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与认识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与认识程度的关系,为新疆宫颈癌防治工作提供健康教育干预基础。方法:对400例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妇女进行对宫颈癌知识的问卷调查后,对她们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400例患者中知道宫颈癌的患者为20例,占5.0%,95.0%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是宫颈癌,知道宫颈涂片的意义者10例,仅占2.5%,绝大多数患者不知道宫颈涂片的意义(占97.5%),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重要者为7.0%,对做涂片重要性的态度一般者占11.0%,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不重要者占29.3%,认为定期做宫颈涂片没有必要者占52.7%,做过宫颈涂片者(包括1年前及其以上)占14.0%,而从来未做过涂片的患者为344例,占86.0%,所有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是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及其与宫颈癌的关系。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受教育的程度普遍较低,对宫颈癌的相关知识缺乏,对定期做宫颈涂片持被动的态度,绝大部分患者一生中未做过涂片,这些因素可能导致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病率居高不下,因此新疆宫颈癌防治工作中进行有关宫颈癌健康教育干预极为迫切。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男性对宫颈癌及HPV的认识程度并初步探讨男性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健康教育干预基础。方法:对560名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男性进行有关宫颈癌及HPV相关知识的问卷调查。结果:560例调查对象中知道宫颈癌者180人,占32.14%,知道宫颈癌的好发年龄者60人,占10.71%,所有的调查对象均不知道HPV病毒和HPV是宫颈癌的主要病因,仅有26人知道宫颈癌的高危因素,占4.64%,认为妻子没有必要检查者332人,占59.29%,74.29%的调查对象不知道定期检查的意义,愿意妻子定期做妇检者412人,占73.57%。对宫颈癌的认知程度与调查对象的文化层次有关,随着文化层次的提高,对宫颈癌的认知程度提高。结论:维吾尔族男性对宫颈癌及HPV相关知识匮乏,因此提高维吾尔族男性对宫颈癌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及文化素质,开展有效的健康教育在维吾尔族妇女宫颈癌的防治工作中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行为和生物学因素与藏族妇女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4年1月-2015年9月在青海省人民医院、青海大学医学院确诊的100例藏族宫颈癌患者为宫颈癌组,另选取同期医院就诊的200例非宫颈癌患者为非宫颈癌组。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 100例藏族宫颈癌患者HPV阳性84例,感染率84%;高危型HPV感染为主,其中HPV16型60例,占71.43%;HPV18型14例,占16.67%。200例非宫颈癌患者中HPV阳性感染者89例,阳性率44.50%;HPV高危型85例,占95.50%。单因素分析宫颈癌诱发与HPV感染、初潮年龄,月经持续时间、经期性行为、初次性行为年龄、初次生育年龄、生育次数、流产史、婚外性行为、避孕方式、外阴清洗和伴侣清洗与宫颈癌发生均有关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PV感染(OR=5.92,95%CI:2.17,16.14)、月经持续时间(OR=5.62,95%CI:1.06,29.70)、经期性行为(OR=11.24,95%CI:4.16,30.38)、初次生育年龄(OR=3.78,95%CI:2.27,6.30)、流产史(OR=3.74,95%CI:1.34,10.44)、婚外性行为(OR=1.69,95%CI:1.06,2.68)、初次性行为年龄(OR=0.10,95%CI:0.03,0.30)、避孕方式(OR=0.17,95%CI:0.06,0.48)、外阴清洗(OR=0.27,95%CI:0.13,0.58)和伴侣清洗(OR=0.36,95%CI:0.17,0.80)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结论高危型HPV持续感染和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是导致藏族妇女诱发宫颈癌的重要影响因素,早期筛查和行为学干预是经济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4.
110例复杂性VVC患者阴道微生态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阴道微生态的特点.方法 选取2007年3月~2009年3月在内蒙古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妇科门诊就诊诊断为复杂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患者110例,取其阴道分泌物进行阴道微生态的评价.结果 患者阴道分泌物的pH≤4.5者占28.18%,pH>4.5者占71.82%;乳酸杆菌功能正常者占16.36%,乳酸杆菌功能减低者占83.64%;混合感染发生率占54.55%.结论 评价阴道微生态可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及妇女的卫生行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宫颈癌高发区喀什地区伽师县克孜勒博依乡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有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方法:对1 000例新疆喀什地区伽师县克孜勒博依乡维吾尔族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1 000例维吾尔族妇女中农民占94.3%,53.3%的妇女以小学文化为主,53.8%的妇女家庭年收入为5 000~10 000元,5 000以下占40.3%。②农村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的相关信息的了解程度很低,当地妇女中91.4%的妇女一生中未做过涂片,当地所有的维吾尔族均不知道HPV有关的任何信息。③宫颈癌知晓率与职业有关,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当地妇女对宫颈癌的知晓率升高。结论:农村维吾尔族对宫颈癌知识的匮乏、缺乏定期体检意识等因素可能导致维吾尔族宫颈癌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干预中健康教育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6.
