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48例(51个)被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检查,并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后处理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和位置,以及夹闭术后的残留和载瘤动脉的开放.结果:37个动脉瘤呈囊状、9个动脉瘤呈不规则形和5个动脉瘤呈梭形.动脉瘤最常见的部位是大脑中动脉(31%),其次是后交通动脉(29%).全部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9mm、瘤体平均大小为5.5mm、瘤颈平均大小为3.4mm.49个动脉瘤需要1个钛夹夹闭,2个动脉瘤需要2个钛夹夹闭.16层CTA检出3个夹闭动脉瘤有残留,靠近钛夹的全部载瘤动脉可以被准确评价.结论:16层螺旋CTA为诊断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前和术后的改变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应作为动脉瘤夹闭术前后的首选影像检查.  相似文献   

2.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动脉瘤疑似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将两种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比较优缺点,CTA后处理采用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表面覆盖法(SSD)。CTA重建采用0.75mm层厚、0.7mm层间隔,延迟扫描时间采用提前监控、静脉团注法。两位放射专家用盲法分析CTA、DSA资料,对颅内动脉瘤作出诊断。结果:36例SAH病例中,CTA发现32例37个动脉瘤,包括前交通动脉瘤15个、大脑前动脉瘤2个、后交通支9个、颈内动脉4个、大脑中动脉主干5个、基底动脉2个,其中1例CTA检查为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直径<3mm,DSA检查为阴性,其余均经DSA证实。4例SAH病例CTA、DSA检查均为阴性。CTA能够清晰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毗邻关系,其敏感性为94.5%。动脉瘤直径大于3.0mm者,CTA、DSA检查结果基本一致。CTA以VRT重建效果最佳。结论:CTA对于动脉瘤疑似患者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的检查技术,能够精确显示动脉瘤的空间关系,可作为颅内动脉瘤首选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数字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回顾性分析47例经DSA诊断为颅内动脉瘤患者的MRA、CTA影像资料,对比两者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及瘤体大小的差异。结果47例DSA诊断颅内动脉瘤52个;MRA诊断42例共检出46个动脉瘤,阳性率为88.5%(46/52);CTA诊断44例共检出49个动脉瘤,阳性率为94.2%(49/52)。二者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9)。MRA显示瘤体直径为5~23mm,平均(9.72土5.68)mm,而CTA显示瘤体直径为3-25mm,平均(9.85土5.81)mm,瘤体直径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P=0.17)。结论MR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无明显差别,临床可根据实际条件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从而达到最佳诊断和治疗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在评价颅内小动脉瘤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技术评价颅内小动脉瘤(直径≤5mm)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337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其三维CT图像与常规DSA和外科手术结果 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三维重组方法 为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结果 结合CTA、DSA和术中所见,337例中的84例患者发现95个小动脉瘤.CTA漏诊4个小动脉瘤,DSA漏诊6个小动脉瘤.16层螺旋CTA对于小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层螺旋CT三维重组图像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小动脉瘤的瘤体和瘤颈与周围血管的系,为小动脉瘤的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结论 16层螺旋CTA在小动脉瘤诊断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以作为颅内小动脉瘤筛查的首选影像方法 ,能够在小动脉瘤的治疗方面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5.
