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盐碱地膜下滴灌技术参数的确定   总被引:43,自引:11,他引:4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覆膜种植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种植技术,而滴灌是一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将覆膜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新方法。该文根据膜下滴灌过程中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对利用膜下滴灌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有关技术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
膜下滴灌是覆膜种植与滴灌相结合的一种灌水技术,在神池、五寨、岢岚三县示范推广面积1 344.54 hm~2,比地面灌溉平均节水2 550 m~3/hm~2,节水率达80.61%;增产511.19万kg,增加收入1 098.07万元。实践证明,膜下滴灌技术是高寒地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低耗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应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干旱区膜下滴灌向日葵农田蒸散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膜下滴灌是中国西北干旱区农业的新兴节水灌溉模式,定量分析膜下滴灌农田蒸散发特征并对比分析其与普通灌溉农田蒸散发的差异,对认识和优化干旱区节水滴灌技术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新疆天山北坡三工河流域绿洲向日葵农田为研究对象,基于2016年作物生育期观测数据,利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法、地理探测器及通径分析方法对作物不同生育期农田蒸散发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与普通灌溉农田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膜下滴灌农田日均蒸散量在作物开花期最高,成熟期次之,苗期最小;随着作物的生长发育,净辐射通量与日蒸散发的相关性逐渐降低;日均蒸散量在各阶段的变化特征与普通灌溉相同,但每个阶段的日均蒸散量均小于普通灌溉农田。2)膜下滴灌农田日内净辐射通量在开花期最高,成熟期次之,苗期最小;日内湍流通量方面,苗期潜热通量与显热通量相当,开花期潜热通量明显高于显热通量,而成熟期潜热通量小于显热通量;而普通灌溉农田在3个时期的潜热通量均高于显热通量。3)温度、湿度与风速是影响膜下滴灌向日葵农田蒸散发的主导因子,湿度的下限决定了蒸散发下限,风速与气温的上限决定了蒸散发的上限;风向对蒸散发的作用不明显。膜下滴灌向日葵农田具有独特蒸散发特征,与普通灌溉农田相比,全生育期节水量超过300 mm。  相似文献   

4.
膜下滴灌盐碱地水盐运移特征研究   总被引:73,自引:22,他引:51  
覆膜种植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种植技术,而滴灌是一种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将覆膜种植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开发利用盐碱地的新方法。该文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滴头流量、灌水历时、土壤含盐率对滴灌过程中水盐运移特征的影响,并对利用膜下滴灌的技术开发利用盐碱地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长期膜下滴灌农田耕层土壤盐分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超然  颜林  张书捷  危常州 《土壤学报》2017,54(6):1386-1394
新疆地处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膜下滴灌作为有效的节水灌溉技术在新疆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但新疆同时是盐碱化普遍发生的地区,采用滴灌技术后,传统灌溉的灌溉洗盐过程随之消失,且该地区灌溉水矿化度较高,对土壤盐分有一定的补充作用,因此滴灌技术虽然节水增产效果明显,但长期滴灌可能导致土壤盐分积累,降低土壤质量。通过监测一个长期膜下滴灌、面积约为224 km2的农场15a农田土壤盐分含量,对长期膜下滴灌土壤盐分含量的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可为膜下滴灌土壤盐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位于新疆北部玛纳斯河流域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147团农田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该团场自1996年至2010年记录的农田耕层盐分和养分指标的分析数据,利用统计学知识及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不同滴灌年限下土壤耕层盐分变异特征及土壤耕层盐分与其他土壤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研究表明:(1)在滴灌的第一个3年周期内,土壤耕层盐分平均含量从3.13 g kg-1降低至3.00 g kg-1,降幅达4.2%,但经12年滴灌年限,土壤耕层盐分从3.13 g kg-1升高至4.81 g kg-1,升高了53.7%;(2)在五个监测周期(15 a)内,土壤盐分含量明显上升,研究区土壤耕层盐分含量集中分布在4~10 g kg-1,土壤耕层多为中度盐化土和重度盐化土;(3)长期膜下滴灌导致土壤耕层盐分发生重新分配,全团范围内农田盐分含量分布接近正态分布。本研究条件下,长期膜下滴灌会造成土壤耕层盐分积累,滴灌水携带的盐分对土壤盐分有一定的补充作用;采用2~3年进行一次大水洗盐以及培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对防止滴灌土壤积盐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了保证粮食安全,抓好民生水利,山西省确定了2013-2017年5年间建设20万hm2以膜下滴灌为主的高效节水灌溉项目,神池县属项目实施重点县之一。膜下滴灌技术具有节水、节肥、节省劳力、增产显著、经济效益高等特点,针对神池县项目区水利化程度低、引洪灌溉设施闲置报废、井灌设施利用率低等问题,应采取搞好节水灌溉技术示范、研究应用先进的运行管理方法与管理制度、强化宣传提高群众的认知程度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7.
