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Planning》2013,(11)
社会化媒体当以新浪微博为代表,它的出现塑造了一个"全民皆记者"、"人人自媒体"的时代。在对突发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微博是一种裂变传播。在突发事件发生后,信息流在微博上不断的涌动、爆发,会产生副作用。微博如何趋利避害和传统媒体实现互利共生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0)
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与智能手机的普及,一个崭新的传播时代来临。微博与微信是在新技术的发展下应运而生的社交媒体,是新兴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分享与获取的平台。2009年,新浪微博上线,2011年,微信后来居上,作为后起之秀的微信正在全力赶超曾经异军突起的新浪微博。本文主要通过新浪微博与微信的SWOT对比分析,来研究二者经营模式的不同,探讨微信是否能在将来激烈的互联网产品竞争中取代新浪微博。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3,(12)
相较于传统媒体,微博由于其在信息传播速度、广度和便捷性等方面的优势,加上其庞大的用户数量,对社会事件的介入和参与能力越来越强,成为社会舆情传播的新途径和集聚地,打破了原有舆论格局中传统媒体的中心地位,形成"新的舆论中心"。随着媒体微博向新闻舆论领域的纵深发展,它在新闻传播与社会舆论引导方面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出来。因此对当前媒体微博舆论引导方式的分析,可以为增强舆论引导有效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4,(6)
中国的网络社会现在已经进入"微博时代",刷微博成了网民必不可少的娱乐消遣活动。微博传播具有文本的碎片化、裂变性、人人皆媒体等特征,这些特征在促进微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助长了垃圾信息泛滥、谣言满天飞等微博中的伦理失序现象。需要博主、媒体、政府共同努力净化网络环境,推动微博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特别是经2011年的高速发展,微博这一新兴网络自媒体已经成为中国网民的主流应用,截止到2012年12月底,微博用户为3.09亿,手机微博用户为2.02亿。微博的即时性、简捷方便及其庞大的用户规模,已经拥有并巩固了其在舆论传播中的核心地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比分析,论述了这一新兴网络自媒体在地震应急处置工作中的作用,提出了运用微博开展地震应急处置工作的几点思考与建议。微博与地震应急处置工作特性分析(1)微博与地震应急处置工作信息传播与获取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陈凯歌的影片《搜索》上映,引起了大家对大众传媒的反思。因为论坛和微博的出现,在这个社会上好像终于多了一个可以容许草根阶层的人们发言的地方。就拿微博来说,每个人都是媒体,每个人也都有可能成为新闻当事人。而电视、杂志和报纸这样普遍意义上的"媒体"身份反而被弱化了。什么是媒体呢?所谓媒体,是指传播信息的媒介,通俗地说,就是宣传的载体或平台,能为信息的传播提供平台。根据以上定义,id+c是传播媒介无疑,那么设计师呢?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5)
自媒体时代,微博上纷繁复杂的信息丰富了新闻的内容,而同时信息的真伪也常常受到质疑。微博信息如何为传统媒体所用?新闻报道如何强化微博价值,提升影响力?这是当代媒体人亟待思考的课题,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微博传播与传统媒体新闻互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5)
微博作为多种媒介功能融合的产物,以其独有的特点,通过与其他媒体的互动,促进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同时,它也成为收集并发布新闻消息的重要传播途径之一。本文通过介绍微博的发展及其特点,阐述了微博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6,(9):69-75
为准确把握网络媒体和网民对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相关话题的关注情况和舆情传播特点,对2015年国内重要新闻网站、主流商业门户网站、农业行业网站等媒体以及论坛、博客、微博等社交平台和自媒体进行了监测。全年舆情总量较2014年明显增加,热度升温;年内舆情走势起伏明显,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总体吻合;政府网站首发信息的关注度提升,媒体的二次传播产生积极效果;主流媒体具有重要舆论影响力,自媒体中相关话题讨论更趋专业化。2015年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工作中的"绿色增产"成舆论关注新看点,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被持续聚焦,粮食产销困局成下半年常热话题,"马铃薯主粮化"受到网民热议。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3,(10)
伴随着微博等社会化媒体的崛起,粉丝及其衍生的粉丝文化被进一步激活,呈现出新的传播特征,并彰显出更大生产力。本文由此出发,探寻企业微博如何利用"粉丝文化"进行形象塑造、信息传递、互动沟通和话题借势,从而构筑起消费者的认同感、归属感和参与感,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4,(16)
