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场所是一个充满经济社会文化意义的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结构体系的微观认知单元。场所精神的回归是后现代建筑学、城市学地理学以及社会学研究人本主义空间观的焦点与趋势。场所理论从人的行为认知角度来认识人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城市景观是一个被赋予多重行为(文化)意义的地理外观场所的差异性彰显出人的场所感。场所理论在地域文化建筑与本土化城市设计,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以及城市景观环境认知与形态塑造等空间设计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文章试图从人本主义空间观——场所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从场所的行为文化认知规律切入,结合国外场所理论应用城市空间设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研究趋势.探讨场所理论架构下的城市空间设计的本质与方法论体系。从而为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研究的微观原理研究提供新的理论视角及其实践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2.
许冬  徐阳洋  胡楠  李运远 《风景园林》2022,29(12):106-112
公众的审美认知偏好评价是指导景观营建的重要内容,在景观评价方法得到广泛应用并指导实践的趋势下,明确公众关注内容可以推动人景弥合,对促使公众形成空间认同感具有重要意义。以北京林业大学冬季校园景观为例,将可量化的数学关系引入景观视觉评价之中,通过实景照片语义分割技术计算景观要素面积占比,得到景观整体特征,结合点触式调研和热力分析,探讨公众的景观要素认知趋向。研究发现:1)人们普遍关注自然、互动类景观要素,关注内容易受到景观要素实际占比影响;2)除受占比影响外人们多关注具有明确形态差异,或直接利用文字信息表达景观语义的景观要素;3)未到访过实地的受访者多关注互动、装饰性要素,到访过实地的受访者则会关注科技、文化类要素。通过构建点触式调研的方法,减少了受访者对于问卷的理解偏差及排斥心理,为适用于公众参与的景观设计更新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3.
施佳颖  陈格  夏宜平   《中国园林》2020,36(11):105
文化遗产景观正在面临城市化的挑战。为了解游客对城市背景下文化遗产庭园的认知,探索景观形态和游客认知之间的关系,对东京都内6个文化遗产庭园进行了游客认知的调查,并利用球面相机拍摄的全景图计算观测点各景观要素的视角系数。结果发现,天空、庭园、背景建筑的视角系数均与文化遗产庭园的安静感、尺度感、质感、构成感及开阔感显著相关,其中庭园的视角系数是对认知项目最有效的预测因子,并且其预测性不会因为游客国籍或性别的改变而有很大的变化。此外,园外现代建筑的视角系数与庭园的自然感、人工感及历史感均无明显关系。发现将景观认知研究拓展到文化遗产景观的空间形态领域,为文化遗产景观的评价提供了潜在的环境指标,亦是景观评价公众参与的一次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反思城市景观变革及其理论成果与后工业景观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拓展现存后工业景观的研究内容和认知维度,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为中国后工业景观发展及其景观范式的形成提供参考。【方法】运用分类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厘清批判理性主义方法下的美国景观都市主义和德国景观结构主义概念,在城市景观认知与重构的基础上,辨析两国后工业景观的异同。【结果】基于批判性城市景观比较分析,美国与德国后工业景观的共识性体现在城市景观变革下的系统性发展与多元范式两个方面,而后工业景观的内涵、核心要义、发展策略和规划设计特征则反映了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巨大差异。【结论】综上所述,后工业景观作为一种重要的城市景观类型,可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城市景观变革拓展其系统性研究,在批判性综合认知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后工业景观范式,继而形成独特的景观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5.
景观研究的文化转向与景观人类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桐 《风景园林》2021,28(3):10-15
"景观"起源于地表形态研究,并作为地理学基本研究视野,经历了"区域特性""人地关系""文化史"等研究主旨的转换,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出现"文化转向"。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景观的文化认知,需要以理解性方法解析其地方情感和意义维度,以获取"知觉知识"作为新的研究范式。而几乎同时,文化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空间转向"呼应了景观研究的新视野与新方法论需求。由此,在20世纪90年代诞生了景观人类学的研究领域。基于地理学景观研究主旨历史脉络梳理,进一步厘清现象学视角下"景观"的文化现象本质;并由景观"知觉认知"的研究主旨、范式需要,阐释"景观人类学"作为交叉研究领域的研究范畴,以及未来其应用于景观研究实践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夏文莹  杜雁  王玏 《风景园林》2021,28(6):100-106
研究城市历史形态与自然环境在演进中的作用关系是认知城市、保护历史风貌和地域性建设的重要基础。以武汉汉正街区为例,基于文献与场地研究,选取边界、街巷、商业中心、水利基础设施作为历史形态的四要素,按时间发展视角分析其与水环境的演变过程和耦合关系。研究发现:汉正街区历史形态和水环境经历了高度耦合—较高耦合—较高耦合—中度耦合—较低耦合的过程,在历史演进过程中要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对城市历史形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城市景观特征的保护要重视发现形态要素之间的耦合关系和内在秩序。  相似文献   

