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了解PICU患儿肠内营养中断原因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1月至6月所有入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PICU的患儿,分析患儿基本喂养情况及肠内营养中断的频次、时间、原因,统计分析营养中断对患儿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471例患儿,入住PICU时中度营养不良发生率20.0%(94例),重度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行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发生情况,探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的营养支持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于PICU住院治疗且需机械通气的重症肺炎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法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通过鼻饲管分别给予试验组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对照组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制剂。评估两组患儿的年龄别体重Z值、STRONGkids营养风险评分和小儿危重病评分。检测两组患儿入院时、出院前的血清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水平,观察两组患儿的胃肠耐受性和临床治疗效果指标。结果 68例机械通气患儿中有26例(38%)存在营养不良,包括中度营养不良10例(15%),重度营养不良16例(24%);出院时有10例(15%)存在营养不良。63例(93%)患儿存在中、高营养风险,包括中度营养风险21例,高度营养风险42例,极危重组和危重组中的中、高营养风险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危重组(P < 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患儿的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缩短,血清PA水平和体重增长率增加,在胃肠道耐受性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 < 0.05);两组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情况及疾病转归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行机械通气肺炎患儿的治疗效果,更适用于需机械通气危重患儿的营养支持治疗。  相似文献   

4.
PICU危重病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我院PICU危重病例临床情况,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应用小儿危重病评分和美国PICU入院指南对我院2004年1月~2004年12月期间PICU收治的患儿进行危重病例筛选统计,并对危重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危重病例总数134例,其中按照小儿危重病评分法≤90分63例,>90分但符合“美国PICU入院指南”者71例。呼吸衰竭36例(26.9%),机械通气32例(23.9%),其中机械通气>24 h者24例。病种以肺炎(25.4%)、败血症(13.4%)为主。死亡14例,病死率为10.5%。死亡及因病情恶化自动出院的患儿存在明显高血糖症及代谢性酸中毒。结论PICU仍以呼吸监护为主,应加强护脑、抗感染治疗,纠正内环境紊乱极为重要。对入PICU的小年龄患儿第1天应重点监护。  相似文献   

5.
喂养不耐受是导致肠内营养中断的常见原因, 在儿科重症监护病房中发生率高, 严重影响危重患儿的营养管理及治疗效果, 从而导致严重的并发症, 甚至死亡。临床上喂养不耐受的评估缺乏规范和统一标准, 迫切需要客观和标准的评估工具。超声是一种非侵入性、简单且无辐射的临床技术, 通过超声技术可以在床旁测量危重患儿的胃残余量, 并以此对喂养不耐受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6.
肠外营养(PN)是危重患儿肠功能衰竭或肠内喂养障碍时的主要营养支持治疗方法。准确评估危重患儿的营养状况及能量需求有助于更好地实施PN策略。最佳的PN时机尚未确定,但目前倾向于晚期开始。“全合一”是推荐的肠外营养模式。在危重成人患者中,已经不同程度地推荐使用药理营养素,但在儿科还须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急性肾损伤是危重患儿常见的多器官功能障碍之一,常发生在危重疾病的严重分解代谢期,代谢紊乱又使肾损伤进一步加重。营养支持对于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伴有急性肾损伤的危重患儿存在特殊的营养需求,需要提供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应反复评估此类患儿营养需求的变化,以寻求个体化营养支持以及与肾脏替代治疗的精细整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建立包括肠道食物疗法耐受性及完成目标喂养时间的喂养计划,评价其效果。设计开始喂养计划前后的回顾性病例分析研究对象2000年开始喂养计划前接受鼻胃管喂养者91例;2002年实施喂养计划93例。测量与主要结果回顾分析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内鼻饲患儿。时间从入住PICU至目标喂养7d或至离开PICU。数据包括入住PICU与住院天数,达到目标喂养时间,同时使用的心血管药物,镇静、止痛,停止喂养次数,呕吐、腹泻和便秘的发作频率。喂养计划组达到营养目标的平均时间为18·5h,中位数14h。回顾组达到喂养目标的平均时间57·8h,中位数32h(P<0·0001)。呕吐发生率由20%降至11%,便秘由51%降至33%。结论该对比研究显示,为PICU病人制定喂养计划,不仅显著缩短了达到喂养目标的时间,并且可提高病人肠道耐受性。  相似文献   

