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电镀Zn-Co合金钝化膜的X光电子能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X光电子能谱(XPS)分析表明,电镀Zn-Co合金钝化膜与电镀锌钝化膜一样,均由CrO_3、Cr_2O_3、Zn(OH)_2、ZnO及H_2O等组成,但Zn-Co合金钝化膜中高价铬含量较高,且在钝化膜的较深层处有原子态钴存在,这是该合金钝化膜具有高耐蚀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钼酸钠-磷酸盐对碳钢的协同缓蚀作用机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采用失重法、表面观察法、极化曲线法、氢离子刻蚀法和XPS分析法研究钼酸钠-磷酸盐在自来水中对碳钢的协同缓蚀效应与作有理。结果发现:50%钼酸钠+50%磷酸盐(XM202)在自来水中对碳钢具有明显的协同缓蚀效应,50%钼酸钠+50%磷酸盐(XM202)主要是阴极抑制型结蚀剂。缓蚀膜主要是沉积膜,膜层的主要组份有Zn3(PO4)2、F3-PO4、F32O3、MoO2和N〖CH2CH2OPOOH)2〗3  相似文献   

3.
安白  马莒生 《功能材料》1995,26(5):461-464
用TEM、X-Ray、SEM等技术研究了Ni42Cr6Fe玻封合金在高温湿H2中形成的氧化膜及氧化物晶须的结构。结果表明:氧化膜主要由Cr2O3和(Fe,Mn)Cr2O4两组相成,氧化膜底层是以Cr2O3为主的组织,氧化膜表层是以(Fe,Mn)Cr2O4为主的组织;Si在氧化膜与合金界面分布,Al则在内氧化层中形成内氧化物质点;氧化膜表面生长的氧化物晶须的杆部为(Fe,Mn)Cr2O4单晶,头部为  相似文献   

4.
锌铁合金镀层铬酸盐黑色钝化膜的光电子能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X光电子能谱(XPS)结合Ar^+刻蚀技术研究了Zn-Fe合金镀层(Fe〈1wt%)铬酸盐黑色钝化膜的组成随深度的变化。结果表明:钝化膜层和过渡层厚度分别为160nm和240nm;钝化层的组成基本上是均匀的,含有Cr,O,Zn,Ag,Cu,Fe,S等元素;从Ar^+刻蚀曲线的组成恒定区求得膜层主要元素相对浓度约为32.24at% Cr,63.26at% O,4.50at% Zn。  相似文献   

5.
分别在Cr(NO3)3、Y(NO3)3及二者混合溶液中以1Cr18NigTi不锈钢为阴极,电沉积Cr(OH)3、Y(OH)3及Cr(OH)3-Y(OH)3复合薄膜,然后经烧结生成Cr2O2-Y2O3及其复合薄膜层。通过研究末沉积试样与具有不同[Cr3+]和[Y3+]配比的薄膜试样在高温下静态氧化行为及表面氧化膜形貌、组成等,来探讨1Crl8Ni9Ti表面经Y、Cr的氧化物改性后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耐1300℃新型Ni-Fe-Cr-Al基高温合金抗氧化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新型高温合金(3YC52)的抗氧化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研制合金(3YC52)具有的优异抗氧化性能在于高温下合金表面能形成致密保护层。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分析表明,1100℃,合金氧化层的内层为Cr2O3,外层为Al2O3;1300℃,合金氧化层为单一的Al2O3。差热分析(DTA)研究表明(Al,Cr)2O3和α-Al2O3的形成分别在1060℃和1356℃达到最大值。当温度大于1150℃时,Cr2O3易剥落,因此随着时间的延长,最终留下致密的α-Al2O3保护层。  相似文献   

7.
Fe(OH)3中微量金属离子对水热合成α—Fe2O3粒径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学忠  刘晓林 《功能材料》1997,28(6):607-608
本文研究了某些金属离子(Al^3+、Mn^2+、Zn^2+、Cr^2+、Ni^2+、Co^2+)Fe(OH)3凝胶经水热法合成的α-Fe2O3微粉颗粒大小的影响。研究结果出现,随着金属离子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0.010-0.050mol·L^-1)的增加,α-Fe2O3颗粒有减小的趋势。其中加入Co^2+(0.050mol·L^-1)、Mn^2+(0.100mol·L^-1)可以得到粒径为75nm  相似文献   

8.
杨伟群  于维平 《材料保护》1996,29(11):14-16
分别在Cr(NO3)3、Y(NO3)3及二者混合溶液中以1Cr18Ni9T9不锈钢为阴极,电沉积Cr(OH)3、Y(OH)3及Cr(OH)3-Y(OH)3复合薄膜,然后经烧生成Cr3O4-Y2O3及其复合薄膜层。通过研究未沉积试样与具有不同配比的薄膜试样在高温下静态氧化行为及表面氧化膜形貌、组成等。来探讨1Cr18Ni9Ti表面经Y、Cr的氧化物改性后的抗高温氧化性能。  相似文献   

9.
非晶态铬镀层表面的X光电子能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非晶态铬镀层具有优良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根据非晶态铬镀层的特点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对于进行表面元素全分析和Ar^+溅射浓度剖析,发现所获非晶态铬镀层由Cr、O和C等元素组成。O和C元素不仅存在于镀层表面,而且存在于整个镀层中。其中O是以-COOH和吸附H2O及Cr的氧化物形式存在;C以-COOH和石墨存在;在Cr则以Cr、Cr2O3、CrO2及CrOOH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10.
H3PO4/H2SO4体系中不锈钢表面膜的XP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XPS方法研究了两种不锈钢在磷酸体系中的钝化膜。结果表明:不锈钢在不同磷酸介质中形成的钝化膜都由二层所构成,外层为不溶性磷酸盐膜,内层为金属稳定性氧化物。钝化膜内存在Cr,Mo的富集和Fe,Ni的贫化;同一个介质中不锈钢内任一合金元素的相对量愈高,在钝化膜中也愈高;对同一钢种,介质的组成会影响钝化膜的组成、介质中的SO^2-4,F^-,Cl^-,Mg^2+和Ca^2+等,或吸附在钝化膜表面,或  相似文献   

