对小柴胡汤、白虎汤证中主药的预测误差在0.1 以内,对其它药物的预测误差在0.3 以内。结论:利用人工神经网络能较好的模拟方证之间的非线性映射,该思路可进一步应用于方证辨证论治体系中,为方证规范化及中医信息化服务。  相似文献   

9.
方剂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而证候是中医使用方剂的“标签”。无论何种辨证方法,最终必须病证相合,药证相符,因此方证研究的关键就是方证对应。揭示方证之间必然存在的对应关系,阐明这种特殊科学内涵是方证研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方药是按照组方原则形成的针对病证的药物组合,内在是方与证之间的关系。方证关系始见于《伤寒论》,而方药的使用指征和使用范围是在方证相应理论的基础上形成的对方证关系的新思考,对方药使用指征和使用范围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方证关系的内涵,促进中医学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串联审视田曾流派治案之药、方证与诊法联系规律,明晰其脉法体系与临证辨治模式。方法:以田曾流派存世医案为基础,建立田曾流派“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数据库。采用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中的Apriori算法对脉-方证、脉-症、症-方及症-药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并运用Cytoscape 3.7.2软件对关联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结果:共纳入田曾流派医案275个,其中脉-方证关联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沉有力→调胃承气汤(100.00%);脉-症规则中置信度最高的是脉弦长→肠鸣辘辘(100.00%)、脉浮缓→纳呆(100.00%)及脉沉弦→头晕(100.00%);置信度较高的症-方规则主要集中于半夏泻心汤证;症-药关联中置信度最高的为小便灼热→滑石(100.00%)、心悸→甘草(100.00%)及心悸+头晕→甘草(100.00%)。结论:田曾流派以脉象定方药,以脉象联症状,将“脉-方证-药”体系及“脉-症-方药”体系有机融入临床实践中,形成“脉象-方证-症状-处方-药物”五位一体之独特辨治模式,对经方之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一般而言《伤寒论》的“证”是指运用经方的指征和依据。经方的“证”是研究方药与证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即方证相应,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可以直接指导临床处方用药,和传统“证”的概念有联系又有区别。本文以研究柴胡类方原文为基础,结合文献资料进行分析,认为柴胡类方的特异性症状群是运用柴胡类方的重要抓手,腹诊信息是运用柴胡类方的客观指征,望诊信息是运用柴胡类方的重要参考。同时,柴胡药证是柴胡方证的基础,柴胡体质是形成柴胡方证的物质基础之一,以上五者均可以作为使用柴胡类方的依据。柴胡类方病机辨证是基于经方“证”的推演,对扩展柴胡剂的运用亦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最后结合腹诊医案一则,以期为临床正确理解并运用柴胡类方乃至经方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基于“方证相对”原理的抗肝。肾纤维化方药筛选平台,以筛选符合中医原理的相关方药。方法在中医“方证相对”原理指导下,依托“中医方证研究与新药研发决策服务平台”,设计肝肾纤维化方证筛选的工作程序及技术流程,确立数据采集的原则与方法,建立肝肾纤维化相关方证数据库群,进而构建抗肝肾纤维化中医方药筛选工作平台。结果筛选出与肝纤维化相关的主治方剂20首,单味药(或药对)30种;与肾纤维化相关的主治方剂20首,单味药(或药对)20种。结论基于“方证相对”原理抗肝肾纤维化方药筛选平台可为有关抗肝纤维化、抗肾纤维化研究筛选有效方剂,对中医文献的深度发掘和利用以及中药新药研发有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血瘀证动物模型制作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血瘀证动物模型制作的回顾与展望张文宏,查良伦血瘀动物模型的建立既可作为“血瘀证”病理生理之研究对象,又可用于筛选和研究有效的方药。一个好的“血瘀证”动物模型应该既能体现“血瘀证”相关的脉症,如“瘕”,舌质青紫,瘀斑,出血等,又能反映“血瘀证”的病因、...  相似文献   

15.
方证辨证是通过辨析方剂主治之方证而进行辨证的方法,为遴选合适方剂治疗疾病的必经之路和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点。梳理中医方证辨证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对于认识方证辨证的内涵与外延,提高临床应用能力十分重要。中医方证辨证体系最初起源于一药对一症,一病用一药的药证学,其后发展形成了多药治一症及一病需多药的组合方证,张仲景首次提出平脉辨证及辨病脉证并治的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证辨证体系。后世医家发展形成了叶天士、吴鞠通等各家方证辨证体系,构建了现代方剂学的雏形,并逐步形成了现代方剂学独立学科,由方证对应单靶点,发展为方剂辨证一证多方的多靶点复合方。整合数万首方剂和中医证候的数字证候诊断体系,突破了传统单人辨证的局限性及片面性。纵向深入研究方证内在量化实质的中医方证代谢组学,将为中医方证辨证提供更多的证据。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92-2294
目的:证明"特异性方证"是《伤寒论》方证中的精华。方法:文献研究方法。结果:通过对《伤寒论》全文的研究,发现《伤寒论》主要由条文组成,而条文的结构主要是前面是证,后面是方,证和方同条,证和方相连,即条文的结构主要是证和方,现在习惯称为"方证";证和方的关系有主之、宜、可与、不可与的区分,表示证和方的关联程度不同,主之的关联程度最高,疗效最好,可以达到方到证除的特效,文章称为"特异性方证";只有没有方可用的证才用"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方法,即现在所称的"辨证论治"。结论:《伤寒论》的核心是方证,"特异性方证"是方证中的精华。  相似文献   

17.
对中医方证相应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证研究是中医现代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方证相应”是其核心问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研究中医“方证相应”诊疗模式的内涵,揭示其随证用方、随证加减的方剂配伍规律,是中医药服务于临床的需要,因此进行“方证相应”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代建忠  崔敏 《河南中医》2005,25(3):74-75
药证,是中医用药的指征和依据,也称药物主治,是中医辨证论治的基本单元。仲景首先使用了以药名证的提法,如“桂枝汤证”、“柴胡证”,一旦相应证出现,用是药必具宏效。药证是构成方证的基础,方证是放大了的药证,二者本质上一致。仲景用药源自《神农本草经》较多,笔者在此推测仲景所本之方源于《神农本草经》。后世医家均在《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基础上探讨旋覆花、代赭石的主治证及功效,以此二药组方用于临床主治反胃噎食,咳嗽痰喘,气逆不降者,靡不神效,很有临床研究价值。在用方化裁中,旋覆花、代赭石每每配对使用,且在剂量上很有考究。  相似文献   

19.
血府逐瘀汤方证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熊兴江  王阶 《中国中药杂志》2011,36(21):3026-3031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氏活血化瘀名方,本方证由四逆散方证、桃红四物汤方证合桔梗药证、牛膝药证而成.结合多年来的方证研究体会及血府逐瘀汤临床运用心得,从祖剂药证分析、经典方证阐释以及体质特征研究这3方面阐释血府逐瘀汤方证特征,为方证深入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方证对应"研究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窦志芳  郭蕾  张俊龙  张鑫 《中医杂志》2006,47(8):563-564,570
“方证对应”强调有是证用是方,是用以探讨临床处方用药应用规律的方法之一,起源于《伤寒论》,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与实践,渐趋成熟和完善。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现代医学、生物学、电子信息技术等多种新学科方法进行中医药研究成为重要趋势,分析总结了“方证对应”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提出应该将数据挖掘技术引入方证对应研究,以期揭示方与证之间的规律,为提高临床水平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