西辽河平原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对比研究覆膜和浅埋对滴灌玉米生长的影响,以西辽河平原为研究区,设置膜下滴灌与浅埋滴灌2种灌溉方式和高、中、低3种灌溉水平,对滴灌玉米生长指标、根系分布、耗水量及产量等进行分析,寻求适宜试验区玉米高效节水灌溉模式。结果表明:(1)平均叶面积指数膜下滴灌较浅埋滴灌处理高13%~20%。膜下滴灌根系在30 cm土层内分布均匀,浅埋滴灌根系分布较膜下滴灌深10 cm。(2)膜下滴灌总耗水量较浅埋滴灌低9%,节水效果明显。(3)平水偏枯年膜下滴灌处理产量高于浅埋滴灌7%~15%,平水偏丰年膜下滴灌处理的产量低于浅埋滴灌处理6%~19%(p0.05)。(4)中水处理产量高,水分生产率最大,为最佳灌水处理。(5)对不同研究区通过多年平均降雨量和当年降雨预报推算生育期降雨量,对于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膜下滴灌更佳,灌溉定额为186.1 mm,灌水7次。降雨量268.32 mm的地方推荐使用浅埋滴灌更佳,灌溉定额为228.0 mm,灌水8次。研究结果可为试验区及类似地区玉米高效灌溉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南疆膜下滴灌棉花花铃期土壤盐分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明  杨劲松  刘梅先  余世鹏 《土壤》2011,43(2):289-292
膜下滴灌在节水灌溉同时,会增加了土壤次生盐渍化风险,不利于农业生产。本文选取南疆棉花花铃期典型膜下滴灌地,分别在滴头下,棉花窄行间,背行3个位置分层取样,测定土壤盐分含量,分析其盐分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发现膜下滴灌的土壤盐分分布规律会因不同的滴灌模式等差异而与一般性规律有所不同。结合当地实际生产条件,分析盐分分布对于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膜下滴灌是将滴灌技术与覆膜技术相结合的一种节水灌溉技术模式,目前已在晋北地区试验推广。因其主体工程隐蔽于地下,不易检修,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把控,以确保工程质量。以怀仁县2014年膜下滴灌示范工程为例,论述了施工前、施工中及施工后的质量控制措施与效果。  相似文献   

10.
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的棉花需水量及节水效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确定适宜的灌溉制度,2008年通过田间灌溉试验,采用水量平衡法研究了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和耗水规律。以田间试验数据为基础,拟合了棉花的水分生产函数模型,分析评价了膜下滴灌棉花的节水效益。结果表明:塔里木灌区膜下滴灌棉花需水量为543 mm,其中苗期252 mm,蕾期186 mm,花铃期316 mm,吐絮期139 mm。随滴灌量减小,耗水量减小。滴灌量影响棉花各生育阶段的耗水量及产量,并不影响耗水比例。相应于灌溉水利用效率最高点的滴灌量要低于产量最高点的,因此节水与增产产生矛盾,仅从节水角度考虑,滴灌量为3 091 m3/hm2时,可以达到最大灌溉水利用效率,要获得最大产量,滴灌量应满足3 464 m3/hm2。与漫灌相比,膜下滴灌节水增产效益明显。在同一灌溉量下,膜下滴灌增产30.2%,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30.2%,在同一产量水平下,节水29.3%,灌溉水利用效率提高41.5%。  相似文献   

11.