7.
魏广君  孙晖 《城市规划》2021,45(10):67-77
当前的城市认知掺杂着各种观点,城市理论与城市规划理论不断被重塑.传统的城市认知无论是概念、定义、原理、方法抑或认知结构,均不能充分捕捉如此快速并压缩进化的城市特征,呈现出旧理论与新城市的错位、新概念与非本体的嫁接、单向度与多维度的超越等现实困境.通过文献研究,引介进化论思想,以"理论溯源"的方式探求认知-行动-思辨的协同进化框架,进而从城市的进化、城市规划的进化和人的认知的进化三个认知基点展开进化维度与方式的主题性解读,推演出城市规划作为城市认知的中道这一耦合进化的认知框架,并探讨其对构建中国本土城乡规划知识体系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街道界面是形成街道空间的物质基础。现有关于街道界面的量化测度参数繁杂多样,亟需总结厘清。文章试从城市形态、空间认知、环境行为等几个研究视角对现有参数进行总结比较,发现在城市形态研究领域,界面密度、贴线率、建筑整齐度、近线率等参数各有其涵义和适用范围。随着空间认知与环境行为研究领域的进展,国内对于街道界面的研究体现出由“城本视角”到“人本视角”的转变,街道空间的品质及人的体验与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融合城市形态、环境行为、空间认知、地域气候、历史文化的多维研究框架,对街道界面展开更为全面的研究,发展更为系统的量化测度方法将是进一步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21,(2)
近年来,以历史性城镇景观为核心、应对新时代新发展的城市遗产保护管理框架开始构建。历史性城镇景观指的是自然和生态环境内任何建筑群、结构和开放空间的整体组合,已经成为国际遗产界关于城市遗产保护的最新系统性认知。遗产的阐释与展示是提升公众对遗产价值理解及认识的关键手段,对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的遗产保护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近现代居住类遗产——汉口里份为例,探究历史性城镇景观视角下的里份阐释与展示策略,为同类型城市遗产的保护管理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20,(3)
分布式认知理论从新的视角关注认知的建构过程,对教学活动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本文将分布式认知视角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简称"原理"课)结合,从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媒介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式认知视角下课程教学观的转向;从情景化教学、教学工具、教学评价和评估方法创新四个方面研究了分布式认知视角下的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方法,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行为与环境认知作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外显反应与内在机制,对于绿色空间人本尺度规划设计实践至关重要。以环境行为学理论为基础,从使用行为与环境认知2个层面对国内外研究方法与内容进行梳理和评述。其中,使用行为层面主要包括自我报告记录、直接观察图析、位置识别技术追踪和位置服务技术映射4类方法,描述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特征;环境认知层面主要包括主观描述、实验设计及移动互联网技术3类方法,深入解读绿色空间中的使用行为动机。通过研究方法的应用方式、适用尺度以及研究内容对比分析,发现研究经历了由微观尺度质性到多尺度计量分析的过程,由“主观描述”“客观解释”向“多元数据探索”的转变。旨在对“以人为本”的风景园林研究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12.
张春彦  钱丰  王玫 《风景园林》2021,28(3):21-24
风景是否一直存在?风景"出现"的标准是什么?法国的地理学家、东方学家边留久(Augustin Bereque)尝试总结了风景出现的7条标准,基于这些标准便能针对某一族群或者某一种文化去相对确切地谈论风景。基于人类学的视角,从人类的存在不同于动物以及石头等物质的存在这一观点出发,讨论人类的存在是和辻哲郎(Watsuji Tetsur?)所谓的"风土性"(f?dosei)存在;围绕拉维莱特学派(La Villette School)阿兰·罗热(Alain Roger)、边留久等学者的研究成果,指出风景不是环境,实际是人类对环境的主观表达;借助边留久的7条标准,可以得出人类对风景的真正认知思考始于4世纪的中国。同时,围绕人类如何建构世界与表达环境(自然),对人类的风景认知整体展开讨论,反思风景园林学科研究。  相似文献   