64层3D-CTA与3D-DSA对颅内动脉瘤评价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比评价64层螺旋CT三维血管造影(3D-CTA)与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28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DSA,CT三维后处理主要包括容积重建(VR)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常规二维DSA检查后,对可疑病变血管行旋转DSA检查,应用三维工作软件行3D后处理,比较3D-CTA与3D-DSA对动脉瘤显示的价值.结果 28例病例中22例CTA和DSA均显示动脉瘤并经手术或栓塞证实,其中1例CTA和DSA显示单个动脉瘤,手术证实为2个动脉瘤,1例CTA显示假阳性.3D-CTA与3D-DSA均能清楚显示动脉瘤形状、瘤径指向、瘤体直径、瘤颈、载瘤动脉、瘤体穿动脉情况,两者无明显差异.结论 64层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细节显示上与3D-DSA无明显差异,一定程度上应能替代血管造影,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均行16层CTA和DSA检查,对CTA的表现结合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8例经CTA共检出动脉瘤27个,其中25个经手术和DSA证实。1例CTA显示动脉瘤2个,DSA只显示1个,另1例CTA显示可疑动脉瘤2个,DSA显示正常。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9.2%,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96.4%。结论16层CTA在显示颅内动脉瘤方面可与DSA媲美,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进行检查,并与DSA和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64例患者经手术及DSA均确诊为颅内动脉瘤,DSA诊断符合率为100.00%。64排CTA检查出颅内动脉瘤62例,误诊2例,符合率为96.88%(62/64)。与DSA相比,64排CTA与之比较无明显差异(x~2=1.12,P0.05)。64排CT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42±2.69)mm,DSA检出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为(6.65±3.16)mm,经统计学比较,64排CTA与DSA检出颅内动脉瘤直径比较无明显差异(t=2.02,P0.05)。结论 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全面地观察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状、大小,对治疗方案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同步减影技术(SS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经手术和(或)DSA确诊为动脉瘤患者CTA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同步减影CTA检查.用容积再现(V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重组方式显示;以手术和(或)DSA为标准对图像进行分析.结果:SSCTA可以完全去除颅底复杂的骨结构干扰,得到较高质量的CTA图像;可以大幅度降低CTA的三维重组时间;可以充分显示颅内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局部特写有利于显示动脉瘤体,瘤颈与载瘤动脉的关系.SSCTA共检出动脉瘤34个,3例多发;其中颈内动脉颅底段21个,大脑中动脉3个,前交通动脉瘤7个,椎动脉瘤3个;最大者15.7mm×15.3mm,最小2.3mm×2.2mm;经与手术及DSA结果比较,SSCT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100%,特异性100%.结论:SS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具备安全、无创、快捷,且血管图像分辨率高,对靠近颈内动脉颅底部的动脉瘤显示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可作为临床首选的颅内动脉瘤筛选方法.  相似文献   

9.
16层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及术后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以及对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其指导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临床怀疑为颅内动脉瘤,并进行了16层CTA和DSA检查的病例,以DSA作为参考标准,评价16层CTA诊断价值.搜集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病例进行术后评价,术前术后均进行了CTA检查,通过比较两次CTA结果评价动脉瘤夹闭情况.结果根据DSA资料及手术结果,16层CTA发现颅内动脉瘤的敏感性为81.5%,特异性为100%,准确性为84.4%.6例动脉瘤钛夹夹闭术后CTA随访中,与术前CTA相比,颅内大血管均未见狭窄或闭塞,但1例可见较为明显的瘤体残留.结论 16层CTA诊断颅内动脉瘤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以及较好的三维显示能力,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但对颈内和椎动脉动脉瘤,CTA仍然存在着一定困难.在动脉瘤夹闭术后评价方面,CTA能够清楚地显示瘤夹位置及载瘤动脉的通畅程度,但对于判断瘤颈及瘤体残留方面,其准确性有待DSA的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和确定其能否提供足够的诊断信息来指导血管内治疗.方法 32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纳入本研究,全部行CTA和DSA检查.运用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技术评价动脉瘤的形态、大小、位置和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关系,并根据16层螺旋CTA结果选择血管内治疗或外科治疗.结果 329例中的181例患者发现202个颅内动脉瘤.4个动脉瘤CTA漏诊,而DSA检查过程中7个动脉瘤未能清楚显示.16层螺旋CTA诊断所有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是98%、98%和98%.16层螺旋CTA对于动脉瘤诊断的准确性与DSA的结果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通过CTA评价认为115个动脉瘤适合行血管内治疗,结果112个动脉瘤成功栓塞.结论 16层螺旋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准确性,能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指导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  相似文献   