刘筠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25-4626
[目的]了解青海省妇女生殖道感染情况,预防和减少妇女生殖健康问题与疾病的发生. [方法]对2007年1~12月青海省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就诊的1 893例患者进行生殖道感染状况调查分析. [结果]发生生殖道感染病例1 324例;非本地人口患者患病率达82.05%;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患病率低;合并2~3种感染者占35.95%:发病率最高为宫颈炎患者65.79%,细菌性阴道病21.22%,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15.03%,外阴阴道念珠菌病感染12.39%,滴虫感染11.4%,性病感染检出率4.76%,盆腔炎患者5.36%,经常使用安全套者占5.44%,对月经期清洗外阴,清洗外阴间隔的时间、感染途径、夫妻和性伴侣同治、感染后隔离的意义等的知晓率与经济能力文化程度有关.[结论]要加强生殖健康的教育,特别是对文化程度低,医疗条件不好和外来务工的妇女加强有关生殖道感染防治的宣传和咨询,积极开展生殖道感染预防、性病诊疗、促进安全套的使用.  相似文献   

7.
妇科肿瘤确切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根据对大量病例的观察证明,可以认为发病与以下因素有关:年龄:良性肿瘤多发生于生育阶段的妇女,恶性肿瘤多发生于老年妇女,少部分特殊类型的肿瘤好发于青春期及幼年女性。生育:部分妇科19中瘤的发生与过早分娩、密产、多产等生育因素有关,如宫颈癌。性卫生:不洁性生活可引起生殖器官感染,如:阴道炎、宫颈炎、宫颈糜烂、输卵管炎症等,成为外阴癌、阴道癌、宫颈癌及输卵管癌的重要发病因素。性生活过早及混乱,经  相似文献   

8.
目的:调查新疆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对宫颈癌、人乳头瘤病毒(HPV)及HPV疫苗的相关认知情况,为宫颈癌的防治提供健康教育干预基础,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广大妇女的保健意识。方法:对新疆地区自愿参与调查的妇女发放维吾尔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调查问卷,统计问卷结果。结果: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HPV及HPV疫苗的知晓率分别为25.0%、8.0%和4.0%,汉族妇女的知晓率分别为35.0%、19.0%和7.0%。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宫颈癌发病高危因素知晓率分别为15.6%和26.5%,做过宫颈涂片检查的比例分别为18.0%和31.0%,做过HPV检查的比例分别为4.5%和11.0%。认知程度与调查对象的文化水平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吾尔族、汉族妇女对宫颈癌、HPV及HPV疫苗的认知程度随着文化水平的提高而增高。结论:新疆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HPV及HPV疫苗的知晓率低。新疆是我国宫颈癌高发地区,维吾尔族妇女是新疆地区宫颈癌的高发人群,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HPV及HPV疫苗相关知识缺乏了解。因此提高新疆地区妇女尤其是维吾尔族妇女对宫颈癌的预防保健意识,提高对宫颈癌、HPV及HPV疫苗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是早期发现子宫颈癌前病变、降低宫颈癌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宫颈癌是继乳腺癌之后危害妇女健康的第2大常见恶性肿瘤[1].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是我国宫颈癌高发区之一,维吾尔族宫颈癌患病率及死亡率明显高于生活在同一个环境的汉族及其他少数名族,其死亡率在全国少数民族中占第1位,患者大部分来自于新疆南部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及库尔勒等地区[2].本研究对新疆南部地区农村2 042名维吾尔族妇女进行有关宫颈癌的认知程度调查,现将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了解兰州市大学生对生殖健康知识知晓、需求以及性行为现状,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教育及服务水平提供依据.方法 整群抽取兰州市4所高校中1 952名大学生,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知晓率占前3位的是人工流产的危害(67.83%)、避孕套可预防艾滋病(54.60%)和偶尔发生性行为会怀孕(48.62%).最想获得的知识占前5位的分别是安全性行为(64.34%)、性生理(61.83%)、恋爱及异性相处(58.66%)、性卫生及性保健(57.48%)和性心理(53.90%).9.32%的大学生有过性生活的经历,70%初次性行为年龄在20岁之前,性行为地点在宾馆和出租屋的分别占33.71%和32.02%.48.05%的大学生有过性幻想,38.88%看过色情网站或书籍.仅有41.57%的大学生认为会和性伴侣结婚.每次性生活前后均清洗外阴的仅有44.38%.结论 大学生对性与生殖健康知识的知晓率低,需求较大;没有固定性伴侣与场所,存在性行为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1.