9.
低体重早产儿胃肠道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探讨胃肠道内喂养在低体重早产儿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 36例低体重早产儿分为观察组 2 0例 ,对照组 16例 ,观察组采用胃肠道内营养 ,经口插入胃管间歇喂养 ,观察喂养耐受 ,监测总蛋白、清蛋白、胆红素、治疗后体重增长、平均住院天数 ;对照组采用全静脉肠外营养。结果 喂养不耐受发生率胃肠内营养明显低于静脉营养 (χ2 =10 .8 P <0 .0 1) ;肠内营养 12日龄体重≥出生体重 ,优于静脉营养 (χ2 =5 .0 4 P<0 .0 5 ) ;平均住院日肠内营养明显缩短 ,优于静脉营养 (t=3.0 9 P <0 .0 1)。结论 低体重早产儿间歇胃管喂养能刺激胃肠道生长发育 ,并促进胃肠功能成熟 ,能及早补充足够营养 ,减少并发症发生 ,缩短住院日 ,且治疗安全、有效、价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肠内营养支持对恶性肿瘤患儿营养状态及初次化疗期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12月共111例初次确诊各型恶性肿瘤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肠内营养干预组和对照组,观察2组化疗前后营养相关指标变化及对化疗并发症的影响。结果 初次诊断时42例(37.8%)存在高度营养风险,69例(62.2%)存在中度营养风险,化疗后干预组HAZ、WAZ及BAZ均高于对照组;化疗后干预组TG、Alb、PA及WBC、HGB、AST、ALT、CHE较相应对照组变化程度小;干预组首次入院平均药品费用、特殊限制级别抗生素使用比例及血液制品使用比例均低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恶性肿瘤患儿初次诊断时营养不良发生率较高,化疗期间给予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患儿营养状态,一定程度上增加化疗耐受性。  相似文献   

11.
危重症患儿营养支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邓婕  钟燕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8,20(12):1075-1078
危重症患儿多处于严重应激状态,易出现营养不良,导致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和修复力下降,从而加重患儿病情。对患儿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营养支持可改善患儿的营养状态,有利于疾病的预后,所以对危重症患儿进行营养支持是必要的。该文综述了目前国内外危重症患儿营养支持治疗的研究情况及其临床应用现状,同时主要介绍了营养支持的方式,包括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并阐述了早期肠内营养、免疫肠内营养及补充肠外营养等新型营养支持方法,以期更好地为危重症患儿的营养支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Parenteral nutrition has become a mainstay in the treatment of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with intestinal or conditions that preclude enteral feeding. Accurate assessment of nutritional status and energy requirements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will help to better implement the strategy of parenteral nutrition. The timing of the optimal parenteral nutrition has not been determined??and at present the supplementary parenteral nutrition tends to be started at a later stage. “All in one” is recommended for parenteral nutrition. Pharmacological nutrients have been recommended in critically ill adult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levels??but more extensive research is still needed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  相似文献   

13.
14.
营养不良是较为常见的临床问题,一些危重患儿存在基础疾病,机体代谢率增高,营养不良发生率较普通患儿更高.营养不良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危重患儿机体免疫力,增加感染风险及并发症,延长病程,影响疾病转归,增加病死率.尽早对危重患儿进行有效营养评估,及时发现其营养不良状态,早期指导临床营养支持方式,可促进病情恢复,改善疾病预后.目前国内外营养评估主要是从体格测量、实验室检查及营养风险筛查等几个方面进行,但不同营养评估方法各有其适应性及优缺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住院危重患儿的营养状况,探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在危重患儿营养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1月至2018年4月入住儿童重症监护病房的211例危重患儿的临床资料,对患儿入院、出院时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运用STRONGkids和PYMS两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进行营养风险筛查。结果 211例患儿中,入院时营养不良检出68例(32.2%),其中中、重度营养不良各检出34例。通过STRONGkids和PYMS分别筛查出154例(73.0%)、165例(78.2%)存在中度或高度营养风险。以年龄别体重Z评分法为金标准,对两种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的效能进行评价,显示STRONGkids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PYMS为0.759,两者用于筛查营养不良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但两者临床效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TRONGkids和PYMS筛查营养不良的最佳界值点均为3分,其灵敏度分别为92.1%、76.2%。入院时中、高营养风险患儿临床预后较低营养风险患儿差(分别P=0.014、0.001)。入院时重度营养不良患儿的预后较营养正常患儿差(P=0.0009)。结论危重患儿营养不良及营养风险检出率较高;患儿营养状态和营养风险与预后相关。STRONGkids和PYMS对危重患儿营养风险筛查均有临床应用价值,临床效能类似,但STRONGkids灵敏度更高。  相似文献   

16.
肥胖危重患儿营养支持更具挑战性,除原发疾病的危重状态外,由肥胖带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器官功能损伤导致的共患疾病使肥胖危重患儿的营养风险更高,临床病情更复杂,代谢状态更多变。采用间接能量测定仪监测肥胖危重患儿静息能量消耗,据此评估其能量需求成为临床“金标准”。充分蛋白质供给,合理碳水化合物与脂类热卡比例,客观、适宜的动态监测与评估,及时的营养方案调整是危重肥胖患儿营养支持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