随着传媒技术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媒体市场的传播形态也在随之发生变化。微博以其具有即时、互动、快速等传播优势进入人们视野并博得大家喜爱。微博进军媒介市场引起整了个传统媒体包括电视媒体的重视,电视与微博交融也似乎成为了电视媒体不得不走的路。本文主要从微博与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的现状分析,他们的发展趋势状况分析以及解决电视媒体与微博融合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三个方面去探讨电视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的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3,(6)
微博已成为重要的网络信息传播平台,然而微博新闻传播却面临诸多问题,如现存的新闻信息无法证明其真实性、对于同一新闻事件有着众多的说法而人们无法判断事实是什么,类似"罗生门"现象。本文以新浪微博热点话题"袁厉害事件"为例,分析微博新闻传播的"罗生门"现象产生的原因、影响及反思。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1)
手机与无线网相结合成为移动智能终端——手机媒体,为用户提供手机报、电视、微博、购物等服务,凭借其小巧、便捷的特性成为新媒体中的领军者,被学者称为"第五媒体"。它以全面深入用户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对信息传播模式带来影响。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5)
从2009年8月"新浪微博"产生至今,微博以其集成化和开放化的特点备受中国网民青睐,迅速跻身于众多媒介前列,拥有广泛的影响力。正当微博开始彰显其强大的媒体功能时,"微博假新闻"层出不穷。本文结合具体事例,从现象学角度分析新闻传播过程中"微博假新闻"现象。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3,(2)
当下各高校注重提高高校自身知名度和品牌建设,高校文化的推广和传播已是高校发展的重中之重。微博已成为当下信息传播重要的社会化媒体,传播力很强,很多企业已经将微博作为自身营销的一种渠道。高校校园文化利用微博来进行微博营销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3,(9)
作为新媒体中的佼佼者,微博独特的传播特点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对传统纸质媒体产生了重大冲击和影响,成为新闻采集和发布的一个重要平台。本文以《安阳日报》官方微博为例,对微博在传统纸质媒体新闻应用中拓宽民生视角、增强读者互动和占领舆论主阵地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在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冲击的背景下,充分发挥微博传播优势和双向互动交流优势。释放微博正能量,掌控微时代媒体话语权正成为传统纸质媒体步入微时代,顺应新媒体发展潮流,提高媒体公信力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7.
席广亮  甄峰  李晓雨  秦萧 《规划师》2013,29(2):37-42
网络信息及其终端设施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微博等网络信息平台的广泛使用。随着用户数量的迅速扩大,微博在城市政务管理、城市突发事件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分析其在北京"7.2 1"暴雨灾害中的应急管理过程,探讨"微参与"的不同阶段和主要内容,政府、媒体、公众和专家等不同主体的参与方式,以及"微参与"的信息扩散与互动沟通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和舆论监督引导机制,提出微时代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策略,借助微博平台构建公众参与城市管理的新范式,完善相应的制度保障机制,引导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建设智慧城市服务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12)
以微博的逐渐流行为标志,自媒体进一步演化为社交媒体。今年8月份,新浪微博"冰桶挑战"公益活动的高参与度和广影响力,既显示出微博这一代表性的社交媒体强大的传播力,也为公益营销带来新的创意和技巧。通过分析微博在"冰桶挑战"公益活动中的平台作用,可以总结出社交媒体为公益营销带来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6)
近几年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用户量增长迅猛,这些平台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它们在新闻的传播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些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有很多的不同点,新闻在这些媒体的传播过程中也有着新的特点。研究这些社交媒体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利用这些媒体。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8)
微博时代的到来,使受众不再仅仅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更成为了信息的发布者。近期发生的"复旦投毒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新浪微博迅速形成"微话题"板块,在事件不断的进展中我们看到微博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试通过复旦投毒案探讨微博在突发事件的传播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微博的传播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