山西省襄垣县宫颈癌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目的:在宫颈癌高发区调查其危险因素,为现阶段宫颈癌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宫颈癌高发区山西省襄垣县,对1997年妇女采用6种宫颈癌检查方法筛查后,进行问卷调查,卷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月经婚孕史,性行为及卫生习惯,避孕史,既往疾病和肿瘤家族史等,进行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病理学诊断为宫颈高度鳞状上皮病变以上者86例,非癌及非鳞状上皮病变者共1784例作为对照.结果:高危型HPV感染率为20.8%(415/1997),病例组HPV感染率为97.7%,而对照组为14.2%,单因素分析后,具有显著统计意义的变量有:高危型HPV感染,初次性交年龄,流产史,性伴侣数,怀孕治疗史及肿瘤家族史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高危型HPV感染,性伴侣数和肿瘤家族史与宫颈癌的发生呈显著关联,此外,HPV感染与男,女婚外性行为均有显著的统计学联系,且随性伴侣数呈趋势性增高,结论:襄垣县妇女子宫颈癌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高危型HPV感染。HPV感染与该地区性生活,月经期及产褥期卫生不洁有直接关联。  相似文献   

12.
1990年2~5月对1 309名不同生理阶段正常妇女和性滥妇女进行了生殖道支原体寄居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生殖道支原体寄居率与女性激素水平、性经历、避孕方式和文化程度等有密切关系。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和母婴传播。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 对广东省恩平市2016年寨卡疫情防控工作进行梳理和分析,为寨卡等虫媒传染病的应对提 供新的思路。方法 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恩平市2016年制定的寨卡防控的相关文件、恩平市 疾控中心《寨卡病毒病防控工作简报》获取相关信息,并通过“广东省病媒生物监测信息平台”获得蚊媒 监测数据。采用Excel对数据信息进行汇总整理和描述性分析。结果 广东省2016年2月15日至6月5日 共报告输入性病例13例,均由南美国家输入,无本地感染病例报告。广东省恩平市在2月19日立即建立 联防联控机制,制定6个工作方案;在定点收治医院对全部病例开展病例管理;2月11日至11月30日恩 平对1184名归国人员进行追踪随访,对782人进行采样筛查,发现7 例寨卡病例和3 名隐性感染者;通 过蚊媒控制,将全年大部分布雷图指数(BI)和诱蚊诱卵器指数(MOI)控制在10以下水平。结论 广东 省2016年通过采取综合防控措施,阻止了本地病例的发生,防控措施切实有效。 关键词:寨卡病毒病;病例管理;隐形感染者;健康随访;蚊媒控制 中图分类号:R1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6639 (2019)01 0037 05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新疆汉族、维族及其他少数民族妇女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了解不同民族妇女宫颈病变发病情况。方法对2005年9月至2011年12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门诊就诊及住院汉族、维族及其他少数民族患者行液基细胞学检查,共计51 226例,按照TBS分类标准分类。阳性结果为意义不明确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以上病变。对于阳性结果及阴道镜下怀疑病变者进行组织活检,分析不同民族妇女宫颈感染病原情况、宫颈癌与癌前病变情况。结果维族妇女宫颈ASCUS及以上病变检出率(28.71%)显著高于汉族(23.75%)及其他民族(23.40%)(P<0.01),汉族与其他民族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族妇女宫颈感染性病变的检出率(14.52%)也显著高于汉族(12.75%)及其他民族(8.70%)(P均<0.01),汉族与其他民族之间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宫颈癌及癌前病变各年龄组检出结果显示,维族妇女总检出率为2.61%,汉族为1.72%,两民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汉维两民族在21~70岁之间检出率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其中21~60岁为高发分布年龄,且两民族在30岁以上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液基细胞学检查与病理诊断总符合率达78.71%。结论新疆维族妇女宫颈病变高发。汉、维族妇女宫颈病变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应进一步加强宫颈液基细胞学筛查,以期早发现早治疗,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In population-based surveys on sexual behaviour, men consistently report higher numbers of sexual partners than women, which may be associated with male exaggeration or female under-reporting or with issues related to sampling, such as exclusion of female sex workers.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data collected in the context of a longitudinal study in rural Tanzania, where a sexual partnership module was applied to all participating men and women in the study population. Since the study design included all men and women of reproductive ages and did not involve sampling, these data provide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compare the consistency of aggregate measures of sexual behaviour between men and women living in the same village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non-marital partnerships were common amongst single people of both sexes--around 70% of unmarried men and women report at least one sexual partner in the last year. However, 40% of married men also report having non-marital partners, but only 3% of married women did so. Single women reported about half as many multiple partnerships in the last year as men. Under-reporting of non-marital partnerships was much more common among single women than among married women and men. Furthermore, women were more likely to report longer duration partnerships and partnership with urban men or more educated men than with others. If a woman reports multiple partners, biological data indicate that she is at high risk of contracting HIV. For men, however, there is only a weak association between number of partnerships and the risk of HIV, and it cannot be excluded that men, especially single men, exaggerate the number of sexual partners.  相似文献   

16.
