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中重要原理之一的“灌输论”与人们对“道德灌输”的批判,从表面来看是一对矛盾。但是从“目的论”与“方法论”两个不同视角来看,它们之间又是相容的。“目的论”的视角强调的是且只是对要达成目的本身的关注;“方法论”的视角强调的是且只是对要达成目的的方法的关注。从这两个不同的视角来审视,我们需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提倡“道德灌输”,从“方法论”的角度来批判“道德灌输”。  相似文献   

2.
论现代中小学校长培训的新趋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步入“十二五”之际,新形势、新要求、新期待,迫切需要我们对未来的校长培训工作新特点作前瞻性的认知。“十个”不同视域的认知梳理:从“本质属性”视角看,增强培训的“服务性”;从“层次状态”视角看,凸显培训的“提升性”;从“战略占位”视角看,确立培训的“引领性”;从“目标导向”视角看,重视培训的“个体性”;从“运行流程”视角看,讲求培训的“规律性”;从“具体操作”视角看,夯实培训的“精细性”;从“方式创新”视角看,发挥培训的“多样性”;从“内容整合”视角看,建构培训的“模块性”;从“策略对策”视角看,加大培训的“合作性”;从“培训种类”视角看,拓展培训的“远程性”。  相似文献   

3.
义务教育新课标的转型,必然要求并推动整个课堂教学的转型。根据新课标对教学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要有以下六大教学转向:教学立意从“知识本位”转向“素养本位”;教学目标从“旨在育分”转向“重在育人”;教学设计从“课时设计”转向“大单元设计”;教学活动从“碎片化学习”转向“整体化学习”;教学策略从“讲授灌输”转向“探究实践”;教学评价从“单一评价”转向“多元评价”。  相似文献   

4.
“从来”和“向来”一直是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语义分析的角度,认为;“从来”和“向来”既对立又互补。“从来”倾向用否定形式,“向来”倾向用肯定形式。若都用于否定式,则有不同的侧重点,“从来”否定式偏向对某一具体动作、行为、事件的动态否定,是倾向对客观性的否定;而“向来”否定式更偏向对静态的、抽象的、主观的方面进行否定。“从来”还可以在过去的时间中截取一段出来进行否定,但“向来”没有这个用法。  相似文献   

5.
《孙子兵法》中对“势”的论述对商战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必须结合其对“形”与“奇正”的论述,才能对“势”有正确全面的了解。从商战实践出发,从静态、动态、应用三个方面对“势”进行分类,并结合具体商战实例进行分析,认为“势”的应用千变万化,掌握好以“形”“正”,“以正合”,以“势”“奇”,“以奇胜”,就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6.
从近代汉语开始,“串”产生了“表演;扮演;演奏;装扮”诸义.由于人们对“串”义的误解,从而对“串”组成的一些合成词意义产生了误解误用.文章考察了“串戏”、“客串”、“反串”、“串演”、“会串”、“彩串”和“串座”等词义的误解误用现象,并从心理和语用角度对词义误解误用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自然价值的存在和由此产生的人对自然的道德义务使科技伦理范围内伦理范式的转变成为一种必然。文章从科技伦理视野出发,试图寻找人与自然关系的新范式:从控制对象上实现对“自然”的控制到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控制;从控制方式上实现“为所欲为”到“有所畏惧”;从控制理念上实现“过度消费”到“低熵文化”。  相似文献   

8.
于坚称自己为“后退的诗人”,他在诗歌理论的建构以及诗歌创作中实践了从“天空”向“大地”后退,从“彼岸”向“此岸”后退,从“先锋”向“传统”后退的诗歌策略。从审美现代性的理论视域分别对其进行解读可以看出于坚诗歌对现代性的反思,于坚诗歌的审美救赎以及审美现代性的自反性。正如审美现代性是对现代性的补弊,于坚的“后退”策略在本质上是对当代诗歌的“现代性”一种纠偏,这是其对于当代诗歌发展的独特意义之所在。  相似文献   

9.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门教人如何做人的社会活动,是对在校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和落实从“物化”到“人化”、从“独白”到“对话”、从“盲从”到“质疑”与从“封闭”到“开放”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是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保证,符合品德课教学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错误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对与错是必然联系的现实存在,教育可以从知道“对”,反思“错”,也可以从“错”,醒悟“对”。以往的教育只注重前者,而忽视、回避后者。尤其是一些老师的公开课,总是希望课堂能顺当,不出任何“乱子”;学生能配合,不出任何“差错”。  相似文献   

