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C7620型液压多刀半自动车床用于加工大批量工件。该机床的电气部分采用继电器一接触器逻辑控制,系统中使用了两个时间继电器、两块矩阵线路板、28个小型JJDZ3-33中间继电器,由于所用继电器触头容量小,插座易松动,线路复杂,加之动作频繁,故电器极易损坏或接触不良造成故障停机,有时几个班就需要换。笔者决定采用投资少、见效快的PLC机对其进行改造,在保证控制系统可靠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微机的软件功能。  相似文献   

2.
Z3040摇臂钻床在不少行业的工厂内较为广泛地应用,是一种大部分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的孔加工机床。由于当前的继电器——接触器的控制自动化水平还尚未成熟,导致了机床工作的误差较大且精确度不高。本文基于松下FP1-C40型PLC为控制的核心技术,通过硬件的选配和软件的设计,介绍一套以PLC为技术改造的Z3040摇臂钻床自动化控制系统。这套系统解决了传统继电器——接触器电气控制系统存在的线路复杂、可靠性和稳定性差、故障诊断和排除困难等难题,并且对Z3040摇臂钻床的工作效率和精度有很大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3.
该书由河北工学院教授、博士导师陆俭国等主编。本书共分17章,阐述了低压电器与机床电器的试验内容及方法。还编入了“量度继电器型式试验”、“电器抽样检查的理论与方法”及“电器试验中的测量技术”。最后,还阐述了继电器、接触器及量度继电器可靠性的内容及方法。  相似文献   

4.
早期的机床电器一般都采用传统的继电一接触器控制模式,由于其节点较多,控制线路复杂,再加上年久、线路老化,故障率较高,用PLC代替传统的控制模式使控制线路大为简化,使生产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现将用PLC对C5116A立式车床的改造过程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5.
机床的控制电路,是根据机床的加工性能和传动特点而设计的,它通常反映机床自动化程度的高低。就普通机床来说,控制线路基本上是由各种手动和自动的交、直流电器以及其它传动器件(如液压、气动等元件)通过连接导线组合而成。由于JZ、JL、JS等系列的继电器和CJ、CZ系列的接触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较小、重复频率高、过载能力强等优点,所以目前仍被广泛应用于机床和其它生产机械的控制线路。但如何合理地设计继电——接触控制线路,使之既满足机床加工工艺要求,又达到经济可靠运行,仍值得讨论。本文拟就一些机床控制线路在设计上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不少机床的交流电动机Y-△起动线路,由于设计不合理,耗能多,线路复杂。经改进后的Y-△起动线路,简化了线路、节能、延长了元件的使用寿命,节约维修费用。原交流电动机Y-△起动线路见图1。工作原理:按下QA,时间继电器SJ和接触器C_Y的线圈同时通电,C_Y接触器动作,电源接触器C_1吸合,电机Y联接运行。SJ延时到,切断C_Y的回路,C_Y断电。SJ常开点接通,C_△接触器动作,电机转入△联接运行。主要缺点:①时间继电器SJ在电机运行期间一  相似文献   

7.
随着工业生产的发展,电气控制系统日趋复杂,由于传统的固定程序继电器-接触器硬接线控制方式存在有触点可靠性差、修改及变换程序困难、体积庞大、维修不便等缺陷,因此在复杂的控制系统中采用可编程序控制器(简称PC)代替继电器系统是必然的趋势。 3月27日,在上海第十机床厂召开了“美国通用电器(GE)公司GE-1型可编程序控制器在钻攻组合机床上的应用”评定会,该程  相似文献   

8.
目前,PLC的控制程序绝大多数采用的是符合工厂电气技术人员习惯的类似于继电器线圈和触点等符号组成的梯形图,这种程序虽然最容易被工厂电气技术人员接受和掌握,最容易将现有的继电器控制线路移植成PLC的梯形图,但它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PLC强大功能的发挥,当控制功能复杂时,由接点和线圈组成的逻辑线路相当复杂,相应的程序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9.
Z3050摇臂钻床是一种典型的机械、液压、电器并配合时间继电器协同控制的通用加工机床。其液压、电气配合时间的控制部分线路复杂,故障率高,故障现象多变,有些故障现象甚至不易理解,查找故障的难度比较大。以下对两例特殊的故障进行了分析,通过该例认  相似文献   

10.
我厂在 B215龙门刨床上采用一套可控硅可逆调速系统取代原机床的F-D机组。同时,由于龙门刨床的电气控制线路较为复杂,所用的继电器、接触器数量可观,且在以往的龙门刨使用中,无论是F-D机组控制还是采用可控硅调速,相当一部分故障都是由于继电器、接触器触点接触不良引起的,因此我们采用一台日本三菱公司的F1-60MR型PC,来完成刨台调速及横梁、刀架等电气控制。经过近三年实际运行表明,改造后具有工作性能良好,节电效果显著、可靠性高等优点。该方案也可推广应用到龙门铣床、落地镗床等大型直流调速机床。现将有关情况作一介绍,以期交流。…  相似文献   