13.
欧洲乡村景观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晓彤  韩锋 《中国园林》2021,37(1):110-115
中国具有丰富的乡村景观,但其价值解读与评估方法还存在不足。文化景观研究以动态整体的视角解读景观价值,评估景观质量,准确把握景观特征和演进规律。欧洲国家的乡村景观研究起步较早,以维持土地资源永续利用和延续历史文脉特征为重点的景观解读与评估方法有助于引导乡村可持续发展。从自然、文化、经济、社会与美学等方面梳理了乡村景观价值及其载体要素,分析了欧洲国家典型的乡村景观评估方法,以期为中国乡村景观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审美分异是造成乡村景观不和谐的因素,感知路径 与认知路径则是导致审美分异的重要原因。以往研究侧重揭示 不同主体的审美偏好,鲜少讨论审美路径的差异。以云南双廊 村为例,分别设计感知路径法和认知路径法,并采用结构式照 片量表获取基于感知和认知的审美判断进行对比分析,揭示了 感知与认知对于审美分异上的作用机制,提出利用审美分异的 规律引导规划设计实践,树立美丽乡村的美学品格。  相似文献   

15.
张晋 《中国园林》2020,36(3):97
基于适应性视角的乡土景观研究已成为当下乡土景观相关研究中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之一,但由于在适应性及乡土景观认知层面研究的不足,二者的结合在研究视角的深度及广度上仍有欠缺。通过梳理乡土景观、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现状,借鉴生物适应性、景观生态适应性、社会文化适应性等相关专业领域研究视角,从过程性、形态与行为、可逆性与有限性、极端条件与适宜条件、系统与单元、定性与定量,以及文化与功能7个方面全面阐述适应性与乡土景观相结合研究的主要关联属性,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研究视角及方法的借鉴。  相似文献   

16.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采石废弃地被修复为城市绿色空间,亟须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研究采石废弃地的植被修复。分析现阶段多种基于土地复垦学的采石废弃地植被修复技术的特点与不足,从风景园林学的视角解读采石废弃地的价值并提出修复原则。结合国内外采石废弃地景观修复的实践案例,总结适合于景观营建的植被修复策略和方法。针对岩壁与裸岩陡坡、边坡、坑口迹地和其他受干扰类废弃地提出15种植被修复策略,并指出其技术、景观与经济特点,以及修复策略的选择依据和修复过程中需要的多学科技术与措施。研究结果可为今后采石废弃地的景观修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刘涛  蔺宝钢  程圩 《中国园林》2022,38(2):99-103
在文化强国背景下,红色文化景观的价值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过程中需进一步突显.从文化景观理论视角,以陕西省3处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红色文化景观游客感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感知价值对游客满意度具有正相关性,并通过满意度间接影响忠诚度;感知质量与整体形象是感知价值的重要因素,且相互影响;感知质量包括景...  相似文献   

18.
李亭翠 《山西建筑》2009,35(8):24-25
指出人机工程学将人类的需求和能力置于设计技术体系的核心位置,为产品、系统和环境的设计提供了与人类相关的科学数据,通过从景观色彩、照明、设施等几个方面描述了人机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突出了人机工程学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眺望景观的评价研究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参 考,而福道的建设与以眺望景观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风貌 导控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福州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登山 观城”视廊建设的思路框架下,利用ArcGIS构建以福道所在 山体群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三维场景模型,模拟“登山观城”的 视角对周边3个观测片区的可视域及建筑空间层次展开量化评 测,并根据量化评测数据提出以协调“城-景”边界为导向的 研究区眺望景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最后利用GIS进行眺望视 线控制基准模型的导控模拟,旨在为眺望景观优化控制领域的 研究进行补充,为相关规划设计决策提供参考,以及为景观可 视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