11.
采用电偶极化法,评价了1Cr18Ni9Ti不锈钢阳极钝化膜和SUS-36不锈钢原始钝化膜在含有H2O4(240g/L)+Na2SO4(70g/L)+HCHO(25g/L)Fe^3+(35.4mg/L)+Cl^-(200mg/L)的70℃维尼纶醛化液中的自钝能力,发现它们的钝态-活态面积比在临界值里都有活,钝态的转变。实验结果表明,钝态光盘设备在缩醛化的生产工艺操作中,因机械损伤造成钝化膜的局部破损  相似文献   

12.
锌—铁合金镀层耐蚀性探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酸性氯化钾Zn-Fe合金电镀层的结构。讨论了纯化膜、镀层结构及镀层含铁量对镀层耐蚀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钝化膜中微量铁的存在,使Zn-Fe合金镀层的耐蚀性优于纯锌镀层,而含(0.2 ̄0.3)%Fe的Zn-Fe合金耐蚀性最佳。  相似文献   

13.
非晶态铬镀液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用Ni、Cu,Fe和玻璃碳电极研究了非晶态铬电镀过程中Cr(Ⅵ)还原为Cr(Ⅲ)的电化学特征,发现还原电但与电极材料相关;还原过程钝化膜中的铬离子还为金属铬,为后续的铬电沉积提供晶体生长中心,还原过程受Cr(Ⅲ)和H2SO4扩散控制。溶液中的H2SO4能起到溶解钝化膜,平衡阴极扩散层中的电荷、与Cr(Ⅵ)形成配合物,为Cr(Ⅵ)的为Cr(Ⅲ)Cr提供低能量通道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勇  韩亚苓 《材料导报》2000,(Z10):331-333
本文将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分别与Cr25Ni5合金,Co-Cr-W合金及烧结W环三种配制材料在465℃的熔融锌液中进行环-块腐蚀磨损实验。结果表明耐锌腐蚀是各种材料耐磨的前提。W(环)与Al2O3/SiC纳米复合陶瓷(块)是最佳的摩擦副。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约束热疲劳试验方法,研究了在3Cr2W8V钢表面上沉积Co-Cr2O3-,Co-Al2O3及Co-CaF2复合镀层对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o-Cr2o3及Co-AlO3复合镀层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钢的热疲劳抗力,而Co-CaF2则降低钢的热疲劳抗力。  相似文献   

16.
刘松琴  谢为民 《材料保护》1998,31(11):27-29
通过测定钨在NaOH-KClO3-K2CO3系抛光液中的阳极极化曲线及阳极溶解失重,讨论了钨材抛光时的阳极行为。实验表明,增加NaOH浓度能促进钨的活化溶解,且在活化区内钨以W(Ⅵ)进入溶液,在钝化时生成WO2钝化膜。并测定了钨的表面活化能。  相似文献   

17.
共沉淀法制备掺杂氧化锌压敏陶瓷粉料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通过对Men+(Zn2+;Cr,Mn2+;Sb3+,Bi3+,Co2+)-NH-CO2--HO体系进行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Me-NH-CO2-O体系中的lg[M]T-pH关系图,得到了用NHHCO和NH·HO作沉淀剂,用共沉淀法制备掺杂氧化锌压敏陶瓷粉料时,最佳共沉淀pH为7.0左右.  相似文献   

18.
锌镍合金镀层盐雾腐蚀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研究了锌镍合金电层的盐雾腐蚀行为,结果表明,12%-16%Ni镀层不仅5%红锈出现时间长,红锈扩展慢,而出现腐蚀增重。SEM、EPMA、AES和XRD分析表明,锌镍合镀层的高耐蚀性和腐蚀增重与生成粘附力强、绝缘性好的腐蚀产物ZnCl2.4Zn(OH)2和2ZnCO3.3Zn(OH)2有关,腐蚀产物还密积堵塞了镀层在腐蚀过程生成的大量微裂纹。  相似文献   

19.
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钛酸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陈贞亮  王政存 《功能材料》1999,30(6):633-635
采用溶胶-凝胶方法,从Sr(AC)2-Ti(OC4H9)4-H2O-isoC3H7OH体系中合成了钛酸锶粉末。DTA和XRD的分析结果表明,在500℃时,开始有立方晶相的SrTiO3生成;反应在800℃基本完成,由Scherrer公式计算,粒径在47.1nm到49.7nm之间。DTA和FT-IR分析结果表明,锶离子和酸根离子均匀地分散于凝胶基体之中,我们还研究了反应物、溶剂等因素对形成钛酸锶凝胶的  相似文献   

20.
高稳定性的r—Fe2O3的合成及其气敏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曾桓兴  罗红梅 《功能材料》1995,26(4):305-308
本文采用空气氧化Fe(CO3)x(OH)2(1-x)悬浮液体系,控制体系的pH和掺入适量的钇元素,合成出纳米级黄r-FeOOH微晶。由DTA-TG和XRD分析得出,由r-FeOOH直接脱水得到的r-Fe2O3样品,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其r-a相变温度可达725℃,且粒径为纳米级,并具有很好的气敏灵敏度和选择性。600℃烧结的气敏元件,对液化石油气(LPG)的灵敏度S大于70;而在700℃下烧结的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