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技术的应用与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44,自引:5,他引:4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将滴灌技术与覆膜植棉技术的集成,覆膜减少水分蒸发而滴灌控制灌溉可减少深层渗漏。该文重点对膜下滴灌技术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在新疆棉花能够迅速推广应用的原因进行了详细探讨,最后提出了膜下滴灌在其它地区推广时应注意的问题,切不可生搬硬套新疆棉花膜下滴灌模式。为中国膜下滴灌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棉花膜下滴灌酸性液体肥的试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近几年在南北疆棉花产区重点推广的农业节水措施。试验和实践证明,此项技术对提高水肥利用率,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酸性液体肥是新研发的一种用于棉花膜下滴灌的新型滴灌专用肥。其有效养分含量为25%,主要以氮、磷、钾、微量元素以及促根剂、促溶剂等成分为主,pH值2~3。经过2年多点试验测定,滴灌酸性液体肥的氮素利用率在47%~66%,平均为55%,与常规灌溉条件下的施肥相比,氮素利用率提高15~30个百分点;磷素利用率在24%~38%范围内,平均为31%,与常规灌溉条件下的施肥相比,磷素利用率提高10~17个百分点;平均增产子棉270kg/hm^2,增产率为7.8%。每公顷用肥900~930kg,可生产皮棉1725kg/hm^2,节约肥料35%。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戈壁葡萄膜下滴灌需水量和灌溉制度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了取得高产、实现高水分利用率及达到节水的目的,通过野外定位试验在西北干旱荒漠气候区进行葡萄覆膜与不覆膜滴灌的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膜下滴灌第一种处理T1(240mm)比不覆膜常规滴灌CK(360mm)节水33%,生育期内浆果生长期日耗水量最大,为需水关键期。在当地气候、土壤及试验研究的栽培模式下,葡萄全生育期的灌水量是240mm;葡萄的灌溉制度为全生育期内灌水12次,灌水定额为10~20mm,这种滴灌与覆膜技术相结合的灌溉方法能显著提高葡萄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为西北干旱荒漠戈壁葡萄园膜下滴灌提供了一种优质高效的节水灌溉模式。  相似文献   

14.
长期膜下滴灌农田土壤盐分时空变化   总被引:22,自引:10,他引:12  
为了探讨长期膜下滴灌对农田土壤盐分演变的影响,该文以一块采用膜下滴灌技术13a的农田为例,对其土壤盐分的时空变化进行比较,分析了该农田土壤盐分演变特征。膜下滴灌技术使用初期,田间土壤盐分含量明显下降,随后其下降幅度减小;随着膜下滴灌年限的延长,田间土壤盐分含量稳定在某一水平范围内。观测结果表明,经过13a的膜下滴灌,田间0~100cm土层盐分质量分数由原来的20~30g/kg降到了5g/kg以下;地头裸地20cm深度以下的土壤盐分质量分数稳定在5~10g/kg,大于田间的相应值;但是地头裸表层土壤盐分质量分数大于20g/kg,存在盐分表聚现象。研究表明,土壤湿润锋处的盐分积累现象不会造成整个土层的盐分含量增高。该文研究结果可为膜下滴灌技术的科学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膜下滴灌对风沙土盐分变化和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北疆地区膜下滴灌对风沙土盐分变化和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全生育期膜下滴灌处理0-100 cm土层平均含盐量以滴头处最低.棉花窄行间次之,膜间最高.随着滴灌定额的增加,0-100 cm土层土壤盐分含量下降,且各部位土壤含盐量差异变小.滴灌量2 850 m3/hm2的处理膜内滴头处土壤脱盐明显,但棉花窄行间、膜间明显聚盐,平均积盐率12.90%;滴灌量3 900 m3/hm2的处理膜内滴头下、棉花窄行间脱盐效果好于膜间,平均脱盐率11.88%;滴灌量4 950 m3/hm2的处理不同部位土壤盐分淋洗效果均较好,平均脱盐率34.03%;灌水量4 950 m3/hm2的沟灌处理棉花行间的土壤盐分含量高于沟底,平均积盐率为25.68%.膜下滴灌各处理棉花产量比沟灌分别增加13.63%,37.65%和22.66%,水分利用效率分别增加89.18%,71.63%和23.05%.  相似文献   

16.