11.
李书平 《机械》2010,37(9):73-74,77
根据PLC控制时的梯形图结构与继电器-接触器控制方式在结构上的相似性,首先对压力机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分成四个模块进行分析,并且结合生产工艺及PLC资源的合理利用最终确定压力机输入点为8、输出点为7、I/O总数为15。根据I/O地址分配选择最合适的PLC设备进行外部接线,经过多次调试与修改确定PLC梯形图。从而解决传统压力机采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线路复杂、故障率高、维修困难从而严重影响生产任务完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正> 近年来,电液自动控制机床日趋普遍,但控制电器仍比较落后,多选用普通的继电器,此种电路用于程序较多的机床,其电器箱体积庞大,布线复杂,触点繁多,故障率将相应增加。小钻头自动铣床属于小型机床,但其运动程序较复杂,如果仍沿用这种控制电路,则上述缺点表现更为突出,予计其电器柜体积甚至比机床本身还要大,机床布局困难,分散而且零乱,不便于操作管理,且增加了设备占地面积。为此,完全有必要另选体积小,可靠性高的控制器。应用集成单元组成的逻辑式顺序控制器,  相似文献   

13.
基于PLC的组合机床控制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PLC对继电器、接触器和电磁阀为主要器件组成的组合机床控制系统进行技术改造,详细地讨论了控制系统的功能以及软硬件的设计,实际使用表明系统获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张永顺 《机械制造》1992,30(10):5-6
可编程序控制器(以下简称 PC)目前在旧设备改造,新设备设计中,得到了比较广泛的采用,显示出它的巨大优越性。怎样提高设计技巧,节省接口,提高价值功能比,本文就这一问题作如下探讨:1 可不经 PC 控制的环节(1)在设备开动循环之前,需要手动预先启动的(如电机等)电器及其控制环节,如图1中1~4行,接触器 KM1-KM4都是手动启动和停止,不参与循环,且它的控制线路简单可不接 PC。另外热继电器 FRI-FR4,KM1、KM2的常开触点,与接触器线圈可就近接线。  相似文献   

15.
组合机床是对某种工件进行特定加工的一种高效率、自动化的专用加工设备。原有的控制电路为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其触点多,线路复杂,故障率高,给操作及维修人员增加了麻烦,并且影响了生产率进一步的提高。用PLC改造后,克服了上述缺点,使故障率大为降低,相应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介绍C7220仿形车床的改造原因、改造方案及产生的经济效益等。此机床原电气部分全部采用了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复杂,再加上此机床经长期使用,线路老化,故障率高且不宜维修,经采用PLC控制替代原继电——接触器控制,使设备故障率大大降低,设备性能更加稳定,为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使用电气设备复杂的机床的经验说明:在大多数情况下,控制电器不精确的动作,尤其是电器控制触头正常状态的破坏是机床发生故障的主要因素。因此,当设计控制线路时,除了要提高电器的可靠性和经久性以外,还应 当尽量减少触头的数量。 现代线路的特微如控制高度自动化、重复控制的需要性和动作的多样化都促使触头数量增加。使用放大装置(电力扩大机、离子放大器)可减少电力电路及起动、掣动和调速的控制电路中触头的数量,但另一方面却增加了线路的复杂程度,因此减少触头数量的要求更加必要。同时,甚至在最完善的自动调整线路中,电磁电器在所有控…  相似文献   

18.
Z3040摇臂钻床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孔加工机床,该机床大部分采用继电器—接触器进行控制。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自动化程度较低,机床工作误差较大且精确度不高。现以西门子S7-200 PLC为控制核心,通过硬件选型及软件设计,研制了一套基于PLC的Z3040摇臂钻床自动化控制系统。经测试,该系统运行良好,能极大地提升Z3040摇臂钻床的工作效率和精度。  相似文献   

19.
针对T6216镗床原先采用的继电器—接触器控制系统电气元件较多、电路复杂、可靠性差、电气故障频繁等缺点,提出了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LC)对镗床电气控制系统进行改造,给出了改造后控制系统的硬件组成和软件设计。说明了用PLC控制取代继电器—接触器控制,能根据PLC运行状态指示灯及时发现故障点,快速排除故障,使操作维护方便,从而降低设备故障率,提高设备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一、概述可控硅自动胀管器,由可控硅自动控制仪、电钻及胀管器三部分组成(图1)。我厂可控硅自动控制仪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广大革命职工对胀管技术不断改进不断提高的结果。最初是采用电子管元件组成的控制线路,因线路复杂、仪器维护困难,现场操作很不方便。后又改用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