11.
"从来"句的语义语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深层语义及语用角度重新审视时间副词“从来”所在句子即“从来”句,可以发现在表层句法结构和意义背后隐藏着人们使用“从来”句的主观心理认知基础,即对某一主观事态的强调申明,或对某一客观事态的强调评断。“从来”句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无论在否定句还是肯定句中,说话人对前文或隐或现的某种个人看法或公认看法的积极否定提供了“从来”句的语用前提和背景。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质量”概念由“合格”到“用户满意”的变化 ,“质量管理”观念由“保证质量”到“质量保证”的变化和质量标准信念由“产品验证”到“体系认证”的变化 ,对 2 1世纪质量的内涵从理论上作了新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熵"的科学定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熵”是热学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基本概念,追溯它的起源,从物理定义的“完备性”要求,对“熵”从宏观到微观,从“定性”到“定量”分别进行了定义。  相似文献   

14.
四谈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般而言,数学课堂教学设引,大体可以从“道”“学”“技”三个方面进行分析.“道”属于哲学范畴,表现为理念、立场、观点;“学”属于科学范畴,表现为对事物的判断、事例分析、规范确立等;“技”属于技能范畴,表现为技巧、技艺,也就是操作方法、具体行为步骤等.三者紧密相连,“道”为引导,“学”为“道”的具体化,“技”为“学”的外在表现形式.拙文[3]~[6]侧重于从“学”与“技”层面上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进行分析,本文拟从“道”的角度,结合具体事例,对数学课堂教学设计作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校本培训项目是教师培训机构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培训进行有效管理的有力“抓手”。教师培训机构应从四个方面来构建校本培训项目管理的操作模式:从校本培训项目的确立来说,实现从“微观”到“宏观”的转变;从校本培训项目的实施来说,实现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从校本培训项目的管理来说,实现从“自主”到“统一”的转变;从校本培训项目的评估来说,实现从“结果”到“过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专门教人如何做人的社会活动,是对在校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贯彻和落实从“物化”到“人化”、从“独白”到“对话”、从“盲从”到“质疑”与从“封闭”到“开放”的思想品德课教学策略,是落实教学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益和质量的重要保证,符合品德课教学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相似文献   

17.
容器方位词里、内、中、外的空间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方位词的研究由来已久,也有很多学者对“里”、“内”、“中”、“外”做过研究。目前对“里”、“内”、“中”、“外”的研究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加深入,从这些词的根源上找出它们的内在联系,把它们统一命名为容器方位词,从认知心理的角度来探讨它们细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近来对作文教学入手问题的讨论,骤然热闹起来,开始对大纲的“从内容入手”规定提出异议,列举诸多弊端,亮出必须“从观察入手”、“从认识入手”,以及恢复传统的“从方法(形式)入手”的观点。对这关系到作文教学思想和方法的导向性问题,不可等闲视之。 (一)切勿无视“内容”抓“入手”对“作文教学要从内容入手”的理解,不能只停留在“入手”解释为“着手,开始做”上,更重要的应明确“入手”的接触面。  相似文献   

19.
浅论旅游文化氛围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对旅游文化的认识入手,从“活”化景点、“神”化景貌、“趣”化景区、“美”化景观、“融”化景效等六个方面探析了营造旅游文化氛围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人文主义的“人”具有纯洁性、自然性、永恒性的内涵,对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具有天然的批判性;后人类主义的“人”则主张排出“人”的概念,纳入“非人”,体现为对技术的积极接纳态度。研究从“人”和“非人”的双重视角考察了智慧课堂中“人”的主体性问题,研究发现:(1)从“非人”视角看,智慧课堂中的教学主体从永恒的主体转化为流动的主体,从纯洁的主体转化为混合的主体,从自然的主体转化为增强的主体;但从“人”的视角看,人的主体性也面临着“主体虚无”“非人主体”“主体弱化”的风险;(2)“非人”打开了“人”的空间,这种对“人”的解构正是智慧课堂人性论建构的历史的、逻辑的起点;(3)在构建新的教学主体时,可以打开“人”的概念,接纳更多的“非人”,但对“人”的弱化并没有获得伦理上的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