垄膜沟灌对旱区农田土壤盐分及硝态氮运移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引黄水量的执行性削减加剧了河套灌区农业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及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采取合理的节水灌溉模式对缓解河套灌区农业用水紧张、改良盐渍化土壤、营造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为明晰垄膜沟灌对河套灌区土壤盐分及硝态氮运移特征的影响及调控效果,通过4次田间沟灌试验,对比研究了高水、中水、低水及高肥、低肥6个组合处理条件下土壤盐分以及土壤硝态氮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垄膜沟灌条件下灌水量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高于施肥量,中水处理土壤全盐量始终维持在一个适宜且稳定的水平。灌水量和施肥量对土壤硝态氮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中、低水处理后期硝态氮的淋溶显著低于高水处理。垄膜沟灌种植模式下中水低肥处理增加了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抑制了土壤反盐,减少了垄上硝态氮的淋溶,在节水节肥的基础上为作物的生长发育提供了一个适宜的土壤环境,利于生物量的累积及最终产量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配额减少与漫灌洗盐方式严重浪费水资源之间的矛盾,为当地垄膜沟灌技术的推广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干旱区大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与调控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膜下滴灌节水技术在新疆已推广应用了160多万hm2且面积仍在持续增加.为研究干旱区大田膜下滴灌土壤盐分运移特征,该文通过在新疆巴州灌溉试验站进行的膜下滴灌试验,结果表明,在单次滴灌后,剖面土壤内的盐分产生了定向重分布,形成脱盐区、稳定区与积盐区,具有调控田间尺度土壤盐分的作用.脱盐区的面积要大于积盐区.在0~40 cm的深度内,双管对表层盐分重分布的作用大于单管;在0~80 cm深度,双管对剖面盐分重分布的作用弱于单管.在棉田的整个生育期内,剖面土壤的盐分则受灌水周期的影响,呈上下振荡、振幅缩小且总体脱盐的变化趋势,形成了一种对作物生长有利的局部环境.膜下滴灌不仅是一种滴灌和覆膜相结合的节水技术,而且通过对其控制性精准灌溉的灵活应用,可达到生育期控盐与非生育期排盐的结合,从而为在干旱区实现节水控盐的目标提供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以棉花为供试材料,研究了2种不同膜下滴灌(分根交替膜下滴灌和全根区均匀膜下滴灌)在3种不同灌水量(3750、4500、5250 m3/hm2)条件下南疆膜下滴灌棉花的耗水特性、生长状况(株高、根长等)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分根交替膜下滴灌在中等灌水量(4500 m3/hm2)下干旱区棉田土壤水分的垂向最大湿润深度达50 cm多,土壤水分水平最大湿润半径为40 cm左右,其中覆膜中间点土壤含水率最大,其次是覆膜边缘,而在棵间裸地中间点土壤含水率最小。土壤平均含水率在棉花全生育期内有着上升的趋势,在2种滴灌模式下,棉花株高和根长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高。当灌水量一定时,不同灌水模式对株高和根长的影响不明显,棉花株高和根长在分根交替膜下滴灌模式下其生长量受灌水量的影响要大于全根均匀膜下滴灌模式。相比全根均匀膜下滴灌,分根交替膜下滴灌抑制了棉花蒸腾速率,即分根交替膜下滴灌通过减少棵间蒸发和作物蒸腾耗水来提高了棉花的水分利用效率,这对实现干旱区滴灌棉田节水高产高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棉花膜下滴灌酸性液体肥的试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棉花膜下滴灌技术是近几年在南北疆棉花产区重点推广的农业节水措施。试验和实践证明,此项技术对提高水肥利用率,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酸性液体肥是新研发的一种用于棉花膜下滴灌的新型滴灌专用肥。其有效养分含量为25%,主要以氮、磷、钾、微量元素以及促根剂、促溶剂等成分为主,pH值2~3。经过2年多点试验测定,滴灌酸性液体肥的氮素利用率在47%~66%,平均为55%,与常规灌溉条件下的施肥相比,氮素利用率提高15~30个百分点;磷素利用率在24%~38%范围内,平均为31%,与常规灌溉条件下的施肥相比,磷素利用率提高10~17个百分点;平均增产子棉270kg/hm2,增产率为7 8%。每公顷用肥900~930kg,可生产皮棉1725kg/hm2,节约肥料35%。  相似文献   

20.
孙林  罗毅 《农业工程学报》2012,28(24):105-114
滴灌农田土壤盐分积累是关系到这一方式是否可持续的重要问题,数值模拟是研究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目前缺乏针对这一问题的可用模型。该文构建了一个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简化模型,通过将膜下滴灌土体划分为若干单元格,通过滴灌入渗饱和湿润体形成、毛管扩散运移2个过程实现滴灌土壤水盐运移模拟,该模型包含有降水再分配、根系吸水、土壤蒸发等水文过程。于2010年在新疆石河子大学灌溉试验站微咸水滴灌试验,对构建的模型进行校正和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较好地模拟了膜下滴灌土壤水分与盐分运移过程以及土壤盐分积累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膜下滴灌条件下棉田土壤盐分积累及其影响因子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