Data from a 1991 survey of five Nigerian towns are used to examine currently married men's and women's perceptions of AIDS which, together with other socioeconomic factors, are then related to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ur. An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respondents have accurate information about AIDS. In particular, most associate HIV/AIDS transmission with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though only one-third of them think that the fear of AIDS has limited casual sex in their communities. About 54 per cent of men and 39 per cent of women have had extramarital relations, with 18 per cent of men and 11 per cent of women having done so in the previous week. The incidence of extramarital relations varies considerably by respondents' level of education, type of marriage, religion, and spousal closeness. More importantly, knowledge of multiple sexual partners as a risk factor for HIV/AIDS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extramarital affairs. The study underscores the link between knowledge and behaviour, and calls for a well-articulated campaign designed to educate the populace about the threat of AIDS, with the aim of modifying both premarital and extramarital sexual behaviour, thereby reducing the risk factor for HIV through heterosexual relations which is the main mode of transmission in Nigeria.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中国妇女宫颈癌发病的行为危险因素.方法 应用Revman 5.0对国内已发表的33篇有关宫颈癌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定量综合分析.结果 各因素合并OR值(95%CI)分别为:性交年龄3.33(2.57 ~ 4.31),怀孕年龄2.00(1.28 ~ 3.12),生育年龄1.57(1.01 ~ 2.45),怀孕次数2.37(1.87 ~ 3.00),流产次数2.98(1.96 ~4.53),生育次数2.79(2.26~3.44),性伴侣数3.38(2.33 ~4.90),结婚次数2.98(1.68 ~ 5.27),应用避孕套0.32(0.20 ~ 0.49),无任何避孕措施2.16(1.07 ~4.34),性生活前清洗阴道0.55(0.34~0.87),吸烟2.50(1.74~3.59),被动吸烟史2.84(1.84 ~ 4.39),喝茶0.36(0.27 ~ 0.50)及从事脑力劳动0.35(0.17 ~ 0.72).结论 首次性交、怀孕、生育年龄过早、怀孕、流产、生育、结婚次数、性伴侣数过多、无任何避孕措施及吸烟和被动吸烟是宫颈癌发病的行为危险因素;应用避孕套、性生活前清洗阴道、喝茶和从事脑力劳动是宫颈癌发病的行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8.
陈锐  石瑛  彭靖淇  张琼  周琦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6):1013-1015
目的:探讨筛选并建立新疆维吾尔族子宫颈癌血清蛋白质组图谱诊断模型可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CM10蛋白芯片和SELDI-TOF-MS技术检测40例子宫颈鳞癌、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和15例健康人的血清蛋白质组图谱,ZUCI-蛋白芯片数据分析系统分析并建立维吾尔族子宫颈癌蛋白质组图谱诊断模型。结果:宫颈癌与宫颈上皮内瘤变Ⅲ级患者和健康人存在139种差异蛋白质质谱峰,有分类意义的蛋白质7种。其中质荷比为6 467.26、6 993.199在正常对照组、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癌组中表达逐渐降低;1 081.275、1 083.193、1 122.849、8 929.189、15 939.86在正常对照组、上皮内瘤变组和宫颈癌组中表达逐渐增高。这7个质荷比峰建立了维吾尔族宫颈癌蛋白质组图谱诊断模型,其准确度85.00%,敏感度72.73%。结论:该组建立的诊断模型可以有效区分维吾尔族宫颈癌患者和正常妇女,为新疆维吾尔族宫颈癌癌的诊断与筛查提供了一条崭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