11.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对颅内疾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43例脑血管病变和颅内肿瘤患者行CTA检查,全部病例均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表面遮盖显示(SSD)、最大密度投影(MIP)、三维容积重建(3D-VR)等技术显示脑血管,对脑血管显示情况进行评价,并将结果与DSA和/或手术结果比较。结果:43例患者CTA脑血管主干及1~3级分支血管显示率为100%;CTA检查未见异常4例,动脉瘤20例,血管畸形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7例,脑肿瘤4例,其中21例行DSA检查,13例行手术治疗;与DSA比较,CTA对动脉瘤的敏感性为92%(12/13),CTA清晰地显示了瘤体、瘤颈、载瘤动脉及其详细关系,CTA显示的瘤体小于手术所见;CTA显示的畸形血管团大小、部位、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与DSA及手术所见相符;CTA显示脑血管狭窄、中断部位、形态与DSA一致;CTA显示了肿瘤与周围血管和颅骨间的三维关系。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对颅内各种血管性病变的诊断及显示血管与其他颅内病变的三维空间关系具有重要价值,是诊断颅内病变的重要而有效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CTA)对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55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检查,观察其原始图像及采用VR、MIP、MPR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成像,部分病例同DSA或手术所见对照。结果:55名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共检出动脉瘤患者47例,动脉硬化、狭窄3例,正常5例。CTA表现与手术结果、DSA基本一致。结论:64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能清晰的显示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形态、瘤颈、与载瘤动脉及邻近血管及骨结构的关系,对颅内动脉瘤诊断敏感性及特异性较高,对绝大部分动脉瘤能迅速、准确地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指导作用,并可作为术后复诊和随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肖兵  宋建琼  赵卫   《放射学实践》2009,24(7):712-715
目的:探讨64层双源CT血管成像对指导复杂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价值。方法:19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64层双源CTA和DSA检查,对瘤体大小和瘤颈宽度进行测量,并对瘤体形态显示和瘤体三维关系、瘤体光滑度、显示级别与总体情况进行质量评估。统计学方法采用配对t检验和秩和检验。结果:19例患者双源CT和DSA均检出20个动脉瘤。在瘤体大小测量结果方面:MIP、VR成像技术分别与MPR、DSA技术进行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MIP与VR成像技术之间、MPR与DSA技术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瘤颈测量方面:MIP、VR与DSA成像技术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MPR成像技术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瘤体形态显示与瘤体三维关系方面:VR与MIP图像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R与DSA、MIP与DSA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瘤体光滑度方面:MIP与DSA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VR与MIP、DSA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在显示级别方面:VR与MIP图像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DSA与VR、MIP之间差异均具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总体质量方面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64层双源CTA对指导复杂颅内动脉瘤手术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64层螺旋CT数字减影技术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增强扫描,每例患者均行常规CTA及减影CTA(digital subtraction CTA,DSCTA)重建,以DSA检查结果为标准,对比研究2种重建技术的图像质量、诊断准确性.结果 36例患者共计40个动脉瘤,经DSCTA检出动脉瘤40个,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100%,经常规CTA检出动脉瘤37个,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2.5%和100%.2组后处理图像质量单项有序行乘列表秩和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DSCTA图像质量优于常规CTA.结论 64层螺旋CT DSCTA可作为筛查及诊断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6.
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与DSA相对照,探讨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和DSA检查,使用GE64层Lightspeed VCT获得原始图像,所有病例均采用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VR)、薄层块最大密度投影(thin-slab maximumintensity projectjon,TS MIP)。后处理图像及DSA图像由2位放射科医生共同评估。结果:29例患者中,DSA证实25例共27个动脉瘤,其中2例为2个动脉瘤。与DSA结果相对照,CTA共检出25例26个动脉瘤,漏诊了1个颈出动脉瘤。CTA清晰显示了动脉瘤的形态、大小及载瘤动脉,3例动脉瘤瘤颈DSA未显示,CTA显示了全部动脉瘤的瘤颈。结论:64层CTA在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中具有极高价值,特别在显示动脉瘤瘤颈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64层螺旋CT的CT血管造影(CTA)及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CTDSA)技术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比较研究,评价64层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6例临床怀疑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实施64层CT和DSA检查,对64层CT图像进行了CTA和DSCTA两种方式的后处理。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建(MPR),在CTA图像基础上用增强数据逐层减去平扫数据,自动去除骨与脑组织,获得CTDSA影像。比较3种技术(DSA、CTA和CTDSA)的特征。结果 26例可疑患者中,DSA和CTDSA发现31个动脉瘤,CTA发现29个动脉瘤。CTA漏掉的2个动脉瘤,直径小于3mm。结论 CTDS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的高度敏感的影像学方法,具有与DSA相当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对比研究,初步探讨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评价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4例临床疑有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3D—CTA和DSA。3D—CTA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以及容积重建(VRT)。3D—CTA和DSA分别由相互独立的放射科医师实施和诊断,分别记录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以及与周围动脉分支等的关系。同时调查神经外科医师及患者对两种影像手段的认可度。结果3D—CTA发现13例15个动脉瘤,遗漏1个直径1.2mm的动脉瘤,发现的最小动脉瘤长径为1.8mm。DSA发现14例16个动脉瘤。CTA在显示瘤颈以及相邻骨质结构上明显优于DSA,而DSA空间分辨率较高。神经外科医师多认为CTA可以用作颅内动脉瘤的筛查和术前评估,而DSA仍是金标准。患者对CTA的接受度较高。结论3D—CTA是检查颅内动脉瘤高度敏感的无创影像手段,它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筛查和术前评估的首选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